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对于写作来说,整个过程都有思维活动的参加。因此,在写作者的各种心理能力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发展思维也是语言训练的要求,虽然思维训练也是其他学科承担的任务,但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别于其他学科。写作教学是把对学生进行书面文字训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语言与思维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人的思维要借助语言进行,没有语言,思想就无法表达;只要进行思考,就有语言参与。同时语言的存在有赖于思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停止了,其语言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
思维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思维的产物,要形成有效写作也必然伴随着思维训练。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不仅与他掌握的词语数量、句型结构有关,更取决于作者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内在因素。写作活动要求高度发挥写作者的思维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与批判性。同样,有效的写作教学设计与策略也必须以遵循思维发展规律为前提。
一、写作思维过程
写作过程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反映了思维水平。要达到说得清楚、有中心、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要求,就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学生写作时,教师帮助理清思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构思训练,学生逐渐养成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等思维习惯,思维就会日趋有条理、严谨,书面语言水平也能不断提高。
(一)写作思维分类
1.逻辑思维能力。它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能力,又称抽象思维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完整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是保证我们的认识活动得以正常、有效进行的一种重要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议论文、学术论文、文学评论、杂文写作所必需的,而且也是文学创作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逻辑思维能力是写作者不可缺少的;第二,它不是天生的禀赋,任何一个写作者都必须经过学习、训练、实践,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形象思维能力。它是凭借具体的有感性特征的事物,通过想像并伴随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舍弃非本质的东西,来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简言之,这是一种运用具体可感形象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现代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早期人类已有很大的不同。写作者的形象思维能力,除了有强有弱,还有类型的不同:有人长于实在的形象思维,有人长于艺术的形象思维。实在的形象思维常用于日常生活、劳动实践、科学发明等思维活动,而艺术的形象思维则多用于文艺创作。这是因为,实在的形象思维能力作用的结果是类型形象,即一般的、不具艺术性的形象,而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力作用的结果是典型形象,即特殊的、具个性特征的形象。实在的形象具有科学的理性价值,艺术的形象则具有审美价值,能唤起人的美感。在写作实践中,写作者既要运用实在的形象思维进行日常实用文、科技文章、新闻通讯的写作,又要运用艺术的形象思维进行文学写作。作为初学者,应重视实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
3.灵感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是人脑在高度兴奋情况下所出现的信息纷呈并互相沟通,从而取得预期结果和效应的心理特征。这种“茅塞顿开”的能力又称为顿悟思维能力。
在创造性写作中,灵感是整个思维的起点,引发了写作的冲动。但它又不仅是一种创作冲动,而是作者在创作活动中,精神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时出现的一种奇妙的现象。当作者为某一客观事物所激动而引起创作欲望时,为了表现他心中的意念,展开了积极的联想和想像,调动了他记忆中丰富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并十分活跃地在脑海中寻找各种足以表现它们的材料和形式,一旦找到了最满意的材料和表现形式,作者也就获得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愉快的邂逅”。这种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就是灵感涌现时的心理活动现象。灵感不一定是属于天才的,灵感思维的能力是多数写作者都能通过勤奋写作获得的。培养灵感思维能力,除了读书、研究、观察世界、深入生活、体验感受、加强平时的积累外,最重要的是写作时要精神高度集中,饱含激情,展开积极思维活动,以求出现思如泉涌的情景。
当然,写作者的国家、民族不同,其教育、文化修养和信仰不同,其思维的内涵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中国和其他东方人与美国和其他西方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观念,于是用完全不同的观念评价事物,思维方式的产生总是与一个民族的特点和特定的环境相适应的。
(二)写作思维过程研究
总体上看,写作活动大致包括了三大部分:作者、信息及读者。作者完成作品,然后读者阅读作品。文体知识与修辞技巧只是文章的成果表现。而这个成果,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推敲,不断修正之后的产物。
它呈现的内容(包括意念、选用的文体及修辞技巧等),其实已是经过作者修订润饰,在某种程度上已有别于作者在写作开始及写作时心里所想的内容。所以,写作教学如果只是传授文体知识和修辞技巧,通常都未触及到写作活动的核心:写作者的心理活动。
1926年,华莱士(Wallas)根据个人的主观经验,认为写作的思维过程可分为四阶段:预备(Preparation)、孕育(Incubation)、启发(Illumina‐tion)和验证(Verification)。后来,罗曼(Rohman)把写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写作阶段(Prewriting)、写作阶段(Writing)及重写阶段(Re‐writ‐ing),且认为最重要的阶段是“前写作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在写作思维过程方面有很多新发现(Flower & Hayes,1980)。他们通过口述思维及议录分析等方法,整理出一套有效的写作思维过程研究方法。而中文写作的思维过程模式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在中文写作研究领域,谢锡金(1984)及谢锡金、林守纯(1992)的研究总结了学生的写作思维过程。他们认为,影响学生写作思维过程的因素有:环境因素、内在因素和操作因素。操作因素是指整个写作思维过程内的每个步骤,环境因素及内在因素则是在整个写作思维过程进行期间不断影响作者。环境因素(外在因素)是指那些存在于写作者个体以外,影响他的各种写作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写作任务(教师鼓励、题目、写作要求和写作时限);人际交互因素和工作环境;作品完成了的部分;写完了的作品。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交互因素)十分重要,教师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协助他们表达自我的人,而不是监督者,这有助于学生建立写作的信心。
何克抗(1998)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等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该模型强调“思维”在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思维不仅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而且还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因此称为“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
另外,由于上述模型综合考虑了知识、能力与情操等三方面的因素,所以属于三维的心理模型。对于命题作文教学来说,由于对象是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表象操作中的较低级能力(即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组合的能力)在看图作文阶段应已基本掌握,所以在命题作文阶段可着重高级表象操作能力(即想像尤其是创造想像能力)和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命题作文的素材尽管不是来自直接对当前事物进行观察所产生的感知觉,而是选自记忆中的表象,这似乎与观察过程无关。但是,如前所述,表象不过是以前感知觉留下痕迹的再现,即表象仍然是来自对事物的观察(不是现在而是过去的观察)。离开对事物的具体、细致和全面的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而完整的表象,所以在命题作文阶段仍然不能忽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林银光、王文革(2001)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小学低年级写作思维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1)写作思维是贯穿于写作活动始终的、直接影响写作活动质量和方向的内部心理结构。小学低年级写作思维主要包括材料加工、情绪体验和构成监控三个主要心理成分。
(2)在写作思维上,性别间不存在差异,小学二年级的写作思维水平高于一年级。
(3)低年级写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一年级。写作思维质的飞跃阶段应该在小学一年级的下学期。
(4)写作思维是一个独立于教材的认识结构,相对于学习材料有一定的独立性,它是写作活动中比较独立的心理成分。
该研究为我们提前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写作教学和训练提供了基础。
至于采用何种写作教学材料和方式,还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关键期或敏感期只是提供一种个体上的可能。把高年级写作教学方式直接搬移到低年级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效果,而好的写作效果来源于写作思维过程。
通过研究学生的写作思维过程,可以认识到学生写作心理的特点,也可以让教师很快判断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方便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症下药。
例如,写作过程中的“转换”和“修改”可以反映学生的表达能力。谢锡金和张瑞文(1990)曾研究学生口语跟书面语转换的情况。他们要求学生先口述作文的内容,然后才写作,然后,比较学生口述的内容跟写作的内容之间的差别,发现如果学生口述的作文内容与书写的相近,表示学生能把思想(口头语)用书面语表达出来,如口述内容完整,但书面内容却支离破碎,显示这个学生书写表达能力不足。
通常,语文教师面对50个学生,怎样才能找出“转换”和“修改”有困难的学生?是否每次写作都先让学生口述作文内容,然后才写作呢?也不一定。教师可以运用上述研究的原理,即尽量引出学生脑海里的思维,使它们变成教师可见的纸上文字或符号,让教师可以帮助那些在“转换”上有困难的学生。例如,教师上写作课时,可以让学生随时提问,提供学生口语“转换”书面语的材料;另外,也可以容许学生遇上表达困难时在纸上做一个记录,比如“××”,待教师有空时对学生解答,这些记号表示了学生的困难,需要教师帮助。
目前的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写出完美的句子,学生遇到困难,但无从表达。研究显示,学生会因为不想被扣分(错别字、病句),遇上有表达困难时往往选择弃而不用,回避不写。这样,教师亦难以诊断学生的写作困难(谢锡金、林守纯,1992)。或者学生选择写一些浅显的句子,既然不能尽情表达,这样也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即使学生有满脑子新奇意念,缺乏教师帮助也写不出来。有些教师常批评某些学生写作没有新意,事实上并非如此。
(三)中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成分。中小学生思维与智能发展的基础是学习活动。儿童入学后,学习就逐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小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读、写、算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以便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打下最初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智能基础,又要促进他们的智能积极发展。小学生思维具备初步逻辑的或言语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即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