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捏脊疗法的操作方法
及适应证、禁忌证
一、捏脊疗法的操作方法
捏脊疗法的操作方法主要分施术前准备、施术步骤、治疗体 位、辅助手段和常用手法等五个方面。
(一)施术前准备
1施术室内温度要适中,切忌温度过高过低。
2施术应饭后2小时进行,切忌过饱或饥饿。
3施术时应避开室内的桌边、床角,以防患儿由于哭闹,挣脱而发生撞伤。
4术者应态度和蔼,争取患者的合作。
5施术时将患者腰带松开,暴露出整个脊背,体 位要求自然,舒适。
(二)施术步骤
捏脊疗法是术者用双手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施术于患者脊背的一种治疗方法。具体的步骤是术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规范名称: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不能拘紧。施术时应从患者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者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肌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有时还可根据病情将施术部位延至到项后正中发际内的风府穴,这叫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从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术者可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某些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最后—遍捏拿结束后,术者可用双手的拇指腹部,采用揉、按同时并做的手法,对腰部的肾俞穴揉按数次,到此,施术的过程全部结束。
(三)治疗体 位
1.患者体 位捏脊时,患者的体 位必须舒适,把脊背放平,全身放松,这样既能使治疗者便于操作,又能使患者坚持治疗而无痛苦之感。成人捏脊时多采用屈肘俯卧位,偶用坐位。儿童患者根据年龄的大小可以采取多种姿势,常用的有以下4种姿势。
(1)俯卧屈肘位:适合于7岁以上又能主动配合的患儿。7岁以上的患儿,因年龄较大,完全可以独立的接受治疗。因此不需要家长的配合,具体的做法是,嘱患儿松解衣、裤后,俯卧于床边,身体要自然放松,双上肢可屈肘上抬使两手伏于头部,术者可将后背的上衣撩到颈部。采取这种体 位时应该注意的是,床位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术者的操作。
(2)俯卧怀抱位:适合于5~7岁的患儿。这个年龄组的受术患儿,一般来讲都能与术者配合施术,而且身高均已达到或超过1米,因此施术时采取直立的体 位。具体的做法是,患儿的家长坐在一个椅凳上松解患儿的腰带,上衣最好脱下来,嘱患儿站在家长的双下肢中间,这时家长可用双手搀扶患儿的肩部,使患儿的头、肩部依附在家长的胸前。
(3)俯膝怀抱位:适合于3~5岁的患儿。患儿一般能很好地与术者合作进行施术,因此这个年龄组的患儿,可不必采取过分的被动体 位。具体的做法是:患儿的家长坐在一个椅凳上,松解患儿的衣、裤,并露出患儿的脊背,然后嘱患儿从家长一侧大腿的外侧,俯卧于家长的双侧大腿上,家长的双手可协助术者将衣、裤撩开,暴露出患儿的施术部位。
(4)横俯膝盖位:适合于3岁以下的患儿。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很好的与术者相配合,因此要求受术患儿的家长要一起配合施术者进行施术,具体的做法是:家长坐在床上或椅凳上,松开患儿的衣、裤,并露出小儿的脊背,然后将患儿俯卧于家长的一侧大腿上,患儿的双下肢由家长的双腿夹紧,施术时,家长用靠近患儿头部的一只手帮助向项部撩开衣服,另一只手可将患儿臀部的裤子向下扒开,这样就可暴露出患儿脊背的整个施术部位。
由于捏脊治疗时常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因此患者的体 位还可以采用仰卧位、侧卧位、坐位等,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但应以患者舒适、施术部位放松以及适合术者操作为原则。
2.术者的体 位术者的体 位要求要自然、舒适,便于操作。因此,术者在施术时体 位,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拘泥于某一种体 位,一般来讲,术者的体 位要看受术患儿所采用的受术体 位而定。像前面所介绍的4种受术患儿的体 位中,后3种比较适合于术者用站在患儿正后方的体 位进行施术,而前1种,术者适合于采用站在患儿侧后方的体 位进行施术。
(四)递质的应用
递质就是捏脊时借助的辅助介质,如粉剂、油剂、水剂、膏剂等。推拿捏脊时应用递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应用各种药物制成膏作为治疗时的递质,称为膏摩。应用递质不但可以加强手法的作用,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同时递质本身多为药物制成,通过手法的作用,渗透到皮肤中,吸收后对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要根据病情选用递质。
常用的递质有:
生姜汁:性味辛温,有温经散寒解表作用,适于风寒所致感冒、头痛及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等。
药酒:性味辛甘温,有散寒通络、开窍通滞作用,发热者可降温。适于寒证、瘀证及小儿退热时用。
薄荷水:性味辛凉,有清凉解表、清暑退热作用。适于治疗一切热证,尤其夏天治疗时使用,可解外感风热邪毒。
鸡蛋白:性味甘咸平,有健脾消食、润泽肌肤、清凉退热之效。适用于小儿感冒及食积等病症。
茶叶水:性味苦甘微寒,有醒神明目、清热止渴、消食利尿等作用。适于小儿身热发热。
凉水(井水为佳):性味甘凉,具有清热消暑作用,治小儿发热不退。
麻油:性味甘淡微温,有祛风清热、和血补虚、润燥健脾之效。多用于小儿疳积、脾胃虚弱、肌肤无华等症。
滑石粉(爽身粉):性味甘寒,具有清热除湿、防损止痒、润滑肌肤、清凉吸水的作用。多用于夏季推拿及皮肤娇嫩的患儿。
红花油:性味辛温,具有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之效。多用于风寒湿痹证。
冬青膏:性味辛温,具有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之效。多用于小儿虚寒性腹泻。
药膏:依据所加药物不同功效各异,即膏摩。
(五)常用手法
捏脊手法有两种,一种是轻微的推捏式,另一种是用力的提捏式(图41、42)。推捏式为两手半握拳,两手食指中节背横抵在尾椎骨两旁,先用左手食指背向前一推,接着左手大拇指将肌肤轻轻捏起,再用右手示指背向前一推,接着右手大拇指将肌轻轻捏起,随推随捏,随捏随向前进,从尾椎两旁直捏到后颈为止。提捏式为提捏,就是将皮肤提起捏动向前进行。提捏比推握手按要重些,它是在推捏到第2腰椎时,两手示指和拇指同时加大力量,交替向左侧和右侧动。
推捏式
提捏式
两种方法将肌肤捏起后沿着脊柱由下而上,或轻或重,随捏随拿,随推随放,波浪式向前,一直到大椎穴(有时至风府穴)即为一遍,然后再从头开始捏,连续捏三五遍算作1次,一次捏完,双手拇指在肾俞穴处揉按三五下,此种方法称为常规捏。为了加强疗效,可在捏三遍时,再提捏一遍,这种方法又称为“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捏脊是各种手法的综合动作,冯氏捏脊疗法通常用的手法有七种,分别是推、捏、捻、放、提、揉和按,现在一般加进“拿”法,称为“捏脊八法”,分述如下:
1捏捏是双手拇食二指将皮肤捏起,随捏随提随放,逐步向前推进,皮肤一起一伏好像后浪推前浪。捏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术者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影响施术的速度,患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患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
捏拿法
2拿拿是捏的进一步动作,是将捏起的皮肤进行揉捏的动作。具体动作是捏起皮肤后,拇指向后捏,食指指向前推的时候,拇食二指同时轻轻向上揉捏,形成一个合捏微提的手法,拿和捏是相辅相成的。
3推推法是将食指二三节紧贴皮肤,均匀地向前推进,与拇指协调,边捏拿,边推进,推进速度要适当,过快则容易滑脱,过慢则不易推进。
推法
4捻拇、食二指相对用力错动叫捻。捻是在捏拿着患儿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患儿的皮肤,移动施术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捻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或风府穴)。
捻法
5提提是在患者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脏腑俞穴的刺激。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术者应用本法时,提拉力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龄大的,体质强的力量稍重一点,年龄小的,体质弱的力量稍轻一点。
提法
6放放法是在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的一个过程(图47)。这个动作的瞬间掌握的得当,就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出现明显的节奏感。
放法
7揉用双手拇指在相应的背俞穴上或皮肤上进行适当的揉动,手法一般较轻柔。
揉法和按法
8按在揉的同时,拇指指腹对准一定俞穴,适当的加压,以刺激俞穴。按和揉要互相结合。要做到“揉中有按,按中有揉”。
二、捏脊疗法的适应证
捏脊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痢疾、腹痛、脱肛、遗尿、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呕吐、便秘、咳喘、夜啼、多汗症以及小儿保健,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肠胃病症以及月经不调、痛经、逆经、排尿功能异常、不孕、功能性子 宫出血等症也有一定效果。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甚至有减肥功效。
三、捏脊疗法的禁忌证
捏脊是一种外治法,一般认为下列情况下不宜使用此法:
1背部皮肤有烧伤、烫伤、开放性创伤以及血液病患者,手法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感染加重。
2有皮肤病及皮肤感染者,如湿疹、银屑病(牛皮癣)、脓肿、丹毒、蜂窝织炎等可使皮肤感染扩散。
3有椎体肿瘤、结核、骨折、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者,手法可使癌肿转移,骨质破坏。
4急腹症需手术者及孕期妇女不宜捏脊治疗,否则可加重病情或引起流产。
5极度疲劳、饥饿或饱餐后半小时内,禁用或慎用捏脊疗法。
6精神不正常,不能与医生配合治疗者,不宜做捏脊治疗。
7伴有高热、心脏病或其他严重内科疾病者,禁用或慎用捏脊疗法。
8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四、捏脊疗法的特点
捏脊疗法属于推拿按摩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尤其是小儿捏脊比药物、针灸治疗更具有优越性。小儿生病以后由于病痛而哭闹不安,或由于怕药苦、针痛而不予配合,虽经家人恫吓强迫,即使服下药物也有一定副作用。针灸也不适宜,小儿的号哭挣扎,常使银针变形,甚至断于体内。而捏脊则无明显不适感,患儿乐于接受。其特点如下:
1不需要特殊的医疗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运用一定的手法技巧即可进行操作和治疗。
2安全方便,易于接受,只要手法得当,操作仔细,一般无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3适用范围广,男女老幼,内外妇儿都适用,尤以儿科为宜。
4容易推广,捏脊主要在背部实施,手法简单,稍学即会,很易掌握。
5效果显著,实践证明,捏脊不但对小儿积滞、疳症、腹泻、呕吐,咳喘、遗尿等疾病有显著疗效,对治疗成人腹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也有独特的疗效,是药物所不可替代的。
6既可以用于治疗疾病,也可以用于保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不干扰人体的生理功能。
7没有痛楚,容易接受本法治疗。
8价格低廉,一般家庭都能承受。
五、捏脊疗法的意外及处理
1晕厥由于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或过度疲劳、饥饱过度,如果皮肤过于敏感可以造成晕厥。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心慌、气促,甚至晕厥时,要迅速将患者平卧,松开衣领掐人中、十宣,按揉内关、合谷等穴,口服温糖水,一般可很快恢复。
2破皮与出血小儿皮肤娇嫩,易于抓破,成人皮肤若捏拿过度也可以造成皮损或皮下出血,出现皮肤青紫、瘀点等现象。若皮肤抓破,可局部消毒,外贴创可贴,愈后再继续进行治疗。
3药物过敏有些患者对治疗中施用的递质药物过敏,治疗后脊背皮肤出现药疹,瘙痒较甚,应于手法治疗前询问患者有否药物过敏史,有过敏史者避免用相应递质。出现药疹者可局部外敷氟轻松软膏,很快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