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用的化痰祛瘀药物及组方 (1)
根据痰瘀病邪制定“痰瘀同治”的原则,是采用化痰祛瘀的药物治疗痰瘀病邪引起的临床病证,按照化痰祛瘀药物各自的特点和属性,此将传统的化痰祛瘀的药物和具有化痰祛瘀作用的药物,以及痰瘀同治7种常用的治疗方药分述于后。
一、传统常用的化痰药物
化痰药是指以祛除或化除痰液病理性产物为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止咳平喘药是指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化痰药大多都兼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止咳平喘药又多兼有化痰之功能,二者很难截然分开,故在常用的化痰药物章节内把化痰止咳平喘药一并讨论。
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咳痰不爽之证。但是其药性又有偏于寒凉和温燥之不同,前者有清热化痰之功,适用于因热痰引起的咳喘胸闷、痰质黏稠色黄,咳出不爽;后者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效,适用于寒痰、湿痰引起的咳嗽、气喘、痰质清稀等证。祖国医学认为,痰既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产物,亦是导致其他诸多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凡因痰所致的癫痫惊厥、瘿瘤、瘰疬、阴疽流注及痰湿阻于经络而引起的肢节酸痛等证,均可用化痰药治疗。但在用药时宜分清证之虚实、性之寒热,选择合适的药物,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临床上发现凡能够治疗瘰疬、瘿瘤、坚硬结块的药物,均有软坚散结、化痰祛瘀的功效。
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咳嗽、喘息的病证。咳喘因外感引起的以六淫病邪侵犯肺系为主,因内伤引起的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咳喘的临床证候比较复杂,虚实寒热各不相同,有干咳无痰、咳痰清稀或黄稠,亦有咳而兼喘,因此在治疗时应根据咳喘的病机、性质选用适当的药物,并给予必要的配伍。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止咳药的止咳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抑制咳嗽中枢而实现的;祛痰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促进气管黏液-纤毛运动,从而加速痰液的排出;止咳平喘药则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及组胺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至于化痰药治疗瘰疬、瘿瘤、癫痫、惊厥等因广义之痰所引起病证的药理作用,已逐渐为广大临床医生所承认。
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紫苏子、白前、满山红、茜草。
清化热痰药:桔梗、前胡、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竹茹、海浮石、海蛤壳、礞石、海藻、昆布、黄药子、葶苈子、矮地茶、胖大海。
止咳平喘药: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桑白皮、枇杷叶、马兜铃、白果、洋金花。
二、传统常用的活血祛瘀药物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或活血化瘀药,简称活血药。其中活血逐瘀作用较强者,又称为破血药。活血祛瘀药有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肿及定痛等功能,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瘀血诸证,如疼痛、肿块、血肿、内出血、瘀斑等。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瘀血的发生,而瘀血的形成又可以成为其他许多疾病的发病原因,故活血祛瘀药亦可用于因瘀血所产生的病证,如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胸痹、胁痛、风湿痹痛、癥瘕痞块、痈肿疮疡及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等。
引起瘀血发生的原因较多,因此在使用活血祛瘀药时应根据瘀血形成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依照人体气血可分而不可离的关系,在使用活血祛瘀药时应注意配伍必要的行气之药,以增强行血散瘀之效。
传统运用的活血祛瘀药物(以下药物有的属于解痉药、外用药、祛风湿药之列,凡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一并示出):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莪术、三棱、丹参、虎杖、益母草、茺蔚子、桃仁、红花、五灵脂、牛膝、土牛膝、穿山甲、水蛭、泽兰、自然铜、王不留行、刘寄奴、苏木、地鳖虫、干漆、蒲黄、茜草、酸枣根、守宫、血竭花、月季花。
三、常用的化痰祛瘀药物
活血化痰的药物确定,是根据历代医学家的经验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药物有活血化痰兼有的,有祛风药具有活血化痰作用的,有清热解毒药中具有活血化痰作用的,有祛风湿药中具有活血化痰作用的,也有平肝息风药中具有活血化痰作用的,有攻下药中具有活血化痰作用的,有渗湿药中具有活血祛痰作用的,有理气消积药中具有活血化痰作用的,有养血补阳药中具有活血化痰作用的,也有外用药中具有活血化痰散结作用的。本部分化痰祛瘀药物根据临床应用进行以下归类:①指具有化痰祛瘀双重治疗作用的药物;②指传统的化痰或祛瘀药物,治疗痰瘀病同时并用可明显的提高疗效;③指祛风湿、渗湿、理气消积、平肝息风、攻下、开窍、壮阳药中,具有的化痰祛瘀作用的。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治疗痰瘀病证,临床在使用传统的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药物的同时,灵活合理的选用上述药物。①注意病因与病机兼顾:根据药物各自的特性,不仅能消除引起痰瘀的诸多病因,振奋人体气化功能,间接促进津血循环,消散痰瘀,而且能直接作用于病所,针对病机,化痰祛瘀,通利脉络,消除瘀滞,病因和病机同时兼顾,有利于提高祛瘀化痰的疗效。②整体与局部结合:痰瘀之证虽表现的部位在血脉,但也常有全身气血阴阳的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与整体有关。因其一药而多效,在针对局部作用于津血,疏通脉络的同时,常能兼顾全身而协调阴阳,畅达气机、调理脏腑,使整个机体和谐统一、津气血安和。
因此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改善了津血运行的内外环境,有利于痰瘀病的治疗,所以远期疗效较之单纯的化痰祛瘀等药更好、更巩固,有利于在化痰祛瘀的同时提高人体的正气,增强免疫力,缩短病程,促使疾病早日康复。③兼备多法协同作用:痰瘀证由于病因多样,病机复杂,常寒热虚实相兼,痰浊瘀血并见,导致了临床辨证的困难,尤其是难以发现某些潜在的、细微的病变,即使辨证准确,但作用单一的药物常力不从心,多法合用,也很难面面俱到。配合祛风药则不然,一药而兼多种作用,往往燥湿化痰又化瘀,活血行气又补气,恰能发挥多法同施的协同作用,常可收到一举多得之效。有利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针对病因选方用药的灵活性,也是中医辨证的关键。
1.化痰药中具有祛瘀作用的药物
半夏、天南星、节菖蒲、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紫苏子、满山红、瓜蒌、川贝母、浙贝母、银杏叶、桑白皮、海蛤壳、礞石、海藻、昆布、黄药子、葶苈子、矮地茶、胖大海、百部、枇杷叶、白果。
2.祛瘀药中具有化痰作用的药物
川芎、山楂叶、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莪术、三棱、丹参、虎杖、益母草、茺蔚子、桃仁、五灵脂、牛膝、土牛膝、穿山甲、水蛭、泽兰、自然铜、王不留行、刘寄奴、苏木、地鳖虫、毛冬青、牡丹皮、干漆、蒲黄、茜草、酸枣根。
3.祛风湿药中具有化痰祛瘀作用的药物
秦艽、防风、葛根、桑叶、羌活、独活、柴胡、木贼草、风仙草、降香、凌霄花、鬼箭羽、石见穿、落得打、水红花子、马钱子、络石藤、桑寄生、五加皮、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
4.利水渗湿药中间接具有化痰祛瘀作用的药物 泽泻、猪苓、茯苓、萆薢、赤小豆、泽漆。
5.清热、息风、开窍药中具有化痰祛瘀作用的药物
重楼、土茯苓、半边莲、射干、马勃、夏枯草、羚羊角(代)、牡蛎、天麻、钩藤、草决明、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麝香、牛黄、苏合香、石菖蒲。
以上具有化痰祛瘀作用的药物,是根据药物性味功能及在临床应用的经验进行的粗浅总结归类,为以后探索研究化痰祛瘀药物的疗效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痰瘀同治七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七种痰瘀同治的方法和组方是根据临床上痰瘀的病理基础,采用痰瘀同治方法,选用化痰祛瘀的药物,并根据药物寒热温凉的属性,针对痰瘀致病的因素虚实寒热,进行辨证论治,因病选方,因方遣药。化痰祛瘀法鉴于痰瘀病因病机的不同,以及引发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序的病理现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和痰瘀致病的特点,制定出七种痰瘀同治的方药,供临床参考使用。
1.活血化痰法
活血化痰法是采用具有活血化痰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治疗痰瘀阻塞经络或痰瘀停留于局部引起的临床症状。适用于:头目昏沉,肢体困重,头痛时作,或胸部闷痛,形体肥胖,面色有褐斑,舌体胖大有瘀斑,脉沉涩或滑。方药:当归9g,川芎6g,桃仁9g,川贝母9g,红花6g,半夏9g,秦艽10g,羌活9g,独活9g,赤芍12g,夏枯草15g,防风9g,白芷9g,藁本9g,泽兰9g,三七粉(冲下)3g,薏苡仁9g。痰瘀阻塞在头部眩晕、疼痛的可加木贼草9g,白蒺藜9g,天麻9g;在胸部加全瓜蒌9g,郁金9g,桔梗9g,小茴香9g,薤白9g;在腹部加五灵脂9g,蒲黄9g,乌药6g,香附9g;在妇科子宫的加益母草30g,香附9g,三棱9g,莪术9g;在四肢的,上肢加姜黄9g,桑枝9g,桂枝6g:下肢加川牛膝9g,川木瓜9g。
方药解析:本方采用桃红四物汤(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既能消除体内停聚坏死之血,又能促使津血循环化解体内凝顽之痰;半夏、夏枯草、薏苡仁化痰散结,消凝活血;羌活、秦艽、防风、藁本、白芷具有祛风活血之功,既能协助活血药进入血分活血化瘀,又可资助化痰之品抗凝化结。此意即为“治血先治风,风行血自通”“治痰风药先,风行痰瘀散”之意。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活血,化痰祛瘀之功。
本方在临床应用中,对缺血性眩晕疗效尤佳,对颅外段周围性眩晕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和传统治疗眩晕的方药相对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过观察说明本方:①在祛风化痰活血逐瘀的同时,还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的作用。②对于周围性眩晕的治疗,发现本方还具有抗菌消炎的功能,这可能是由于祛风活血,化痰祛瘀的药物,在消除局部水肿改善循环的同时,使邪去而正气恢复,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除,值得探讨。③本方使用于疾病正气充足邪气亢盛的初中期,对于正气不足、邪气偏盛的患者,应适当的加入补气药以提高疗效。④妇女月经过多者、孕妇、有出血倾向(呕血、便黑及内出血)的患者忌用或慎用活血祛瘀药。
2.通化痰瘀法
通化痰瘀法是采用消化痰瘀的药物和具有通经活络功能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治疗痰瘀阻塞脉络脏器,从而使其失去津血的营养,造成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