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争论朱子清全部都看到了。一边看一边抹冷汗,他绝对想象不到,《病梅馆记》在这个时代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
在他看来,这也就是一篇高中学过的课文罢了。还是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那可是清朝,在朱子清心里,清朝除了曹雪芹和蒲松龄其余人也就那样了。
其实这就是他本人孤陋寡闻了,清朝也出过很多大师的。曹雪芹、蒲松龄且不说。
就一个纳兰若容,在诗词被唐宋写绝的情况下,其写出的诗词中经典的那些完全可以和唐宋诗词大家的作品相媲美。
还有一个多情的喇嘛仓央嘉措,就是写出“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那位。他的情诗堪称一绝。
可以说有清一代,大师级文学家也是层出不穷的,只是因为前世各朝各代的前辈们实在太优秀了,才使得他们名声不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清代的文人是悲壮的。在朝廷和前辈们的阴影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龚自珍就是清朝末期的一位文学家,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病梅馆记》就是其中一篇名篇。
这篇文章的文学性和时代性都是一时无两的。只是朱子清自己的水平不行,才会觉得一般。
反过来想,能够上课本的,有差的吗?
幸好,虽然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还没低到什么都不知道的程度。他还是知道,这样的文章绝对不是他这样的高中生能写出来的。所以在投稿的时候用了朱自清这个笔名。
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名字,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前世他就特别喜欢朱自清这位文人。第一次知道朱自清这个名字,是小时候听人聊古。
聊到近代作家事迹的时候,有人说一个清华大学的老师,为了抵制美国面粉最后饿死了。这个老师就是朱自清。
当时他就上心了,觉得这个叫朱自清的人好爱国,是个大英雄。只是那时候还没有网络,不能向度娘寻求答案。
等初中的时候学了一篇课文叫《背影》,作者正是朱自清。通过课文教材,他知道了朱自清的生平,对他更加钦佩。
重生到这个世界,当他知道自己叫朱子清的时候,别提多开心了。居然和前世的偶像一个名字。
然后,在给自己起笔名的时候,就很骚包的把朱自清这个名字占为己有了。当时他可是沾沾自喜了好几天。
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怕疼的话,他都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更让他心惊胆战的是,他还用这个笔名向《读者》投过稿。
刚从林宝儿那得到文坛消息的那几天,他可是在胆战心惊中度过的。生怕别人把这两个名字联系到一起,顺藤摸瓜的找到他。
事实证明他想的太多了。不是所有人都是林宝儿,知道他有写作天赋,也知道他本名叫朱子清。还知道他有一个笔名叫朱自清,把两个名字联系到一起。
而且经常看杂志的人都知道一个现状。那就是,看文章很少关注文章的作者。除非这个作者经常出现,并有人引导,大家才会注意到这个作者本人。
此时他也不得不庆幸,长篇小说《要帅不帅的男人》投稿时他听了林宝儿的意见,换了个笔名。
当初,看过他写的短篇和长篇后,林宝儿觉得两篇差距过大。短篇堪称经典,长篇也就是一本普通的青春向小说。
如果两篇用同一个笔名,会影响朱自清这个笔名的名气——拉低这个笔名的经典性。
这个道理朱子清是懂得的。就好比前世很多实力派的歌手,因为唱了几首口水歌,就被认为没有唱功是一个道理。
这朱子清怎么可能接受,要知道朱自清这个笔名在他心目中可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一丝瑕疵都不能有。
再说这部长篇他也纯粹是为了赚钱才写的,怎么能因为赚钱,就玷污“朱自清”这个不为斗米折腰的文人笔名。
所以,他果断的换了个笔名。当初他还有点不爽,现在只感觉太有先见之明了。
自从他知道《病梅馆记》引起的反响之后,就决定了,这个笔名再也不用了,起码短时间是不准备用了。他不想让这个名字遭受任何的质疑。
想到长篇小说,朱子清心中一动。最近还真是好事连连,短篇全部发表不说,长篇也传来了好消息。
而且一次有三家传来签约出版意向,两家接受网上投稿的全部愿意出版。投稿的则只有一家。
朱子清并没有盲目的答应签约,而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新人签约的相关问题。
以前他一直以为,新人的书都是被低价买断的。只有有实力有名气的作者的书才会分成。在网上一搜索才知道,大错特错。
一般出版社为了降低风险,对新人的书都是采取分成的形式。卖得好大家都赚钱,卖的不好出版社也不会亏多少。
至于买断,那是很多新人梦寐以求的待遇。只有极个别被看好的作品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而且出版社大都不会选择买断形式。动不动就买断的,那是书商。书商更具有赌性,他们有看好的书了,都想搏一搏。
新人新作被买断的价钱都不高,千字三十元左右。别觉得这个价钱很低,架不住人家旱涝保收啊。
一部十万字的作品不管好坏,只要被买断就能拿三万元。很多人打工一年也不一定能挣这么多。而且当时就能拿到钱。
分成呢?就算给你百分之八的分成,要卖出去多少本才能拿到这么多钱?有多少人能有信心自己的第一部书就能卖出去那么多?
反正朱子清对这部《要帅不帅的男人》没有信心。所以如果可以,他准备走买断这条路。
选择买断还有一个原因,交稿就能拿钱。分成的话就有的等了。分成回款时间特别长,半年多见不到一分钱是很正常的。
心中有了底,他看有回过头去看三家出版社发来的签约意向。
那家只接受实体投稿的出版社果然选择了最保守的稿费分成方式。朱子清和他们交涉了一下,对方明确拒绝了买断这种可能,但愿意提高分成比例。朱子清只能表示在考虑考虑。
而另外两家接受电子投稿的出版社,都是好消息。两家都同意买断。关于这两家出版社,朱子清从网上了解过,他们经常出版网络小说。是比较前卫的出版社。
而且他们出版网络小说也经常使用买断的形式。这次愿意用买断形式出版朱子清的小说也就情有可原。
既然有愿意买断的,那家只接受分成的出版社自然就放弃掉了。
然后朱子清又看了两家买断的价格,一家出价千字三十五元,这是一个相当低的价格了。
虽然新人作品的价格一般都在千字三十元到一百元之间。但一般新人新作如果质量不是很差,都会开出千字四十到六十之间的价格。
这个出版社给朱子清的价格,却是千字三十五元,恰恰是卡着最低的那条线。
不是欺负他新人没名气,就是故意诈他——他虽然没觉得这部书有多好,但也知道这个价钱低了。
不管这家出版社出这么低的价格是基于什么原因,朱子清都不喜欢。他脑子里有无数经典作品,有底气向复杂说不。
所以暂时把这家出版社放到一边,去看另一家出版社的报价。千字五十五元,这是一个很有诚意的报价。
并且这家出版社还特别强调,如果他不愿意买断,还可以分成,分成比例可以另行协商。
朱子清还有什么好说的?直接拿出手机给这家出版社打电话。
“喂!您好,这里是四联出版社,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电话刚接通,就传来一阵甜美的声音。
“我是《要帅不帅的男人》的作者,你们出版社发来签约意向。条件我看了,基本同意。请问接下来该怎么做?”朱子清也客气的说。
“您说您是《要帅不帅的男人》的作者对吗?请稍等,我查一下记录,马上给您回复。”一听是要签约的作者,对面的声音更甜了。
对面的速度很快,并没有让他久等,连三十秒都不到,那个甜美的声音再次响起。
“先生您好,我帮您查了一下,您的作品确实被我们出版社录用,并向您发出了签约意向书。请问您同意签约吗?”
“条件我基本同意,随时都可以签约,并且把剩下的稿件发给你们。”
“先生,请问您是选择买断还是分成呢?”
“买断。”
“好的先生,我会把您同意签约的消息尽快告诉主编,然后有主编派人和您联系,您看好吗?”
“好。”
“那先生再见。”
“再见。”
挂完电话,朱子清深深吐了口气。长篇的事情终于也搞定了。他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至于为什么没有谈价钱的问题,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本书能卖出这个价格是很合适的。
人家没有耍什么心机,他也不想表现的过于贪婪,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想法。
毕竟这才是大家的第一次合作,以后的路还很长。不要计较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