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较之威廉死后的遭遇,亨利的所作所为似乎还不怎么过分。1087年9月9日清晨,鲁昂大教堂的钟声将威廉的死讯传向四面八方,同时也将他生前的威严抛到九霄云外,转眼间即无影无踪。平日总是毕恭毕敬、令行禁止的侍卫们首先露出狰狞的面目,他们竟将威廉身上值钱的衣服和停放尸体的厅堂统统抢劫一空。待到遗体运到卡昂的圣斯特凡教堂时,又出了一件叫人哭笑不得的尴尬事。威廉晚年身体肥胖异常,腓力一世就曾嘲讽他像个孕妇,而事先准备好的石棺尺寸太小,放不下遗体。侍卫们只得用力挤压,不料尸体破裂,刺鼻的恶臭立即弥漫了整个教堂,在场者人人皆难受欲呕。最后一幕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就在石棺好不容易盖严,准备下葬之时,一个名叫阿斯林的当地人突然站出来予以阻止,他说这块墓地原本属于他父亲所有,后被威廉强抢而去,他再三要求主持葬礼的教士们帮他讨回公道。此事实在是太出乎意料,参加葬礼的人个个面面相觑、束手无策,最后只好用60先令打发阿斯林了事,生前威风八面的威廉这才好不容易躺进了最终的安息地。
写于12世纪下半叶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曾以充满敬畏的笔调描述过威廉生前的权势:“他是一个严厉而残忍的人,谁也不敢违背他的意志。他把反对他的伯爵囚禁起来,将主教和修道院院长撤职,最后连自己的弟弟欧多也不宽恕。”但是谁又能想到,就在这个枭雄死后没几天,一个小小的阿斯林就差点使他难以入土为安。
这是历史的嘲讽,还是历史的玩笑?
英国与法国的纠葛
威廉以诺曼底公爵的身份统辖英国,他其实是法国人而不是英国人。当然,那时还没有法国、英国这种主权国家的概念。但他们说的是法语,而不是英语;对不列颠这块土地,他们没有家的感觉,只是看做一块领地而已。威廉以后数代英王,都不会说英语,平时都住在法国,很少到不列颠来,只有收税的时候才想起这块地方。
正是因为英王脚跨英吉利海峡两岸,占着法国的大片土地,法王耿耿于怀,总想把他排挤走。这也为以后的英法百年战争埋下伏笔。最终英法两个主权国家形成,关系才算彻底分清。
一生尚武的“红胡子”腓特烈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23—1190年)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1190年在位)。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德意志内部为了争夺国王的位置,连年厮杀不休,而国王与教皇之间为了争夺主教续任权等权力,也斗了数百年难见分晓。这是一个尚武的时代,而他正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尚武帝王,一生醉心于金戈铁马的生活。
他的正式称谓是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绰号为“红胡子”,因为他有一脸鲜红色的胡子。但在意大利人看来,此绰号的含义是这个入侵者在意大利残杀无辜,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在意大利语中,红胡子的译音为“巴巴罗萨”。因此,他也常被称为巴巴罗萨。
他的父亲、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1138年凭借武力加政治手段当选为德意志国王,他的母亲是韦尔夫家族的成员。在这个时代,德意志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韦尔夫家族的势力最为强大,融合了两家血统的腓特烈就成为德意志最炙手可热的人物。1147年父亲去世后,他继任士瓦本公爵,1152年3月,当选为德意志国王。
自奥托大帝开始,每个德意志国王要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都必须亲自进军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但当时教权和王权的争夺非常激烈,集中体现在对主教续任权的争夺上。他的前辈亨利四世曾因与教皇的纷争被开除教籍。他跪在卡诺莎城堡的雪地中三天三夜向教皇哀求,才得以恢复教籍,但当他收拾好旧河山之后又重新进军罗马,罢黜了教皇,报了旧仇。
腓特烈也许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教皇的纷争不可避免,为了巩固后方,他于1150年授意实力雄厚的撒克逊公爵“狮子”亨利放手侵占易北河以东的斯拉夫人土地,并给予其主教任命权,还把巴伐利亚领地归还给亨利,条件是后者必须在军事上给予支援。1156年,腓特烈又将类似权力给予奥地利边地侯巴奔堡家族,并晋升其为公爵,奥地利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就发端于此。
稳固了后方之后,“红胡子”开始寻求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机会,1153年发动了第一次远征意大利。在进军途中,他接到了教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原来是教士阿诺德领导人民夺取了城市政权,选举了罗马元老院成员和执政官,主张教会放弃领地过使徒的简朴生活。这真是天赐的机会,腓特烈加速进军镇压了这次起义,以拯救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城。
但新任教皇哈德良四世是个不懂变通的倔老头,他在为腓特烈加冕时,坚持要腓特烈按照惯例为教皇牵马、扶镫,激怒了腓特烈,结果使庆典会场变成了战场,近千人被杀。但不管如何狼狈,腓特烈已通过加冕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在他之前的德皇,一直只称为“罗马帝国皇帝”,从他开始又冠上“神圣”二字)。
此后,腓特烈开始致力于控制意大利各城邦。意大利是当时沟通西欧和东方的拜占庭、阿拉伯的中枢,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另一方面,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邦各自为政,这种情况无疑容易刺激侵略者的野心。1154年,腓特烈曾召开隆卡利亚会议,重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意大利拥有主权,包括任命官员、征收税收等权力。但腓特烈每年从意大利掠取了大量财富(远超过在德意志的收入),引起了北意大利城邦的不满,便组织起以米兰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团。
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红胡子”的意大利战争无疑属于侵略行为,但当时德国和意大利民族国家尚未形成,“神圣罗马帝国”界线未清,腓特烈并不认为自己是侵略者,相反认为自己是在镇压统治下的反叛势力。
于是,腓特烈于1158年和1160年两次进军意大利,分别被称为他的第二次、第三次意大利战役,均获得胜利,迫使北意大利城邦同盟屈服,但后一次进行得异常艰苦,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入到他的敌对阵营,宣布将他革出教门。经过两年的围攻才拿下了米兰。“红胡子”无情地摧毁了米兰城,并宣布亚历山大三世为非法教皇。
腓特烈对意大利的暴行引起越来越多的反对者。1167年,意大利各主要城邦(包括威尼斯、维罗纳等)组成“伦巴德同盟”,共同支持米兰反对腓特烈,并取得了教皇和拜占庭帝国的支持。同年,腓特烈发动第四次意大利战役,一开始进展顺利,攻占罗马,教皇仓皇出逃,腓特烈在罗马第二次加冕为皇帝。但北意大利城邦市民奋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腓特烈军中死了两千多骑士,自己也身陷重围,被迫化装成一个农民狼狈逃脱。腓特烈在意大利第一次惨遭败绩。
心有不甘的腓特烈于1174年第五次入侵意大利,北意大利各城邦严阵以待,加入“伦巴德同盟”的城市增加到22个(意大利各城邦之间以及它们与教皇之间如此团结还是第一次,由此也可见腓特烈的影响),一开始试图以和谈解决,但伦巴德同盟要求教皇参加和谈遭到腓特烈反对。1176年,双方会战于米兰附近的林雅诺,这是中世纪有名的战役之一。腓特烈大军遭受歼灭性的打击,本人也身受重伤,不得不投降。
1177年,腓特烈被迫与亚历山大三世签订威尼斯和约,归还教产,同时承诺不再干涉教皇国的内部事务,还跪在亚历山大脚下吻他的脚。1183年,腓特烈与伦巴德同盟签订《康斯坦茨和约》,归还了一切掠夺的土地,放弃在各城市任命自己官吏的权力,废除隆卡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腓特烈保留了形式上的最高任职权,并规定伦巴德同盟在皇帝出巡时必须接待和配合,算是保留了一点脸面。
腓特烈发动的意大利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他1186年第六次南下意大利却取得了另一种形式的胜利。这一次,他到米兰为儿子亨利(后来的亨利六世)与西西里王国女继承人康斯坦丝举行婚礼,并让新任教皇乌尔邦三世为新婚夫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和王后,实际上为他的后继者控制意大利埋下了伏笔。
红胡子腓特烈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意大利,使德意志各诸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如前所述,他给予了“狮子”亨利等邦君以诸多特权。他在位时期,也是德国由君主专制向封建制转化的一个关键时期。不过,后来“狮子”亨利因为没有尽到配合腓特烈入侵意大利的义务,被腓特烈没收领地,并被迫流亡英国。在这方面,腓特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并没有长远的一贯的策略。
据说腓特烈和蔼可亲,体魄和才智均过人。不知疲倦的兵戎生活使他成为德国军国主义者眼中的英雄,但在意大利人眼中,他显然是个恶魔。腓特烈1159年攻打克里马城时,竟以50名克里马城的儿童作为前驱抵挡矢石,此举大大损害了他的英雄形象。不过,1189年,当穆斯林英雄萨拉丁攻陷基督徒心中的圣地耶路撒冷时,腓特烈号召欧洲国家进行十字军东征,并以67岁高龄亲自率军远征,使他第一次成为全欧洲人眼中的英雄。但是,他在征途中渡过一条叫萨勒夫的小河时溺水身亡。一代战神竟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以致许多德意志人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传说他只是在某个地方休息,最后还会回到他的祖国。
红胡子腓特烈一直以来就是德国民间传说的宠儿。有一系列故事都以他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位沉睡中的国王即将苏醒,前来统一自己国家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更离谱,说他“红胡子”长得足够长了,他就会回来参加战斗。每个国家都崇拜开疆拓土的帝王,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巴巴罗萨计划”代号的由来
1940年7月,希特勒不顾《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决定突袭苏联。这个方案本来叫“奥托计划”,但希特勒非常喜欢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他的一句话备受希特勒追崇:“生存与毁灭只有在战争中才能证实。”腓特烈一世外号“红胡子”,意大利语红胡子的发音是“巴巴罗萨”,于是这个计划改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狮心王”理查的传奇一生
1157年,英格兰王宫中诞生了一位男婴,长得硕壮有力,哭声响亮。当时人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如同亚瑟王时的传奇时代就此宣布了它的开始。这个男婴是征服者威廉的曾外孙,其父是当时英国的国王亨利二世,其母就是征服者威廉的孙女埃莉诺。这个身上流淌着征服者威廉血液的男孩被取名为理查。
理查少年时代基本上跟随母后,生活在位于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公国。其母埃莉诺是个风流浪漫的女性,她的宫廷以吟风弄月和风流韵事闻名于整个欧洲,然而成长于如此环境中的理查身上却少有脂粉气。他身材魁梧,膂力惊人,格斗乃其终身嗜好,有时甚至不穿盔甲即冲锋陷阵。在他的心目中,剑戟碰撞震响,犹如悦耳的音乐一般,给人无限遐想;沙场纵马驰骋,则与游戏娱乐无异,令人跃跃欲试。据说同时代的英格兰人视之为勇猛的百兽之王,鲜有敢撄其锋者,故称其为“狮心王”。在那个时代,这是永恒的褒奖,但在今天看来却是穷兵黩武、好斗成性的同义词。
1189年,理查即位英王,称为理查一世,大家称之为“狮心王理查”。传说有一次理查一世曾经把手探到狮子嘴中,然后一把把狮子的心脏抓了出来,故有此称谓。他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他铁汉般的性格和42年短暂的神话般经历,800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令人惊叹。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最主要的战争,是一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一共进行了8次,理查一世所领导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最富传奇色彩。那次东征双方的领导者,理查一世,德国皇帝“红胡子”巴巴罗萨·腓特烈,法王腓力二世,可以说是阿拉伯世界最杰出的君主埃及苏丹萨拉丁,无一不是极具个性和神勇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