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蜥的身体很像蟾蜍,所以也叫做角蟾,但它实际是一种蜥蜴,与鬣蜥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它的体长大约为7.5厘米~12.5厘米,因为它浑身被甲,长满了刺状的鳞片,在头部的背面两眼上方还有8个放射状排列的尖刺,体表有粗糙的鳞刺,所以得名角蜥。角蜥的体形扁平,躯干呈椭圆形;头部较短而端圆,宽度和高度几乎相等;颈部粗短;四肢也较短;尾巴不算太长,柄宽而端尖,不像其他蜥蜴那样容易脱落以逃避敌害。角蜥头部为红褐色,下部为黄色,略缀褐色的斑点。
角蜥身体的背面为暗沙色或皮黄色,喉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与背部斑点同色的大斑点,刺的颜色均为褐色。虽然它的长相十分凶恶,全身的短刺也仿佛很锐利,但其实这些都是它的一种伪装,主要用于防御,并没有攻击作用。
角蜥仅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的沙漠中,主要栖息在平原的干燥沙地上。它的身体可以向前爬行,体刺能够如同锄头一样挖掘沙土,堆垒在背部,然后潜入沙中,仅露出头部休息,或伺机捕食昆虫。角蜥的鼻孔内有膜,可以防止沙土灌入鼻腔。它是一种变温动物,白天阳光灼照的时候,需要在沙土下躲避曝晒,夜间天气较凉,也要藏身于沙地中保持体温。只有在温度适宜的时候才出来活动、觅食。
角蜥还因为拥有三件防御敌害的法宝,所以能够在沙漠地区自如地生活。它的第一件法宝是具有很好的保护色,还具有“拟态”的本领。拟态就是动物利用形态、斑纹、颜色等与另外一种动物、植物或周围自然界的物体相似,借以保护自身,免受侵害。由于角蜥的体色与沙漠环境的色调一模一样,身体上的棘刺看上去也很像植物的枯刺,使那些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很难发现它,因而遭到敌害的袭击机会就大大地减少了。如果敌害来临,它就立即左右晃动身体,迅速地钻进沙土,开始斜着头部向下钻,然后摇动着尾巴,使全身都钻进去。不久,它又会将头部露出来,察看一下外面的动静。如果敌害已经走远,就再从沙土中爬出来。这种本领不仅可以帮助它对付敌害,还能够迷惑猎物,使它们只要呆在一处,就可以等食物送上门,将那些丧失警惕的猎物大口吞食。
角蜥的食物主要是蚂蚁及其他昆虫。它很少饮水,并且很耐干渴,主要在食物中获取水分,或饮露水等。它头部后方的刺粗大锐利,身体和尾巴上也布满了刺,这些刺不仅能够自卫,还有一种奇妙的功用:如果将其往水里浸一下,水就会进入小刺之间的凹陷处,再从那里的缝隙进入皮肤上的小孔,然后流向头部。在它的嘴角旁有收集水分的小囊,水就储藏在那里。如果遇到天旱缺水,它只要轻轻地动一下颌部,水滴就会从小囊里冒出来。
角蜥的第二件法宝是全身长有许多鳞片,这些又尖又硬的鳞片,每个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是它重要的防御武器。当凶猛的响尾蛇向角蜥冲过来,咬住它的头部,企图一口将其吞下的时候,却常常被角蜥脖子上的匕首状鳞片牢牢地刺穿了喉部。
此刻,响尾蛇就会感到一阵极度疼痛,但这时想要吐出嘴里的角蜥又不可能了,因为鳞片刺穿的方向与它想要吐出的方向正好相反。最终,响尾蛇只能由于流血过多而死去。
角蜥第三个自卫的法宝非常奇特,常常要到十分危急、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候才会施展出来。因为,一些猛兽十分狡猾,它们似乎知道角蜥身上的匕首状鳞片的厉害,常常先不用嘴巴咬,而是企图用脚爪撕裂它,把它弄死后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角蜥就开始大量吸气,使自己的身躯迅速膨大,然后眼角边的窦破裂,突然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为1米~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喷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了。
角蜥的这第三个自卫方式的发现颇费周折,因为,它平时是很少使用这个方法来避敌的。角蜥看上去性情比较温顺,所以在产地常有人进行人工驯养,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一种宠物。然而,有人却传说他们曾见过这种动物会从眼睛里喷射出长长的血流,并且如果人被这种“神怪武器”击中,就会死亡。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不过是天方夜谭的迷信说法。
为了证实关于角蜥眼睛能够喷血的说法,很多科学家都开始对它进行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角蜥的确可以从眼中喷射出一股鲜红色的液体,很像血液,其目的显然意味着防御,但能够“喷血”的角蜥仅占实验数量的5%,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角蜥才有这个本领。也有的科学家对角蜥的此种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与性别、季节、温度或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取得进一步的结果。
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他们驯养的一只黄色猎犬经常能使角蜥的眼睛喷血,而且仅对这只警犬的恐吓作出这种反应,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无论天气冷热。而人对角蜥进行各种恐吓实验均不能使其喷血。因此,他们认为角蜥“喷血”的行为可以称为是一种特殊的“抗犬防御”,并且计划进一步以狐狸、狼等角蜥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天敌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