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逃脱;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被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
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开始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心里只能想着捕蝉。如此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还能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对工作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专注是成功的资本。
有个初中学历的荷兰农民,因无法在大城市里找到适合的工作,便回到了小镇上。小镇也没有太好的工作适合他这样的初中毕业生,实在没有办法,他只有到镇政府去看大门。
看门的工作太清闲了,简直就和待着没什么两样。他又太年轻了,悠长的岁月靠什么去打发呢?
他思来想去,决定选择打磨镜片这项既费时又费工的活计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打磨,不但能磨好镜片,性子也在打磨中像水一般柔软了。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花开了谢,雪花飘了化。他就这样磨呀磨,不知不觉已经磨了60年,他也从一个小青年变成了一位老者。60多年的风霜染白了他的鬓角与眉梢。在这段岁月里,他从未离开过小镇,小镇以外的精彩似乎引不起他的任何兴趣。
靠着专注认真和耐心细致,他的技术早超过了专业技师。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也比别人的都要高。
拿着自己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界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当时足以令整个世界震惊!
从此,他名声大振。为了表彰他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感到惊奇,不远万里来小镇上拜会他。
这并不是虚构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
创造这个奇迹的、这个一生只磨镜片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大名鼎鼎的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
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是每个人获取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当你能够一心一意去做每一件事时,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马克思认为,研究学问,必须在某处突破一点。而生活的辩证法同时也告诉我们,越是那些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往往越具有那种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以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著名雕刻大师罗丹追求艺术生命的专注精神,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一天,罗丹的一位奥地利朋友去拜访他,罗丹把朋友带到工作室参观。
一进工作室,罗丹就罩上了粗布工作衫,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自豪地说:“这是我的近作。”他说完,就把盖在上面的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
“这已完工了。”奥地利朋友自言自语道。
罗丹退后一步,仔细地看着,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了一句:“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说着,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光芒。“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雕像的身上,再刮开一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却没有再对奥地利朋友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创世之初的上帝。
最后,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的那种温柔的动作用布蒙好女正身像。然后,他转身要走。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突然看见了那位奥地利朋友。他凝视着他,就在那时他才记起朋友的存在,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
那位朋友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也许罗丹已领悟朋友所感受到的,因为在他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抚着朋友的肩头。
再没有什么像亲眼看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点与世界那样使人感动。相信那位奥地利人已经领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松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有所成就,而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才会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专注者,必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从商业的角度来讲,专注者,必能占领市场;从成败的角度来说,专注者,必定是永远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