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壹,东汉末年人,字元叔,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家贫,但恃才倨,不肯趋炎附势,为乡党所不容。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为州郡小吏,因事入京,为袁逢、羊陟等器重,名闻京师。西归后州郡争致礼命,先后受十次征召而不就,卒于家。所存诗文载《后汉书》卷八十(下)本传中,《艺文类聚》中也收有其作品。
刺世嫉邪赋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焯。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执,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攸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拖,积薪而待燃?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挠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鲁生闻此辞,系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鉴赏】
此文选自《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传》中的《赵壹传》。
文章一开始以三王五帝之不同礼乐为据,得出“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駮”的论点,这是一篇文章之纲,是对当权者发出的警告,继而又告诫统治当局,“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进一步说明如果不能及时惩治邪恶势力,从根本上改变世风,那么社会将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巨变。
接着,作者针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当权者不顾人民的利益,只顾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于是社会上“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以至“邪夫显进,直士幽藏”。产生这种丑恶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实执政之匪贤”,被宦官和内侍所把持朝政,无耻小人成为当道之人,飞扬跋扈,而忠直耿介之士却被百般迫害,没有出头之日。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无异于失去舵的船,国家将危在旦夕。生活在这样不安定的环境中,老百姓大有生不如死的念头。最后,作者又虚托秦客、鲁生之口,以诗、辞的形式发泄了对当局者的不满,对腐败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对忠正贤良之人寄予深深的同情,并发出“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的悲愤呼声。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自朝廷到地方官员鬻爵卖官,公开受贿,以致小人得志,刚直之士横遭残害。面对当时黑暗现实,作者结合自己的不幸遭遇,发而为赋。赋中以犀利的词句,激愤的情绪,尖锐地揭露并批判了统治者荒淫腐朽,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奸邪得势,豪门不法,贤良正士被迫害摧残的不合理现象,表明了作者嫉恶如仇的政治态度和矛头直指统治当局的反抗精神。
作为一篇赋体文章,本文一扫汉赋瞰终奏雅,劝百讽一之风,刻意讽刺,言辞激烈。运用大量比喻,形象地再现社会上种种丑恶小人的卑鄙嘴脸。用两首诗歌对全文进行总结,以饱含激情的语句表达出作者强烈的不满情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讽刺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