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本来就是个无能的混帐,以前在广东的时候,只知道顺从洋人,不顾国家利益。朕问到洋人的事,他竟然说,洋人的大炮实在厉害,只能议和不能开战。可是现在广州附近的百姓,不是将这些洋人赶出了广州吗?他以为朕不知道,他就是想保住自己的总督地位,像这种丧尽天良的畜生,连狗都不如。
穆彰阿阴险,耆英狡诈,都是祸害国家的罪魁祸首。如果不申国法,如何能够端正人心。朕念穆彰阿是三朝老臣,不忍心诛杀,从现在开始,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耆英虽然无能,毕竟当时是迫于形势,现在降为五品,以六品员外郎候补。
穆彰阿、耆英都被罢免了,罪名叫做“莫须有”。整篇诏书没有一句实证,完全凭着一已的好恶。
不过,穆彰阿恐怕早就想到了这个结局,革职永不叙用,至少还保住了自己的一条性命,而他革职之前的三个预言,全部应验了。
林则徐10月接到圣旨之后,就从福建出发,11月22日,走到广东境内的时候,与世长辞,他根本连广西都没有到达,就因病去世了。
之后,咸丰皇帝命赛尚阿为主帅,带着达洪阿和姚莹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达洪阿刚到,仅仅打了一仗,就被赛尚阿送回了北京,赛尚阿明确表示,今后皇上不要把这种只会添乱的蠢才送来广西了。
姚莹倒是留在了广西军营中,但他在广西干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挑拨向荣和乌兰泰不和。这两位领兵的将军,在广西闹得不可开交,其中所有的事件,都有姚莹的身影。军营内斗的最终结果,就是太平天国冲出了广西的层层封锁,一鼓作风打下南京,从此与大清王朝分庭抗礼,再也难以制服了。
如果没有姚莹的挑拨离间,太平天国绝不可能永安突围,也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辉煌,其实倒是太平天国应该给姚莹好好记上一功。
穆彰阿的预言全部应验了,但这些预言也毁掉了他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光是他,他的军机处同僚,人人都未能幸免。
陈孚恩因与怡亲王载垣讨论道光皇帝配效祔庙的事,结果两人起了争执,在咸丰皇帝面前吵了起来。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咸丰以乖谬二字为罪名,将陈孚恩降三级留任。四个月后,陈孚恩辞去了军机大臣和刑部尚书的职位,回乡养老了,这一年,他只有48岁。当然陈孚恩后来又重新回到了朝廷,但那已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赛尚阿倒是得到了重用,林则徐死后,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奉命前往广西剿灭太平天国。可他本来是以审案见长,突然间手握重兵,反而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他把军队平均分给向荣和乌兰泰管理,却忘记了军无二帅的道理。本来他应该亲力亲为,直接负责战事,可他惧怕战火,远远躲在桂林,任由向荣和乌兰泰窝里斗,时不时自己还参与一番。
太平军冲出广西的时候,他被革职拿问判处极刑,连带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被革职。总算因为太平天国北伐军打到了北京附近,咸丰皇帝用人之际,将他免除了死罪。不过他的政治生命,在太平天国冲出广西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
季芝昌比他们都幸运,因为咸丰皇帝刚一上台,就将他远远发配到福建,代替病辞的刘韵珂出任闽浙总督。
何汝霖是一位七十岁高龄的老臣,军机处的新人越来越多,大多看不起这位老大人。咸丰二年正月,何汝霖以脚上有病向咸丰皇帝递了辞呈,咸丰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得以告老还乡。
至此,道光皇帝派来辅佐咸丰的五位顾命大臣,在两年之内被全部清理出军机处。像这样的大换血,在有清一代也是不多见的。本来鸦片战争已经葬送了绝大多数官员,如今再加上咸丰的大清理,整个咸丰朝,从地方到中央,从文臣到武将,连一位经验丰富的官员都找不到,也难怪太平天国可以长驱直入,直捣南京。
林则徐
1841年6月28日,鸦片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就在定海之战快要打响之际,一封圣旨来到了镇海,这封圣旨不但改变了林则徐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道光皇帝以“废弛营务,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为由,革去了林则徐的四品卿衔,将林则徐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当时奕山战败,广州被围,军事已经一败涂地。道光皇帝内心苦闷,将一通无名之火,发在了林则徐的身上。道光皇帝觉得,如果不是林则徐处理不善,鸦片战争是不会爆发的。
此时,林则徐正在镇海,与刘韵珂、余步云一起,构筑着镇海防线。这样的一道圣旨,改变了他的宿命,使他再也没有机会,与英国侵略者较量了。同时他也没能亲眼看着自己筑建的镇海防线,是如何毁于隆隆的炮火之中。
但是朝内朝外,都把抗击侵略者的希望寄托在林则徐的身上。为了挽回圣命,时任军机大臣的王鼎,奏请道光皇帝,让林则徐前往河南襄办河工,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道光皇帝同意了。
就这样,林则徐跟随着王鼎来到了河南。治河成功的那一刻,也正是英军长驱直入、肆虐江苏的时候,道光皇帝迁怒于林则徐,命令林则徐仍旧发配伊犁。王鼎得知后,星夜赶回北京,与道光皇帝力争,希望道光启用林则徐抗英,杀掉琦善以谢天下。道光不听,拂袖而去。王鼎在悲愤当中,选择了自杀,他要用尸谏来惊醒道光皇帝。
临死之前,他写了一道遗折,他说,条约绝不能签,恶例绝不能开,穆彰阿绝不能信,林则徐绝不能弃!
但是,战争也绝无出路,这一点,道光皇帝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签订条约的话,影响的将是大清朝的江山社稷。所以王鼎的尸谏没有任何作用,林则徐注定还是要被流放。
也就在这个时候,林则徐留下了他的千古名句。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戎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说:我以微弱的能力当官这么多年,早都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注定无法支撑。只要我做的事情对国家民族有利,又岂能因为祸福而去逃避。如今罢官流放,那是出自皇上的恩典,今后在军营里,不用操心国家大事,也许对我的身体更有利。所以我笑着对妻子说,也许这就是最后一面,我也有可能因此断送这把老命。
林则徐走了,他去了伊犁,从此之后,他很少与人谈论有关鸦片战争的事情,他把自己的心血,洒在了新疆广袤的土地上。
在新疆,他协助办理垦荒,跑遍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一带,行程三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垦良田,绘制地图。他还创建了一种新的兵营形式——兵屯,也就是当代新疆建设兵团的前身。
当他详细勘察了新疆的情况之后,发出了大胆的预言,他说,中国的敌人绝不是英国,有谁能够相隔七万里实行统治,中国的敌人只有一个,他将来自北方。
林则徐认为,英国不过是肘腋之疾,俄罗斯才会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所以防备北方的敌人,应当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林则徐猜对了开始,却没有猜对结果。中国的敌人确实来自北方,俄罗斯对中国的领土也一直垂涎三尺,但是中国近代真正的敌人,其实是跨过对马海峡,占领了朝鲜的日本。当然这也不能怪林则徐,在他所处的时代,日本根本就不足以成为中国的敌人,林则徐也不可能想象到日本的军事发展会这么迅速。
1845年初,在新疆得了三年之后,林则徐通过伊犁将军布彦泰的保举,来到了陕西,成为署陕甘总督。很快,他就接替病故的邓廷桢成了陕西巡抚。1847年,他升任云贵总督,重新成为了天朝的一品大员。1849年9月,林则徐身心疲惫,他奏请回籍养病,获得了道光皇帝的批准。
1850年10月,咸丰皇帝继位后,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负责前往广西围剿太平天国起义。他没有拒绝新皇帝的信任,拖着病躯前往广西,走到广东普宁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林则徐在临死的时候,写了一道遗折,希望咸丰皇帝任命左宗棠为自己的接班人,前往广西剿灭太平天国,因为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百姓,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咸丰皇帝不知道左宗棠是谁,于是这个遗折也就不了了之了。
林则徐在弥留之际,大喊了三个字,“星斗南”,然后就此长逝。这三个字,也成了近代的一个谜,谁都猜不出他临死之前,要留给中国的话是什么。
林则徐是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大多与真实不符,但他仍然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这不光是称颂他的民族气节,而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四个无价瑰宝,这四个无价之宝其实是四个人。
第一位是林则徐在江苏时候的师爷——魏源。
魏源曾经是陶澍的师爷,后来又先后跟随过林则徐和裕谦。他本人无心政治,不想为官,但却喜欢研究理论知识。林则徐从镇海前往河南的时候,在镇江见到了他。
当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的时候,曾经收集大量收集英国的资料,将其编撰成为《四洲志》。他在镇江,把这些资料托付给魏源,希望魏源能够详细研究西洋各国,为今后的战备提供理论帮助。魏源不负深望,亲自前往香港考察,参考明代以来的各种史志、岛志,在1842年底编撰完成《海国图志》50卷,在1847年扩编成60卷,在1852年完成100卷的洋洋巨著。他提出了中国今后发展的七个大字,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七个字,完全概括了中国今后数百年的发展方向,给所有中国人指明的道路。(后将详述。)
林则徐留下的第二个无价之宝,是他的继承人,近代中国的战神——左宗棠。
其实林则徐与左宗棠素未谋面,却是神交多年。左宗棠是陶澍的亲家,陶澍曾经是林则徐的老上司,陶、林二人的书信往来被寄居在陶家的左宗棠看在眼里,他由此深深佩服林则徐。
陶澍在鸦片战争将要爆发的时候去世,是中国的一大损失。而陶澍给道光皇帝上的遗折,推荐林则徐成为两江总督,也是由左宗棠代笔的。
1849年,林则徐辞官回乡时,路过湖南,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这位忘年之交,他把自己在新疆收集的资料全部托付给左宗棠,希望左宗棠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替祖国保卫新疆。
林则徐逝世之前,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代替自己统兵西南,因左宗棠无官无职未能如愿。但是当太平天国军冲出广西的时候,左宗棠辅佐张亮基镇守湖南,长沙一战差点将太平军全歼。
之后太平军虽然势如破竹地攻下了南京,但湖南在左宗棠的经营之下,始终屹立不倒,还以全国知名的穷困省份,成立湘军,远征东南,一举扑灭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后期,左宗棠更是亲自带兵,出征浙江,收复杭州。南京城破之后,左宗棠以闽浙总督的身份,统管三省军务,将太平天国的余党消灭得干干净净。
他没有领兵广西,也同样完成了林则徐交给自己的任务。
同治年间,他领湘军出征新疆,消灭了浩罕国阿古柏政权。在他的军威之下,俄罗斯被逼无奈,交回伊犁,将吃到嘴中的肥肉又吐了出来。左宗棠完成了林则徐的第二个遗命,收复了伊犁,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他还在新疆大力发展军屯,将林则徐设想的兵屯方式,应用到了实际当中。
光绪年间,法国与中国在越南开战,左宗棠临危受命,以两江总督的身份统管整个南方的战争,终于在镇南关大胜法国侵略者,赢得了近代对外战争中唯一的胜利,逼迫法国政府与中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他完成了林则徐交给自己的第三个遗命,抗击了侵略,维护了中国的利益。
林则徐留给中国的第三份无价瑰宝,是他的学生——冯桂芬。
在1832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慧眼识拔了冯桂芬,将他收为学生。冯桂芬也没有令林则徐失望,在鸦片战争爆发的这一年,他参加科举考试,高中榜眼(全国第二名)。
后来他撰写的《校邠庐抗议》,继承魏源的洋务思想,并将之发扬光大。他提出了五不如夷说,表示中国从五个方面与西洋有差距。船坚炮利不如夷,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其中君民不隔更是直接指出,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他认为中国要想发展,必须从几个方面全面改革。一是改变官僚升迁淘汰体制,二是改善民意上达机制,三是压缩政府冗员编制,四是提高行政办理效率,五是改变科举取士体制,六是实行高薪养廉机制。
冯桂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他并不仅仅从船坚炮利出发,而是从改变社会运行机制入手。他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很多内容,仍然是当下中国改革的重要议题。
太平天国后期,他在上海建议李鸿章兴建上海同文馆,也叫上海广方言馆,为即将到来的洋务运动培养人才,李鸿章深以为然。1863年,上海同文馆正式成立,冯桂芬成为首任监院。他为上海同文馆聘请了大量的中外教师,课程以西学为主,为近代洋务运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冯桂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曾国藩和李鸿章,李鸿章前期的洋务活动,大多由他提供理论支持,所以也可以说,他是李鸿章洋务改革的总设计师。
林则徐留下的第四份无价之宝,是他的女婿——沈葆桢。
沈葆桢的人生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剿灭太平天国时期,后一部分,是建设福州船政局的时期。
沈葆桢的前半生,曾出任江西九江知府。熟悉太平天国的人都知道,九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武汉、九江、安庆三大战役,是太平天国战争中,时间最长,最为激烈,也最为重要的三场战争。沈葆桢出任九江知府,可见清政府对他的信任程度。后来,他又署理广信知府(今上饶市)。在他离任的时候百姓打起了万民伞,被誉为沈青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一度让湘军大帅曾国藩都羡慕不已。
不过沈葆桢最辉煌的,是他的下半生。1866年,他接替左宗棠,在福建建设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洋务工业——福州船政局。
造船,造新式兵船,造铁甲战舰,这是中国近代最紧要的洋务。沈葆桢不辞辛苦,亲力亲为。他任命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为正副监督,总揽一切船政事务。福州船政局后期制造的铁甲战舰,已经能够达到世界标准,被大量地用来装备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其中有部分战舰参与了中日甲午海战。
不仅如此,他还在船政局中设立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学习造船和航海。福州船政学堂也被誉为中国第一所海军大学。
此后他派学员前往英法等国深造,学习各种航海技术和海战技能。沈葆桢抓住的,是最切实的洋务,他不光建造出了中国第一批铁甲战舰,还下功夫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航海人才。
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学生,不光有刘步蟾、方伯谦、邓世昌、林永升、萨镇冰这样的海军名将,更有像严复这样的近代大思想家,像詹天佑这样的中国铁路之父,像罗丰禄这样的外交家。
可以说,沈葆桢为中国的奋斗,打下了最牢靠的基础,储备了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