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父开始跟着泰豆学习驾车时,行礼非常谦恭,然而三年过去了,泰豆没有教导他一句话。造父越发恭敬小心。泰豆见他这样有诚意,就对他说:“古诗上说:‘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优秀弓匠的后人,一定先要学习做簸箕;优秀冶匠的后人,一定先要学习怎样缝制皮革。你先观察我快步走的姿势,等你的步伐姿势能像我一样了,才可以控制住六条缰绳,驾御好六匹马的马车。”造父答道:“一切听从您的指教。”
泰豆竖起一些木桩作为练习快步走的道路。木桩的横截面很窄,只够放一只脚;泰豆按照一定的步伐数目放置木桩,然后踩着木桩健步如飞,往返多次,不会失足摔倒。造父按照泰豆的吩咐进行练习,只用了三天就完全学会了。
泰豆惊叹道:“你真是太聪明了!学得这么快!驾御马车也就是这样了。刚才你的动作,得力在脚下,运用在心里。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驭方法上,六匹马的缰绳嚼口排列得整整齐齐,六匹马的快慢呼吸就变得一致了。理解了驾驭的诀窍,手里掌握着行进的节奏;既得于自身,又合乎马意。因此就能够依着准绳进退,按着规律旋转,不管你走了多少路,走得多远,体力都能得到保持,这就是实实在在掌握赶车的本领了。嚼口靠缰绳,缰绳靠双手,双手靠运用一心。这样就不只是靠眼睛靠鞭子。心里悠闲自在,身体放周正,六根缰绳就会有条不紊,而马蹄落地时也就没有了差错,回旋进退,没有不符合节拍的。然后,车轮所过可以没有空余的辙道,马蹄所踩过的就没有多余的地方;这样一来,深山峡谷的险峻和平原的平坦,在你这驾车人看来都是一样的了。我所掌握的技术也就这些了,你可要牢记啊!”
田夫献曝选自《列子·杨朱》
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緜纩狐狢。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人,因为家里很贫穷,经常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他到村东头的田中劳作,天气晴朗时偶尔晒晒太阳,觉得非常暖和舒适。他不知道天下还有保温的房舍深院,软和的棉袍和贵重的皮衣,就对妻子说:“晒太阳取暖的办法,这世上除了我恐怕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了。我们要是把这取暖的办法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丰厚的赏赐的。”
列子学射选自《列子·说符》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老师,列子跟随他学习射箭。
有一次,列子正中靶心。他跑去请教关尹子:“老师,我射中了靶心,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关尹子没有回答,反而问他:“你知道自己能够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你还不能算是学会射箭,继续再学吧!”列子回去后又苦练了三年,箭术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他又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仍然问了三年前同样的问题,列子这次底气十足地说:“我知道了。”关尹子高兴地对他说:“好!你已经学成了。记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它所包含的道理。不仅学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做人,更应该是这样。”
三年雕叶选自《列子·说符》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叶者寡矣。”
有个宋国人善于雕刻。他用象牙为国君雕刻树叶,花了三年时间雕成一片楮叶,厚薄筋脉、颜色光泽足以乱真。把这片假楮叶混在真的叶子中间,根本分不出真假。这个宋国人因高超的技艺得到了国君的优厚奖赏。
列子听说了这件事,讥笑道:“如果大自然也像这宋国人一样,要花三年才能长出一片树叶,那么每棵树上也没有几片叶子了。”
施孟两家选自《列子·说符》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鲁国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精通儒家的仁义之学,另一个喜好军事。精通儒学的儿子去游说齐王,意见被采纳,受到重用,做了君王儿子们的老师。喜好军事的那一个儿子,用法家的治国之道去游说楚王,受到楚王的赞赏,做了军队首领。他们获得的俸禄,使家境变得富裕起来;他们受封的爵位,使家人感到异常荣耀。
施家有一户姓孟的邻居,家里也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东西与施家两个儿子一样,但家中的生活却很艰难。孟家十分羡慕施家的改变,所以就向施家请教变得富贵的方法。施家的两个儿子把各自的经历如实告诉他们。
听完了施家的讲述,孟家学习儒学的儿子来到秦国游说秦王。秦王认为:“各国诸侯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兵力、储备粮草与他国对抗,如果用仁政来治理自己的国家,无异于自取灭亡。”于是惩罚了他,并赶出秦国。孟家的另一个儿子来到卫国,用权术之学游说卫王。卫王认为:“我们卫国是夹在大国间的弱者。对大国只有恭敬地事奉,对小国则温和地安抚,这也是求得国家安全的两全办法。如果运用权谋和武力,那只有死路一条。”卫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并且觉得这个人跑到别国游说,对卫国而言也是种祸患,于是斩断了他的双脚,继而押送回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家中,捶胸顿足地责备施家。施家的儿子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顺应时势便会昌盛;违背时势便会失败。你们学习掌握的虽然和我们一样,可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你们没有顺应时势的缘故,而不是我们所讲的办法不对!”
道见桑妇选自《列子·说符》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文公率领浩荡的军队出征,想要攻占卫国。公子锄见了,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他为什么大笑,公子锄说:“我在笑我的邻居啊。他送妻子回娘家,路上遇见一个采桑的妇人,爱慕不已,主动和人家搭话。等他回头一看,却发现有人正招引自己的妻子哩。我正为这事暗暗发笑呢。”
晋文公明白了他话里隐含的意思,便放弃了攻打卫国的念头,带队回国。可还没等他回去,就听说有敌人入侵北部边疆了。
兰子献技选自《列子·说符》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戳之,经月乃放。
宋国有个走南闯北的卖艺人,向宋国的君王进献技艺。君王召见了他,并让他当场表演。只见这个卖艺人,用比人身子还长出一倍的两根棍子捆绑在小腿上,时而快走,时而奔跑,又用七把剑迭相抛出,有五把剑常在空中。君王大为惊喜,立刻赏给他金银布帛。
后来,又有一个会杂耍技艺的人,擅长一种轻捷如燕的杂技。听说了这件事后,又用他的技艺来求见宋国君王。谁知君王不屑一顾,非常生气地说:“前不久有个用奇异的技艺来求见我的人,那技艺毫无实际用处,只是碰巧我高兴,所以赏赐了些财物给他。你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才来的吧,妄想也得到我的赏赐!”于是就命人把他抓起来准备杀掉,过了几个月才免了死罪,把他放出来。
九方皋相马选自《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秦穆公对相马专家伯乐说:“您已经上了年纪。家族中有没有人能够接替您来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从体型、外貌筋肉、骨架这些方面看出来。而天下无双的千里马,则很难把握识别。从外貌上看,它们与一般的好马差不多,特点也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普通人观察不到。这样的绝世好马奔跑起来,足不扬尘,过不留痕。我那些儿子才干不够,只能识别出一般的好马。不过,有个曾经和我一同担柴运菜的朋友,叫九方皋,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我愿意向您推荐。”
秦穆公就召见了九方皋,让他到各地寻访天下无双的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您要的千里马已经在沙丘这个地方找到了。”秦穆公赶忙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便派人把马牵回来。去的人报告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叫来伯乐,埋怨道:“您推荐的那个九方皋真是不中用啊,连马的毛色雌雄都分不清,怎么能说是相马专家呢?”伯乐听了却赞叹不已,拍着手掌说:“他的相马技术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您说的这些情况足以证明九方皋比我要高明得多。他识别好马,完全不受外部特征的干扰,而是集中精力观察其本质,审察那些应该审察的,排除那些不该审察的。这样的相马技术,实在是比千里马本身还要宝贵啊!”
下人把马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经过试骑,秦穆公不得不承认,九方皋相来的这匹马,果真是天下无双的好马。
遇盗之戒选自《列子·说符》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马,牛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吝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之。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以迹著焉。既为盗矣,仁将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牛缺是上地的一个大学问家。有一次,他出门去邯郸,走到耦沙这地方,遇到一伙强盗。强盗抢了他的衣服车马,他却大踏步地走了。看上去还挺高兴,没有一点因为被抢劫而发愁和吝惜财物的神色。这伙强盗就赶上去问他是什么缘故。
牛缺说:“君子不因为养身的财物而损害了身体。东西虽然被你们抢走了,可我的身体健在,有什么可发愁的呢?”
一个强盗说:“嘿!这个人真是贤明啊!”
另一个强盗却说:“是啊,以他的贤明,前去觐见赵君,假使说了我们抢劫的事,一定要来围困我们,不如杀了他。”
强盗们都觉得有道理,于是一道追上去杀了牛缺。
燕国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召集家族的成员,告诫说:“倘若碰见了强盗,可千万别学那个牛缺呵!”家人都表示记住了。
不久,这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到了函谷关下,果然遇到了强盗。想起哥哥对他的告诫,便和强盗们奋力搏斗。结果势单力薄,财物都被抢了,又赶上去向强盗说好话,请求还给他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