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
要想有成就,你得自己开路。
当你随着很多人一起逛夜市时,为了不和别人失散,你必须随时注意别人的去向,跟着大家亦步亦趋。结果你一路上所看到的只是你的同行者,而并没有看到夜市上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当你和别人约好同赴某一个会议,你会在约定的时间以前,提早准备等待他们的按时来临。结果他们之中有人忘记了时间,或中途交通阻塞,车子发生故障,因而延误,你却为了守约,不得不继续等待,最后大家一起迟到。
20年前,一个孩子和别人一起联考,经历了一切恶性补习的惨痛折磨,最后仍然榜上无名。后来,他的父母决定因材施教,让他进一所大家视为冷门的美术学校去学美工。20年后,工商业空前繁荣,各处亟须大量的美术人才,他在广告界出人头地。
一个人,只因为唯恐与别人失散,而忘其所以地和别人挤在一起卷来卷去,把别人的方向当成了自己的方向,这是一种迷失和对个人思辨能力的障碍与约束。大家牵牵绊绊,拥向同一个目标,每一个人都无暇旁顾,人们却称这种现象为“竞争”,以为这就是“进步”的原动力。人们时常为了不与别人失散而不敢自寻出路;人们也怕离开了跑道去给自己另辟蹊径会被淘汰出局,而只得盲目地继续跟着别人奔跑,以在跑道上的胜利为胜利,以能参加众人的拥挤为安全或成就。
把眼光盯住别人不放,以别人的方向为方向,总难超越别人。要想有成就,你得自己开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理想、见解与方式,他将很难成功。
放下固守的思维方式,为自己寻找合适的方向吧。真正的成功者会审时度势,他们努力的方向也是经过自己认定的,而不是追随别人的。
有时候,一箭不能双雕
再健壮的人也难以同时攀登两座山峰,再迅捷的双脚也难以同时奔跑在两条路上。
刘洋大学毕业后,父母很是为她的工作着急。刘洋倒不愁,她清楚自身的优势:年轻、漂亮、健康、有学历……在家闲玩了两个月后,在姐姐的鼓动下,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刘洋在一家商店租了个柜台,做起了服装买卖。以刘洋的聪慧,她的每天纯利润就超过了500元。
钱多了,刘洋的心里仍有一丝失落。在一家外企做白领的同学宇来找刘洋,说他的公司正缺一名业务主管,正适合刘洋的专业。刘洋心动了,那正是她心中渴望的工作,可刘洋又舍不得将自己的辛苦做起来的生意放下,于是她决定一边雇人照顾柜台,继续做生意赚钱,一边工作,追逐自己的梦想。
刘洋开始忙碌奔波在生意和工作之间,常常因为生意而影响了工作,或者因为工作而丧失了生意的良机。不到半年,刘洋瘦了一圈,而生意不再赚钱不说,反而赔了不少。就在她满怀愁绪的时候,又因为一单生意的失误,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公司毫不留情地把她解雇了。
再健壮的人也难以同时攀登两座山峰,再迅捷的双脚也难以同时奔跑在两条路上。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难以同时做很多事情,学会放弃,是为了积蓄更充沛的精力把握选择。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给鱼离开水的自由,也就是给了它死亡。
天空中,有一只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看见下方有一个池塘,就落下来小憩。
鸟儿看见一条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它想:“多可怜的鱼儿呀!整天被无情地泡在冰冷的水里,无法上岸走走,更不能像我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我一定要把它救到天上来。”
于是鸟儿对鱼儿说:“亲爱的朋友,你可真傻啊,整天待在这沉闷冰凉的水里受罪,来吧,跟随我一起去天空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可是……我好像无法离开这水呢。”鱼儿怀疑地回答。
“你可真笨!那么好吧,既然你自己没有办法离开这一池讨厌的水,那么,就让我来帮你吧!”
鸟儿说完,飞向水面然后一头扎进水里,把游鱼叼到了口里。接着,它振起双翅,向天空飞去。
“放下我!快放下我!”鱼儿感到呼吸困难,向鸟儿求救。可好心的鸟儿一心要拯救这只“可怜”的游鱼,它要让这鱼儿饱览高空美景,让它享受高空自由自在的生活,让它看看在森林中安家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可是,当鸟儿最后把鱼儿放在林中自己的鸟巢里时,鱼儿早已经断了气。
给鱼离开水的自由,也就是给了它死亡。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你认为好的,不一定适合别人。
人不怕被他人看低,恰恰怕他人把自己看高了
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刘小杰刚刚大学毕业时,手持一大摞专业证书找工作,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非大公司非高职位不进。在人才交流中心的招聘会上,小杰碰了几次钉子之后才感到自己应该面对现实,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后进了一家服装专卖店当起了营业员,并从营业员、领班一直做到店长。后来他又进一家颇为著名的服装企业,从缝纫工做起,打样、检验……摸爬滚打数年,现在已是这家企业里非常有名的服装设计师。
无独有偶,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招聘员工,几位汽车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前去应聘,最后只有一人马到成功,当场签约。原因是其他人应聘的都是“员”,只有他应聘的是“工”,自愿去当生产线上的工人。情愿“屈尊低就”的原因有二:一是初进这种现代化大公司,谁都得先去一线见习,与其被动下去锻炼,还不如主动去当工人;二是自信比其他工人更具理论基础和发展潜力,在现代化管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下,相信“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只不过是早晚而已。
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屡屡碰壁。思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在较短的时间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大材小用”,但他依然干得一丝不苟。没过多长时间,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一般程序输入员根本不能与他相比。这时他才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老板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又发现他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远比一般的大学毕业生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老板见后又提拔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一番,这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此时,老板对他的能力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而然地就重用了他。
赫蒙是著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但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时,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特别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因此也不相信有文凭的人,还特别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因此而乐不可支,但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他说:“之所以不想用你,主要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这里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
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如果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或许还会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在必要时运用了巧妙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特别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或许有人会认为赫蒙这样做有些不合适,但赫蒙的做法既没有伤害别人,又把自己的问题给解决了。有什么不可以呢?赫蒙贬低的是自己,他的学识到底怎样,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即使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纵然自己把自己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人不怕被他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他人把自己看高了。看低了自己,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对你刮目相看,你的形象就会慢慢高大起来;可被人看高了,刚开始让人觉得你多么了不起,对你寄予种种厚望,正所谓“希望越多,失望越大”,经过一段时间后,一旦让他人感到失望,他人就会越来越看不起你。
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江海之所以能汇集众多溪流,是因为它处在溪流的下游,一个人之所以能变得聪明起来,是因为他能够虚心好学,不妄自尊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应该学会看低自己。
给心灵一个合适的包袱
了解自己,做你自己,就不必勉强自己,不必掩饰自己。
快节奏的社会,常常听到有人抱怨活得太辛苦、压力太大,其实,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给自己在人生各个路段设下了过高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的,而是和他人比较制定的,所以每天为了完成目标,不得不背着责任的包袱去生活,不得不忍受辛苦和疲惫的折磨。
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任。有的人不看实际情况,要求自己必须考上名牌大学,必须学热门专业,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有价值的完美人生。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艰苦地区,就是因为他们人生的背篓中背负有太多的责任。这种以私利为出发点的个人抱负,已蜕变为一个包袱压在身上,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有人却乐此不疲。
人们常说:“什么事都归咎于他人是不好的行为。”但真的是这样的吗?许多人动不动就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观念。比如说有的人因孩子学习不好而整天苦恼,因孩子没考上大学而内疚。其实自己已经尽力为孩子做该做的一切了,孩子因为其他原因而落榜,怎么能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呢?再者说,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呢?说不定孩子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呢。
了解自己,做你自己,就不必勉强自己,不必掩饰自己,也不会因背负太重的责任包袱而扭曲自己。如此,就能少一些精神束缚,多几分心灵的舒展;就能少一点自责,多几分人生的快乐。
有的人对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个性感到相当烦恼,可是后来把它想成:这种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天所赐予的,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这样一想,也就不再责备自己,不再烦恼了。
歌德曾经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只有认清了在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认真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我们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放下那些不属于你的包袱,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服从于背负适合自己的压力,你就能体会到人生旅途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