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吃得苦中苦,赚得钱中钱
有个词叫“血汗钱”,将挣钱不易描绘得栩栩如生,也说明挣多少钱和吃多少苦有一定的关联。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吃不了的苦,因为没有人不想挣更多的钱。
“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就能挣到别人挣不到的钱”,这是温商赚钱的经验之谈。温州地处中国东南一隅,是贫苦、边远、相对封闭的地方,加之温州一带三面环山,一面是水,交通相当不便,即使到邻近市县也要翻山越岭。这种不利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温州与世隔绝的状况。但天性不屈服于现状的温商为了突破这种封闭、贫困的生存环境,不断培养自己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温州的生意经》一书中,作者曾介绍过:早在《隋书?地理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永嘉县,妇人勤于纺织,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谓之‘鸡鸣布’。”清朝陆进在《东瓯掌录》中记载得更加具体形象:“东瓯一带,妇女勤纺织,寒暑昼夜之间,虽高门巨室,始龀之女,垂白之妪皆然。”她们夏织苎,冬纺棉,昼夜之间,不仅自己织布做衣,还把织成的布拿到市场上出售。这种勤劳刻苦的精神,同样也反映在农业、渔业、手工业等其他社会领域。宋代温州知事真德秀,曾记温州农民“勤于耕作,土熟如酥;勤于耘籽,草根尽死;勤于修胜,蓄水必盈;勤于粪壤,苗稼倍长”。
有人说,小老板靠勤奋吃苦赚钱,中老板靠经营管理赚钱,大老板靠投资决策赚钱。“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就是温商早期创业的真实写照。正是靠这种精神,他们才能在缺乏资源、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创业阶段的吃苦,就是要身体力行,老板自己要多行动、多干活,这样既能节约雇人的成本,又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市场的行情,更重要的是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能够以从容不迫的心态面对一切商业挑战。
武汉温州商会副会长、武汉万家隆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云远称得上是艰苦创业的典型代表。他16岁开始创业,当时身上只有几十元钱,曾经因为走投无路而在武汉街头饿了三天三夜。而现在,他参与投资创建的武汉温州工业园,首期投资就接近两个亿。当初创业之时,罗云远可是吃过大苦,受过大累的人。
1987年的一天,16岁的罗云远随身携带一百多块钱走出了家门,出外闯荡。可是到达武汉后不久,他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那个时候,他开始担忧起自己的生计来,只能去吃最便宜的清汤面,几天后,连吃面的钱也没了,只好挨了三天的饿。后来,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向老乡和朋友求助,借钱租了一个门面,从老乡那里借了一部分货物,这样他的一间很简陋的小店面就开张了。开始几年,生意勉强能糊口。自1992年起,他的经营状况一年比一年好,每年的收入能有几十万元。
生意做顺了之后,他的顾客越来越多。但多数顾客来自周边的县城,他们喜欢讨价还价,罗云远不喜欢与这类人接触,所以就请了一个人帮他经营。但不慎看走了眼,那人不善经营,又吃不了苦,最后几乎将他的生意全部砸掉。这时候,罗云远力挽狂澜,苦心经营,使生意慢慢好转。罗云远当然不满足于一年几十万的收入。他后来在民生路与一个台湾人合作,开发了华中五金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现在温商在国内及世界各地,仍以“勤劳,能吃苦”为大众所赞誉。无论天南地北,穷乡僻壤,都有温商的足迹。这些都是以“鸡鸣布”为代表的勤劳刻苦传统精神所结的果实,这种精神正是“温州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坚韧、刻苦,凝聚成温州精神的全部精华,千百年来,被散落在各地的温商不断地发扬光大。时至今日,温商无比的韧性和超前的思维,已经成为温州最具特色的一个亮点。温州商人就是中国商人的缩影,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发家致富的秘诀之一。每个想要摆脱贫困的人都要将此秘诀牢牢记在心中,从中汲取发家致富的养分,这样才会尽早摆脱贫困的状态,迈向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