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龟和一座城
成都的别名中,龟化城(或曰“龟画城”)是最早出现的一个。话说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秦国的金戈铁马沿着金牛道浩浩荡荡穿越秦岭,以排山倒海之势灭掉了不可一世的蜀国。蜀国最后一代君王——贪恋女色的开明十二世,被秦军乱箭射死在彭山县境内。这时候的秦国即将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秦惠王坐在一把宽大的龙椅上已感受到了一统天下的自豪和喜悦。然而当时的蜀地偏僻而遥远,强大的蜀国虽然已经被纳入了秦国的版图,但开明王朝的残余势力还在做着“反秦复蜀”的美梦。于是,秦惠王便命令他的宰相张仪在成都修筑一座用以屯兵的秦城,以此加强对蜀地的监督和控制。
张仪是北方人,既战功卓著又足智多谋。他听到秦惠王一声令下,便调集民工开始筑城。当时成都是开明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已经形成了城市的建筑和规模,但在张仪看来,当时的成都城还很不像样,因此,他有决心把成都建得跟北方城市一样坚固阔大。一时间,成都平原上出现了黑压压的劳工潮,民工们喊着号子抬土,用宽大的木板夹住泥土,夯筑城墙。雄心勃勃的张仪是总指挥,毒辣辣的太阳使他白皙的面孔逐渐变黑。一堵墙筑起来,但刚想加宽加高,却呼啦一下垮掉了。张仪很纳闷:怎么我在北方筑城时,泥土坚实得像又黏又硬的糯米,而成都的泥土却软得像豆腐呢?
原来,当时的成都平原低洼潮湿,河泽密布,土质疏松。张仪和民工们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成都城的修筑还是修一次塌一次。张仪摸着一天比一天长的胡须徘徊在工地上。忽然,有一只巨大的乌龟从江边的水中浮起来,用清冷而光亮的眼睛同情地瞧了张仪一眼,然后就奋力沿江向前游去。张仪心中一动,便跟着这只乌龟朝前走。这龟乘风破浪划到东城的东南隅,却忽然一翻肚皮——死了!张仪很伤感,从水中捞起这只乌龟的尸体,像怀抱着自己夭折的孩子。
当时朝中养着许多占卜吉凶祸福的巫师,张仪便叫来一个巫师头目问:这龟在我面前如此表演,有何深意?巫师看看天,又掐掐手指头说:恭喜丞相,这是上苍显灵啊!你只要沿着龟迹筑城,城墙就不会垮塌。一席话说得张仪频频点头。张仪急忙命令士兵和民工连夜搭起一座眺望塔(后世又名“张仪楼”)。他站在楼上,手搭凉棚,指挥民工按龟迹筑城,果然这一次怎么筑怎么有,一堵堵高大巍峨的城墙拔地而起,很快就把成都城建起来了,秦国的士兵开始在这座新建的成都城中安营扎寨。
因为这段故事,所以成都城最初又名“龟化城”。据说现在的青石桥,就是当初乌龟殉难的地方。青石桥古名又曰“龟化桥”。
那么,那只用生命造福成都百姓的乌龟还有下落吗?有。因为它对筑城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张仪把它视作神灵,供奉起来加以膜拜。但是不久以后,张仪被秦惠王召回,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成都,这只神龟的下落从此变得扑朔迷离。但是到了唐代,这只龟的龟壳又浮现世间。据李石《续博物志》下篇讲:当时成都府有一个守护官府银库的小官吏,名叫宇文遇,有一次他看见一副六尺长的巨大龟壳被完好地珍藏在府库中,通身裹以大红缎。一天晚上,西川节度使高崇文找到宇文遇,叫他打开府库的门,命令手下把这副龟壳取走了;又过了几天,宇文遇看见节度使的腰间多了一条用龟壳做成的腰带。
“神龟现世”三则
从文献记载看,成都城确乎与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府河和南河中出现巨龟的记载也屡见不鲜。例如康熙末年李馥荣在其所写的《滟滪囊》中就记载说,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将要剿四川时,成都濯锦桥下突然出现一只绿毛龟,直径达五丈长!身后有数百只小龟相随,它们在水里游动的姿势显得非常烦躁不安,引得全城的人都跑来围观。有些自认为懂得占卜的人就说,成都快要发生大灾难了。三天后,这只巨龟和无数的小龟才隐没不见。
同样在这本书中,作者在记述吴三桂反叛清廷、将要率军入川时,写道:康熙十三年(1674年)癸丑,成都濯锦桥下又出现了一只绿毛龟,它大如车轮,见背不见首,也有数百只小龟众星捧月般围绕着它。它们像一次寓意深刻的行为艺术展览一样,在成都市民面前展示了三天,又突然消失不见了。
王士祯是明末清初大文人,他在《陇蜀余闻》一书中也说到这只神奇的大龟,说它平时都潜在江底,不易见到,但是康熙癸丑年间,它却带着上千小龟,出现在东门外的江水中,“大如夏屋”。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一生中曾经两次入川,第一次是康熙十一年(1672年),他奉命来成都当主考;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又奉皇上之命到成都祭祀江河古迹。他谈到这只巨龟时,口吻不是亲见,而可能是听成都的老百姓或官吏们的口述。不管这只巨龟是否存在,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成都城自古与龟有着深刻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