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又去了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的食物、刀、叉和那些四尺长的手把。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一下子觉得困惑了,他怀疑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的不同。最后,他终于知道答案了。在地狱里的每一个人都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4尺长的手把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在天堂里的每一个人却都在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面的人所喂。因为互相帮助,结果也使自己获益。
这个故事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帮助其他人获得了他们需要的东西,我们也会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我们帮助的人越多,我们所得到的也就越多。
有一位年轻人,在一家商店服务了4年之久,然而并未受到店方的赏识,因此他目前正在寻找其他的工作,准备跳槽。
然而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雨,有位老妇人走进了这家商店,并且在商店内闲逛。大多数的店员对老妇人都是爱理不理的。只有这位年轻人主动地向她打招呼,并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有需要他服务的地方。这位年轻人陪着老妇人逛了整个商店,对各种商品进行了讲解,并且主动为老妇人提着买的各种物品。当老妇人离去时,这名年轻人还陪她到街上,替她把伞撑开。这位老妇人对他的服务和帮助极为满意,向他要了张名片,然后径自走了。
后来,这位年轻人完全忘记了这件事,而是开始寻找更好的工作。没想到有一天,他突然被老板叫到办公室去,老板给他提供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而这份工作正是那位老妇人——一位富商的母亲亲自要求他担任的。
当我们给予他人帮助时,并非要得到报酬、补偿或赞美。如果我们做了好事而力求避免报酬时,祝福和报酬反而会大量地降临到我们身上。
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赞美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常被忽视的许多美德中的一项,就是对别人表示赞赏,我们常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挑剔,总是不满意别人所做的一切。然而实际情况是,批评常常达不到目的,而赞扬却可以。
赞美之于人心,犹如阳光之于万物。喜欢别人赞美是人的天性。所以我们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赞美。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人类最深刻的动力是做个重要的人物,因为重要的人物能时常得到别人的赞美。”林肯的相貌可谓是百里数一的丑陋,然而他也说过:“人人都喜欢赞美的话,你我都不例外。”
在生活中,赞美可以成为生活的润滑剂。
有一位丈夫就深知赞美的力量并使他的婚姻更加美满。他的妻子参加了一个自我改进的活动,她请她丈夫帮她列出他认为她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六件事情。坦白地说,这位丈夫觉得要列出六件事来很容易,他甚至可以列出一千件来。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对他妻子说要好好想一想,第二天再告诉她。
第二天一早这位丈夫就起来打电话给花店,要他们送几朵红色的玫瑰来,并且给他妻子写了一张卡,上面写着:“我想不出我要你做的六件事情,我就爱现在的你。”
结果当天晚上这位丈夫回家时,他的妻子在门口等着他,她眼中充满了泪水,对她丈夫感激不尽,并且比以前做得更好了。
有一个五岁的女孩,在教堂的表演中首次登台演唱。她有着优美的歌声,她的天才从一开始便颇受肯定。当她长大时,她的家人了解她需要专业声乐训练,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声乐教师来训练她。这位教师造诣很深,很少有人比得上。他是一个苛求完美的教师。不论何时,只要这女孩一想到放弃或节奏稍微不对,他都会很细心地指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对教师的崇拜日益加深。即使年龄差异很大,而且他的严格远胜于鼓励,但是她最后还是嫁给了他。
他在婚后继续教她,但是她的朋友发现她那优美自然的腔调已有了变化,带着拉紧、硬邦邦的音质,不再是以前那种清爽而刺激的声调了。渐渐地,邀请她去演唱的机会越来越少。最后,他们几乎不邀请她了。就在这时,她的先生,也是她的教师死了。
以后几年她很少演唱,或根本没有演唱。她的才能很少被利用,直到有一位推销员开始追求她为止。有时候,当她正在哼着小调,或一个乐曲旋律时,他会惊叹歌声的美妙。“再唱一首,亲爱的。你有全世界最美的歌喉。”他总是这样说。事实上,他可能并不知道她唱得是好还是坏,但是,他确实非常喜欢她的歌声,所以他一直对她大加赞扬。她的自信心开始恢复了,她又开始前往各地演唱,稍后,她嫁给了这个推销员,又重新开始了成功的歌唱生涯。
可见,赞美比指导更能让一个人焕发出自己的光辉。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像那位音乐教师一样过于严厉。当我们的儿女带回一份好的成绩单时,我们有没有对他们加以赞扬;当他们第一次成功地做出一块蛋糕或一个鸟笼时,我们有没有给过他们鼓励。没有任何东西比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关注和赞扬,更能使他们感到快乐了。
下一次你在饭店吃到了一道好菜时,不要忘记说这道菜做得不错,并且把这句话传给大师傅。而当一位奔波劳累的推销员向你表现礼貌的态度时,也请你给他赞扬。
每一位传教士、教师以及演讲的人,都曾经历过掏出肚子里所有的东西却没有得到听众一句赞扬的泄气情形。那些在办公室、商店以及工厂的工作人员,还有我们家里的人和朋友,就更会遭遇这种情形了。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应该永远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人,都会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扬,这是所有人都欢迎的东西。
在你每天所到的地方,不妨多说几句感谢的话,留下一些友善的小小火花。你无法想像,这些小小的火花如何点燃起友谊的火焰。当你下次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这友谊的火焰就会照亮你。
因为赞美,我们才感觉被人关注着;因为赞美,我们才感到被人尊重着;因为赞美,我们才体会到被人理解着。所以我们要试着找出别人的优点,给他们诚实而真挚的赞美,同时也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喜欢赞美是人的天性,它能使人变得善良、坚强、美好,可以说人需要赞美,犹如种子需要阳光。
顾及别人的自尊
自尊心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无论他是高高在上的一国领袖,还是沿街乞讨的流浪者。然而,在待人处世方面,我们往往是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把别人的自尊心踩在了脚底下。
相互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法则——显而易见,没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体验对方的心情,让对方乐于接受。对成大事者而言,他们的习惯方式是: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
人们总喜欢玫瑰的花而不喜欢玫瑰的刺。批评像根刺,稍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自尊心刺伤,批评也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和反抗心理。更危险的是,批评还会伤害一个人宝贵的自尊。试着体会别人的心情,采用和气开导的方式,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林肯就受过这方面的深刻教训:
林肯住在印第安纳州鸽湾谷的时候,年纪轻轻,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常写信和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扔在乡间路上,使被讽刺的对象能拾到。
林肯在伊利诺州春田镇当见习律师时,仍改不了这一毛病。
1842年秋,他又在报上写了一封匿名信讽刺当时的一位自视清高的政客詹姆士·席尔斯,被全镇引为笑料。席尔斯愤怒不已,终于查出写信者是林肯,他即刻骑马找到林肯,下战书要求决斗。林肯并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只好接受挑战。他选择骑兵的腰刀作为武器,并向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学习剑术,准备到决斗那一天决一死战,幸亏在最后一分钟被人阻止了,否则很难想像“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局面会怎么样。
这是林肯人生中最深刻的一个教训,从此他学会了与人相处的艺术;他再也不写信骂人、任意嘲弄人或为某事指责人了。此刻的他深刻地明白了一个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人会有怎样可怕的举动。
南北战争的时候,林肯新任命的将军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惨败,使林肯很失望。全国有半数以上的人,都在臭骂那些无用的将军们,但林肯却没吭一声。他喜欢引用一句话:“不要评议别人,别人才不会评议你。”
当林肯太太和其他人对南方人士有所非议的时候,林肯总是回答说:“不要批评他们;如果我处在同样情况下,也会跟他们一样的。”
也许,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这就是林肯善于与人相处的秘诀,也是他的成大事之道。
顾及别人的自尊心,有许多种方法可以采用。
在柯立芝总统执政期间,他的一位朋友接受邀请,到白宫去度个周末。这位朋友偶然走进总统的私人办公室,听见柯立芝对他的一位秘书说:“你今天早上穿的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迷人的年轻姑娘。”
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一生当中对一位秘书的最佳赞赏了。这来得太不寻常,太出乎意料之外了,因此那位女孩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接着,柯立芝又说,“现在,不要太高兴了。我这么说,只是为了让你觉得舒服一点。从现在起,我希望你对标点符号就稍加小心一些。”
柯立芝的顾及别人自尊心的方法可能有点太过明显,但其心理策略则很高明。通常,在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赞扬之后,再去听听一些比较令人不痛快的事,总是好受得多。
麦金尼远在1896年竞选总统时,就曾采用了这种方法。当时,共和党一位重要人士写了一篇竞选演说,以为写得比任何人都高明。于是,这位仁兄把他那篇不朽演说大声念给麦金尼听。那篇演说有一些很不错的观点,但就是不行,很可能会惹起一阵批评狂潮。麦金尼不愿使这人伤心。他一定不可以抹杀这人的无比热诚,然而他却又必须说“不”。请注意,他把这件事处理得多巧妙。
“我的朋友,这是一篇很精彩而有力的演说,”麦金尼说,“没有人能写得比你更好。在许多场合中,这些话说得完全正确;但在目前这特殊场合中,是否相当合适呢?从你的观点来看,这篇演说十分有力而切题,但我必须从党的观点来考虑它所带来的影响。现在你回家去,根据我的指示写一篇演说稿,并且送我一份副本。”
他真的照办了。麦金尼替他改稿,并帮他重写了第二篇演说稿;他后来终于成为竞选活动中最有力的一名演说者。我们不妨假想,如果麦金尼没有顾及这个人的自尊心而直接指责其过失,那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那肯定不会有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
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即使在别人犯了错误或做错了事的时候,仍然要给予他们自尊,这样你才能得到尊重。
自己的路自己走
没有人可以替你走完你自己的人生之路。一个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都是沿着自己开辟的路走向成功的。
人生的路靠自己走,首先,你要自主地选择并坚持自己的生命航向。人生的路不只一条,该走哪条路呢?这就要看你的兴趣所在和选取的目标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特别重视自己的位置和处境,特别重视工作的条件和待遇。这样想,就无法直面现实,突破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当然,一个人位置不当,处境不佳,只能用其短而不是用其长,那么他就会在长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坚持自己精神的独立和顽强的追求,突破环境的局限,把握自己的生命航向,开辟自己的路。如果不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一个人即使在顺境中也会平庸无能,一事无成。所以,一个人的位置和处境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往哪里走,走什么路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在某种境遇中、在某个单位里、在某种职业上,或在某个狭小的圈子里,可能是个失败者,但他一旦跳出这个小圈子,就可能是个成功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遇的作用,但机遇并不是天意,而总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空间。所谓突破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就是努力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开拓知识领域,勇于尝试新事物,探索新课题,顽强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目标。不论处境好坏,都要自主地选择自我的生命航向,开辟自己的人生之途路。
“瓦特!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像你这样懒惰的年轻人。”他的祖母曾这样说,“念书去吧,这样你才会有用些。我看你有半个小时一个字也没念了。你这些时间都在干什么?把茶壶盖盖上又拿走、拿走又盖上干什么?用茶盘压住蒸气,还加上汤匙,忙忙碌碌。浪费时间玩这些东西,你不觉得羞耻吗?
幸亏这位老夫人的劝说失败了。全世界都从她的失败中受益不浅。纵观成功者的踪迹,一切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都是沿着自己开辟的路走向成功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环境和条件比一般人优越、特殊。
伽利略是被送去学医的。但当他被迫学习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时候,他还藏着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数学,偷偷地研究复杂的数学课题。当他从比萨教堂的钟摆上发现钟摆原理的时候,他才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