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宗主梦:日本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反应
■年度事件:日本吞并琉球
1874年,日本借入侵台湾而与清廷签订《北京专条》,自清廷骗得“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一语。大久保利通曾为此兴奋不已:“今者中国承认我征蕃为义举,并抚恤难民,似足以表明琉球属于我国版图之实效。”
此后,日本明显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骤。先是强行接管了琉球的司法权和□□权;随之又禁止琉球再向清廷朝贡。1879年3月,日本派军警部队直接接收了琉球国王的居所,琉球王室被送往东京,琉球国宣告灭亡,成为日本的“冲绳县”。
任何转型都必须付出代价——在过滤掉那些没有丝毫实际意义的民族主义喧嚣之后,我们或许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最典型的案例,琉球的丧失正是中国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
朝廷:只要能保存琉球社稷,一切好商量
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对清廷造成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中国为□□的东亚朝贡体系遭遇近代外交理念的挑战;二是在俄国虎视新疆的恶劣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琉球问题纠结到了一起。
【何如璋:先发制人,以武力求和平】
清廷与日本就琉球问题直接展开交涉始于驻日公使何如璋。1875年,日本禁止琉球入贡中国、禁止受中国册封和奉中国为正朔,要求其奉行明治年号,遵行日本法律制度,允许日本派兵驻屯。次年,琉球秘密遣人来中国求援无果。1877年,何如璋以驻日公使身份赴日就任,在日本的琉球官员遂向何求助。同年,何如璋开始与日本交涉琉球问题。
何的主要意见是对日强硬。在给国内的公函里,何一再强调先发制人,认为“今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与之争衡,尚有胜算;如果“隐忍容之,养虎坐大”,他日后悔莫及。
与国内袖手空谈的爱国清流的“强硬”不同,何如璋的这种立场背后,有其对日本国情的深刻分析。在他看来,日本必不敢与清廷开战,理由有四:1日本国力远逊中国,全国浮水收入不及中国三吴一隅;2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债台高筑,若开战,则须以现金向西洋各国购买军械,日本无力作此无米之炊;3日本军队实力不够,常备陆军不过三万二千人,海军不足四千,军舰多朽败不堪行驶……4日本国内内乱频繁,无力对外开战。
应该说,除了对日本军备的描述偏低不够准确之外,其余情形大致符合日本当时的国内现状。财政危机,士族、农民屡屡武装暴动,政局动荡的日本,确实无力应付一场实实在在的对外战争。
对此日本的外交人士也持相同的看法。日本驻天津领事竹添进一郎建议日本政府“断然弃和开战,压之以兵,威服清帝国,缔结新条约,使我国占有充分之权利”,但其如此建议的理由却是:全面对清开战,财政上无力支撑,而且妨碍清日贸易;故而真正的良策是“虚张开战之声势”,以使清帝国屈服。换言之,日本也自知无力与清廷开战,但却寄望于虚张声势,对清廷收取恐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