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由于昭帝无子,于是在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推举下立刘弗陵兄长刘髆的儿子刘贺为帝。但由于刘贺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被霍光等重臣废帝位,贬为先前的封号昌邑王,迁回封地。而后便立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为刘询)为帝,即为汉宣帝。
刘病已其人:公元前91年,汉武帝长子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死,太子刘据育有有三子一女,全因为巫蛊之乱被害。皇孙刘进为太子刘据的长子,刘进生有一子,即刘病已。襁褓中的刘病已也因为是刘据之孙而被下狱,大臣邴吉拼死相守保护,才幸得保命。在武帝后期为太子刘据平反之后,武帝得知自己的曾孙还在世,便大赦天下,自然五岁的刘病已获释,邴吉就将他送回到外祖母史良娣的娘家抚养,刘病已在民间长大,深知民间疾苦。民间的布衣生活为他将来为帝爱民,布施仁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宣帝的故事从围绕两方面展开了,一为暗斗与明斗霍光及霍氏家族,二为亲政治国。
公元前75年,还在民间的刘病已(刘询),经掖庭令张贺(张汤的儿子)作媒,许广汉将自己的女儿许平君嫁给了平民刘病已。小两口日子过得很是美满,夫唱妇随,其乐融融。然而事情发生了,这也改变了他的一生。一年后,即公元前74年,霍光废皇帝刘贺,在光禄大夫给事中邴吉建议下往昌邑迎刘病已回长安为帝。邴吉率车驾一行来到昌邑见刘询:“臣奉大将军大司马霍光之命来请皇曾孙回长安登大宝即位,请您和我回京吧。”
刘病已生长于民间,深知皇宫内的权利争斗,哪有民间的平民生活来的自由,不愿意入京当皇帝,于是对邴吉言道:“邴大夫,我长于民间,过惯了民间生活,做人不羁,懒散惯了,一旦入宫不仅我适应不了,也会因为自己的粗俗给皇家带来难堪,,你们可以重新选一位刘姓子孙当这个皇帝。”
当然因为知道邴吉对他幼时有救命之恩,所以刘询也就没有什么顾忌,就对邴吉有话直说,毫不讳言。
邴吉虽然是霍光派来请他入京的,但是与霍光不是一路人,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不谋权夺利,在民间有极好的民望,不比权欲的霍光。
邴吉对刘询再三请求,刘询均未答应。一连数日,都到史家候着,刘询还是未答应,其实邴吉也看出了刘询的顾虑:“皇曾孙,刘氏天下放眼望去,只有昌邑王与你可以即位,但是昌邑王荒淫无度被废,现在你是最适合即位的,你祖父乃先武帝嫡长子,你的父亲又是嫡长孙,你即位是再正统不过了,你难道不想这一脉重新入刘氏皇家庙堂吗?我知道你担心什么,霍光专权,是吧。那又如何,只要你韬光养晦,待时来日,必可重新执掌刘氏大权。希望你以刘氏汉家基业为重。”于是邴吉长跪不起。
看到岁数不小的邴吉长跪不起,刘询生出了恻隐之心,实在不忍当年的救命恩人为了自己一把年纪了还跪在那里:“邴大夫,好吧,我随你去,待我准备两天,与糟糠之妻一起入京,你看怎么样?”
看到刘询答应了,邴吉老泪纵横:“先太子啊,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了啊。”
待刘询与妻子许平君准备停当,安排好事宜,便和邴吉一同乘天子銮驾回到长安。
不久刘询来到长安被霍光迎入未央宫,封上官太后诏命立刘询为帝,即汉宣帝。同一年,随丈夫刘询入京的许平君被封为婕妤。当然皇帝是当了,但是并无皇帝之实权,在民间的时候就听说了霍光的权势与威望,在朝中很少敢与之相抗者,尤其是昭帝时期的辅政大臣车骑将军金日磾病逝后,霍光便独揽大权于整个汉昭帝时期,更何况昭帝驾崩后刘贺登基短短的27天就被霍光废掉,可想霍光的权势之大。宣帝心中极是明白,要想夺回刘家的最高统治大权,必须隐忍,不可锋芒,慢慢地来,先要顺着霍光之意行事,要霍光放松对他的防备,找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
一日早朝,当众大臣集于大殿,霍光于是出列拱手道:“陛下,如今天下太平,您又登基大宝,臣有一请求,还望陛下准许,老臣年迈,难于再理朝政,而陛下正当英年,精力充沛,臣想还政于陛下,由陛下亲自打理朝政,臣可告老。”
刘询知道霍光极欲权利,怎么可能还政于他,放权于他,如今这么说只是在试探他,看看他的想法,同时测测朝臣中于他不同心的人有几个,何况下面也没有敢于与霍光相抗的人,霍氏家族又掌握朝廷军权,宣帝不同于废帝刘贺,长于民间,有着丰富生活阅历与处事的谨慎,于是言道:“霍大司马,您乃先祖托孤首臣,尽心于昭帝,又殚精竭力为汉室江山社稷,我年纪尚轻,毫无理政之经验,还需你的才智辅佐朕,对于您我非常信任,希望你不要弃朕于不顾,你在一天,我坐在这里都心中有底。”
于是宣帝又对着众大臣道:“从今天起,凡军国大事,无论大小巨细皆先报于大司马,再由大司马禀告于朕。”众大臣于是皆附和道:“臣等谨遵陛下之命。”然后大臣们议完事后便散了朝。通过这种方式,刘询给自己的施政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哪怕只是表面的君臣和谐,至少不会让自己成为第二个废帝刘贺那样丢了帝位,这样才能以图将来。
当然隐忍退让是做给大家和霍光看的,但宣帝在于一些事情上还是有底线的,至少是有原则的,而且让霍光找不出反对与不同意的理由。比如立后之事。
公元前74年十一月的一次朝会,大臣们和往常一样来到大殿,待宣帝刘询上朝坐定,便有中大夫奏道:“陛下,您初登大宝,理应在后宫立一位皇后,统领后宫,以安汉室庙堂,续汉室宗庙。”
宣帝道:“言之有理。那卿认为该如何立后?”
“臣认为霍大司马之女霍成君孝善有理,又为上官太后的姨母,她非常适合入主后宫。”
宣帝又对众大臣说:“众卿家,你们认为该如何立后?立谁为后?”
由于大家都忌惮霍光的权威,于大部分大臣异口同声言道:“我等也认为中大夫之言入情入理,霍氏成君堪当后位。”
宣帝知道,这立后之事关系到后宫之稳,自己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即使霍光再有权势,于是对众大臣言道:“爱卿们,我还是布衣百姓之时,就有一把很好的旧剑,朕现登帝位,非常想念那把我喜欢的宝剑,哪位爱卿愿意帮朕找到。”
众臣们听出了宣帝的意思,就是要立自己的糟糠结发之妻许平君为皇后,只是碍于霍光的情面不好直说罢了。
就在此时,光禄大夫邴吉趁势奏道:“陛下,臣认为,该立许氏平君为皇后。”
宣帝知道邴吉是在帮他的忙,立马回道:“爱卿,何以认为要立许氏平君为皇后,统领六宫。”
邴吉言道:“古人云,糟糠之妻不下堂,况且许氏平君为人节俭,堪为表率,又为陛下诞得龙子。与情理之中,都该立许氏为后。”
御史大夫魏相上前奏道:“臣也同意邴大夫所言。”
这两位都是朝中的尽忠之臣。他们说的这些连霍光都找不出理由反对,于是其他的大臣纷纷跟进,都说立许氏许平君为皇后为宜。这是宣帝首次与霍光的暗中较量,当然霍光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
但是霍光的老婆却对此事耿耿于怀,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当皇后。
与霍光的暗中的另外一次较量也发生在朝堂。那日朝堂议事,宣帝突然改变了话题:“爱卿们啊,先祖武皇帝,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开创大汉盛世,驾崩后未被立庙,昭帝在位时未给曾祖父武皇帝立庙,我身为汉嫡长子下行一脉,理应给曾祖父武皇帝立庙和庙乐。”霍光对此事反对,但毕竟是给武帝立庙号和庙乐,又找不出反对的由头,于是鼓动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丞相长史黄霸反对此事,在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的大力声讨下,最终夏侯胜和黄霸的反对没有成功。这又是一次对霍光暗战的胜利。此举一举三得:其一给武皇帝立了庙号和庙乐;其二表明了自己是武皇帝的嫡长子下的嫡长孙的嫡出,为自己的即位给予了法统依据,自己不同于昭帝庶出为帝的情形;其三向臣子们表明了自己皇帝的威严。
公元前71年,皇后许平君又为宣帝诞下一女,本是件高兴之事,可是由此给自己带来了不幸。霍光的妻子霍显看到许平君先前为宣帝生了儿子,现在又生下女儿,觉得许平君的皇后之位越来越稳,自己的女儿霍成君离皇后的位置越来越远,不免动起了欲除去许平君的想法。于是找来女医淳于衍密谋害死许平君,待许平君在生了公主坐月子的时候,把附子药给皇后许平君使用,最后皇后死于气促。事后,宣帝也秘密调查了此事,碍于霍光大权在握,没有将此事继续处理下去,但不表明日后有朝一日不回头处理此事。之后在霍光的授意下,由大臣们提出立新皇后一事,自然而然地霍成君成为了皇后,但霍氏飞扬跋扈,全无母仪天下之德。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宣帝觉得机会来了,该是夺回大汉最高统治权的时候了。虽然说霍光死了,但是霍氏家族的权利根基还在,必须小心翼翼,慢慢拔除。宣帝为了迷惑霍家,表明自己依然依靠和信任霍家,于是按帝王之规格给霍光举行了葬礼。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领尚书事宜。但同时宣帝任用亲信魏相做了丞相,升邴吉为御史大夫。取消中朝制度,以后有事先禀告皇帝,由皇帝决策,下行到丞相领政处理,架空了由中朝尚书领政的权利,其实就是架空霍氏尚书领政的权利。这是在政治领域宣帝采取的措施。在军队方面,宣帝采取了明升暗降的办法,架空霍氏的权利,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调为更高位置的虚职,让自己的亲信统帅南北军和羽林军,以此来夺取控制京城的卫戍军权。在当时朝廷的最高武职是大司马,但无实权,实权在大将军以及各卫将军之手,宣帝任命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这样一来在军队的各个要职实权上都变成了宣帝的亲信,霍氏家族已没有多少实权了。
面对宣帝亲理朝政采取的一系列动作,霍氏家族感到了惊慌,于是决定发动兵变,把宣帝从龙椅上拉下来。可是他们的动作来的太迟了,宣帝已经掌控了基本的兵权,很快叛乱被平息。同时宣帝也将不得已而立的皇后霍成君废掉。这样一来汉宣帝终于将在汉昭帝时就已经旁落的统治大权收了回来,也为将来的施政奠定了强有力的权力基础,以至开创了宣帝中兴的局面。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至此西域南北统一,宣帝在这里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拜郑吉为西域都护,于是西域处在了大汉朝的治理之下,整个西域臣服于汉朝。武帝的统一西域的宏愿终于在曾孙宣帝刘询的努力下实现了。由于自己的布衣出身,所以刘询比之前的几位皇帝更加注重百姓疾苦,更是大力发展经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朝的最强盛时期不是汉武帝时期,应该是宣帝时期的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