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认为某人不好时,就会否定对方的一切优点;相反地,若以善意来衡量他人的话,在一种暗示作用下,就会很主观地认定对方一切都相当美好。因此,父母所说的话,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评价,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孩子对自己所喜欢的老师所教的科目往往学得很好,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所教的课程往往因逆反心理而厌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父母应当帮助孩子破除“老师不喜欢我”的心理,并且帮助他培养信赖感与亲和力,积极地帮助孩子消除与老师间的隔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孩子爱学习,爱学校。
6.引导孩子将学习游戏化,化苦学为乐学
在学习中添加游戏的因素,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对学习的厌倦心理,从而使他们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大多数有厌学情绪的孩子都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也许有的孩子还会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要遭受到这样的惩罚?
把学习当作一种辛苦,那么,吃苦的事放在自己身上自然就被认为是一种惩罚。对于这样的孩子,改变其厌学情绪的惟一办法就是让他们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呢?专家们认为,父母引导孩子把学习游戏化,是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所谓把学习游戏化,就是改变学习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下面就介绍几种具体方法。
(1)利用猜谜游戏,消除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父母可以试着把孩子要掌握的知识编排到游戏中去,像游戏填空、成语接龙等。或者把知识编进谜语,让孩子猜,猜对了给予奖励,等等。在考试之前,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猜一猜“明天考试会出什么题呢”。孩子为了能够猜中,很可能就会扩大复习范围。从孩子的心理来讲,如果这次体会到乐趣,以后就会主动去猜题。孩子们渐渐地就会萌发好胜心,取得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而且,讨论有没有猜中的过程,其实也起到了复习功课的作用。简单的猜谜游戏,却能够引导孩子走上爱学习的道路。
(2)把汉字卡片等古老的游戏应用在学习当中
有很多人对于汉字和诗词的记忆都是得益于小时候玩的汉字卡片。
甚至于成年之后,仍然能够听到上句,下句脱口而出。
如果只是背诵汉字、诗歌,当然不会留下如此深刻持久的印象。因为得益于游戏,才会很自然地刻在头脑中。
对于那些不喜欢背汉字的孩子,就可以把读音和笔画写下来,做成汉字卡片。另外,用扑克牌玩“24点”等计算游戏,也是在学习算术。
(3)通过找错游戏,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在家长会上经常有父母提到自己家的孩子不读书、不看报,令人担忧。然而,这些不读书、不看报的孩子也对报纸上的找错游戏很感兴趣。这种找错游戏不仅登载在大人杂志上,在那些面向儿童的报纸、杂志上也几乎都毫无例外地登载着。这就证明,不仅大人们喜欢这种找错游戏,孩子们也很欢迎。而且,令人吃惊的是大人们需要一天才能解答的问题,孩子们时常当场就能找到答案。这大概是因为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所以特别热中于这种找错游戏。
父母不应错过这个利用孩子好奇心的好机会。比如说,和孩子一起做习题集的时候,可以故意把答案说错几处。当发现这些错误的时候,孩子一定都很兴奋。如果孩子能够带着这种找错的热情把一本习题集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的话,就会想做更多的习题集。
(4)把地图变成拼图游戏,在寓教于乐上下功夫
瑞士著名的教育学家蒙特索利先生把世界地图做成拼图游戏,把这种方法当作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即使那些从来不看世界地图的孩子听说是拼图游戏,也都聚精会神地把打散的世界地图拼凑起来。那种情景无论是谁看到都会感到很惊讶。孩子们都喜欢游戏,特别是拼图游戏在世界范围内都大受欢迎,经久不衰。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的“嵌绘”就属于这类拼图游戏。可见这种拼图游戏从古至今都是受欢迎的。
比如说,让一个对地理毫无兴趣的孩子来做本国地图的拼图游戏。虽然他对本国地图本身是不感兴趣的,但是他却会被游戏吸引。而且,孩子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即使有一块拼图没有拼装上去也会不高兴。当他完成整个拼图的时候,本国地图的全貌一定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了。
(5)选择有趣的文具,增加学习的乐趣
要想把游戏的因素引入到学习当中,当然要考虑到道具的问题。学习的道具是文具,游戏的道具是玩具。要想把学习变成游戏,就要选择玩具化的文具,或者文具化的玩具。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文具出售。比如,动物形状的橡皮、可以发声的图画书、文具盒、昆虫形状的订书机等各种各样的文具,数不胜数。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具,多少都会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6)帮助孩子有效地分配学习时间
教孩子在做习题集的时候,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对手,自己记录答题时间,挑战自己的记录,也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方法。和自己过去的记录竞争,看看今天解题又少用了多少时间,这样就不会降低学习的频率了。
7.让学习变新鲜:用抽签方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用抽签的方法学习,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温习功课时,把所学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用抽签的方法猜题,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好。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习方法的转变可以有效地改变学习时的心境,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抽签学习的本身含有一点儿游戏的性质,这样做可以使孩子像玩游戏一般兴趣盎然。当一个人像抽取幸运签似的打开抽到的学习签时,就会觉得自己肯定可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从心态上讲,这能有效地克服孩子刚开始学习时的那份心浮气躁的情绪。
另外,把学习的内容分成几个小部分,有利于在学习中各个击破。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看到自己用功后的劳动成果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就不会再对学习产生排斥感、厌烦感,反而会觉得学习给自己带来了乐趣。这就和在海边投石子是一样的。白天,能够立刻看到石子的投射方向,以及石子落入水里后溅起的涟漪和浪花,所以会感觉到有趣且新鲜。倘若是在黑暗的海面上扔石子,石子出手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自然会很失望,很没意思。这是因为前者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成果,能带给人欣喜,而后者因付出了努力却不见成果,所以会有失望之感。
为此,父母应该注意充分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孩子考试前,可以让孩子用抽签或者猜题等方法来进行复习。这样做会有良好的效果。它有利于调动孩子考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节紧张的情绪。凡是孩子认为考试能考到的题,他就会非常努力地去学、去记,而且这种方法的记忆效果是十分理想的,这要比漫无目的地复习强百倍、千倍。
如果孩子还是提不起兴趣来,还有一个更加有趣的变相抽签法。如孩子是位“追星族”,当他看到书就头疼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孩子把他所喜爱的明星的照片编上号贴在各科书的封皮上,然后抽序号。假如他抽到编号为1的英语时,就让孩子对自己说:“今天我要和我的偶像来一番英语对话。”于是孩子就会十分投入地学起来,英语里所有的人物都被他换成了自己的偶像,自然就会有兴趣学习了。
假如孩子喜欢章子怡、刘德华、成龙,或者是周星驰,父母不妨引导孩子也按此方法试一试,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借力第三者:通过他人对孩子进行督促和鞭策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厌学的孩子也是如此。那么要改变孩子的厌学行为,就需要掌握孩子的心理,善于运用他人来对孩子进行督促和鞭策。这常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多数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充满敌意,主要是由于父母总是用学习做理由命令他们。父母总是严厉地命令孩子去学习,即使还是小孩子,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这个时候,如果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插进来一个第三者,那么孩子对于父母这种强制学习的教育方法的抵触心理也就会降低。比如,奶奶对孩子说:“你妈妈说,如果你能再用功一些就好了。”这样的说法对于孩子的触动要比妈妈直接冲着孩子大声喊“快去学习”效果要明显得多。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奶奶或者家里的亲戚做父母的替身,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会很快对这个替身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发现,其实奶奶只不过是替妈妈来催促自己学习的。而且,和孩子关系太亲近的人说话的说服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所以,父母还需要在这方面多动脑筋。下面用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一下这种方法的实际作用。
(1)让爷爷、奶奶谈谈当初是怎样让爸爸爱上学习的
对于孩子来说,爷爷、奶奶是和自己最亲近、最容易交流的。所以让他们来担当治疗孩子厌学症的“医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找一些合适的机会让爷爷、奶奶给孩子讲一讲,当初他们为了让爸爸喜欢学习付出了多少心血。因为不是在说自己,所以孩子在听这些话的时候不会有任何抵触或者戒备心理,而是饶有兴致地听关于爸爸小时候的事情。结果,爷爷、奶奶的每一句话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开始客观地看待学习,反省自己。
而且,孩子们一旦发现平时非常严厉的爸爸、爱唠叨的妈妈也曾经和自己一样讨厌学习,他们心里就会感到非常平和。而这种平和的心态有利于孩子独立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2)批评或表扬孩子注意区分场合
虽然说孩子都是在表扬和鼓励中成长的,但是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提建议,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不过父母要注意的是孩子也有“面子”,如果在别人面前教育孩子,他就会非常反感:“谁听你说呀!我才没那么做呢!”结果,不但父母的话一句都没听进去,孩子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了。
有一所小学,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在学习如何在单杠上做逆向翻转。有一个学生无论如何也学不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失败了那么多次,孩子已经完全没有自信了。于是,老师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悄悄地对他说:“放学以后,老师和你一起练习。”然后,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总结这一堂课的学习情况的时候,特别表扬了这个孩子,不畏惧困难的拼搏精神。
那天放学以后,操场上只剩下老师和这个孩子。于是,老师把他存在的问题一一讲清楚。这个孩子眼里含着泪水,咬着牙坚持练习。之后的几天,孩子放学回家之后,就一个人跑到附近的公园里面练习,结果,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个孩子就进入了全班单杠成绩最好的高级小组。
能够让一个完全丧失了自信的孩子坚持努力,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说这些都归功于老师观察细致入微,能够体谅学生。指出孩子的不足、批评孩子的错误一定要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而在别人面前一定要肯定他们勇于尝试、努力拼搏的态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分场合,选择适当的时机,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3)把孩子的朋友叫到家里来学习,孩子也不得不学习
一般来说,孩子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并且容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把孩子的朋友叫到家里来学习,对厌学的孩子会有很大的触动。他们不但学习会很开心,而且作业也很快就做好了。
从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角度,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孩子到朋友家里去住,父母就会担心,孩子平时在家里就不懂礼貌,在别人家里不知道又要闯什么祸。可是,之后打电话到对方家里致谢的时候,对方的父母虽然也会有些客气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大都会说:
“真是个好孩子,非常懂事,又有礼貌。”
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叫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一起学习。平时非常淘气的孩子在别的父母面前也会神奇地变成“乖宝宝”。看到平日里淘气的伙伴变得这么认真,自己当然也不甘示弱,因此也认真地学习、写作业。
9.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多和优秀同学交朋友当孩子的某一学科学习成绩徘徊不前时,让他和这门学科最优秀的同学作朋友,多接触、多交往、多观察学习方法,时间长了,那些坏情绪和坏习惯都没有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如果长期受到对方的影响,肯定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感化作用。所以我国古代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让孟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孟母不惜三次搬家,而孟子后来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一代“亚圣”。
“我非常讨厌这一学科,但没有其他侥幸的逃避方法,一定要记住才行,却又打不起精神,无从学起。”这种事情孩子经常会遇到,那么,父母应如何去引导孩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叫孩子和这一学科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交朋友。通过和其他学习好的同学多接触,多交往,从而学习良好的方法和思路,时间一长,自然会受其影响,进而逐渐摒弃对这门学科的厌恶情绪,不再惧怕它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成绩。如果这个同学恰巧是孩子喜欢的人,那就更好了,这将对他的影响更大,即使他还是不喜欢这一门学科,他的成绩也会有所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