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子在海滩上散步,看见一种动物身体又圆又扁,还长有许多脚。便询问在此地居住的人这是什么东西。当地人告诉他:“这是梭子蟹。”
接着他又看见一种扁圆多脚的动物,而形体略小,就又问当地人这是什么,人家回答说:“这是螃蟹呀。”
后来艾子又看见一种动物,样子都和先前所看见的一样,只是更小一些,便再次询问。人家告诉他:“这是彭越呀。”
艾子听了,长叹一口气,说道:“为啥一蟹不如一蟹呢?”
营丘书生选自《艾子杂说》
营丘士性不通慧,好析难而不中理。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骆驼之后项,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以回避,以借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耳。”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岂谓塔亦夜行而使相避邪?”艾子曰:“君不通事理乃至如此!凡鸟鹊多托高以巢,粪秽狼藉,故塔之有铃,所以惊鸟鹊也,岂以车驼比耶?”营丘士曰:“鹰鹞之尾亦设小铃,安有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也!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绦线偶为木之所绾,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岂谓妨鸟鹊之巢哉?”营丘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不究其理,今乃知恐为木枝所绾而便于寻索也。抑不知挽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
营丘这地方有个读书人,天生喜欢跟人争论,却不通达事理,常把无理说成有理。
一天,他去访问艾子,问道:“大车下面和骆驼的脖颈上都要挂个铃铛,那是什么缘故?”
艾子告诉他:“大车和骆驼都比较庞大,又常在夜间行路,遇到路窄的地方容易出事故,所以挂个铃铛,借助铃声,双方能够及时互相让路。”
这读书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有铃铛,难道也是为了夜间走路相互避让吗?”
艾子说:“你这人真是不通事理!鸟雀一般都喜欢在高处筑巢,粪便落得满地都是。佛塔上之所以挂有铃铛,就是怕鸟雀在上面筑巢;风一吹,铃铛响了,自然就会把鸟雀赶走了。这怎么能跟大车骆驼相比呢?”
读书人又问:“那打猎时用的鹰和鹞,它们去捉鸟雀的时候,尾巴上也系着铃铛,难道是怕鸟雀在它们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大笑道:“见过不通事理的,可没见过你这么不通事理的!那鹰鹞飞出去捉鸟雀,有时钻到林子里,拴在脚上的绳子容易被树枝绊住,那么只要它一拍翅膀,铃铛就会响,人们就能循着这铃声去找它。这怎么能说是怕鸟雀在它的尾巴上筑巢呢?”
读书人还不甘休,接着又说:“我曾见出大丧时走在前面的挽歌郎,手里摇着铃铛,嘴里唱着歌,以前不懂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才明白这是担心脚上被树枝绊住,以便他人寻找。但不知这挽歌郎脚上的绳子是皮绳呢,还是麻绳?”
艾子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就说:“挽歌郎那是给死人开路的,因为死者生前和人说话总故意刁难,所以摇摇铃铛让死尸开开心!”
秀才康了选自《遁斋闲览·谐噱》
柳冕秀才性多忌讳。应举时,同辈与之语,有犯“落”字者,则忿然见于词色,仆夫误犯辄加杖楚,常语“安乐”为“安康”。忽闻榜出,亟遣仆视之。须臾仆还,冕即迎问曰:“我得否乎?”仆应曰:“秀才‘康’了也!”
有个叫柳冕的秀才,忌讳特别多。应举考试,同考场的考生跟他闲聊,如果无意中说了“落”字,他也会登时变脸,臭骂人家一顿;如果是仆人不小心犯了忌讳,他更是棍棒相加,所以仆人即使说“安乐(落)”也要避讳,改说成“安康”。有一天,秀才忽然听说放榜了,急忙打发仆人去看榜单,等去的人一回来,他赶紧迎上去问:“我中了没有?”仆人说:“秀才您‘康’了!”
痴人说梦选自《冷斋夜话》
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有个叫僧伽的和尚,唐朝龙朔年间在江淮一带游历,行踪诡异。有人问他:“您姓什么?”和尚说:“我姓何。”人家又问:“是哪国人?”他回答:“何国人。”僧伽死后,大书法家李邕替他写碑文,不懂得他当年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便在他的生平里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这真是对痴人说梦话啊。
鹤亦败道选自《冷斋夜话》
刘渊材迂阔好怪,尝畜两鹤,客至,指以夸曰:“此仙禽也。凡禽卵生,而此胎生。”语未卒,园丁报曰:“此鹤夜产一卵,大如梨。”渊材面发赤,诃曰:“敢谤鹤也。”卒去,鹤辄两展其胫伏地,渊材讶之,以杖惊使起,忽诞一卵。渊材嗟咨曰:“鹤亦败道!”
刘渊材性情迂腐,喜好怪诞。他曾经养了两只鹤,每逢有客人来,都会指着鹤夸耀一番:“这是仙鸟啊!凡禽鸟都是卵生,而它却是胎生的。”他的话还没说完,园丁来报:“一只鹤夜里生了一只蛋,跟梨子一般大。”
刘渊材满脸通红地喝斥道:“你竟敢诽谤仙鹤!”随后和客人一同去察看,鹤正展开翅膀,趴在地上。刘渊材万分惊讶,用手杖去惊吓它,想叫它站起来。不料鹤忽然又生了一只蛋。刘渊材叹了一口气,说:“如今仙鹤也败坏仙道呀!”
飞蛾扑火选自《田间书》
林子夜对客,有物粉然,飞绕烛上,以扇驱之,既去复来,如是者七八,终于焦首烂额,犹扑扑,必期以死,人莫不笑其愚也。予谓声色利欲,何啻膏火!今有蹈之而不疑,灭其身而不悔者,亦宁免为此虫笑哉?
林某人夜晚和客人对坐,有种翅膀上带粉的东西,绕着蜡烛飞来飞去。用扇子驱赶它,刚赶走又飞了回来,这样重复了七八次,飞蛾最终被烧得焦头烂额,可还是扑打着翅膀,直到死了才停止,没有人不笑它愚蠢的。
世人追逐的声色利欲,又何曾不是这油脂之火!现今投入其中而不迟疑的,失去了性命却不后悔的人,难道能免于像这虫子一样被讥笑吗?
二叟同钓选自《田间书·杂言》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多而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邪?”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其数鱼。
我曾经独自漫步过一条溪流,看见有两位老者分别坐在两块石头上钓鱼。其中甲老头得到的鱼很多,而且很轻易地就能钓到。乙老头一天下来一无所获。他便扔下钓竿问甲老头:“咱们用的鱼饵一样,又同在一个溪流里钓鱼,为什么得失差别这么大?”
甲老头回答道:“我开始下鱼钩钓鱼时,只想着把鱼钩下好,心里并不惦记着怎么钓上鱼来。所以我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也不觉得我是要钓上它,于是就安心地吃鱼饵,所以就容易上钩了。您一门心思只想着钓上鱼来,眼睛盯着鱼,神态一会儿一个样儿,鱼自然就吓跑了,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老头按照他教的去做,一连钓到了好几条鱼。
墨鱼自蔽选自《田间书·杂言》
海有虫,拳然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人有恃智,亦足以鉴。
大海里有一种动物,长的样子很像一个拳头,人们叫它墨斗鱼。它的肚子里有个墨囊,在水中游动的时候,就会放出墨汁来遮蔽自己的身体,所以捕捉它的人,常常循着墨汁的踪迹去捕捉它。
唉!墨鱼靠墨汁掩藏自己的身体,自以为很得计,却不知渔民正是根据它的这一特点来捕捉它。墨鱼自以为很得意的地方,却成了它自寻灾祸的祸根。那些凭借小聪明行事的人,也可以此为鉴了。
义鹊选自《田间书·杂言》
大慈山之阳,有拱木,上有二鹊,各巢而生子。其母一为鸷鸟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其一方哺子,见而怜之,赴而救之。即衔至一处哺之,若其子然。
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粗壮的大树,要用两只手合围才能抱得住。树上住着两只喜鹊,各自筑巢生了小喜鹊。有一天,其中一窝小喜鹊的妈妈被老鹰叼走了。小喜鹊嗷嗷待哺,却失去了母亲,悲伤地鸣叫着。另一窝小喜鹊的妈妈正在喂食,听到它们的叫声,顿生怜悯,便飞过去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衔到自己窝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一同养育。
秦士好古选自《事林广记》
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一日,有一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田易之。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时所操之箠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士倾家资与之。既而又有人持碗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碗乃桀造,盖商又远于周。”秦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未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秦朝有个读书人,好古成癖,不管价格多贵的古物,都要买下收藏。一天,有人夹着一卷破席子登门,夸耀说:“当年鲁哀公设席赐坐询问孔子政事,我拿来的正是孔子所坐过的那张席子。”秦氏便用靠近外城的田地换下了这卷破席。过了几天,又有一个人拿了根拐杖来卖给他,宣称这是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当年为躲避狄人侵犯,率众离开时所持的手杖。论起年代,比孔子坐过的席子还要早上好几百年。秦氏把家中的钱财尽数付给他。几天后,又有人端着一只破碗对他说:“您收的席子和手杖,都不算古,请看我带来的这只碗,这可是夏桀时造的,比周代早多了。”秦氏以为,这下可得着旷世稀有的古物了,于是出让自己所居住的宅院,买下这只碗。这三件宝贝到手了,可家里的财物田地全都用完了,吃穿没有着落。因为喜好古物,他还舍不得这三件东西,于是就披上哀公之席,拄着太公的拐杖,拿着夏桀时的碗,沿街乞讨,嘴里还不停地叫嚷着:“列位供养衣食的乡亲父老,谁有姜太公的九府古钱,赏我一文吧!”
更渡一遭选自《桯史》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从前,有个人捉到一只鳖,想煮熟了吃肉喝汤,滋补身体,但又不愿意落个杀生的恶名。他用猛火把锅里的水烧开,在锅上搭了一根细竹棍儿当桥,然后慈眉善目地对鳖说:“如果你能爬过这座桥,我就把你放回河里。”鳖明知他用诡计骗自己,但为了活命,还是冒着危险往前爬,极其勉强地爬了过去。这个人又说:“你真是有本事,好极了!你再爬一回,我还想看看。”
售胝足之药选自《桯史》
昔人有以胝足之药售于市者,辄揭扁于门曰:“供御。”或笑其不根,闻于上,召而罪之。既而宥其愚,及出,乃复增四字曰:“曾经宣唤。”
从前有人在集市上售卖专治脚趼的药,在门上高挂一块“供御”的招牌,人们嘲笑他不诚实。皇帝知道后,派人把他叫进宫来投入监狱,准备治罪,不久遇大赦又被放出来。这人回到家中重操旧业,在招牌上增加了“曾经宣唤”四个字,以此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