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正直
--让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英语考试时,天空阴沉沉的。考完走出教室,小健的脸上也布满了阴霾,他觉得自己考砸了。
“上次英语得了63分,上帝保佑,这次无论如何都要让我及格,好向老爸老妈交代!”小健默默在心里祈祷着。
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第二天,成绩单下来了,小健的英语只得了58分。
“怎么跟老爸老妈交代呢?”在回家的路上,小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考前,妈妈鲁莹向小健承诺,只要这次英语考试成绩有进步,就给小健买一双他盼望已久的溜冰鞋。小健叹了口气,现在不仅不好向老妈交代,老爸那里也不好交代!要是他们知道自己英语不及格……
小健把自行车停在路边,拿出成绩单,思考着回家后如何向老爸老妈解释这个“58”。看着看着,突然,小健觉得老师写的这个“58”很有艺术性,于是,他“灵机一动”,小心地将“58”改为“88”。
回到家里,小健将成绩单递给鲁莹。鲁莹一看到分数“88”,脸上露出了笑容,她马上把成绩单递给了小健的爸爸韦奇,“快看,小健这次英语得了88分!”
韦奇问小健:“小健,你上次英语考试是多少分?”
“上次是63分。”小健老实回答。
“好小子,进步不少!”韦奇很高兴,顺手从钱包里抽出几张一百元的钞票给小健,说:“给你做奖金!”
小健很高兴,但还继续向鲁莹要溜冰鞋,鲁莹连忙说吃了晚饭就去买。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天,班主任刘老师给鲁莹打电话,说小健这次英语考试不及格,请家长今后多督促,配合老师的教学,等等。
真相被揭开了,韦奇很生气,拉过小健要揍他。
这时鲁莹护住了小健,对韦奇说:“这才多大点事儿?再说了,现在社会上有几个人是说真话的?”
对于孩子来说,诚实是一件大事,绝不像鲁莹说的那样只是件小事。虽然小健改个考试分数并不会给家庭或社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但家长不能放任孩子,让他们养成弄虚作假的习惯。家长必须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因为孩子长大以后还要走向社会,走向职场!
人的一生,必须与其他人有交往,很少有人能够独立生存,做到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人就必须诚实,如果没有诚实的品格,就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诚实对于现代人而言,可以说是“第二生命”。因此,家长有责任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
撒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很少有孩子没撒过谎。但是多数家长都不会想到:孩子撒谎是被家长逼的!
一般来说,孩子撒谎最常见的理由有三种:一是害怕家长惩罚;二是觉得自己做错事了,怕丢脸;三是仗义,袒护朋友。因此,孩子撒谎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品质中掺杂了劣质的东西,也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变成了不可救药的“问题少年”。他们之所以要撒谎,大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帮他们解决眼前的困境。因此,家长遇到小健这种情况,一定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更不要轻易地将这种行为定性为“品德败坏”,从而给予严厉的惩罚。
如果韦奇和鲁莹属于高情商的父母,那当他们发现小健撒谎时,既不会给小健一顿痛打,也不会对这件事轻描淡写,而是会巧妙地运用“情商四步法”:
第一步,发挥情商中识别感情能力的作用。当韦奇和鲁莹发现小健撒谎后,先要问小健是否涂改了分数,当小健承认后,他们要向小健表示自己理解他的感受。更为重要的是,韦奇应及时识别自己的感情,将“严厉惩罚小健”的念头进行调整。严厉的惩罚并不能帮小健认识和改正错误,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步,发挥情商中利用感情能力的作用。尽管小健涂改分数的行为是错误的,但韦奇和鲁莹还是要向小健表示自己的同情。这种同情并不代表他们认同或宽恕小健的行为,只是表示他们理解小健的感受。这时,如果韦奇或鲁莹告诉小健,自己也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那效果会更好。
第三步,发挥情商中理解感情能力的作用。韦奇和鲁莹应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比如认为改分数是种错误行为,为人不诚实将来会被所有人看不起,等等。这时家长若用尊重的态度和真诚的语气跟孩子交流,那孩子肯定愿意坦诚,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四步,发挥情商中调整感情能力的作用。韦奇和鲁莹在与小健交流时,可以问小健对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打算怎么办以及如何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的问题,等等。如果小健没有想法,那韦奇和鲁莹就可以给他提一些建议,总之,要帮助小健解决认知上的问题。
反思:当发现孩子撒谎时,你一般是怎样处理的?
助人为乐
--让孩子做个有同情心的人
周日下午,马英带儿子小华去市中心的商业区买运动服。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中途上来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见没有座位了,马英就起身让座,并拉了拉靠窗户坐着的小华,示意他也把座位让出来,但小华看着窗外,丝毫不想动。
老爷爷让老奶奶坐下,自己则拽着公交车上的吊环,笑着对马英说没事,自己身子骨很硬朗。
马英非常尴尬。
一回到家,马英就开始训斥小华,说:“小华你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不懂礼貌,对老人没有一点同情心?”
小华反驳说:“老妈,我不是不想让,我是太累了!我每天学习到大半夜,早晨五点钟就要起床。你拎我的书包试试?有一二十斤!”
“人家是老人,我们要尊老爱幼!”
“凭什么呀!”小华脖子一拧,一副很有道理的样子,说:“那两个老人两手空空,什么都不拎。一看他俩那身板,肯定每天早晨都锻炼,身体比谁都好!我为什么要给他们让座啊?再说,学生没有任何义务给老人让座,国家也没有法律法规对让座作出明文规定。我觉得,让座是一种美德,但不让座也是我的权利,是每个公民享有的坐座位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剥夺……”
看着小华越说越来劲的样子,马英知道,自己说什么都等于“对牛弹琴”……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马英这样的苦恼,他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如以前的孩子懂事,不会关心他人,甚至不会体谅父母、尊敬老师。究其原因,还是孩子缺乏同情心。
对于孩子来说,同情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素质,它表现为对周围人痛苦的关心和安慰。同情心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发展),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而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性情怪异,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因而搞不好人际关系。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没有“理解周围人”的能力和习惯,他们不能接纳别人,因而周围的人也不容易接纳他们。
孩子总会长大,要进入社会和职场,而在职场上同情心则更为重要。在工作中,同情心表现为同事之间的情感共鸣。比如,你的同事觉得搞定客户了,但第二天合同却被对手抢走,这种时候,如果你能表现出适当的同情,与对方有情感共鸣,那他失落的情绪会有所好转,而你也会因为这种情感共鸣而变得更快乐。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同事的情绪随时在发生变化,上司、客户的情绪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你能注意到这种变化,并有意识地与之共鸣,那你的快乐就会增添许多。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将来进入社会、进入职场都很难取得成功。现在,很多人对同事的情感变化熟视无睹,觉得与自己毫无关系,这实际上是缺乏同情心的表现;特别是对方的感情向消极转变的时候,他们有可能觉得对方很幼稚,因而有幸灾乐祸的心理。这种不会与同事产生情感共鸣的人,很难在工作中找到快乐!
在职场,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援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相互支持,就必须对同事富于同情心。要想得到同事真正的支持,就要先想好自己能给对方什么样的支持;这跟你要别人理解你一样,你先要理解别人;如果你不能支援别人,那你就很难得到别人的支援。
很多人看到同事遇到困难时,会采取漠视的态度,觉得支援同事的工作就是自找麻烦。由于这种冷漠的态度,他们在工作中感受不到快乐。因为他们无论对谁的困难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整个公司的工作没有兴趣,那么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快乐、取得职业成功就很困难。如果同事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的氛围,那当你需要支援的时候,你的同事自然会伸出援助之手。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孩子像小华一样,缺乏同情心呢?其实,小华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很溺爱。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当下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家长成天把孩子泡在蜜罐里,孩子常常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捧在手里,不会受到一点委屈,这就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在家中缺乏同龄伙伴,于是他们喜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不关心周围的人,而且很难与人相处。久而久之,同情心在他们身上就越来越少。缺少同情心虽然不是独生子女的“专利”,但在独生子女中,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小胖:“爸爸,如果我考全班第一名,你会怎样?”
爸爸:“那我真是要高兴死了!”
小胖:“爸爸,不要担心,我不会让你死的!”
如果马英的情商比较高,她就会充分发挥情商的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处理小华不肯让座的问题,可以运用“情商四步法”:
第一步,发挥情商中识别感情能力的作用。当小华说自己也很累,没有义务给老人让座时,马英应认识到,小华不是真的累,而是内心深处不想让座,缺乏同情心。
第二步,发挥情商中利用感情能力的作用。虽然小华缺乏同情心,不肯给老人让座,马英还是应向小华表示自己理解他的感受,可以说:“小华,我们确实有坐座位的权利,我也明白你的想法。”这种理解并不表示自己认同或宽恕小华的这种不让座行为,仅仅表示自己明白他的感受。
第三步,发挥情商中理解感情能力的作用。在马英表示了自己的同情和理解之后,小华的抵触情绪已基本消除。这时,马英应告诉小华,做人应该富有同情心、尊老爱幼,可以说:“你有没有想过,老年人若是在车上摔倒了,会怎么样?你的身体比老爷爷老奶奶要好得多,你应该……”如果马英是以尊重的态度和真诚的语气跟小华交流,那这时小华肯定就会愿意敞开心扉,并很容易接受马英讲的大道理。
第四步,发挥情商中调整感情能力的作用。马英讲完大道理后,就应针对小华的实际情况帮他解决问题。在与小华交流时,马英可以问小华,若是再出现这类问题,他会有什么想法、打算怎么办以及如何避免等等。如果小华说自己没有想法,那马英可以给他提一些建议。对于这种建议,即使小华一下子很难完全接受(也不要奢望孩子一次就全部接受),但至少不会采取抵触态度了。
反思:你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善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