阿斯提亚格斯怒不可遏,下令将那解梦的僧侣处死,然后亲自带兵出城迎战。结果被居鲁士率领的波斯军队打得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波斯军队占领了爱克巴坦那,米底王国灭亡了。
居鲁士成了波斯国王。由于他的家族出自波斯10个部落之一的阿黑美尼德族,所以他的王朝又称阿黑美尼德王朝。对于自己的外祖父,居鲁士并未加害,而是奉养在宫中。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50年的事情。不久,居鲁士率领波斯军队又灭亡了吕底亚王国。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又攻入新巴比伦王的首都巴比伦城。
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居鲁士便灭掉米底、吕底亚、新巴比伦三大王国,降服了犹太人、腓尼基,把地中海东岸至中亚的广阔地区、众多民族都统一到波斯帝国之中。
进入巴比伦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后,居鲁士决定把波斯帝国的首都迁到这里,并且宣布自己是“宇宙四方之王”。
居鲁士的最后一次出征是前往里海之滨,征服那里的游牧部落马萨革泰人。马萨革泰人凶悍勇敢,性格刚烈,首领是个名叫托米利斯的美丽而凶悍的女人。居鲁士并未把她和其部族放在眼里,只想快快消灭这支游牧民族。居鲁士的士兵勇敢善战,没多久就击败了马萨革泰人,还俘虏了女王的儿子。没想到女王的儿子不甘心受辱,猛地抓过居鲁士手下卫兵的刀,自杀而死。
托米利斯知道后,悲愤异常,亲自率领全部落的人与居鲁士展开了一场恶战。交战开始后,双方就用弓箭互射,箭射完了,便用短剑、标枪之类的武器肉搏,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场生死决战。居鲁士这时才后悔低估了马萨革泰人的能力,不该把主力调走。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在一阵飞溅的血雨之后,居鲁士阵亡。
恶战结束了,只见尸陈遍野,血流成河。女王托米利斯用革囊装满了人血,在阵亡者里找到了居鲁士的尸体,把他的首级割下来放到盛血的革囊里。然后说道:“既然你喜欢人血,我就把你的头浸泡在人血里,让你喝个痛快吧。”
一代大君居鲁士就这样葬身于中亚的荒漠中。
伊朗国教——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曾被伊斯兰教徒贬称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祆(音先)教。
琐罗亚斯德(前628—前551年)是该教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波斯帝国建立前的一个波斯游牧部落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他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
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玛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世界由善恶两种力量构成,神与恶魔交替掌权,但最终恶魔势力必将归于消灭。那时神获全胜,正义伸张,好人升上天国,恶人永堕地狱。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受它很大的影响。
大流士一世在位时,琐罗亚斯德教被立为国教。
“众王之王”大流士
居鲁士死后,他的儿子冈比西斯继承父亲的遗志,征服了南方大国埃及,把其变成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
冈比西斯刚愎自用,是个大暴君。谁胆敢反对他,他就杀掉谁。为了防止亲兄弟巴尔迪亚争夺皇位,他把亲兄弟也杀掉了。皇后劝了他几句,他暴跳如雷,把皇后一刀杀死。
就在冈比西斯远征埃及的时候,波斯国内出现了大乱。波斯皇宫里有一个叫高墨达的拜火教僧侣,假冒死去的王子巴尔迪亚,于公元前522年发动政变,宣布废黜冈比西斯,自立为波斯皇帝。
冈比西斯得到消息,急忙率领部队回国,可还没来得及平叛,就因癫痫病发作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波斯的大臣们纷纷归顺假冒王子的高墨达,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高墨达当了8个月的皇帝,但从不召见大臣,他们都很纳闷:为什么新皇帝总是深居简出,拒绝召见大臣,也不在公众场合露面呢?
有一天,冈比西斯过去的一个王妃发现新皇帝没有耳朵。她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大臣欧塔涅斯。欧塔涅斯马上断定新皇帝不是巴尔迪亚,而是僧侣高墨达。因为在居鲁士当皇帝时,这个高墨达由于过失被居鲁士下令割去了双耳。欧塔涅斯马上把真情告诉了另外的六名波斯贵族。他们决定也发动一次政变,杀死高墨达,夺回政权。
这七位大臣先是派人在首都到处散布消息,说新皇帝不是真正的巴尔迪亚,而是高墨达。没几天,假巴尔迪亚的故事便在京城传开了。高墨达发现真相败露,惊慌失措,马上逃到米底的一个地方,最后被欧塔涅斯等人杀死。
高墨达死后,谁来当新皇帝呢?这七个大臣各不相让,都认为应该由自己当,争得不亦乐乎。最后,欧塔涅斯对其他人说:“我宣布退出。我只要求一点,今后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确保我的安全。”少了一个竞争者,其余六人当然同意,但是由谁当皇帝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有点可笑的办法:第二天早晨,六人骑马在郊外集合,看谁的马先嘶叫起来,谁就来当这个皇帝。这六个人中有个叫大流士的,脑子比较灵活,他在头一天晚上把马夫找来,耳语了一番。第二天出城集合的时候,他的马不知何故,躁动不安,仰天长嘶。这难道是天意吗?其余五人只得翻身下马,跪倒在地,一致承认大流士为王。就这样,大流士当上了波斯帝国的君主。
实情是大流士的马夫故意使了个花招,临行之前把手伸入自己所骑母马的阴部,到了城外集合地点时,他假装抚摸大流士所骑的公马,大流士的马闻到母马的气味,所以长鸣不止。
大流士当上皇帝之后,费了很大的劲儿,平定了国内的叛乱。
公元前520年9月,大流士功成名就,踌躇满志,并巡行各地。为了吹捧自己,在他巡行到爱克巴坦那附近一个叫贝希斯敦的小村庄时,让人在村旁的悬崖峭壁下留下了有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这个铭文的上半部分是浮雕,浮雕上的大流士身罩披肩,气宇轩昂,圆睁双眼,目视前方。左脚踏着倒在地上的高墨达,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与幸福之神——阿胡拉·马兹达。八名被绳索绑缚着脖颈的叛乱首领被雕刻得很矮小,与高大伟岸的大流士形成鲜明对照。浮雕的下半部是用古波斯、埃及、阿卡德语三种楔形文字写成的铭文,上面写着:
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万邦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叙斯塔斯帕之子,阿尔沙马之孙,阿黑美尼德……按阿胡拉·马兹达的意旨,我是国王。
大流士认为居鲁士和冈比西斯时代的宫廷缺乏规矩。自从当了皇帝之后,他便制定了一整套森严的宫廷规矩。在上朝时,大流士头戴闪闪发光的金王冠,身穿绛红色的长袍,腰系金丝腰带,手握黄金“权杖”,高坐在金阶之上。身后则站着大群高擎羽扇和大伞的随从和侍卫。大臣要跪在地上朝见,在他和大臣之间还要用帷幕隔开,因为大臣的呼吸会亵渎君主。
大流士宫内的各种杂役人员有1.5万,他还建立了一支有1.2万人的卫队,称为“不死队”,因为他们的人数永远不变,随时有预备队可以补缺。
为了防止出现叛乱,大流士又把全国分成许多军区,军区的长官只对他一个人负责,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大流士日常的饮食极为讲究。当上皇帝之后,他便只喝故乡的水。因此每天都要派许多人用专门的银筒,把他故乡的水运来。即使在他出游各地时也不例外。
大流士特别喜欢吃爱琴海产的鲜鱼。为了及时把鲜鱼送到宫中,他下令修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长的驿道,称为“王道”。这条驿道全线设有100多个驿站,沿路驿站的信差,就用接力的方法,快马加鞭地把鲜鱼送到宫中。从爱琴海到大流士的宫中,如果步行需要几十天的路程,但由于有了这条驿道,信使三天就可以到达。希腊人羡慕地说:“波斯王住在巴比伦,爱琴海鲜鱼进宫廷。”
当然,修筑这条驿道也使波斯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条路在我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便成了丝绸之路的东段。此外,大流士还下令挖了一条由尼罗河到红海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现代苏伊士运河的前身。
由于波斯的交通发达,沿途又有士兵保护商旅行人免遭抢劫,波斯和印度以及地中海各国的贸易很快便发展起来。据说,水稻和孔雀就是在那个时候从印度传入波斯的。
大流士即位后,便将各行省的贡赋固定下来,并统一了度量衡。他还下令铸造和使用金币。金币的正面是他本人的头像,反面是一个弓箭手,这种金币叫作“大流克”。现在,这种钱币成为古币收藏家眼中的珍品。为了享受,大流士还调集埃及、巴比伦、腓尼基等地的大批能工巧匠,为他建造宏伟的王宫。
后世的历史学家把大流士的这些做法称为“大流士改革”。
公元前500年,大流士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波斯军队被希腊人打得大败。10年后,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再次远征希腊又惨败而归。从此,波斯帝国逐渐衰落。
波斯帝国的影响
波斯帝国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境内各地区之间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又没有严密的政治组织,所以表面上统一,实际上隐藏着许多分裂因素。在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不仅有权势大小之分,而且有内外之别。波斯贵族享有各种特权,而其他民族的贵族却处于二等公民状态,因此矛盾重重。而奴隶主与奴隶、穷人的矛盾更加尖锐,奴隶暴动、贫民起义不断发生。由大流士一世及其后继者发动的希波战争,历时半个世纪,结果波斯大败,元气受损。战争期间,被征服地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尖锐复杂的各种矛盾使帝国日趋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东侵,处在危亡之中的波斯帝国节节溃败。公元前330年,大流士三世在战败逃亡中被杀,延续两百多年的波斯帝国至此灭亡。这样,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也就宣告终结。
波斯帝国的兴起,在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这一地区古代文明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再到洲际帝国这一发展过程的最高阶段。它不仅在规模上比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大得多,而且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维系和管理帝国的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所承袭。因此,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从首陀罗到婆罗门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称为东方的四大文明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种姓制有着一定的关系。
印度的名称源于印度河。中国汉代史籍译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译为“印度”。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至前2000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拥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他们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婆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其实,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