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乐园是20世纪初成都最著名的川菜馆子之一,由于它规模巨大,又荟萃和发展了川菜这一地方菜系的特色,因而在成都市民中曾产生广泛影响。
荣乐园的创始人名叫蓝光鉴,他年轻时在成都的一家满族人开的馆子里当学徒。虽然这家名为“正兴园”的馆子是外省人所开,但它应客的菜系却是融合南北,包括江浙、北方以及四川菜系。蓝光鉴最初只是一个小学徒,每天挑着正兴园的出堂席桌担子,到郊外旅游风景点去“出生意”。有时深夜回不了城,就在屋檐下打地铺过夜。但他生性聪颖,又十分留心各种菜的制作,善于“偷经学艺”,因此没出师已学得一手精湛的烹调手艺。
民国初年,成都这块地方汇集了南北不同省份的军政人物,南北名厨也荟萃天府,对传统川菜造成冲击和威胁。虽然各种川菜馆子看起来还很热闹,但不少名菜已濒临失传。1905年的某一天,身为四川警察总监的贺纶夔到一家四川餐馆吃饭,席间有一道“五柳鱼”做得不伦不类,令这位警察总监很是气愤。贺纶夔是一个有名的美食家,外号“贺油嘴”,他当即让老板把厨师叫来,像老师打学生似的,在厨师的手掌上打了二十大板,一边打还一边说:“我今天就是要打掉你这旁门左道,让你知道真正的川菜该怎么做!”
正好蓝光鉴所在的正兴园荟萃南北厨师的技艺,又充分吸收京菜、苏菜的特点,创出了全新的川菜风格。因此蓝光鉴在学艺成熟的情况下,就打算单独开店闯出自己的川菜之路。经过一番精心筹备,蓝光鉴于1911年协同他的弟弟蓝光荣和蓝光壁,在湖广会馆街开办起名为“荣乐园”的餐厅。很快,川味正宗的荣乐园就名噪蓉城。
荣乐园的烧菜、炖菜、蒸菜都保存了传统川菜的精髓,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这里的汤做得特别地道,火候的把握上讲究“奶汤要猛(大火),清汤要吊(小火)”;又取“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无肚不白,无肘不浓”的特点配料,做成“开水白菜”“推纱望月”“银耳鸽蛋”等与众不同的汤菜。为了在同行业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蓝光鉴十分注意新菜品的推出。
据说,每当他脑子里的新菜品考虑成熟时,他都要带上几个喜好美食的朋友和一两个伙计,来到田园风光的郊外,亲自埋锅造膳。当新的菜品通过蓝光鉴一双妙手烹调出来以后,几个人在油菜花盛开的田野里举杯细尝,共同探讨这道菜的得与失。荣乐园著名的“冬笋绍酒烧牛护膝”和“清蒸大块鲢鱼”,据说就是蓝光鉴从“姑姑筵”偷学而来,并经过自己的烹调实验而一举成名的。
蓝光鉴对厨师的要求十分严格,不按正宗川菜品味烹调的厨师,即使大名鼎鼎,也不采用。据说特级厨师张松云当时从荣乐园出师以后,曾为生计到外地“跑滩”多年。回成都以后打算投在蓝光鉴门下当厨师,但蓝光鉴只让他当临时帮工,切切菜,洗洗碗,而不让他亲自上灶操作。究其原因,是怕张在外地多年,把川味正宗走了样,万一败坏了荣乐园的名声可怎么得了?
蓝氏兄弟三人各有长处。大哥兼老板蓝光鉴有总揽一切的本事,善于拉拢顾客,长期周旋于官僚军阀之间而能游刃有余,财源广辟。他曾经开过一个玩笑:“在成都,除了马七师不是我的买主外,其余的都是我的座上宾。”为什么呢?因为“马七师”是个回族,在邓锡侯部第七师当师长,真名马毓智,自然是只包“清真”,不包汉席的。老三蓝光壁是个理财高手,专司坐柜管账,荣乐园一分一毫的账他都算得清清楚楚,五个指头拨算盘珠子,那是没人比得过的。老二名叫蓝光荣,是技艺出色的“白案”专家,曾受地方政府之约,专程到峨眉山、青城山做过会议面食。大画家张大千就对蓝光荣做的“荷叶画饼”赞不绝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荣氏三杰”歇业一段时间,又在梓潼桥正街开了一家饭店,取名“群力”,意为弟兄三人群策群力。1958年某一日中午,弟兄三人正在店里忙活,忽然传出消息说,有中央首长慕名前来用餐。蓝光鉴急忙命令伙计们上阵,都要拿出真本事。一盘一盘的正宗川菜被送到东房包间。席散,领导来到厨房同蓝氏兄弟和厨师握手,蓝光鉴方看清楚:顾客竟是毛泽东和贺龙!
荣乐园对川菜的最大贡献,不仅在于它对川菜事业的坚持和痴迷,还在于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级名厨师,为川菜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