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浓郁的电视剧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一方面,电视剧作为一种“舶来品”,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出硕果,的确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吸吮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营养,对于推进这个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趣味的差异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的不同,为地域特色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历史悠久,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趣味、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上亦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文化上必然是多彩多姿的艺术品类的涌现,比如戏曲上有京剧、沪剧、粤剧、晋剧、豫剧等,即使同一京剧品种,还有“海派”和“京派”之分。地域文化的这种种特色,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剧产生的土壤和创作的源泉。
粤味电视剧《情满珠江》剧照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地方特色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这种“味”既可从风物风情风俗中显现,也可从题材选择、语言使用上透露出来,更可以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群体气质得到展示:其一,从题材选择上,粤味电视剧更直接地逼近改革开放的现代生活题材,把靠近港澳的广东改革开放后的新气象、新变化作为取材重点,时代背景相当明朗。如《商界》、《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展现出的都是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新景象,生活场景广阔。海味电视剧的时代背景相对淡漠一些。它大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生活,较少正面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常常以小人物的命运折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革。更善于捕捉家庭亲情题材,时时从一些小角度进行深入挖掘,给人一种力透纸背的效应。《孽债》反映的是知青题材,然而它却是从五个云南小孩到上海寻找生身父母这个角度开笔的,着力表现家庭亲情,展现五个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纠葛。京味电视剧常取材于当今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以反映生活热点、触及时弊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当然这种反映方式是地道京味的。像《渴望》、《过把瘾》、《我爱我家》都是如此。其二,在三地电视剧里,剧中人物形象的着力点也不尽相同。粤味电视剧中主角大多时代色彩颇强,《外来妹》中的小云从一个朴实的农村姑娘在生活中逐渐磨炼成长为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女性,就极具代表性。海味电视剧中更多地是寻常人的形象,《孽债》中的沈若尘、杉杉等人物。我们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和亭子间似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京味电视剧的人物带有更多的传统色彩,如甄三、大成、慧芳等,即使像葛玲、冬宝、和平等颇具调侃色彩的人物,也让观众一眼就看得出他们只能生活在北京这方文化厚土上。其三,三地电视剧都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文化、生活环境和氛围。粤味电视剧离不开香港澳门。几乎每部粤味电视剧都有与港澳相联的戏,这自然是由于广东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海味电视剧则多是市井小巷,像《孽债》就真实地描绘了上海拥挤的商业街道、豪华的宾馆区、破旧的棚户区,富有人情味的石库门里的邻里关系,是一种上海独有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氛围。京味电视剧多聚于典型的四合院。其四,是鲜明的语言特点。语言特色是构成电视剧特点的重要环节,北京、上海、广东是目前我国经济极活跃的地区,因而他们的语言也充满活力,颇富特点。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创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在人物语言的运用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因而三家电视剧向地方化、口语化迈进了重要一步。为照顾本地观众欣赏习惯,广东、上海还常发行两种语言版本的电视剧。
地域特色电视剧的创作走过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是中国电视剧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表现。人们可能都记得,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电视剧是故意模糊地域概念的。各地拍的电视剧大多人物雷同,操着一个腔,生活场景、背景音乐也大同小异,这样做的结果是观众认为太假,本地观众不欣赏,外地观众也不欢迎。《四世同堂》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使处于迷茫中的电视编导们眼睛为之一亮。《四世同堂》是地方特色电视剧的精品,京景京腔,原汤原汁。剧中人活动的四合院,市井的叫卖声,字幕画面上的朱红门、大红碗、兔儿爷、炕席上的布人儿,特别是片头京韵大鼓的主题歌,构成了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四世同堂》的成功带动了整个电视剧创作。在以后的电视剧创作中,编导们为了增强真实性,更贴近观众,开始有意识地增强地方特点,创造浓郁地方文化氛围。如广东在制作电视剧时通常都做普通话和粤语两种版本;北京一家音像制作单位在筹拍京味十足的《海马歌舞厅》时就辞了一位南方的女主演、理由是不符合剧中北京人的特点。上海在筹拍《孽债》时,导演就明确提出成人主角要在上海籍演员中找,五个孩子的扮演者要到云南去寻。这些说明编导在强调地方特点、强调真实性方面的良苦用心。
在全国各省市的电视剧大战中,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和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最前沿,依托港澳的优势,经济发展迅速,广东商人跑遍全国,以制作精巧美观、产品更新快而闻名的广货驰名大江南北。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增强,广货开始北伐,粤语也跨珠江北上,为了与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人打交道,不少地方甚至办起了粤语学习班。粤“味”电视剧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经济作后盾而兴起的。“京味”电视剧走的是不同的路子。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积淀非常丰厚,始终是文化人心中的“圣地”。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经过多年文化积累,已形成一个有着强烈“京味意识”的文化环境,也培育了一批颇具造诣的京味作家和京味演员。北京原来就有一批以创作京味作品为己任的作家,年老的如老舍,中年的如邓友梅,年轻的如陈建功,他们的创作对京味电视剧有很大启迪和推动作用。王朔一辈人的出现更是火上浇油,使京味电视剧更加火爆。上海曾经是西方文化在中国大陆的登陆点,也是中国新文化的生长点和发育点,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海派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化史的进程产生极大影响,90年代以来,上海加快了开放步伐,欲重温“大上海”昔日辉煌。在这种情况下,海派文化的重新崛起和海派电视剧创作的后来居上也就成为必然之势。精明的上海人明白,在大众化的电视剧上下番功夫以扩大海派文化影响,无疑是创造新辉煌的一条捷径。
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电视剧界是一件难得的好事,它一方面树植了芳姿各异的花朵,为电视剧百花园添姿添彩;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其他各省市谋划创作自己的具有本地特点和风味的电视剧,如东北雪野风格、西北高原风格电视剧,等等。在当今中国电视剧界地域特色电视剧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标志着电视剧生产由低品位向高品位的跨越,显示出电视剧文化意蕴的增强。我们相信,这个好势头发展下去,中国电视剧百花盛开的日子将为期不远。
8.创造河北文艺新的增长点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考察中外文艺发展史,这往往是文艺事业发生突变,实现大踏步前进的年代。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到来,兄弟省市创作力量的突进,人民群众对多层次文艺生活的渴望和需求,都昭示我们文学艺术创作产生新一轮的竞争已经涌动。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河北文学艺术界如何使自己能更快地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我们勤奋的开创性劳动,努力创造河北文学艺术新的生长点,实现河北文艺事业跨世纪的腾跃,确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抓创作基地建设,培厚文学基础
缺乏“大手笔”、“大作品”一直是河北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痼疾,是制约我们前进的瓶颈。尤其是影视、戏剧等窗口文艺,缺乏好本子,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关键措施,就是抓好抓实创作基地建设。去年10月,中共河北省委五届三次全会通过的《河北省1996—200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纲要》根据我省实际,明确提出了创建文学、戏剧、影视、广播剧、音乐、美术、群众文艺七个创作中心并形成成龙配套、系列化的创作基地的要求,这是激活创作力量的一步高棋。
这七个创作中心不仅代表着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门类,而且是影响力量最强、覆盖面最广的艺术品种。抓好了这七个创作基地,不仅将极大地强化我省创作力量,解决多年困扰我们的瓶颈问题,促进“大手笔”、“大作品”的问世,而且将影响和牵动整个文艺创作的进步。我们应当站在这样的角度认识并切实抓好这方面的工作。
创作中心的工作重心应放在组织剧本创作和抓创作队伍上,我们有必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抓创作时,特别要根据各个艺术门类的具体情况,有的可采取短期集中的办法,有的可采取与有创作实力的作家签约的办法,还有的可采取办班培训骨干。
二、扩展强项优势,突破薄弱环节
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我省的强项在中短篇小说创作和儿童文学创作上,这两方面我们不仅人才济济,而且成绩斐然。对这两方面的优势项目,我们应当继续给予扶持和鼓励,特别对儿童文学作品,应当尽快拿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来,要下决心更新儿童文学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使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能更贴近少年儿童,并为他们所喜爱和欢迎,使我们在这两方面的优势能不断扩大。
没有长篇小说的辉煌,就没有文学创作的繁荣。长篇小说是文学的重镇,是文学创作水准的标志。这几年,我省长篇创作数量颇大,但鲜见佳作,已成为文学创作上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正视这个弱点,并积聚力量实现突破,是当前文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对重点作家重点作品实行扶持,我们的作家应当努力呼唤在前辈作家作品中时时可见的那种大气和激情。当然,应当清醒地看到,长篇佳作是一种人格和智慧的较量,需要积聚力量,需要足够的耐心。
三、实现强强联合,繁荣“窗口文艺”
影视剧和舞台剧是最大众化的综合艺术,影响最广最深远,抓好了“窗口文艺”,实现了“窗口文艺”的繁荣,就能为群众提供真正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当前,继续推进“窗口文艺”迈上新台阶,必须实现“强强联合”,为艺术生产找到新的支点。
“窗口文艺”都是综合艺术,它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创作,也取决于表、导演等各方面的努力。因此,只有实现各个艺术门类的“优化组合”,达到强者的对话,才能真正保证精品问世。应当明确指出,我们说的强强联合,不仅是在河北范围内的省市联合、市市联合,而是应该把眼界放开,在全国范围寻找最适当的编剧、导演、演员,使“窗口文艺”在某一点上实现真正的优化组合。实现强强联合,上海的话剧《商鞅》、辽宁的歌剧《苍原》和不少优秀电视剧已经为我们开创了成功的范例。在这方面,关键是要有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胆略和气魄。
四、扶持“游击队”,重视市县力量的培育
1995年,省委宣传部就提出了在继续重点支持“正规军”创作的同时,加大对“游击队”扶持的政策。1996年,根据我省实际,我们又明确了各市如果有一项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就可获得省内“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的政策。事实证明,这些措施的出台是正确的,近年来,各市的创作力量异常活跃,各市用于精品创作的生产的资金也有大幅度增加。他们不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河北一隅,而是把坐标定在了全国大奖上,这个质的变化带来的收获是可喜的。今年,我省获第六届(1996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六件作品有四件是各市创作或与省有关单位联合创作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调动各市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扶持“游击队”,调动各市积极性关键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人才问题,二是资金问题。艺术创作是一项独特的创造性劳动,不能以单位的大小和级别的高低来定位。从我省看,许多人才,特别是文学创作人才在基层,他们熟悉生活、贴近群众。让他们走进精品创作圈子,有利于改变目前作品题材单调、与生活隔膜等问题,也可为文坛吹进一股新风。这几年,资金短缺问题时常困扰我们,而同时一些低水平创作生产还在延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因此,通过正确的引导,将有限的资金真正投入到精品创作上,实现省艺术上和市资金上的组合,不仅可以弥补我们的资金不足,也把市里的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和浪费,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五、激活群众文化艺术
群众文艺活动是专业文艺活动的基础和根底。群众文艺活动活跃就可以极大地促进专业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并为专业队伍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新时期以来,我省群众文学艺术活动一直十分活跃,特别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学艺术社团几经风雨,依然活跃在基层,像邱县的青蛙漫画组、三河的农民文学社,等等,他们不仅没有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垮掉,反而在风雨洗礼中更加壮大发展起来。当前,我们应当对群众文学社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保护和支持干部群众投入文学艺术创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9.浅谈文学创作的崛起
这几年,在文学创作状态回升、文学成果时时涌现的情况下,“崛起”这个词又不时出现在评论家的文章和一些同志的嘴上。“崛起”是个颇形象化、很有冲击力的词汇,但究竟怎样才算崛起,呈现怎样的态势才算崛起呢?笔者以为,需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大作品。大作力作不仅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文学繁荣的标志,也是文学力量凝聚的基本特点。有了大作品,就能充分显示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创作实力和创作水平。像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我省文学创作繁荣时期出现的《红旗谱》、《风云初记》、《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就是那个时期的大作力作,代表了那个时期我省的整体创作水平。我们所要求的大作力作要货真价实,不能靠自封,也不能靠相互吹捧,要真正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并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和喜爱的精品。大作品尤其是那些生活扎实、视野开阔、文笔新鲜的长篇小说,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大作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