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盟
公元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后。法国战败,德国崛起。德国为了保住在欧洲大陆已经取得的霸权地位,竭力拉拢俄国和奥匈帝国,三国成立了“三皇同盟”,旨在孤立法国,防止它东山再起。但是,1877年,俄国在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与奥匈帝国矛盾尖锐。因此“三皇同盟”迅速瓦解。1879年10月,德、奥在维也纳秘密缔结了针对俄、法的《德奥同盟条约》。其后,意大利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要求加入德奥同盟,1882年5月,德、意、奥在维也纳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意大利受到法、俄进攻,德、奥须全部军队予以援助;如俄、奥发生战争。意大利将守中立:如德国受到法国进攻,意大利则站在德国一边参加战争。从此三国同盟正式形成,成为帝国主义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之一。
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三国为对抗德、意、奥军事集团、争取世界霸权组成的帝国主义军事同盟。19世纪,在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法、俄为对抗共同敌人德国,日益接近,于1893年签订秘密军事协定,规定在遭受三国同盟进攻或威胁时互相支持。进入20世纪,因德、英矛盾发展,英、法亦为共同对德而接近。于1904年签订协定,就双方瓜分非洲等殖民地的矛盾达成协议。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不再是英国主要竞争对手。1907年,缔结英、俄协定。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两大军事集团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等24个国家先后加入协约国。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退出。自1918年初起,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名义对苏联发动三次武装干涉。均被挫败。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是1912—1913年间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时间是从1912年10月至1913年5月,是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在意土战争期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了。巴尔干同盟很快就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土军惨遭失败,迅速向掩护首都伊斯坦布尔的防线退却。土耳其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全部丧失殆尽。10月底保加利亚的军队逼近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政府被迫请求大国调停。在欧洲列强斡旋下,土耳其与四个交战国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保、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土军投降。土耳其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四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的全部交给巴尔干同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彻底推翻了土耳其对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封建统治和压迫。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时间是从1913年6月至1913年8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因没有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要求从保加利亚所占领的马其顿领土中得到补偿,也就是要求修改《保塞同盟条约》。在瓜分马其顿的基础上,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对保加利亚的《希塞同盟》,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同盟。保加利亚方面,奥匈答应给予贷款,并保证它的领土完整。在德奥的煽动下,自恃强大的保加利亚,先发制人,于1913年6月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从双方来说,这次战争都是非正义的王朝战争。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参加到塞、希一边,对保加利亚作战。战争以保加利亚的失败告终。1913年8月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战果,而且还丢失了原有领土的一部分。而塞尔维亚却得到加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为了炫耀武力,在萨拉热窝组织了一次军事演习。在6月28日上午,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携夫人索菲女公爵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前往萨拉热窝巡视。萨拉热窝车站早有一队敞篷轿车等候在那里。斐迪南为了长期占领这块土地,想通过此行在表面上给波斯尼亚人民一点好感。因此,他不想在这座城市炫耀他的军事力量,只带了少数的卫兵进行防卫,连本城提供的宪兵和警察也不在意,安全措施极为马虎。这个不可一世的王储似乎过低估计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怒火。
斐迪南夫妇从列车上下来后,钻上第二辆轿车向市政厅进发。索菲亚坐在斐迪南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总督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置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就在车队通往市政厅的途中,埋伏在路旁的塞族青年察布里诺维奇,突然奋力向车队扔过一枚炸弹。司机见势不妙,加快车速。炸弹落在第三辆汽车前面,炸裂了那辆汽车的前轮胎,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察布里诺维奇当场被捕。斐迪南夫妇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参加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车队重新上路,驶向前去。
斐迪南夫妇的被刺,使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爆炸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紧张地进行阴谋活动,准备厮杀。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叫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奥匈帝国在取得德国的支持之后,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限定在48小时内签复。塞尔维亚为了忍辱求全,除了奥方派员参与追捕审判凶手一项外,其余条件全数被迫接受。尽管如此,奥匈帝国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为借口,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当晚,奥匈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致使5000多居民罹难。
紧接着,德、俄宣战,法、英对德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宣战,这样,在短短几天内,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先后加人同盟国。而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中国则加入协约国。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超出了欧洲。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首先退出战争。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帝制被推翻,11日投降。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也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它是帝国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各帝国早就心怀鬼胎,预谋良久。德奥集团备战较早。德国早在1905年就由当时的参谋总长施里芬制定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计划。这个计划因此被称为“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思想是采取“速决战”。德国设想在同俄法集团发生战争后,力求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首先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闪电战术”,在4至6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在英军给法国以有力援助之前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挥师东进同奥匈帝国一同对付俄国,在3、4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施里芬计划”受到了德皇的重视,后又经过反复论证、补充和修改,成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基本蓝本,由继任的参谋总长毛奇部署整个战争,并在一战中得以实施。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基本上是按照“施里芬计划”来部署德国的战略。一边向比利时边境发动猛攻,一边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高筑深壕,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采取虚实结合的战略来迷惑法军。这一步是“施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施里芬对此步骤十分看重,临死前还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然而,毛奇将军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被削弱不少,致使在马恩河的战役中大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