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们也是如此,如果稍受批评和指责就勃然大怒,认为别人的中肯意见是对自己的有意冒犯,甚至是在公开侮辱自己,这是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没有自信的表现。他对待下级的态度往往很恶劣,要求也很过分,在员工中制造紧张气氛,使他们如履薄冰,无法安心工作。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1.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出言不逊。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出言不逊从未给任何人带来过任何好处,因为那是虚弱的标志。没有人会因它而更强大、更富有、更快乐或更聪明。它让教养良好的人反感、厌恶。
衡量一个人的力量,必须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克制自己的情感,而不是看他发怒时爆发出来的威力。人们是否见过一个人受到凌辱时,只是脸色稍微有些苍白,就立刻平静下来?陷入极度的痛苦后,仍然像石雕一样挺立着,稳稳地控制着自己?每天忍受敌人的审讯,却始终保持沉默,没有透露一丁点情报?这才是真正的力量。
拥有强烈感情却保持贞洁的人、非常敏感但内心充满愤慨的男子汉、遭到挑衅却仍然能控制自己并宽恕别人的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精神上的英雄。
2.避免思想上的极端倾向,试着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我们都知道要“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但是,你真的做到了吗?你真的这样做过吗?
3.选用正确的途径发泄自己的情绪。
有一则寓言是这样说的:一匹马找到一块肥美的草地,常到这里饱餐一顿。可是后来,一只鹿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就趁马不在,也跑来吃草。马发现了这件事,觉着鹿侵占了自己的利益,想报复鹿,但自己又无能为力,于是去请人来帮忙。人说:“我也没办法,除非你套上辔头,我骑上你,才能追上它,惩罚它。”马不得已同意了。
于是,人骑着马,惩罚了鹿。之后,便把马拴在了槽头。这时,马才省悟过来,长叹道:“我真傻,为着一点小事而图报复,反而使自己沦为奴隶。”
马终于意识到:逞一时意气之快,睚眦必报,这样本就不可取。为了打击报复又不择手段,终会让自己付出沉重代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应该感谢的人不是曾经帮助你爱护你的人,而是那些曾经折磨过你,看轻你的人,因为正是有他们的存在,你才变得如此强大。同样,我们也要感谢那些曾经折磨你的不良情绪,正是因为有它们的存在,你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
我们总是抱怨别人干扰了自己的快乐,工作不开心、老板太挑剔、朋友不贴心、恋人不如意……在这个匆忙的时代里,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让自己不开心。但是谁说没有这些我们就不可以快乐呢?所谓的快乐不是靠别人来控制的,最终的解释权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在生活中,常常见到那些不能控制自己脾气的人,他们遇到一点争论或不顺心思的事马上极端起来,并且不可控制,总是使人难堪、窘迫、尴尬,甚至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一来,长期的奋斗和积累,会因性格恶劣而毁于一旦。即使你身处高位,也能在一夜之间失去一切。
放弃抱怨,学会调整自己。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从心灵上,只有卸下心中沉重的包袱,打开心中那道阀门,泄出烦恼的洪水,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轻松、更长远。当然,最重要的,也会更快乐。
对待强烈负面情绪的5个最好方法:
1.培养一些陶冶性情的艺术类兴趣爱好:琴棋书画、唱歌等等,都能给人发泄感情的空间。
2.参加一些身体锻炼方面的活动:健身、打球、舞蹈、深层放松,做按摩……一边做运动一边想象着坏情绪像球一样被打出去,或者随着汗水挥洒出去,都会让你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
3.身边一定要有三两个知心人,让你心情不好时都能够找到他们分享自己的烦恼。
4.通过记日记来理清思绪。一个必然规律是:写在纸上的越多,积压在心里的越少。
5.给自己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音乐、熏香、还有柔和的灯光等等,或者独自一人一杯红酒配电影,都能从生理上来舒缓紧张的神经。
拖延症大爆发
明明马上就要考试了,却把复习计划一拖再拖;眼看截稿日期快到了,手里的工作却刚刚开始……这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常犯的毛病,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作“拖延症”。其实,这并不是只是年轻人才会犯的错误,很多上班族都有一个坏习惯,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关头决不会着手去做,还美其名曰,逼到最后才有灵感。实际上只不过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罢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毛病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就是偷点懒嘛,人之常情而已。殊不知这就是让你整天“无事忙”的帮凶。很多职场中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事情都赶在一起了,真是忙啊!”难道事情真的那么多吗?其实并不是这样,事情之所以堆在一起,是你在处理的时候不懂得自我管理,没有抓住解决的重点。
“拖延症”是什么,可能很多上了点年纪的人都是一头雾水,但在年轻人圈里却是一个传染性很大且传染性很强的一种行为状态。关于这个问题的危害,刚刚工作的小米是这样形容自己的:每天早上起来心里都非常的焦虑,可是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要整理公司乱七八糟的文件,散乱的衣橱,甚至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可是就是没有办法马上去做,只能一边安抚自己焦躁的心情,一边打开了一个小游戏或者两眼放空状地安慰自己:过一会再做,过一会再做……
一天很快就这么过去了,到了晚上才想起来:公司的文件没有整理、衣橱还是散乱的、该打的电话没有打,该发的邮件没有发……所有的事情又推到了明天,于是,新的一番压力又一次接踵而来,于是心情心情愈加沮丧和戏谑。这,就是拖延症的典型症状。
小米就是拖延症压力的典型受害者。对于自己的拖延形成,他是这样解释的:“上大学以后,我发现自己有了拖延的毛病。每天晚上都灵感迸发,恨不得立刻起来大干一场。等到早上起来却动力奇缺,宁愿头晕脑胀地在网上浏览各色的小说和帖子,也不愿意碰一下书本。哪怕有件很急的任务,我也只会在最后期限之前一点点时间才会因紧迫感,开始着手学习任务。但奇怪的是每次还都赶上了最后期限,可是以为每次都是急匆匆的交差,导致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放松,离自己的理想也越来越远,每天都纠结在要上进,还是要堕落的天平上辗转反侧。
其实,很多像小米一样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可是这些人明知道拖延不能消除压力,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拖延的形成机制:
首先,我们要明白:拖延的人不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低,恰恰相反,很大程度上犯拖延症的人都有完美主义者的倾向。拖延的基础就是对自己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把完成任务比作一块狭长的木板,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因为害怕掉下去,而不敢踏上木板一步。就像有时我们偷偷希望事情不要成功,这样我就可以不用面对之后更繁琐的后续工作一样,因为对结果的过高估计,而产生了畏惧心理。
其次,贪图拖延暂时带来的虚假的快感。
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最后期限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虽然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如果长期受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会让拖延的人开始享受那种最后期限后突然放松的感觉,就像你不敢擅自登上高架的木板,但突然背后着起了火,逼迫你快速通过了木板一样。虽然暂时可能达到了目标,但却起到了强化拖延的效果。要知道,我们不能永远靠外界放火来逼自己走过木板,否则,迟早会有烧到自己的那一天。
如果你发觉自己经常因为做事延误而找借口,那么,你应该主动铲除身上这种坏毛病,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别再拿那些借口为自己开脱,在没找到其他的办法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行动起来,赶紧做你该做的事情。
时间是水,你就是水上的船,你怎样对待时间,时间就怎样沉浮你。将今天该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即使到了明天也无法做好。做任何事情,应该当天的事情当日做完,如果不养成这种工作态度,你也与成功无缘。所以,正确的做事心态应该是:把握今天,展望明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谁也没有拯救你的权利和义务,不要将命运交托在其他人的手中。
一个勤奋的艺术家为了不让自己的每一个想法溜掉,当他的灵感来时,会立即把灵感记下来——哪怕是半夜三更,也会从床上爬起来,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把灵感给予他的启示记下来。优秀的艺术家老早就形成了这个习惯,他们知道灵感来之不易,来了如果白白溜走了,也许会遗憾终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是叫你立即行动起来,不再延误,这是任何一个成功者的法宝。
也许你每天有很多期望,想做这件事,又想做那件事,比如你想和家人共度一个周末,又想构思下个季度的工作计划。或者你想好好地放松一下,自己好好地独处,又想参加朋友的聚会,沟通人际关系。结果,因为选择困难,什么也没有去做。
每一件事你只是在想,没有让自己行动去落实,结果,一拖再拖,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延误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没有养成从现在做起的习惯,你是一位伟大的空想家,不是行动家。真正做事的人就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当‘立刻去做’从潜意识中浮现时,立即付诸行动。
就像你给朋友回信,如果某封信需要回复,在你看完信之后应该马上动手写回信。如果延误,过了几天,可能需要回的信件不止一封,而且,当你决定回信时,你得一封一封重读一次,然后再写回信,你看这样多费心,浪费多少时间,如果你当场读完立即回信,就省了好多事,这就是立即行动与延误的最大差别。
所以,用拖延战胜压力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你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改善自己的拖延症状:
1.放弃完美,将高架的木板放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