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63300000007

第7章 治学严谨博大精深(3)

研究经书必先专通一经,不可泛读,读经以研究寻求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书有一”耐“字口诀。叫做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这就是所谓耐心吧。读史书的法子,莫妙于会设身处地去想。每看一处描述,就好比我便与当时人物一起酬酢笑语。不必人人都能记诵,要记一人,就恍如接触认识这人;不必事事都能背,要记一事,则恍如亲身经历过这事。经书学了是可以寻求道理的,史书学了是可以考证史事的。抛开这二条,就别无学问了。

由此学经则应专守一经,学史则当专熟一代,读经书史学则专心致意于义理。这都是专的道理,确实是不可改易的。

至于经史以外,诸子百家之学,书籍汗牛充栋。如想阅读,只应读某一人的专集,不应东翻西翻。比如读昌黎集,就应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韩昌黎。以为天地间,除了昌黎集以外,更别无他书了。这一人的集子未读完,万万不可换他人的集子,这也是所谓”专“字秘诀吧。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榜样,且身体力行。咸丰九年(1869年),正值他与太平军在江西生死决斗之时,他却从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哲学家、著作家、文学家,挑选三十二人(实际是三十三人),命其子曾纪泽,画其形象,然后悬于墙上,以便实实效仿。他还特作《圣哲画像记》一文。

曾国藩所列的三十二人是: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孔子、孟子。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鼎。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曾国藩既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学问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黎庶昌称他的文章,”自欧阳氏以来,一人而已。“如果说,韩昌黎文起八代之衰,那么,曾国藩至少也可以说,文起四代之衰。

清代三百年的文学,方苞、归有光、姚鼐,号称钜子。曾国藩亦自称其文,初学姚先生。方归姚之文,时人称之为桐城派;曾国藩能突出桐城范围,时人称之为湘乡派,从之者极众,影响所及,直至民国初年,谭嗣同、梁启超之文,亦深受其影响。及胡适之陈独秀的新文学运动起,湘军之文,始渐衰弱,然至今湖南文士,犹多宗之,曾公自谓尝”取司马迁、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心而读之。其他六代之能诗者及李杜苏黄之徒,亦皆泛其流而究其归,于汉宋二家构论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仆窃不自揆,谬欲兼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而为文复臻于无累“.则其抱负可知矣。

曾国藩作圣哲画像记,把圣人和文章家诗人,并列一起,已是大胆之作。他所编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又把六经和古文并列一起,更是大胆。过去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风行最广最久,都不敢将六经文字载入,而曾国藩毅然为之,于是经史百家杂钞和经史百家简编,乃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士子必读的古文教科书了。

曾国藩一生爱读书,爱圈书,爱批书,爱抄书,他对于所爱读的书,一一加以圈点,圈点再读,则又批评;批评再读,则手抄之。用功之勤,用心之苦,实古今罕见。他的幕僚人物,大半是他伴读的朋友,极尽切磋琢磨之妙。尽管杀声震天,哭声满地,读书功课,是万万不能停止的。他的文章是雄笔,他的性格是强人。非强人无此雄笔;非强人无此大胆。读书与写作在曾国藩的生命中从未停止过,这构成了他生命的真实。

4.谈诗论赋独辟蹊径

曾国藩”性好言诗“.他曾对儿子道:”余久不作诗,而好读诗,每夜分辄取古人名篇,高声朗诵,用以自娱。“他爱读诗,也爱写诗,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二首,也不为不多了。陆游教其子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身外。“论者历来以为箴言。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在七古《书严太守大关赈粜诗后》说:

君能奋身救水火,

一破积习万口牢。

画脂不是壮夫业,

诗外有事真豪杰。

这”诗外有事“,正是强调”功夫在诗外“的意思。

什么是诗外功夫?桐城传人方东树说:”诗文与行己,非有二事。“曾国藩的友人何绍基说得更明白:”诗文不成家,不如其已也。然家之所以成,非可于诗文求之也,先学为人而已矣。“他提出了”人与文一“的命题,说:”人与文一,是为人成,是为诗文之家成。“他进一步说:为人为诗之要,”’不俗‘二字尽之矣。所谓俗者,非必庸恶陋劣之甚也。同流合污,胸无是非,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之谓俗。直起直落,独来独往,有感则通,见义则赴,是谓不俗。临大节而不可夺,谓之不俗。欲学为人,学为诗文,举不外斯旨。“有了这种”不俗“的诗外功夫,才不致把诗当成吟花弄月、玩物丧志的平庸工具,也不致把诗当成雕章琢句、卖弄声韵的匠人工艺。因此说,学诗学文,必先学作人。

所以,曾国藩教导儿子纪泽写诗要能脱去恒蹊,不走前人的老路、套路,便需胸怀超群离俗之想。

作诗与作人的关系(作文也如此),是因为诗如其人,诗品总是人品的体现。诗意的高超与否却不能在诗内求之,而全赖作者平日的思想素养和生活积累,故称”功夫在诗外“.

曾国藩曾自述对杜甫的认识过程。曾国藩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固在其诗的本身,更在于他于诗外大有造诣,即器识深远。换句话说,诗的好坏,首先在乎诗人器识的高低深浅。”古之君子所以自拔于人者,岂有他哉?亦其器识有不可量度而已矣。“不可量度的器识,便是诗外功夫。

好的诗文,总是跳动着时代脉搏,紧贴着社会现实。而能否如此,完全得助于诗人的器识。韩愈的所谓”穷苦之音易好“,杜甫的所谓”文章憎命达“,欧阳修的所谓”诗必穷而后工“,都是认为诗人愈穷困不达,愈能深刻地思考现实,因而,愈能有高超的立意。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杜甫的”三吏“、”三别“之所以脍炙人口,耀熠千古,正是诗穷而后工的历史见证。事物,总是有两面,穷而后工,穷未必工,都是符合诗文的规律的。曾国藩说:”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国家鼎隆之日,太和充塞,庶物恬愉,故文人之气盈而声亦上腾。……达者之气盈矣,而志能敛而之内,则其声可以薄无际而感鬼神。“

曾国藩的诗词绝大部分写于京师,即他的青壮年时期。从办团练开始,在兵戎相接之际,世事纷杂之时,他少有闲情于吟咏,成诗不多,但依然不废诗道。他的许多关于诗的见解,多散见于五十岁左右以后的书信、日记和序跋中。

曾国藩学诗,并不专宗一家。但他主要属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杜甫、唐宪宗元和年间的韩愈和宋哲宗元衤右年间的苏轼、黄庭坚,故有”三元“之称。”三元“的特点,是一反明人划唐、宋以鸿沟的陈旧观点,主张各取唐、宋之长而融之为一。”三元“是清末以陈三立、沈曾植、陈衍等人为代表的宋诗派同光体诗人所推崇的,故有人说,曾国藩是清末宋诗派的先声。

中国自《诗经》以旋的诗坛,诗人辈出,诗集充栋。曾国藩以博返约,精心筛选,辑成《十八家诗钞》,作为自己和子弟的读书,他认为,读诗学诗以专心学好一两家为下手处。他写道:

余既钞选十八家之诗,虽存”他乐不请“之怀,未免”足已自封“之陋。乃近日意思尤为简约,五古拟专读陶潜、谢月兆两家,七古拟专读韩愈、苏轼两家,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以一二家为主,而他家则参观互证,庶几用志不纷。

这种”专读“和”互参“相结合的读诗方法,是他对自己所作的定制。对于子弟,他也作了类似规诫。但读书门径,不可强求一律,”诸弟或从我行,或别寻门径,随人性之所近而为之可耳“.虽然如此,曾国藩的先从一二家下手的方法,即”专一“的方法,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任何名家之所以成名,首先是吸取了他之前的各家之所长,集中了各家的许多共同法则,其次,才是形成了名家各自的独特风格。所以,学习一二家,既可以学到共同性的东西,也可以学到特殊性的东西。

学诗学文,先要掌握各家的风格特色。曾国藩把古文标举为气势、识度、情韵、趣味四属,而在《十八家诗钞》中,前三属相同,惟将”趣味“改为”工律“.这四属便是对各篇诗文的不同特色的分辨。

曾国藩还纵论千古诗文,占八句,以概括各家的风格特色。句云:

《诗》之节,《书》之括,《孟》之烈,韩〔愈〕之越,马〔司马迁〕之咽,庄之跌,陶〔渊明〕之洁,杜〔甫〕之拙。

领会各家的基本风格,是学诗学文的一条捷径。但各家风格是复杂有变的,曾国藩对一些诗家和古文家的风格评述,只是说到了他们的一个方面,不可一概论定。正如鲁迅所说,”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

风格之外,曾国藩还指导儿子注重诗的貌与神。他说: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若非其貌其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尔以后读古文古诗,惟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今人动指某人学某家,大抵多道听途说,不足信也。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

”认其魂“、”观其神“,是学文、学诗、学字的不二法门。如果连其貌也不认识,那是尚未步入殿堂的大门;但如果认为辨认其貌,便已”到手“了,那是太浅陋的结果。学文、学诗、学字,不贵形似,而贵神似。故曾国藩于诗的四属之外,”别增一种’机神‘之属“.他解释道:

机者,无心遇之,偶然触之。姚惜抱谓文王、周公系易、彖辞、爻辞,其取象亦偶触于其机。假令《易》一日而为之,其机之所触少变,则其辞之取象亦少异矣!余曾叹为知言。神者,人功与天机相凑泊,如卜筮之有繇辞,如《左传》诸史之有童谣,如佛书之有偈语,其义在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古人有所托讽,如阮嗣宗[籍]之类,或故作神语,以乱其辞。唐人如[李]太白之豪,[杜]少陵之雄,龙标[王昌龄]之逸,昌谷[李贺]之奇,及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之乐府,亦往往多神到机到之语。即宋世名家之诗,亦皆人巧极而天工错,径路绝而风云通。盖必可与言机,可与用神,而后极诗之能事。

这是曾国藩论诗的”机神“的一段重要文字。”机神“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心理学家与文艺家所说的”通感“.诗文如无机无神,则难登高雅之堂,甚至会走向俗不可耐一路。《文心雕龙》要求诗文做到”神与物游“、”神用象通“,曾国藩认为”机到神到“方为”极诗之能事“,二者相继相承,都是说的诗文的最吃紧处;只有如此,诗文方可”人巧极而天工错,径路绝而风云通“.王若虚《滹南诗话》云:”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诗若是到了”机到神到“的佳境,自然早不是貌似于人,而是心即自得了。

再次,读诗,学诗,曾国藩强调传统的朗诵与吟咏的方法。诗以声调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诗与散文的汉界楚河,就在”声调“二字上,何况好的散文还讲究琅琅上口的声调呢?不讲究声调的诗,没有多大的生命力,这已是为诗史所证明了的。所以,学诗要”高声朗诵“,”密咏恬吟“,作诗要”新诗改罢自长吟“,”煅诗未就且长吟“.曾国藩虽是发前人之已发,但确是认识深刻。

曾国藩认为:情是诗之魂;诗是情之本。情、理、事(包括景),是诗的三大支柱。但它们不是鼎足而立,惟情为主柱,即使是以叙事为主的叙事诗,也须融之以情,以说理为主的说理诗,也应动之以情,故曰诗与情俱在。《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是说的情在诗中的中心地位。

曾国藩是重视诗情的,他说:”诗文以积久勃发为佳,无取乎强索。“积久者何?勃发者何?可能是理,也可能是情。以理胜者与以情胜者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这是历代诗文所表现出的事实。然而,含理既富、情感又深的诗文,也代代有之。理与情,从来不处于互不相容的地步。

但是,人们在诗文中,尤其是在诗中处理好理与情的关系,常是颇费周章的。曾国藩写道:

凡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平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之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蕴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拙。所谓修词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人矣。

这段话的重点是要求诗人”平日读书积理“,只有积理富,才能抒发”胸中至真至正之情“;否则,便可能失其本旨。概括地说,写诗,须以义理驾驭诗情,求诗情吻合义理。这正是北宋道学家邵雍要求作诗发乎情而止于礼义的观点的翻版。平心而论,曾国藩所讲求的义理之学,陈腐无用,已为时代所弃。然而,以理驭情,求情合理的作诗(也包括作文)准则,中外古今,谁曰不然?关键是,理指的是什么理。在曾国藩看来,符合统治者意志的理,称为正道;违背统治者意志的理,称为逆理,如此而已。

以理驭情,求情合理,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写诗,不能以理代情,更不能有理无情。曾国藩对这”另一方面“似乎没有认识到,至少是在实践中没有处理好。他的诗作,特别是五古,十之七八是叙事说理,缺乏”至真至正之情“的倾泻,味若嚼蜡。至于以议论入诗的《忮求诗》,类似格言,类似家训,更无足论。但集中亦偶有情韵较佳之作,如”冉冉南山竹,柯叶互檀栾。上有一片云,下有九畹兰。清风相戛击,虚碧鸣秋寒“之类。

关于情和文的关系,曾国藩认为,情文可以互生:有某种激情,便应该也可能找到表现这种激情的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形于妙笔之下,又可能引发出某种新的激情。这种”循环互发“的过程,便是诗人的艰苦创作过程,也是诗作妙笔生花的过程。

”情文互生“说,可以破那些情不由衷,而石乞石乞于章句的愚蠢作法。”情文互生“说,几乎在向人们宣布,无油然而生之情,而求字句之工,此路不通!当然,这不意味着曾国藩不讲求辞丽句工。他同时也要求诗文的字句珠圆玉润、雅洁藻丽。曾国藩不但讲求诗的句法,而且讲求诗的章法。如评论杜诗句法说:”阅杜诗五古。古人妙处,只是造句之法变幻无穷,故终身无一复句,犹之《毛诗》无相袭之调也。“”温杜诗五古,爱其句法瘦劲变化,通于古文造句之法。“又评论杜诗的章法说:”温杜诗五古,观其笔阵,伸缩吐茹之际,绝似《史记》。“他自己写的一些组诗,最多的达十六首,也章法俨然,既有总体构思,浑然一体,又分别独立成章,各有特色。

在阳刚与阴柔两种文章风格之间,曾国藩本人更倾慕于阳刚之美。他自称”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他主张文章最以气象光明俊伟为贵。好比雨后初晴,登上高山远望旷野;如在楼上俯视长江,坐在明窗净几下,悠然而远眺;又好比英雄俊杰,没有卑鄙龌龊的狭隘志向。文章有这样的雄伟气象,可谓上佳。他评论古人的文章,认为雄奇俊迈,以扬雄文章为最;恢宏恣肆,以庄生为最。他自己的作文实践,以学庄子、扬雄、司马迁、韩愈为主,其《原才》、《湘乡昭忠祠记》等,在逝世前便以文雄气盛而被传颂。

同类推荐
  • 2018宜宾历史文化名人·碧血丹心郑佑之

    2018宜宾历史文化名人·碧血丹心郑佑之

    郑佑之,号自申,化名张裕如、张荣山等,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原宜宾县古罗场)画象嘴人。郑5岁入私塾,18岁考入叙府联中。1912年考入成都农业学校殖边科,后来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护国讨袁战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主义在川南城乡的传播者,赵一曼(郑之妻妹)、余宏文等共产主义战士,都先后受到他的培育。1926年任中共宜宾特支书记,分工负责农运,先后去宜宾北路、南路乡村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1927年他担任宜宾县农民协会执委会负责人……
  • 拿破仑传

    拿破仑传

    法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人称“奇迹创造者”: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人、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俞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 叶挺传奇

    叶挺传奇

    全书分26章,记录了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光辉战斗的一生。书后并有附录叶挺生平。
  • 告诉你一个安徒生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安徒生的故事

    本书从爱迪生儿时的生活写起,一直写到他所创造出的伟大作品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安徒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大童话作家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并体会他执着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 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清官与廉吏大体同义,其要旨在一个“廉”字。“廉”原指物体露出棱角,朱熹集注《论语》时说:“廉,谓棱角峭厉。”以之比喻人的禀性方正刚直。“廉”又作收敛解,引申为逊让、节俭,进而引申为不苟取、不贪求。故古时将有节操、不苟取之人称作“廉士”;将清廉守正的官吏称作“廉吏”。我们案头的这本周庆苾先生精心撰构的《中国清官廉事》一书,陈列先秦至明清一百多位清官的懿言嘉行,读来直觉清风拂面,深感天地毕竟有正气。
热门推荐
  • 不曾飘远的沂河童谣

    不曾飘远的沂河童谣

    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在环境的更迭中,展现了大人的世界。姥姥的内敛,奶奶的豪放,姥爷的敦厚,新娘的平实……无一不是沂蒙老区人民的真实写照,以此实现对平民百姓高贵品质的颂扬。
  • EXO之天使之约

    EXO之天使之约

    吴亦凡,你相信这个世上有天使的存在吗——李淼恩淼恩,奶奶死了,我只剩你了。——吴亦凡
  • 豪门太太:老公太傲娇

    豪门太太:老公太傲娇

    因某次无意的选妻大会,让旋冰樱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玄太太”。心机斗角,让她开始了新的宫斗之旅……
  • 再上无苍

    再上无苍

    万年造化护你十年清闲与淡,天地路远尔命起伏翩翩;天崩狂浪难撼傲骨铮铮;千秋尘世唯有一心不变。
  • 穿越之女配难做

    穿越之女配难做

    穿书成恶毒女配,宋安安表示欲哭无泪。一边刷新世人对她的看法,一边想着怎么才能避免悲痛的结局。直到遇见了白府小少爷,除了阴狠毒辣,宋安安居然发现了他可爱的另一面。从此,宋安安身后多了个小尾巴。她走到哪,他跟到哪。宋安安:说真的老兄你别再跟着我了。小少爷:我不仅要跟着你,还要娶你回府。
  • 拯救貂蝉计划

    拯救貂蝉计划

    关于王者荣耀的穿越文,一部由【路人男主】见证的—众英雄们的辉煌灿烂与辛酸劫难史。
  • 快穿之师父别装了

    快穿之师父别装了

    【新书求收藏】【我在垃圾总局撩大佬】? 书穿1V1巨甜小甜饼!简介:男主女主相爱一百年?深情男二只配领盒饭?多年以后,无数作者再回想起那些画面,只恨当时太年少!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选择……寻惜:“与我何干?”#她意外绑定了一个代号为青铜的系统。想要回到原来的世界,就得填上那些作者埋的坑,扭转悲情男二的命运。#寻惜一心想要完成任务,从未将两人联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寻惜:“师父,别装了。”裙号:718899846/欢迎来撩~
  • 梵音之海

    梵音之海

    说明,起点那篇梵音海是我的原稿,账号也是我的,只是忘了密码所以修改重发,是同一篇。不能重名所以稍微修改名字。“传说,极北的漠河之上,会出现七彩极光,在人们虔诚祷告,心灵被梵音净化之后。那时的漠河将不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是被梵音所围绕的极静之海。而我,将在一切归于寂静和尘土之后,一袭白裳,为你唱梵。”
  • xinel之爱的舞台

    xinel之爱的舞台

    15年的梦想成真了,觉定进入大学校园,一次偶然遇见了他,改变性格,大学中青春故事上演。终于变得成熟,带着友情与爱情在此重返舞台,一步步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 重生后修仙不难

    重生后修仙不难

    人类真是地球的主人吗?你错了,人类是别人的小白鼠。飞碟已经被证实存在,他们是谁的工具?神州有句古话,医武不分家,这句话的原委是什么?如果你有一个知心爱人,你愿意和她再过下一辈子吗?以上这些疑问,看了本书会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答案。答案要从夏天风,一个意外重生到七岁的地球人开始修真说起........本书是修仙文,理性阐述科学和修真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论述“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的另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