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吃了几十年鱼,竟然接连体会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况味。早上吃鲫鱼,忽觉喉咙吞咽微疼,已知被扎了鱼骨。老婆让我咳出来,咳了半晌,几乎连早餐都吐出来了,无果。
赶紧前往医院,找到耳鼻喉科。医生额上戴着个镜子,一照就照到了鱼骨,拿镊子镊出来,是两根并排的鱼骨,喉咙即时畅快。
医生将鱼骨放在我手中,两根并排,约有半根牙签长。
我观察着鱼骨,仿佛收藏家鉴宝。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因为鱼骨鲠喉来找医生了。第一次是去年,吃一种俗称“沙模”的鱼,被鲠之后,采用吞饭、吞大块食物、吞醋等方法,无果。心想:俺从小吃鱼,也曾无数次被鲠到了,但总是过两天就没事了。于是不理它,只是在喝茶时觉得刺疼。
到了晚上,吞咽困难。表姐给我送来一把鱼骨草,教我择嫩条折去茎节,待流出奶状液体时,将嫩条探入喉咙,往鲠骨处上下摩擦。据说按以往的经验,摩擦数次之后,鱼骨便会自动消失。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如法炮制,似乎有点效果。半夜,喉咙更疼了,摸索着又试了一次鱼骨草,方才睡下。
次日,吞咽更加困难。赶紧找到路边开诊所的牙医,牙医让我张开嘴巴,让我喊拼音字母“ɑ”,然后一根金属物冷冰冰地往我喉咙里探,探完,问我:“还在吗?”
我吞了一口口水,说:“还在。”
重探、重问、重答。
半个小时后,牙医垂手说:“另请高明。”
老婆陪我到医院耳鼻喉科,医生额上戴着个镜子,照了一下,说:“发炎了,多少天了?”
老婆代答:“两天。”
医生摇摇头说:“要相信科学。”说着,从我喉咙里取出一根牙签长的鱼骨。
我惊讶地拈着这根鱼骨,翻来覆去地研究,舍不得丢掉。
虽然铁证如山,但我心头不服,不相信吃鱼吃了几十年,竟然被鱼骨鲠到了,就像一个久经考验的酒鬼,不相信自己竟然喝醉了。没过多久,鱼骨又给了我一次教训。我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到医院找医生,转想耳鼻喉科晚上不开。
老婆带我去找她的一个相识,相识在市场边开了间香烛店,业余替人拔牙。
这是个胖女人,她让我坐在一张摇椅上,拿了一根弯弯曲曲的金属物探索我的喉咙。弄了半天,胖女人说:“看不到。”
老婆给了她十块钱,我仍然带着喉咙里的鱼骨,怏怏地回家。次日早晨,我再次来到耳鼻喉科,这次医生也没找到鱼骨,但是他给我涂了一些药。奇怪的是,药液的功效消退了之后,我的喉咙舒服了,看来,还是要相信科学。
老婆笑我:“以后还敢吃鱼吗?”
当然,不能因鲠废鱼嘛。不过,被鲠三次,已超过事不过三的古训。总结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吃鱼时不够小心。下次吃鱼,没有把握绝不随便下咽。
原刊责编 崔立 本刊责编 申平
【作者简介】 沈洛羊:原名沈绿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当代小说》等多种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