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防止一组棋有多个被“刺”的点
3.防止向中央的跳出过远
4.避免被穿象眼
5.跳永远不会是坏棋
6.建立好形或活形
ii.接触
1.避免直接接触厚势
2.避免有太多的气
3.避免直线进攻
iii.散兵
1. 避免散兵作战,除非有这个需要
2.不要威胁对手的散子b)时机
i.向外态势(未来发展)
ii.可以保留吗(必须现在走掉吗)
iii.它必须是先手还是后手
iv.试探应手(让对手先做出选择)
v.这个选择会不会造成几组弱棋
vi.这样走在这个阶段合适吗
vii.两点必得其一
viii.弃子
ix.思考后续
x.调子
1.狭缝中游走
2.顺势攻击
3.避免先侵消然后又打入
4.攻击的次序c)前瞻d)行棋次序比较e)分头进行的vs.整体有序的f)厚壁的作用,行棋的方向
i.靠近厚势不好
ii.围地过窄不好
iii.在二路以下爬不好
iv.在四线建立基地,在边上成空很好
)第二节 学习的不同境界
俾学者既易通习,且得原委。
——施定庵儿童对于语言的某种领悟有蜘蛛对于织网的擅长所无法企及之处。——A.卡米洛夫·史密斯
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问题。上一节里,我谈了前者。在这一节里,我着重第二个问题:怎样学习。
一、“得形”、“得意”、“会神”:学习的三种境界
施定庵在他的《弈理指归》认为学棋有“得形”、“得意”、“会神”三个境界。围棋的技艺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论证。微观或局部上,围棋都是围绕着“形“、“气”和“眼位”的问题展开的。“气”在英文中翻译为“自由度”。“气”紧就有压迫感,“气”长就舒展,就有缓冲余地。计算局部的得失、死活、安危,都是围绕“气”和“眼位”的问题。宏观或全局观上,围棋的技艺体现在统筹、协调全局的步调、关系、缓急的能力。所谓“会神”,所谓“境界”,说的都是这个方面。而实际上两者缺一不可。所谓虚实相生的概念在围棋上体现得最充分。这三种境界有时是指学习中的不同阶段,有时则是指学习的不同取向。我们先来看前两者。
从“得形”到“得意”
围棋学习的方式是什么呢?首先是“得形”,学到“实”的,有形的东西,局部的形和筋,官子的计算。“得形”主要是通过模仿完成的。模仿只要具备较好的记忆就可以了,但模仿的学习是有限度的。学习者慢慢会进入对各种地势、攻防、缓急、弃取、近期和长远“关系”的较为抽象的理解。理解体现的是真正的智力,如此,方能“得意”。“围棋十诀”所体现的思想是宏观的驾驭局面的能力,但它是以有形的技术为前提的。所以“得形”与“得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教学的案例来看“得形”与“得意”的区别。
“得形”与“得意”,一个局部攻防的教学案例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局部的应对(见局面图1),黑应该怎么处置这几个子?
学生A:接上黑棋三线的两子。学生B:水平太差啦,被人家“点”在要害(上边5线黑白两子之间),这还能下吗?学生A:那我就靠(参考图1,黑1)。教师:为什么“靠”?想想有什么好处。学生A:那怎么走?
学生B:对,“靠”不错。
教师:你想达到什么目的?
学生B:嗯。反正比“接”好,接了形太坏。
教师:摆一下“靠”以后的可能变化吧。白A断,黑B,白C,黑D。这个结果怎样?
学生A:噢,原来二路一子可以不要。白D位“点”呢?学生B:黑接在黑1上面一路,白没戏,黑1好!教师:黑1确实有弹性,但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走法?学生B:(思忖片刻)想不出来。教师:“倒虎”怎么样?(见参考图2)
学生A:好!这是个好“形”,我就走这一步“倒虎”。
教师:慢慢下结论,想想好在哪里?
学生B:(思忖片刻)对了!这个形,白“长”进去攻击,黑可以置之不理,白无趣;白不攻,黑以后可以走二路的“虎”做出眼位,棋形生动。太妙了!
学生A:我真笨,怎么看不到这步棋。
教师:不是你笨,而是你对围棋还缺少认识。既然你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时候应该走轻,什么时候需要放弃不重要的子,下面这个题目你们来看看怎么处理(局面图2)
学生A:不能“接”,对了,“虎”在A位!
教师:为什么“虎”?
学生A:嗯……前面就是“虎”的。
学生B:但是,被人“刺”了这里不是照样难受?不接不行,接了又太重。我觉得应该走在B位。老师刚说过这样的地方不要走重,黑3、9可以看轻。
教师:而且走在B位对白一子更有压迫。从这两个局面你们看到,围棋应该怎么走,都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下围棋就应该像一个武林高手,一招一式,能进能退,能攻善守,立于不败之地。希望你们将来能够成为围棋的武林高手。
分析:在这个学习“腾挪”的案例中,可以得出这样几个观察:
第一,教师没有一开始给出现成答案,而是与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要求学生对任何下法都要说明道理。对参考图1黑1靠”,虽“ 然不是最佳方案,但思路上正确,老师便给予鼓励。
第二,在这段教学中,教师始终不忘让学生看到一步棋的“后续”和“后果”,再回头看这步棋的好处,这是围棋教学的关键。对一步棋的好坏的理解大多是通过对后续的解释或追踪才达到的。
第三,学生A不仅水平尚欠缺,而且还没有培养起好的学习习惯,学棋对他来说还是棋往哪儿下的简单问题;他寻求的是答案,而不是答案的由来,其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比之下,学生B思维敏捷,对围棋已经有相当理解(如能恰当运用“腾挪”这样的术语),但还是有不求甚解的毛病(如为什么“倒虎”是好形,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四,在局面图2学习“迁移”即举一反三的任务上,学生A得了“形”(可以“虎”)忘了“意”(局面的要点是不要走重)。他不能理解“虎”在前一例中是好手,而这里则是恶手。而学生B真正能够举一反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种是机械地接受“正确”的结论,知其然(“倒虎”),却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说是“得形”而未能“得意”。这样的学习,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看到相类似的情况(参考图2),无法应用前面的例子来作相同的推论。另一种学习方法是探究结论的来由,总结规律,达到对围棋本质的理解,这样方能万变不离其宗。
学习的本质是提高分辨能力、判断分析和评价能力。这样才可能举一反三,从容应付各种不同的局面,而不是依样画葫芦。
入神
什么是“入神”?我的理解即是达到“化境”,这样的棋不再有“定则”,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小林光一的无定式的临空曼舞,吴清源的中和之道,讲的都是这种化境。“是以变化无穷,古今各异,非心与天游,神与物会者,未易臻其致也”。如果说从“得形”到“得意”是由简入繁,不断扩充的话,入神”,即是由繁入简,返璞归真。
“入神是一种即使职业棋手也未必达到的境界。我们知道,业余棋手的棋主要是赢在技巧和计算方面,因为他们的棋风偏向战斗、搏杀。但是,当基本能力、技巧都熟练掌握后,就是判断和运用的能力了。真正决定围棋境界的,不是有多少招数(当然招数也很重要),而是有没有见地。所以可以说,水平越上升,对棋的理解能力、驾驭全局、协调各方面关系(也就是“境界”)的要求更高。把技术用得恰到好处,最充分地运用战术达到战略目的,便是围棋的最高境界。
我们可以用武侠小说中“无招”胜“有招”来比喻。高招是武艺高强的所在,在围棋中也时常可以看到高手种种“绝活”,马晓春的“三十六计”自不用说,或声东击西,或暗度陈仓;最突出的例子是李世石的“小李飞刀”,在不经意间突发冷箭,一刀致命。有时,小李也会像一个拳击大师,会打出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对手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无怪乎马晓春在大李(李昌镐)和小李中认为小李更有天才。
但是,我们看《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对令狐冲怎样说:“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而令狐冲则豁然开朗:根本无招,如何可破”!小李的招法,或小崔“的狠毒,虽然厉害,对高手来说是可防的,可破的,而李昌镐的棋平淡无奇,有时质朴到了近乎迟钝的地步。但是,常昊称大李的棋如“汪洋大海”,无形中就会把你吞没了,比之小李小崔的非凡身手,更加可怕。也就是说他的招法,使你难以轻易找到“抓手”,没有哪步棋或哪个方向是明显的“急所”,没有明确的主战场,难免“抓瞎”。
“无招”不等于“没招”,而是对各种招法了然于心后不再拘泥依赖任何一种招法的境界,用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技能化的感觉、思维、符号语义系统,一旦形成,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技艺水平,另一方面它们又成为我们进一步提高的束缚。本质上,这是如何突破“功能固着”的问题(详见《知觉篇三》)。它需要很强的反思力、批判力、认知灵活性方能成就。所谓“化”就是突破功能固着和思维定势。进入化境,便能进能出,能建能拆(能建构也能解构),不拘泥于形(具体下法)而求其神(抓住问题的核心)。达到此境界的人,繁复归于简单,绚烂归于平淡。这样的境界真正可谓“心与物游”。陈词滥调,稍事点拨,顿生新意;飞花落叶,信手拈来,皆成利器。
二、儿童学棋:从隐性学习到有意学习
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些小孩,他们经常看棋,然后下棋,也没见大人怎么教,自然而然地就迅速长棋。我们也会看到另一种现象,当小孩学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发现再往上发展显得愈来愈难。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棋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由知觉完成的,具有混沌特征,具有整体性、不费力的特点。另一种是由分析的理性思维完成的,它是线性的、条理化的、高度组织的。根据意识和意图的作用程度,学习可分为隐性学习和有意学习。隐性学习是无意识的学习,看棋或下棋过程中无意识中就会有所得(如策略的运用)。隐性学习对围棋的意义在于围棋的技能很多是程序性的。程序学习常常有不言明的特点(如“手筋”)。隐性学习的有效性可能与性格、斗志、悟性有关。比如你有强烈的争胜欲望,你就会对对手的弱点更加敏锐,就会更加执着地寻找最佳的攻击和防守,无形之中,你的棋力就会在不经意中得到提高。隐性学习的结果是对局面的反应能力的提高。所谓在实战中培养“棋感”: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围棋中的隐性学习的意义在于,下棋的过程已经隐含了学习机制。
与隐性学习相反,有意学习是有目的的、有意图的学习,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学习”。“有意学习”在围棋中已经制度化了,如复盘、打谱、下指导棋。由于围棋的复杂性和实战的激烈程度,在作战时棋手不可能对每步棋的优劣、其他可能更有效的手段,进行反思、分析、比较和评价。所以局外的有意学习对提高棋艺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尤其是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对提高棋艺具有重要意义: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答案,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结论,哪怕是教练的说法,而要刨根问底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但是,儿童学习必然有一个从隐性到有意的过程。这是幼儿园围棋班的一个“死活棋”教学例子(见图),问题是现在黑怎么活棋,它涉及围棋游戏规则的最根本的知识:死活。如果设想一个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第一次接触围棋,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够理解你的解说呢?首先,小孩要能理解两眼成活的概念,这本身是抽象的,如果有孩子问“为什么一个眼就不能活”?老师不要感到奇怪,因为小孩没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可以参照。由于眼位真假与断与连有关,所以小孩还要了解断和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