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5月14日,浙东反攻全面失败,道光皇帝一怒之下,下旨将台湾的“战俘”,除头目11人之外,其余139人全部斩首示众(部分俘虏在关押期间死亡)。当时道光皇帝的说法是“以纾积忿而快人心”。道光皇帝的积忿倒是纾解了,却造成了《南京条约》当中唯一的平等条款,根本无法执行。
圣意回春
镇江之战,让英军封锁运河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现在,不光是南方的漕粮无法北运,就是耆英的奏折,道光的圣旨,也要辗转绕行。文报不通,已经成了最大的难题。
更可怕的是,道光皇帝直到现在,还没有决定战和大计,这让坐镇南京的耆英、伊里布和牛鉴十分为难。
绝对不能再打下去,南京失守的话,整个南中国将陷入一片糜烂。可是道光皇帝的严旨又一再地提醒他们,谁敢擅自议和,大清也绝不会饶过他。
怎么办?英军已经做好了攻击南京的所有准备,大战一触即发。
耆英在万般无奈之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的胆子实在是大,完全超过了琦善和伊里布。他向道光皇帝上奏了一份文件,据称这是来自英军的告示。这份文件的内容是这样的:
大英国元帅吴夏密敬告吴淞口百姓:
只因我国商人误伤了广州商人三名,所以大清停止了中英贸易,已经有五年了。为了此事,我国政府派我前来求和,大清的官员却不肯替我上奏朝廷。我们国王命令我杀尽奸徒,跟百姓无关,也请百姓不要惊慌,不要逃亡。如果我军黑鬼擅自抢劫,你们杀他无罪。十天之内,本帅将整顿三军,再次北上,直达北京去找皇帝,跟你们老百姓无关。
耆英在他的奏折里说,这张伪示是贴在宝山,情词还算恭顺,用意只在通商,请道光皇帝进行决策。
其实这张告示完完全全是假的,英军没有吴夏密这个人,广州的通商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英军也不是来求和的,更不会称自己的印度士兵为黑鬼。
欺君之罪是诛灭九族,何况这还是军务,而且这张伪造的告示,根本就不难查验。道光皇帝知道英军的意图,他也清楚这场战争的原因,广州通商早就由奕山奏请通过了,只是耆英和伊里布并不知情。
道光皇帝就算再傻,也知道英军的统帅以前是义律,后来换成了璞鼎查,就连英军的陆路提督、水路提督等人,也都由奕经和奕山等人数次奏报,道光皇帝知道的一清二楚。辅佐道光的军机大臣们,也都知道的清清楚楚,如果连这一点军情都不了解的话,还怎么指挥这场战争?耆英太小看道光皇帝了。
当然,耆英也是耍了一点小滑头,他伪造的告示没敢使用璞鼎查的名义,因为这样容易被拆穿,他用的是吴夏密。
这位吴夏密也不算是凭空杜撰,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1832年)的时候,曾经有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在中国沿海刺探军情,绘制沿海地图。这艘侦察船的船长叫礼士,他为了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改名叫做胡夏米,当时那艘船上的翻译就是现在英军的翻译郭士立。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要求增加的四个口岸,以及主要的军事打击地点,都是根据胡夏米的情报决定的。当年沿海各地关于胡夏米的资料,也曾汇报给道光皇帝,不过,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十年了,道光皇帝早已忘得干干净净。
耆英在这个时候,突然提出吴夏密,其用心可以洞见。万一此事被人戳破,他可以信口杜撰这则告示或许不是璞鼎查公示的,还可以从十年前的档案中,找到告示的依据,证明不是耆英自己杜撰。
从这封告示的内容来看,这不是耆英个人的决定,也不会是牛鉴伊里布的策略,因为这三个人都是近两年才来的沿海,根本不可能知道十年前的旧事,这封告示的伪造者另有其人。这位“高人”十分清楚鸦片战争的内情,对道光皇帝的心态把握十分准确,在两江地区为官至少十年以上,直接经手过很多一线情报。这个人伪造的这份告示,改变了鸦片战争的结局。
当道光皇帝拿到这则告示时,我们很难想象他的内心。或许他十分清楚这是一份伪造的“情报”,或许他被耆英所蒙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则告示给了他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他给耆英等人下了一道圣旨,他说:
自英国兴兵以来,凶狠猖獗,难以理喻。但此次英国开战,无非是想谋利,这一点,朕知道的清清楚楚。你发来的“伪示”,朕已经看过了,英军说自己误伤了广东三名商人,所以中国不许通商,他们要求和,却没人保奏。可是现在广东已经通商,没听说有误伤商人的事。英国如果真心求和,除了通商再没别的要求,朕又怎么可能不停战。就算是英国要求在香港寄居,甚至是在福建浙江增开口岸,虽然不合规矩,朕为了保全沿海百姓,也绝不会不答应。英军已经进犯内地,凶焰嚣张,朕是逼不得已,才调集军队防堵的。
现在看这则伪示,英军已经有悔罪的意思,你可以乘机开导他们。你跟他们说,去年英军在广州议和时,一边议和,一边开战,皇帝已经不计较了,也不会因为误伤百姓,就不准通商。
如果英军同意停战,返回广州,那么赏给香港、增开口岸都是可以的。战争长年累月下去,不光对中国无益,英国同样无法获利。倘若执迷不悟,还要挟制朝廷,朕也只能一战到底。
道光皇帝没有追究这则“伪示”的真伪,但他的圣旨足以表明,他已经起了疑心。如果他想追究的话,非常简单,只需要派一名官员去密查,就能知道详情,但是他却不想再去追究了。
杀了耆英又有什么用,也不能挽回江苏的颓势。耆英冒着诛九族的危险,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而是为了成全皇帝的面子。耆英的这个举动,为的是江浙的安危,为的是爱新觉罗氏的社稷。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攻下镇江的璞鼎查,真的发布了一则告示,内容跟耆英的“伪示”全不相同,完全是一副侵略者的姿态。璞鼎查的告示在开篇的时候,列举了大清朝的四大罪状,他说:
全世界的国家有很多,大家都像兄弟一样。英国人跨海来到中国贸易,已经二百多年了。但是中国的官员,总觉得中国很大,而英国很小,总想欺负我们。我们英国不愿意起争执,隐忍了很多年。
前年皇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林则徐不去捉拿本国的走私犯,却要禁止进口。本来他可以跟英国官员好好商议,定下章程,妥善办理。可是他却将英国官员和商人全部拘捕,勒索商人们缴出所有的鸦片。我们英国官员被他逼迫的没有办法,命令商人们将鸦片全部上缴,这才救出了这些商人的生命。这是中国官员对待英国的不义之一。
我们英国政府见林则徐如此极端,于是特派官员和士兵前来伸冤,要求寄居中国一处海岛。倘若大清愿意认错,愿意为我们伸冤,其他事情不难处理,万一大清不给我们伸冤,我们也只能开战。当时我们来到了白河口,大清宰相让我们回到广东,并派琦善前来处理,我们不愿意开战,于是就同意了。谁想到,回到广东之后,中国宰相没有诚信,竟然撤掉了琦善,派来了奕山跟我们开战。我们被迫应战,夺取了虎门等处炮台,并且攻到了广州城下,要求用银子赎中国宰相的罪状。中国宰相没有信义,是中国官员对待英国的不义之二。
钦差大臣裕谦和各地的官员,往往遇到我们英国失事的船只,就擅自抓人。这些官员将我们英国百姓残杀,再捏造“捷报”,哄骗皇帝和百姓。福建的颜伯焘,广东的奕山,浙江的奕经,台湾的达洪阿,都曾杀害英国百姓。这是中国官员对待英国的不义之三。
至于贸易,本来是英国商人在各省自主经营,对中国也有益无害。可是广东官员极其自私,他们蒙骗皇帝,让我们英国商人只准在广东贸易,更无理要求我们只准跟十三位洋商贸易。这些官员对我们百般勒索,任意欺凌。这是中国官员对我们英国不义之四。
除了这四件大事,其他不公平的事情实在太多,十分可恨。英国政府特派我来中国伸冤,然后签订条约,恢复和平。在中国皇帝派来全权大臣之前,战争将不会停止。
在列举完四大罪状之后,璞鼎查也列出了停战的三大要求,内容没有一条跟通商有关。他说:
我们有三个要求:
第一,赔偿我们的货物损失,以及开战以来的军费;
第二,从今往后,两国平等外交,不准再欺凌英国官员;
第三,为了避免再起争执,割让一处海岛给英国商人居住贸易。
只要答应了英国的三项要求,其他事情不难商议。
当耆英看到璞鼎查的这则公告之后,他被吓得气都出不来了。他受伊里布的影响,一直以为英军是为了恢复通商而来的,为此,他不惜以欺君大罪伪造公文。此时道光皇帝的圣旨还没有到达江苏,他正在惴惴不安地等待着,谁知道道光皇帝会不会拆穿自己的谎言,判自己个欺君大罪。谁能想到璞鼎查,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布这样的公告,竟会罗列这么多罪状和无理要求。
这则公告措词强烈,要求过分,万一让道光皇帝看到,不但拆穿了自己先前的谎言,更会惹来皇帝的大怒,不但自己无法幸免,只怕今后议和更难。
耆英惶恐之下,决定将这份公告隐瞒起来,这则公告事关重大,绝不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出现。影响了皇帝的决策,南京就将不保,自己就会被抄家灭族。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则公告虽然被耆英隐瞒起来了,却通过另外一个渠道上达天听。
英军翻译郭士立,把这则公告交给了扬州盐商颜崇礼,颜崇礼上报给常镇道周顼,周顼又上报给牛鉴。牛鉴自己没有上报,他知道耆英已经为此事愁肠寸断,但他却糊里糊涂地转给了江宁将军德珠布,德珠布没有参与决策,他不知道这份公告干系重大,他将这份公告呈报给了道光皇帝。
好在英军的这三项要求,早在第一次琦善和谈时,就已经上达天听了。璞鼎查并没有逾越《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内容,道光皇帝对英军的这三项要求,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他没有追究耆英的谎言,而是对耆英又下了一道圣旨,他说:
两国平等外交是可以通融的。福建浙江新开口岸,以及赏借香港,此前已经同意了,照章办理就可以了。只是这个赔偿烟价,广东已经赔过了,怎么还要索赔?军费两国都有,不能赔偿。
洋人既然自称前来伸冤,你只要开诚晓谕,设法羁縻,有些需要立即决策的事情,从权办理,便宜行事,朕也不为遥制。
耆英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以为是灭顶的灾难,竟然变成了天大的好事。便宜行事就是全权大臣,钦差大臣加便宜行事,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不用请旨自行决策,这不就是璞鼎查要求的全权大臣头衔吗?
紧接着,道光皇帝怕耆英疑虑,又是一道圣旨,坚定耆英的想法。道光皇帝在圣旨中说:
牛鉴先前上奏说,英军围攻镇江府,形势已经不堪设想。现在洋人气焰嚣张,南京形势吃紧,更有盐枭蠢蠢欲动,事情紧急,必须加紧筹办。耆英和伊里布遵照先前的旨意,对洋人开诚晓谕,设法羁縻,有应该便宜行事之处,尽快从权办理完毕,但求事情尽快结束,绝不能再拖延观望,稍事游移。
就在耆英喜的晕头转向,准备设法与英军和谈的时候,道光皇帝第三道圣旨来到了江苏,把耆英推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道光说:
镇江失守朕已经知道了,现派刘允孝前往南京支援,齐慎秘密查看江南各处,前往支援。昨天两次下旨给耆英,相信已经妥善办理。现令奕经留在浙江,不要去江苏了,以免洋人疑虑。洋人居心叵测,能不能议和,尚难预料。耆英和伊里布要遵照先前旨意,便宜行事,不可游移。万一洋人不通情理,统兵剿办的事情,也要秘密进行,万万不能走漏风声。
鸦片战争当中最难的事情,就是道光皇帝的决策。英军步步进逼,皇帝寸步不让,夹在中间的官员们吃尽了苦头。琦善抄家,伊里布革职,后继的官员想方设法伪败饰非,都是为此。张喜宁愿自残身体,都不愿追随伊里布南下,说到底就是因为道光皇帝的圣意不明朗。
耆英万万没有想到,本应将自己杀头灭族的公告,竟然促成了这最难办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件天大的喜事,鸦片战争当中最善于与英军谈判的张喜,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江南。
临危受命
自从伊里布跟随耆英南下,张喜就留在家里。他的内心其实也不平静,他一直在留心着前方的战局。
乍浦兵败,长喜自尽,吴淞失守,陈化成阵亡,上海失陷,英军兵锋直指镇江,眼看南京就将不保。
就在这个时候,张喜收到了伊里布寄来的书信,伊里布在信上说:
自从京城一别,我一直挂念着你,想来你的病也应该好了。如今洋人猖獗,形势十万火急,万不得已,我只有拼了这把老命,但求保全江苏一省百姓。皇上已经封我乍浦副都统,两位统帅都委任我全权处理,洋务虽难,君臣上下同心同德,终究不负我一片苦心。
扬威将军曾问起你,谆谆告诫我,让我劝你速来。洋人也问起你,问你为什么不来。你我两人,在洋务里含冤受屈,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一洗前冤,你怎么忍心抛下我一个人。如果没有你,又有谁能跟洋人折冲,又有谁能像你交涉的这样清楚。
你忠心耿耿跟着我这么多年,原本这件事就是你我两个人的事,难道你不想给自己一个交代?盼你速来江南,了却你我两人的一番心愿。
这封声情并茂的信终于打动了张喜,他没有再犹豫,第三天就启程前往江南。8月5日,就在英军准备强攻南京的时候,张喜赶到了无锡。
伊里布大喜之下,特作七律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这首七律里,他将张喜比作了管仲乐毅、苏秦张仪、盼望凭着张喜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能够说服英军。
细雨微风几席凉,青苗满地兆丰穰。
谁将十府耕桑乐,却换三边战阵殃?
且喜帷筹来管乐,非为掉舌有苏张。
天心厌乱夷气灭,不为陈情两上章。
张喜也的确不愧洋务天才,他刚到江南,立即就解了两江总督牛鉴的燃眉之急。
这时英军已经攻到了南京城下,牛鉴是两江总督,他有驻守南京的责任。但他内心十分清楚,南京根本就守不住,只要英军一声炮响,这历史名城就会毁于一旦。
万分火急之下,牛鉴顾不得自己的职责,他一连给英军发了六道照会,已经是在声哭俱下地恳求侵略者。可是璞鼎查不愿跟牛鉴交涉,他知道牛鉴不是钦差大臣,根本无权与自己谈判。璞鼎查告诫牛鉴,如果不交赎城费,明天一早就要攻打南京。
心急火燎的牛鉴,赶忙派人找到驻守在无锡的耆英,在半夜三更的时候,叫醒了耆英。耆英与伊里布商议之后,决定先派张喜前往南京。
8月7日,张喜赶到了南京。牛鉴正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他对张喜说,你来的正好,洋人说今天要攻城,直到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啊。
张喜掐指一算,这天正好是星期天,恰合洋人的礼拜日,于是气定神闲地告诉牛鉴,今天洋人绝不会开炮,因为今天是他们拜基督的日子。
牛鉴将信将疑地看着张喜说,你说这话靠的住吗?
张喜回道:绝不敢欺骗制台大人。
牛鉴这才安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