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样本领是别人比不了的
永远不要看低自己,别人说你是傻子,你未必就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
他16岁那年升入高中二年级,虽然他比别人更加刻苦努力学习,但因为偏低的智商,他的成绩还是和同学们越拉越大。校方婉转地示意他退学。那是一个连太阳都暗淡的日子。
他辍学了,因为没有文凭,又没有经验,一直没有什么地方肯用他这个“傻子”。父母开始无奈地叹息起来。他开始觉得自己是父母的一个累赘,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中。
这天,他来到家附近的一个公园,坐在一个角落凄凉地想着心事。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位老人走过来和他搭话,他注意到老人装着一条假腿,少了一只胳膊,并且一只眼睛失明。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让他将自己的所有痛苦愁绪都说给了对方,他问老人:“我什么都做不了,我是一个傻子,一个累赘,我该怎么办?”
老人看了看他,笑了,没有说什么,开始吹起了口哨。口哨声清亮悦耳,开始不断有鸟儿飞来,落在他和老人附近的树上,欢快地鸣叫着……良久,老人停了下来,对他说道:“每个人都有一样本领是别人比不了的,你也有。”
他记住了老人的话,他激励着自己:“我一定有一样是比别人强的。”
大约半年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份替人整建园圃、修剪花草的活儿。虽然这是一份忙碌劳累的工作,但他异常珍惜这个机会,因为他发现,他是那样地喜欢和花草交谈。他非常勤勉地用心做着。不久,人们发现,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的繁茂美丽。他也开始经常替人出主意,帮助人们把门前那点有限的空间因地制宜精心装点,经他布设的花圃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一天,他路过市政府,注意到有一块污泥浊水、满是垃圾的场地,和周围的美丽非常不谐,他主动向有关部门申请要免费整治这块空地。当天下午,他拿了几样工具,带上种子来到目的地。一位热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一些树苗,一些相熟的顾主请他到自己的花圃剪甩枝,一家家具厂表示愿意免费承做公园里的条椅……不久,这块泥泞的污秽场地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绿茸茸的草坪,曲幽的小径,人们在条椅上坐下来还能听到鸟儿在唱歌……
一年一年,时光流逝,他一直没有学会外语,微积分对他更是个未知数,但他对园艺却异常敏感,他不断地为人们设计着花圃园林,他工作到哪里,就把美带到哪里,他的名字也开始蜚声世界,他就是加拿大风景园艺家琼尼?马汶。
放下一些事情,内心才会轻巧快乐
我们不但应该经常打扫尘埃,更应该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椠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念了前句忘后句,念了后句忘前句。没有办法,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脏了,要用扫把去扫;心里脏了,要怎样清扫呢?
突然之间,周利椠陀伽就开悟了。
鼎州禅师领悟这一点,可比这位笨弟子容易多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咱们每一天都在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上,还在我们的心里呀!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但心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
我们不但应该经常打扫尘埃,更应该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只有将自已心里的枯叶一片一片地捡起,才会保持内心的洁净。放下了一些事情,内心才会轻巧和快乐。
虾蟹之死谁之过
有心则有罪,无心亦无罪。那么对于无心之事,何必非要去争断是非呢?
有一天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谈兴很浓,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
这时有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压死的螃蟹、虾、螺的,让人看后心生怜悯。
知云看后不禁向石头禅师问道:“请问大师,刚才船夫推船入江,压死不少虾螺,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
石头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既非乘客之过,也非船夫之过!”
知云不解,又问:“乘客船夫都无罪过,那究竟是谁之过呢?”
石头厉声说道:“是你的罪过!”知云听后,莫名其妙。
石头禅师这才娓娓道来:“佛教虽讲有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立场,事相有时也不能说破。船夫为谋生计而赚钱,乘客为了过江而搭船,虾蟹却又为了藏身而被压,这是谁之过?‘罪业由心造,心亡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使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你却无中生有,自造是非,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知云听后默然不语。
石头禅师接着又说:“有和无本是佛法中的一物两面,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说有、说无都是片面之词。”知云大悟。
有和无都是相对的,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罪与无罪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存在于人的心中,有心则有罪,无心亦无罪。那么对于无心之事,何必非要去争断是非呢?
拿掉颈上的铁枷
有形的枷锁并不可怕,也不难去掉,关键是心灵上的枷锁。
云门禅师是浙江人,他35岁那年,经睦州的介绍去参拜著名的雪峰禅师。
这天他来到雪峰所在的大山下,并没有直接上山,而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在等什么。
这时来了一个小和尚挑着水正准备上山,云门便走上前去对那和尚说:“你是不是要上山去?”小和尚点头应答。“那请你为我带几句话给雪峰吧,不过你一定不要说出是我让你说的。”小和尚答应了。于是他便说:“你到了寺里,第二天一早等大家集合完毕,方丈开始讲法时,你便出来站在他面前说:‘可怜的老家伙,你怎么不拿掉你颈上的铁枷?’”
第二天等到雪峰刚要讲法时,小和尚突然说出了云门教给他的那些话。雪峰一听愣住了,他知道小和尚没有这么高的悟性,讲不出这样的话来。于是便跑过去抓住小和尚的衣领道:“快说!快说!这是谁告诉你的?”
小和尚一边挣扎一边辩解,死活不说是谁告诉他的。雪峰见状便叫侍者拿绳子来捆他,他吓得浑身哆嗦,只好坦白说:“是山下的一个和尚教我说的,他不让我告诉你们是他说的。”雪峰听罢便对众人说:“你们的导师来了,赶快下山去迎接吧!”于是众僧一起下山去迎接云门。
云门来到寺里,雪峰一见到他便说:“你为什么来这里?”云门低头不语,意思是别无所求。从那时起,二人便心心相印,默契配合。云门与雪峰切磋禅道,交互讲法,二人都在禅法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有形的枷锁并不可怕,也不难去掉,关键是心灵上的枷锁。有形的枷锁没有多少人戴,但又有多少人在忍受着心灵上无形枷锁的煎熬呢?去掉它吧!你会感觉无比轻松。
一杯生命的清茶
浮生若茶,因为沉浮才能释放本身的清香。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
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
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稍顷,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
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想要去端杯,释圆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里弥漫开来。
释圆一共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相差这么大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才能释放出茶的清香。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年轻人恍悟。
浮生若茶,因为沉浮才能释放本身的清香,所以,不要抱怨生活,放下浮躁的心境,淡定、从容,这样才能愉快地面对生活。
停止寻找另一只耳朵
生活可以多留点白,也可以涂上满满的色彩。人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画家正在专注地作画,今天他要为一位老农夫画侧面的肖像。对每一笔画都相当满意的画家,认为这幅肖像非常写实,不仅维妙维肖,而且无从挑剔。
作品完成后,画家十分得意地交给老农夫欣赏,他认为,老农夫一定会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老农夫真的“说不出话来”,但是明眼人一看都知道,在老农夫的脸上出现的不是感动而是愤怒。没错,真的是愤怒。
老农捏着画生气地质问画家:“为什么只有一只耳朵?我的另一只耳朵呢?”画家这会儿可呆住了,他停顿了半天,才搞清楚问题所在。他耐心地向老农夫解释说:“老先生,这是侧面肖像画啊!所以,我们只能看见一只耳朵。”
老农夫听完后,也呆了半天,只见他摸了摸自己的两只耳朵,仍然不解地问:“可是,我确实有两只耳朵啊!”
画家耐心地说:“这是侧面的,在视觉上另一只耳朵会被遮住,所以这里是看不见的。”
老农夫似乎明白了,他将画像翻了过来,不翻还好,一翻过来,他又生气了,吼道:“骗人!后面哪儿有?什么狗屁画家!”
画家这会儿也耐不住性子了,他对着老农夫怒吼道:“笨蛋!你连最基本的空间概念都没有,我怎么解释你也不会懂!这已经是最好的了,你知不知道?”
老农夫仍然不听解释,继续说:“给我画上另一只耳朵!”
看到老农夫坚持着“另一只耳朵”,看到画家执著的“空间概念”,你是否也看见了另一种生活的偏执?假使每个人都停留于事物的某一个表象,例如老农夫固执地想看见他的另一只耳朵,画家也执意坚持他的专业概念,没有人肯退一步,当然没办法让事情更趋圆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也经常如此,停留于事物的表象,不肯深入事物的核心,让狭隘的视野造成生活的偏执,所以,才会有那些不必要的争执和恼人的事情发生。唯有抛开认知上的固执,停止寻找“另一只耳朵”,你才能看见自己的“美丽的左脸”。
生活可以多留点白,也可以涂上满满的色彩。人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唯有如此,生活才会有足够的空间任自己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