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张士选,幼小年纪就成为孤儿,靠着叔叔养育教诲他。等到张士选十七岁的时候,他祖父遗下的家产很多还没有分过,他的叔叔就对张士选说:“现在我和你把祖父遗下的家产分做两份,各得一份。”可是张士选说:“叔叔有七个儿子,应当把家产分做八份才好。”叔叔不肯,极力主张分两等份,然而张士选看到叔叔这样坚持,更加礼让。最后叔叔没办法就答应了,把所有的财产分成八等份。
张士选十七岁,就被推荐进京城参加考试,同时被推荐参加考试的有二十几位。那时有位精通相学的术士指着张士选说:“今年高中状元的,就是这位少年啊!”同辈的人听到了,都大笑不已,并且反驳相士的说法。相士说:“做文章这件事情,我不了解,但是这位少年,满脸都带着积了大阴德的气色,这一定是他做了大善事的缘故,所以我才敢断定他今年必定高中状元啊!”果然张士选考中,名传金殿。
现在为了争财产而不顾手足情深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亲生兄弟都是如此,何况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就更严重啦!若是堂兄弟间分财产,那么亲疏关系就会愈分愈远了!有谁能够像张士选一样呢?古人说:“薄待了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啊!薄待了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啊!”因为树木的根本,若是有了亏损,那么它的枝叶,必定会遭到损坏!这种追本溯②源的道理,大家应该要三思啊!
【注释】①骘:zhì,排定。②溯:sù,追本溯源:追求根源。
陈昉①百犬
陈昉眷属,七百余口,上下相亲,孚②及百狗。
宋朝陈昉有一个备受瞩目的家庭,那就是以淳朴厚道的家风,代代承传的陈氏家族。陈家上下有十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七百人之多。他们的祖先陈崇德高望重,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希望子孙后世得以恪守不移,代代相传,从而使淳朴厚道的家风能够绵绵不绝地承传下去,至久不息。
到了陈昉主持家务的时候,家道依然非常的厚朴善良。陈昉为人温和厚重,以身作则,勤勤勉勉,使得陈氏家族枝繁叶茂,代有贤人,全家上下充盈着一派吉祥和顺的年节般的景致。
家族人数如此众多,他们的生计如何维持呢?原来,陈家的子弟都克勤克俭,维持着非常俭约朴实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事务,都尽可能自己动手来完成,从来都不委用仆役或者婢女。“习劳知感恩”,孩子们从小沿袭淳厚俭朴的家风,了解物力维艰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一生都能够吃苦耐劳,知足常乐。
陈昉家中,矗立着一座特别建造的厅堂,非常的宽阔,能够容下七百多人共聚一堂用餐。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穿着整齐,扶老携幼地来到厅堂中。彼此见了面,感到分外地亲切,都互相问长问短,问寒问暖。他们按照年龄、尊卑的先后,次第而坐,大人坐在一个区域,小孩另外坐在一起,可谓长幼有序,条理井然。
全家的人,只要还有一位尚未到来,大家都一定会静静地等待,直到所有的人都到齐了之后,才开始用餐。吃饭之时,厅堂悄无声息,一片宁静肃穆。等到都吃完了饭,大家才开始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有的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有的文质彬彬地寒暄问候,互问短长。这是全家共有的幸福时光,是其乐融融最感亲情温馨的交融时刻。许多家族性的问题,也常于此时及时沟通解决,避免了各自为政的误会与猜疑。
陈昉的家中,养了一百多条大大小小的狗,它们的性情都特别温顺。更有意思的是,这群家教严格的狗,全都是在同一个大槽里用食。主人们为家狗做了最好的示范,所以它们各个都从善如流,温和而又乖巧。每到吃饭的时候,它们也拖家带口地来到大槽前,彼此互相摇着尾巴,以示问候。
几条年长的老狗,非常威武地站在那里,原来是在清点数。只见它们左看看,右看看,发现了阿平家的大狗还没有来。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那里憨态可掬地等待着它地到来。不一会儿,有的狗开始悠悠闲闲地来回踱步,有的狗以示问候地摇摇尾巴,调皮的小狗干脆一把搂住“哥哥”的脖子,在地上雪球般地滚了起来。大家左等右等,终于看到一只强壮的大狗,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原来,今天主人为它洗了个澡,还理了理身上的毛,这才耽搁了用餐的时间。大狗非常抱歉地摇着尾巴,向大家低头忏悔,于是,一百多条狗就开开心心地开始了它们的午餐。
陈家主人们那上下同心、喜气盈人的祥和气氛,连狗都普受熏陶,从而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乡里的人见到这种情形,深受感动。想想看,连狗都能够互敬互爱,如果人父子兄弟之间不能和谐共处,那将何以为人呢?所以乡里之人都纷纷起而效法,忏悔改过,使得那一带的风俗日渐淳朴厚道。
郡守张齐贤将陈昉一家的事迹,向朝廷作了禀报。朝廷有感于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之诚,所以就免了他们的徭役,而且礼遇有加。希望这个家族的典范,不但影响全乡,而且能感化全国。
陈昉一家七百多口人,能够如此敦睦和合地生活在一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真的很难见到数代同堂的景象了。甚至夫妻两个人都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孩子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长呢?
现在常有许多父母、家长向老师抱怨孩子们的逆反状况。一次一位家长哭诉说:“孩子真的很难教,想不到年纪这么小就这么叛逆,对于父母的教导他不但不听,不但不能接受,还经常恶言相向。这到底是为什么?”
老师就反问她:“请问你们夫妻俩会不会吵架?假使会,是只有‘文场’,还是也有‘武场’?”文场就是只有动口,武场就是出手。这个妈妈很难为情,很惭愧地说道:“很抱歉,过去孩子在更小的时候,我们夫妻俩经常在孩子面前,不是吵架就是大打出手。”
这个时候老师就跟她讲:“这样我就没有办法帮助你教导小孩,因为小孩在年龄还很小的时候,你已经教他,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人与人之间可以动不动就出手,可以动不动就吵架。因为你不能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所以他现在稍微大一点,他有情绪,他不能与你和好相处,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彼此不能和睦,彼此不能相敬如宾。”因此要维系一家的和睦,人人都应该要懂得相处之道。
“陈昉百犬”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中和煦温馨的一面。它让我们了解到,和气就是家庭最温暖的阳光,它能够使一个家庭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美满的家庭,更是国家未来栋梁成长的温床。一个美好的家庭气氛的构成,正取决于家里的每一分子能否互相尊敬,互相关怀,互相礼让。您是否愿意为朝夕共处的家人,献上您灿烂的微笑与温暖的关怀呢?
【注释】①昉:fǎng。②孚:fú,使……信服。
文灿拒间
文灿之兄,醉殴暴慢,邻人不平,怒其离间。
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周文灿。在父母和师长的教导下,从小他就深深地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他有一个哥哥,兄弟俩友爱笃①甚。小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在外面玩耍。文灿累了,哥哥就会把他背回家,在哥哥的背上,文灿感到就像在父亲的背上一样安全和踏实。
兄弟俩长大之后,父母相继去世。文灿和哥哥一直生活在一起,不幸的是哥哥染上了酗酒的恶习,经常喝得醉醺醺地回来,一个成年人应该干的活也由于这样的情形而不能干了。天长日久,哥哥就只能靠着文灿为生了。有时清醒的时候,哥哥的内心也感到很羞惭,自己一个大男人,却要仰仗弟弟过日子。但酒瘾一来,两条腿就不由自主地往酒馆里迈。有时,一帮酒友拉拉扯扯也一起过去了。文灿看到哥哥这个样子,心中不但没有半点埋怨,还时常体恤到哥哥身体不好,心情不快,总是对哥哥恭恭敬敬,好言好语相待。在他心目中,哥哥永远是哥哥,与自己骨肉情深,手足相连,自己有能力养活哥哥,兄弟俩一定要终身友爱下去,这样父母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无比安慰啊!
一天傍晚,文灿正在家里看书,忽然听到外面吵吵嚷嚷的,里面似乎还有哥哥的声音。他连忙跑出来,只见哥哥喝得酩酊大醉,正东倒西歪地往家里走来,嘴里还哼着歌儿,几个人正对着自己的哥哥指指点点。文灿急忙上前去扶哥哥,没想到哥哥粗声粗气地对他说:“你是谁?你要干什么?”突然一巴掌朝文灿猛扇过来。文灿猝不及防,倒在地上,哥哥又把他按在地上暴打了一顿。等哥哥打够了,文灿好不容易才爬起来,已是遍体鳞伤了。
邻居们闻讯纷纷赶来,他们早就对文灿的哥哥多年来仰仗弟弟生活有所不满,现在见到这幅情景,都感到愤愤不平。有的说:“太不像话了!居然打自己的亲生弟弟,也不想想自己是靠谁生活?”有的说:“文灿,别傻了,干脆告官算了!”这时哥哥的酒也醒了,看到如此情形,心中万分后悔,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在一旁默默垂泪。几位邻居还在一旁大声指责。文灿看到众人这个样子,又看到哥哥在夜色中憔悴无助的模样,不禁一阵心酸。他走上前去扶住哥哥,怒声对着众人说:“我的哥哥并非打你们,你们怎么可以离间我们的骨肉至亲啊!”众人一听,不禁一愣,仔细一回想,不禁感到很惭愧,就悄悄地回去了。文灿把哥哥搀扶回家,帮他擦洗一番后安顿他睡下。在柔和的灯光下,文灿看着哥哥熟睡的面容,显得是那么消瘦和苍老。他不禁感慨万分,哥哥老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细心地照料哥哥,让他能文灿拒间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后半夜,哥哥醒了,他放心不下弟弟,轻手轻脚地起来,走到弟弟床边,在清凉的月光下,只见弟弟睡得很熟,很香甜。但脸上的青肿却是清晰可见,哥哥不禁老泪纵横,弟弟呀,真对不住你啊!这件事情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时传遍了邻里八方,传到了朝廷。许多人家的兄弟争相以周文灿作为效仿的榜样。当朝的宰相司马温公知道了这件事情,不禁为周文灿对兄长的至情至爱击节赞赏,还常常写这一桩事情去劝诫人家,告诫凡是有兄弟之人,一定要懂得包容手足。
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家庭中,团体内,我们与人相处需要和乐融融。这种和谐要长久地维持不是很容易,常常存在受离间的威胁。因此,兄弟姐妹相处,无论何时何地,处在怎样的情形下,都应该以亲情为重,要相互体谅和包容。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使周文灿听到别人对兄长争相指责,也对哥哥生起气来,一怒之下,可能反击,兄弟俩可能双双受伤,也许伤得会很严重。
另外,如果周文灿一怒之下告到衙门,他的兄长可能这一生前途就毁了。因此,在众人为自己打抱不平的情形下,周文灿能以兄弟之情为重,不受好管闲事众人的离间,反而回劝他们,可以说是非常明智之举,这是源于他的内心充满对兄长的敬爱啊!正是这种兄弟的亲情可以使他包容兄长一时酒后乱性做出的糊涂事,也给兄长有悔改的机会。
人在受屈辱时,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冷静下来,都有可能造作更深的、没有办法弥补的憾事。周文灿的兄长仰仗弟弟提供资助而生活,照理讲他应该知恩图报才是,想不到他却酒后酩酊大醉,无缘无故伤害弟弟,邻居们当然会打抱不平。周文灿不愿意别人来破坏他们兄弟间的感情。能忍人所不能忍,包容自己的手足,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弟子规》告诉我们“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周文灿的这一举动,不仅使兄弟之间的感情更加和乐,也使离世父母的在天之灵倍感宽慰。同时化及乡里、民风,更使千百年后的子孙从中学习受益,这怎不令人感动万分呢?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言人之非,后患何其大”,如果因为我们一句话,而破坏别人的和睦,这个罪有多深?有多广?古人告诫我们,言人之非时,要想到它的结局和后果,到底会怎么样?我们每个人都要以同情心去尊重、关怀他人的处境,谨言慎行,促进每个家庭的幸福。愿天下的每个家庭都能以亲情为重,永远和睦相处!
【注释】①笃:dǔ,忠诚。
温公爱兄
温公兄老,爱敬情深,饥寒饱暖,刻刻关心。
司马光①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人们除了对他的德行倍加推崇之外,他发乎真诚的友爱兄弟的情怀,更是流传千古。
司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俩的感情特别好。当司马光退居在洛阳的时候,每次返乡探亲,总会探望兄长,他对哥哥既敬重又倍加关怀。当时伯康已八十岁了,而司马光也年事已高,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尤其老人家体质较弱,消化不佳,为保健康常需少食多餐,故照顾颇为费神。所以每当吃完饭不久,温公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很大,老人最怕的是着凉。所以天气稍稍转凉,司马光就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并关切地问道:“衣服是不是太薄?会不会冷?”日日嘘寒问暖。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所以应该彼此相互提携照顾。
温公虽然高官显赫,但照料兄长从不委由仆人代劳,巨细靡遗,都亲自操持,这种至情至亲的手足之爱,与下人照顾是全然不同的。我们可以想象,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顾,那是何等感人的画面!对于兄长伯康,温公是恭敬到了极处,也爱护到了极处,所谓“友爱至极,无以复加”。《礼记》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难道不正是如此吗?的确,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拥有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毕竟人懂得珍惜的时候短,往往是在失去之后才知后悔,为什么过去不对他好一点儿呢?所以珍惜亲情的可贵,是何其的重要!
侍奉父母极其孝顺的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悲痛至极,三天三夜都滴水不进,哀痛逾恒,完全看到温公的风范。
温公的儿子司马康,也继承父亲之志,自幼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更通晓经史,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父亲《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司马康为人恭敬谨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们见到他温文的举止和脱俗的内涵,即使不认识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马光的儿子。因为温公曾在家训里说:“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当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严谨的家风,熏陶了司马康非凡的气宇,他能如此优秀,都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
司马光在六十八岁过世时,哲宗皇帝为安排司马光的葬礼,拨千两银子给司马康,司马康拒而不受,后来没有办法才收下,但在治丧期间,则一切从俭,遵从了司马光生前的愿望,朝廷根据他生前的品德和政绩,赠他为太师温国公,用一品礼服装敛,谥②号“文正”。在过去“文正”二字是不轻易谥人的,因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光得到这一最为嘉美的谥号。百姓们听到司马光去世的消息,京城里停止买卖,四方的人不仅纪念他,而且还将他的画像供奉在家里,每餐前,都默默地祝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