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还有个西梁(后梁),在西魏扶持下的小朝廷,定都江陵(今属湖北),占据荆州一带300里,先后做过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隋与西梁比较友好,不时互访。但587年九月,西梁平安王王岩等居然驱男女十万余口投奔南陈,杨坚一怒,即灭后梁。
隋灭陈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东汉灭亡以来战乱长达三个半世纪,中国很像罗马帝国分裂后欧洲的黑暗时代。据记载,当时塞外内附30万人,入塞匈奴数十万人,羯族和其他进入中原的19族有100多万人,而汉族人口不足汉时一半。换言之,北方少数民族把中原瓜分了!中国蛮夷化,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大倒退。外来佛教远远压过汉人的道教,异族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全面占领中国。随着南北方的统一,这种历史逆流得到有力遏止。
三、解除北方威胁
在现代,突厥指继承突厥血统并操突厥语的民族。这些人分布很广,西到欧洲地中海,东到新疆和俄罗斯,全球约两亿人使用突厥语。南北朝时期,突厥人由叶尼塞河南迁至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又迁至阿尔泰山,后往中亚。5世纪中归附柔然,徙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所以俗称“突厥”。其后,势力逐渐强盛。552年突厥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
突厥跟匈奴、北魏一样,时常南侵中原。581年杨坚上任之初,突厥还比较友好,当年八月访隋。随后突厥跟匈奴、北魏一样发生内讧,一分为四。578年北周灭齐,齐将高宝宁不投降。高宝宁有自己的实力,能够号召契丹、靺鞨和高句丽,所以还想为北周复仇,与隋对抗。这年突厥与高宝宁联手侵扰隋。
582年四月,隋军分别在鸡头山(今宁夏固原)和河北山(今内蒙乌加河一带)击败突厥。五月突厥又联手高宝宁发兵40万,攻入长城。六月隋军在马邑(今山西朔县)与可洛骇(今甘肃兰州)击退入侵者。十二月突厥又分兵攻武威(今甘肃民勤)、延安等地,掠尽六畜回塞北。
第二年二月突厥又入侵。四月杨坚宣布大举讨伐突厥,分兵八路出塞。同时由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猛攻高宝宁。高宝宁弃城而逃。阴寿留一部分将士镇守,自己率大军班师。没几天,高宝宁又招引契丹和靺鞨等反攻而来。高宝宁的流窜战术让阴寿深感头痛,于是出一计,派人离间,四处传播官府以重金悬赏捉拿高宝宁的消息。一个月后,高宝宁被部下所杀。与突厥作战却不大顺利,隋军3000步骑被围,将帅也战死。
突厥重演内讧历史,其中一部向隋请降。突厥从此与隋转和,不时派使者互访与和亲。柏杨说杨坚对突厥采取和亲政策,目的不是和解而是分化。599年当另一部突厥准备进攻大同(今内蒙古乌拉特)的时候,和亲的一部及时向隋通报。突厥内部发生武装冲突,和亲的一方战不过另外两方,就投奔隋。隋厚待他们,并出兵援助。第二年四月又出击,大败敌军。602年三月突厥一部南侵,隋军重拳反击,该部从此远遁漠北。随后突厥内部又大乱,十余部降归亲隋的一部,不归降的败走吐谷浑。这样,突厥基本统一于隋。
突厥在称臣内附时,称颂杨坚为“圣人莫缘可汗”。可汗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称呼,这就是说杨坚直接兼任突厥君主,开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先河。
吐谷浑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329年立国建朝。420年左右吐谷浑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今青海贵德),可汗受刘宋封为河南王,又受魏封为西平王。581年二月杨坚登基,八月吐谷浑就攻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隋将出击,俘斩万计,可汗率亲兵远循,众人受降。第二年四月吐谷浑入侵临洮(今甘肃岷县)、廓州(今青海贵德)等地,隋军将他们击退。584年四月隋将又大败吐谷浑,杀男女万余口而还。从此,双方关系转为友好。591年二月吐谷浑遣使入隋称藩,敬献土特产,并请求赐给美女充实后宫。杨坚给他们礼遇,但美女却舍不得给。595年五月吐谷浑又入隋奉献。第二年十一月杨坚终于同意和亲,嫁一位公主去当皇后。
这时期与高丽关系由好转坏。597年高丽王死,其子元继位,请求封王,杨坚同意了。但没多久这位新王头脑发热,联手靺鞨万军侵扰辽西。杨坚发水陆兵30万回击,但水路受阻,军中缺粮,又遇疾疫,不大顺利。特别是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渡海到平壤的军队,因遇风船多漂没,九月无功而归,死十之八九。不过,高丽王怕隋军报复,连忙派出使者请和。杨坚见他有诚意,息事宁人,对方和好如初。
隋的外患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因此,加修长城仍然是一项重要防务。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东西绵延上万里,因此又称“万里长城”。581年四月杨坚上台没两个月就征发劳役筑长城。585年规模扩大,发丁3万,东至黄河,西至绥州(今陕西绥德),绵延700里。587年二月又发丁10万。2010年鄂尔多斯博物馆长城调查小组通过察看航空影像、地形,GPS定位,查阅文史资料,分析卫星照片及专家论证,确认鄂前旗上海庙境内发现一处隋长城遗址,共三段,墙体为堆筑土墙,不坚固,泛白色,呈鱼脊状凸起,宽约3~6米,残高约0.5~1米,均在明长城以北约90~200米处,长约6.8公里。长城沿途区域多为草原戈壁和灌丛沙滩及盐碱地带。
四、官制改革
581年二月,杨坚一上任就着手对官制进行改革。原来北周的官僚体制依《周礼》制定,名目多而繁乱。杨坚参照汉魏体制,在中央设三师、三公、五省、六部。三师是荣誉称号,没有实权,授给有功的文武官。三公只是顾问性机构,没有实权,不直接参与政务,也不常设。
执掌政务实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是宫廷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门下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内史省掌民政;尚书省设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24司:
吏部:吏部司、主爵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真正具有政府职能的是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且互相牵制,避免丞相一人专权,而把权力归集于皇帝。595年十二月还规定文武官以四年为一任,任满由新官替代。这跟现代较通行的官员任期完全一致。
对于地方行政机构,583年十一月罢诸郡为州,由过去的四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减少一层。同时将一些郡县合并。589年二月置乡正里长,以500家为一乡,100家为一里。594年十一月规定州县佐吏三年一任,不得重任。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这就改变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不仅节省了国家开支,还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杨坚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标志着封建制度已成熟,一直沿袭到清朝。
最了不起、影响最大的改革,还要数杨坚开创的科举制度,即通过科举考试,按成绩优劣选拔任用人才。隋朝的科举包括秀才、明经、进士等十科,各科考试内容不同,选拔官吏的类型也不同。如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为标准选官,只有高门大族才有做官的资格。科举制度唯才是举,开贫民入仕之先河。这种制度实行到清朝末年,无以计数的下层才子进入统治阶层,影响不可估量。
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改革,如589年四月统一完南方,杨坚即罢民间兵仗,休养生息。次年五月全面改革府兵制,指示说:“凡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府兵及其家室、土地自成系统,不入民籍,不归州县管理,致使军人易于包庇本家,隐匿户口,不纳租税。现在让军人的户籍与农民一样编入州县,其土地也编入户籍,归州县管理。除府兵自身外,其余家口仍应纳税。军役范围之内的职责,仍归军府管。这样“兵归于农,兵农合一”,沿用至唐朝。
五、司法改革
秦朝制定的残酷而苛刻的刑律,从汉到魏晋南北朝一脉相承。581年杨坚一上任,即命高颎等人“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疏而不失”,在旧律基础上制定新律。583年十二月,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颁布实施。
《开皇律》共12篇500条,可谓“简明宽平”,一是删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罪1000余条,比《北齐律》减少近一半;二是死刑种类只留斩、绞两种,废除车裂、枭首等;三是进一步废除前代酷刑如宫刑、鞭刑等,改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基本的刑罚;四是对流刑的距离、徒刑的年限及附加刑的数额减轻。
《开皇律》设“十恶之条”。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种最严重的犯罪行为,直接危害皇权,违反封建礼教,因此被单列,并规定“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不得被赦免。“十恶之条”被历代王朝承袭,直到清末《大清新刑律》才废除,存在1300余年之久。
此后,还进行一系列司法改革。592年八月杨坚认为各地执法多差错,同样的罪判决不同的现象很严重,因此要求各州对于人命关天的死刑判决不可专断,一律必须报呈大理寺复审。大理寺相当于现代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596年八月又强调:死刑案必须经过三奏才能执行。
但杨坚后期出现严刑竣法现象。595年十二月规定盗边粮一升以上即处斩,家产没收。“边粮”即边防用粮。第二年六月规定:九品以上官员之妻与五品以上官员之妾,夫亡也不得改嫁。597年二月规定:盗一钱以上者处死刑,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这条法律太恐怖,以致人们外出都要早睡晚起,生怕被误会。因为社会反应太强烈,很快停止执行。江南民间喜欢造大船,亲朋好友在船上相聚。杨坚怕人们利用大船聚众图谋不轨,次年正月便规定凡民间有三丈以上大船的一律充公。同年四月出台一条法律更搞笑:凡有畜养猫鬼、蛊毒、厌媚、野道的人家,一律流放边远。猫鬼是古代一种巫术,传说半夜祭它可以诅咒杀人。蛊毒即五月五日取百虫,大者如蛇,小者如虱,放入瓮中让它们自相残食,一年后开瓮其他虫被吃尽而一虫存活,留下来的虫可以杀人。厌媚即“厌魅”,把一种人偶埋在附近隐蔽地方就可以杀人,这种巫术后传入日本。野道即邪道,也是一种巫术。禁巫术是对的,但处以流放显然过严。
六、保守的文化
说来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杨坚在制度文化、法制文化和科举文化方面敢为人先,领潮千年,而在其他文化方面却显得保守。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众所周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更早的春秋诗经、战国离骚、汉赋、魏晋南北朝骈文。骈文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季、魏晋,兴盛于南北朝至初唐。骈文的特征是大量对偶句,像现代中学生写作文爱用排比句。奇偶相间本是一种健康的审美追求,可是骈文误入歧途,先秦两汉那种整散结合的健康句法被边缘化,整饬却又呆板的对偶句一统天下,活泼灵动而又长短伸缩的散句再不见。在形式上拘泥于四言或六言对偶的同时,骈文还追求文辞华艳、音韵和谐与典故富赡。这样,往往因文害意,文字缺乏真情实感,也就出不了什么佳作。你去查查中国文学史,看有几篇骈文拿得出手?
当时有个叫李谔的人很喜欢进谏,经常受杨坚鼓励。前文所述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妾不许改嫁,就是他进谏的结果。李谔还上书,指责骈文“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建议“罢黜浮艳的文词,遏止华丽的伪饰”。杨坚也采纳,开始整顿文风。584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写了一篇华艳的文章,竟然治他的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写文章都不敢追求文字华丽。
杨坚很重视文化。583年三月他要求广泛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书籍,每献书一卷奖赏绢一匹。593年二月禁止私藏纬候、图谶,以阻止巫术泛滥,这是必要的。然而,同年五月诏令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即评论人物好坏)的一律禁绝,这就大倒退了。孔子私著《春秋》,不正是为着用自己的观念评点历史,微言大义,要让此后千万年那些乱臣贼子望而生畏,弃恶从善,改行礼乐吗?不让个人评述历史,用现代话来说,这也算“文字狱”吧!关于文字狱的根源,一般认为是帝王自卑,如朱元璋造反夺权时被元政府称为贼寇,所以“贼”字成为他的敏感词,而他家乡江淮一带方言“则”与“贼”同音,所以他对大臣们歌功颂德拍马屁的文章中出现“则”字不可容忍,如浙江文人林元亮和北平文人赵伯宁都因为一个“则”字被杀。又如清王朝来自落后的少数民族,内心深处也不能不感到自卑。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不过,我认为更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帝王拒绝像刘邦那样华丽转身,而妄图掩盖、美化卑鄙的过去,并且继续卑鄙下去。
且说杨坚崇儒。585年正月颁行新修的“五礼”,七年后又命人重新修定。“五礼”形成于西周,一是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二是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三是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四是宾礼,接待宾客之礼;五是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早在孔子时代就“礼崩乐坏”,经过魏晋南北朝,加之胡化外来文化冲击,整个汉文化发生危机。从这个角度看,杨坚是继承孔子遗志。所以,杨坚在重修“五礼”的同时,没忘重修“乐”。
在儒家看来,“德音”才是“乐”,或者叫“雅乐”。春秋时期郑国、卫国一带流行的音乐叫“郑声”,那是俗乐。杨坚深谙这一套。所以,面对胡乐占统治地位之势,589年十二月下诏说“制礼作乐,今也其时”,重用牛弘,而排斥万宝常。礼部尚书牛弘有“大雅君子”之称,主修雅乐。万宝常虽有“知音”之名,但身轻言微。593年牛弘等人请求重新使用旋宫法演奏,杨坚不同意,要求只用黄钟一宫。于是,牛弘等人重新上奏,附和杨坚的旨意,请求把前代的金石乐器之类全部销毁。牛弘等人又创作武舞,用来表现隋朝的功德;规定在举行郊祭、庙祭时只使用黄钟一宫。随着老乐师死去,除黄钟律调以外都失传。第二年四月新雅乐修成,诏行新乐,禁行民间音乐。万宝常在太常寺听了新乐,黯然泪下,叹道:“这新乐淫厉而哀,恐怕天下不久将尽啊!”后来快饿死之时,他将自己的著作《乐谱》64卷全都焚毁,像林黛玉焚稿一样,边焚边泣道:“留它何用!”
北周以佛为患,杨坚对于佛教则情有独钟。581年杨坚基帝当年,就诏令全国愿意出家的听任之,并要求按人口出钱营造经像。在此鼓励之下,信佛之风很快又风靡起来,民间佛书比六经多几十倍。600年十二月杨坚还诏令禁毁佛道神像。对此,黄仁宇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