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聪颖过人,得邱哲教导,才学过人,一直远超其他学子。但姜岳展的出现让他丢失了天纵奇才的光环,他产生了嫉妒心,更因为邱姝和姜岳展走的很近,他开始处处和姜岳展争。
从争辩开始,姜岳展就一直没有参与其中,但李景的加入,每辩驳下去一人,他都带着挑衅的眼神看向姜岳展。孙超和于广自然看在眼里,而邱哲却很是无奈的摇了摇头,静静看着。在坐的学子也感觉到了不对,陆陆续续的有学子退出辩局,期待姜岳展和李景的争辩。
“理,非有理,非无理也,理因我有,亦因我无,无我理本非有非无。世间因有物而有理,理视为万物定律,长短不一、黑白曲直、形状大小等是常理,人与人之间为伦理。……”李景对理的认知很是独到,姜岳展聆听他滔滔不绝地论述,竟找不到不对之处。
“姜兄认为在下说的可有不妥之处?姜兄至今都不曾言语,是打算放弃么?还是根本未曾把我等放在眼中?”李景见姜岳展无动于衷,开始向姜岳展挑衅。
“李兄解析独到,姜某佩服。”姜岳展站起身,对李景微微躬身微笑道。
“二位师兄,李兄已经解析理字,是否小生只有解析道字方才有资格入儒家?”姜岳展转而对孙超和于广问道。
“的确如此。”
儒家学派招收弟子所出题目别有用意,有出单题的,有出双题的。出单题也就意味着,那一年出单题的书熟或学堂只招收一名学子。而出双题则预示着可以招收两名学子,但招收到两名学子的情况极为稀少,毕竟出双题时,其中一题难度实在是太大。
“那姜某就只能献丑了。”姜岳展对着两位儒家弟子以及邱哲抱拳道。
“道,因有道而有我,因有我而亦有道。道尊老子曾说过:道可道,非恒道。世间万物之道,并非永恒不变,因此道有正邪,有圆缺。道之初时,道生一,一就是道;一生二,即道生二,二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天和地,可以是因和果,也可以是虚和实,或者是阴阳;二生三,即道化为二,天地、阴阳、虚实之中诞生灵,一切灵都存在着三魂:天魂、地魂、命魂,因此道二生三魂;但灵并非活物,而三魂生万物,万物之中其中之一生七魄,七魄与三魂结合成为生灵,因此这世间有万物。”姜岳展解析道。
而此时学堂之中,众多学子噤若寒蝉,一个个都带着疑惑。这是他们从未听过的,连邱哲都不知道的,姜岳展却能讲出来,这也是他们疑惑的一点。
而孙超和于广二人带着震惊,于广不敢相信的注视着姜岳展,孙超内心却已经翻天覆地。依照姜岳展的年纪,能对道有所触及,在孙超看来,姜岳展必然是个隐士高人,或者是某位高人的弟子。
儒家和道家其中一脉关系莫逆,每年儒家招收弟子后,都会得到道家相助。儒家立秋之日招收的新弟子,前往儒家圣地—“圣贤庄”后,会经过三道考核,其中之一便是对新弟子进行道的洗礼。
道的洗礼考核是邀请道家高手前来,以道家圣经《道经》给予新收弟子洗礼,聆听道音。虽然《道经》中对道的感悟只是皮毛,但对初学修道者而言却是洗髓甘露,能让他们在修道一途中少走不少弯路。
孙超清晰记得当初洗礼时的场景,《道经》的洗礼让他受益匪浅,让他后来深得师叔重视。而此时姜岳展对道的解析,和《道经》中记载极为相似,甚至有一些在《道经》中没有,这怎能让他们不震惊?
“道有万千,也叫道法万千。道化为二,两者相对,有阴阳、虚实等等,其中阴阳有极,即是极阴和极阳。但天地万物并非绝对,道生两极,却可在极阴最盛之时诞生极阳,极阳最盛之时伴随着极阴。”姜岳展说到这里,被孙超打断。
“停下!”孙超说罢,竟在讲台之上盘膝而坐,并命于广让所有学子连同邱哲出了学堂,独留姜岳展在学堂里继续讲道,于广为孙超护法。
众多学子被赶出学堂,并且不能围观,一个个不明所以。他们在远处等待,不久之后突然感觉到有一阵压迫感,但只是瞬间就消失,学堂之中还一阵凉风散开。
“阴阳相生相克,极阴极盛之时诞生极阳,由此阴阳相继,趋于平衡。道家太极中的两仪就是极阴与极阳的演化,太极无心,而无极有心,心生阴阳,有心而有命。”在学堂之中,姜岳展在其他人都出去后,继续讲道。
在姜岳展讲完,那孙超在讲台之上盘膝感悟,其体内灵力越来越盛,阴寒属性的灵力越发凌厉可怕,在他周围竟有冰霜逐渐凝结。姜岳展对道的解析对孙超来说与其说是讲道,不如说是给孙超传输修行心得,给他一个突破阴极境的大门。
在孙超灵力越来越强盛时,阴寒属性的灵力在不断凝聚,形成了一股极阴灵力,此时的孙超才真正达到了阴极境的巅峰。但这还不是结束,在极阴灵力形成时,极阳灵力从气海中形成,与极阴灵力相对。极阳灵力的形成,代表着孙超真正的达到了无极境的中期:阳极境。
道生万物,生灵不是先有生而有灵,而是道生三魂,天魂、地魂和命魂。三魂则为灵,有极阴和极阳,灵生万物,其中有七魄,七魄乃是生的凝聚,与三魂结合成了生灵。如此一来,人本身就拥有极阴和极阳,只是没有发掘的功法。修士洞悉修道的奥秘,创造出了修行的功法,修行自身,只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命层次。
于广为孙超护法,也聆听了姜岳展的传道,但他修为只是气海境,感悟不出什么,只是心中有些羡慕孙超罢了。
当孙超成功突破阴极境,体内灵力稳定下来。孙超支开了于广,让于广出了学堂,如此他才毫无忌讳的对姜岳展开口:“虽然阁下对孙某有指导传道之恩,但儒家并不是孙某的儒家,不论于公于私,孙某都不敢招收阁下为儒家弟子。但孙某还是斗胆问一声,不知阁下师出哪里?”
姜岳展不得不佩服孙超的谨慎和从容。站在儒家立场上,他不敢带来历不明的姜岳展进儒家,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他不可能让一个危险人物呆在他身边,这是他的谨慎。在面对姜岳展这个恐怖未知的人,他从刚才帮助他突破修为的事情上分析出了姜岳展对他没有加害的意思,并且从中知道姜岳展对儒家学派有所图谋,这就是他的从容。
“孙师兄从容不迫,看来已经从刚刚的事情上猜测出了不少。儒家学派实力可抗衡一个诸侯国,而姜某想入儒家便不可能硬闯,因此有此一出。孔圣失踪,有传言是升仙,儒家圣教十三经闻名遐迩,姜某想借阅一番,这就是姜某的目的。”姜岳展微微一笑,说道。
“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孙师兄的谨慎是对的。姜某和儒家无怨无仇,对儒家没有恶意,这个请孙师兄放心。况且,道理二字的争辩,儒家不就是想从众多学子之中挑选出如姜某和李兄这样的学子么?”姜岳展说道此处,突然想起来什么,眉头一皱。
“孙师兄,不知在孙师兄接到这一道题时,可否有听到与其他儒家弟子不一样的话?”姜岳展想到儒家十三经中,《周易》是善于推算的术法,他怀疑有人已经算到他会去儒家。
姜岳展这一句话引起了孙超的重视,他仔细回想在接到师叔交给他题目时的情景。除了题目是师叔给的之外,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孙超并不愚笨,仅仅是师叔给他题目就已经是最大的特殊之处。
“接到题目时,并没有听到什么不一样的话。虽然孙某有所疑虑,但既然姜先生能解析道字,那便已经超乎李景,进入儒家自然可以。在此孙某先谢过姜先生的传道之恩,若真如先生所说,在儒家安分守己,但凡能用到孙某之处,敬请开口。”孙超确实没有听到不一样的话,他如实回答了姜岳展,但关键的地方姜岳展没有问,他也就隐瞒了下来。
孙超虽然顾虑重重,但儒家也有规矩,姜岳展解析了所出题目,就已经达到进入儒家的条件,孙超只能招收。否则若是传了出去,儒家名声将会受到影响。
当于广叫上所有学子回到学堂之中,孙超宣布了儒家此次招收弟子为李景和姜岳展,并暗中警示于广,不能对任何人提及此次招收弟子的过程。
孙超宣布招收李景与姜岳展为儒家新弟子时,运用了灵力,致使整个小镇都能听到他的声音。驿馆传送消息的人等候多时,在得到消息后快马加鞭,一路将消息传了出去,将消息带到儒家圣地。
距离小镇不到半个时辰路程的郡城最先得到消息,在听说小镇书塾一次出现两名儒家新弟子后,不少达官贵族、名家、游客慕名而来,都想一睹这小镇书塾。要知道,虽说每年儒家都招收新弟子,一个书塾能一次出现两名的情况也不是罕见,但郡城或都城里的书塾较大,学子众多,所出题目并不是一个,收到多名新弟子并不稀奇。而小镇书塾一年能出两名,这个绝对是罕见的。
听到孙超这样的宣布,最为开心的就是邱哲。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一年中教出两个儒家弟子,他足以自傲。李景和姜岳展一样,都是一副淡然从容的神色,似乎这样的结果也在他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