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4400000015

第15章 机缘篇(7)

总督只好承认,说:“就算如此吧,但我冒险与西泰交往,总不能说是图吉利吧?”

李贽说:“看去是大丈夫所为,颇有见义勇为、两肋插刀的气概,但何尝又不是想因此而获得他人的称赞呢?不过,这不要紧。因为,企盼他人奉承,是人与生俱来的内五欲之一。正由于此,才造就了许多侠义之士。我本人也是这样,一生冒险写书,放言无忌,恨不得为天下苍生而死。说起来很悲壮,但其实我也是想获得美名,现在许多人尊敬我,我感到一种最大的满足。死后呢,说不定名满天下,岂不是更加快活?

你是我的老朋友,我才实言相告,请勿见怪。”

总督说:“我说不赢你,何怪之有?”他转向利玛窦,问他:“神父,你说呢?”

利玛窦一直在听他们争论,直到主人问他时,他才坦率地说:“总督先生,就这么说吧,我要是一个无名之辈,你会如此隆重地接待我吗?”

总督笑道:“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三)

利玛窦说:“同样,你要是一个默默无闻之人,我也不会与你交往。

也就是正如卓翁所说,正由于我们双方都有利可图,因此才成交。事实上,大小交往活动,都以平等互利为基础。一般说来,都没有‘无私帮助’的行为。说得绝对一点,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上天堂,也是要买门票的。上帝不喜欢混乱与贫穷,他希望人人富有,他也富有,世界永固。”

总督说:“上帝不是提倡无私的爱吗?”

利玛窦说:“再无私的爱,也需要回报。人与神的交往,说白了,也是一种公平的买卖。”

李贽说:“是的,原则上如此。人们求神拜佛的时候,总是先许愿,等所求应验之后,再来还愿。佛祖也很自信、大方,先支付给你,然后再来收账,这也是一种公平交易。”

总督说:“那二位对上帝和佛祖的信仰和入教,也是各有所图的啰?”

利玛窦说:“信仰就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所付出的是我的自由。但这也是我的投资,我将要获得的成功与满足,则是上帝给我的报酬。”

李贽说:“亲兄弟,明算账。亲情、友情、神情,无不含利。这就是古人说的:人情好利。”他说:“韩非讲:‘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何为人情?

天下人之实情也。这里说的‘实情’,也就是‘实惠’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人情好利’也。别人凭什么要帮你?无非是为利而来。纵是‘人情’,也是要偿还的。这叫‘人情债’。俗话说:‘同舟共济。’大家都同住在一个地球上,东方也罢,西方也罢,同是东西方人内部也罢,都需要联手合作,就像同坐一条船一样,要同舟共济。济者,救也,益也。大家都为一个‘济’字走到一起、坐在一起来了。也就是说,彼此的关系,首先是利益关系,是人格化的买卖商品的关系。所谓友好往来,是以利益为纽带的。当然是平等互利,谁要是损人利己,把船弄翻了,对谁都没有好处。损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总督说:“打住!打住!”他问李贽:“你是佛家,什么时候又变成了法家呢?不念阿弥陀佛,反倒大讲‘凡治天下,必因人情’。这也太玄乎了吧?”

李贽说:“我从不管是佛家还是法家,抑或是道家、墨家,只要说得有理,我就承认供奉他为太上老君。不论西。谁要有好的东西,我们就拿过来,为我所用,有何不好?”

利玛窦说:“卓老很有见地,我很欣赏。不过,要克服‘损人利己’的行为,光靠道德的谴责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游戏规则。谁违犯了规则,就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治裁来惩罚他。因为无商不奸,唯利是图,在西方已成为一些人的准则。”

总督显然不同意李贽和利玛窦的一些说法。他说:“那是在你们西方,在中国有的是真情与朋友。你不是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吗?”

利玛窦说:“是的,我也不同意这种说法。比较而言,我的观点与卓翁很接近。人皆有私,交朋友总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总得首先使对方吃到‘肉’,然后才能成为联手。当然更需要真诚与信赖,决不能出卖朋友,必要时还要作出自我牺牲。不过,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和奋战拼搏,那还是少不了的。我现在就准备到北京去,非取得中国政府的支持不可。”

利玛窦说的“没有免费的午餐”,与李贽说的“天下尽市道之交”,似乎都回应了今人常说的那句话:

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诚哉斯言也!

刻在“均沾”石上的玄机

利益独占者,永无宁日。

利益均沾者,天下太平。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大多是一次又一次的权益再分配与再调整的延续和发展。

前年夏秋之际,我到重庆江津去考察中山这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时,偶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我顺着临溪的长街,一直朝下场口走去,想到“歇马场”去观看一下很有名的“万寿宫”。不料万寿宫早已化为灰烬,荡然无存了。

听说几年前在修建龙洞场口的保坎时所有的石块,大多就是从万寿宫的废墟上搬过来的。就在保坎上方的石级中,有一条石块,向外的一面还刻有四个大字:

吴、蜀、均、沾。

吴,指的是江浙;蜀,则指的巴蜀。

这方石头,原来嵌在万寿宫的石壁之上。而万寿宫的崇拜者,恰是江浙人。

显然,这是从江浙来到中山镇的移民镌刻的。尽管“吴蜀均沾”几个字刻得较小,但它的含量却很大,充分展示了中山商人的一条重要经商原则。

本来,商场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向来就有商场如战场、商场无父子的说法。一部商场斗争史,俨然就是一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悲惨图画。

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一个成功商家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无数个失败商人的“尸枕狼藉”,乃至还包含着许多普通百姓付出的人生代价。因此,可以这样说:一个商场大亨、超人的存在与出现,既是伟业,也是罪过。

又道是“天下熙熙都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会拱手相让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天下哪有“利益均沾”的呢?

当年列强瓜分中国时,美国迟来一步,无利可占了。他便向先到中国的列强说,我们来个“利益均沾”吧。中国这块唐僧肉,好歹也该让我山姆大叔占一份才行。

山姆大叔就靠着“利益均沾”而后来居上,很快肥了起来。最后,集天下利益于一身,成了全世界无与伦比的一代霸主。事实上,美国的繁荣并不单是靠老牌资本主义制度,而主要的还是靠以“利益均沾”为核心的“业主管理”的新型资本主义模式。但这一模式由于“利益均沾”的原则正日益遭到破坏,所以现在看来已经失灵了。因此,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将是“利益均沾人文主义”。

由此可见,利益均沾之说,似乎充满了吊诡与猫腻。

然而,中山商人却将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正二八经地提了出来,还镌刻于青石之上,岂不可笑乎?

不过,可笑归可笑,笑过之后,仔细一想,你会感到其中却隐藏着天下兴亡的莫大玄机。

“吴蜀均沾”,分明是来自江浙的商人向本地和早来本地的其他省商人发出的倡议。无非是说,商场固然离不开竞争,但不是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唯利是图,而应该是光明磊落,诚信至上,与人为善。争的是信用、营销和质量,争的是管理,知识和人才。

倡议者无非是说,与人为善,和气生财。正如俗话说的: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只有吃得亏,才能打拢堆。

因此,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家,要联手合作,有钱大家赚,有利共同沾。即使要兼并对方,也要为他留下一条生路。如果只想一手遮天,独占其利而不管他人死活,那到头来,必然是既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向来就有纳百川而归大海、亏自己而利他人的中山本地商人,自然而愉快地接受了对方的倡议。最终形成共识:有钱大家赚,有利共同沾。这,也就成了中山商人的一条重大原则和精神支柱。

“有钱大家赚,有利共同沾。”这不是扯平,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一种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权益分配与调整。它是一条防止贫富过于悬殊、权益过于集中和缓和矛盾的经济规律。

倘若5豫至10豫的人,占有了90豫以上的财富,那社会大厦就会发生倾斜、乃至坍塌。这时,贫富悬殊的矛盾就有可能激化。一场权益再分配和再调整的斗争,便不可避免了。事实上,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大多是一次又一次的权益再分配与再调整的延续与发展。

当年美国靠“利益均沾”而挤进列强阵营,要求别人让利。如今他“集天下财富于一身”而成了超级经济大国,却只顾自身的利益,而无视弱势群体的死活。乃至成为众矢之的,世乱之源。如此滑下去,离衰败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因此,可以断言:美国曾兴于“利益均沾”;美国也将败于“利益独占”。

“独占”者,永无宁日。

“均沾”者,天下太平。

想不到,中山商人在几个世纪以前,就能悟出这样一个经商之道和兴衰玄机。

结缘“文殊院”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李娜说她不是出家,而是回家。

鲁豫也说,她终于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一个人若真正能做我自己、确认我就是我自己时,那么不论在何时何地,他都可说是回家、到家了。

(一)

在成都城北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曰“文殊院”。它虽然位于闹市之中,且与成都火车站比邻,但里面非常安静,西方人幽默地称它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我爱文殊院,就是因为它有闹中取静的寺风。因此,每次去成都时,再忙我都要抽空去喝一碗“赵州茶”。

今年夏天去成都时,我照例去文殊院喝茶。文殊院的确与众不同,其他寺庙是开门见山,它却是开门见街。一进大门,就是天王殿。这时,天王殿中早已挤得水泄不通,许多善男信女正忙着给天王烧香磕头。

一位打扮入时的少女正陪着一个老太婆在向天王跪拜。牛仔裤虽然紧了些,但并不妨碍她跪下磕头,只是有些不耐烦了。她气嘟嘟地对老太婆说:“妈,这是把门将军,替佛祖站岗放哨的,干吗还要拜他呢?”老太婆说:“快别胡说,这是护法神,凡是神都得拜。”但凭她怎么说,女儿就是不信。这时,刚好有个年轻貌美的尼姑经过她们身后,老太婆忙拉着她问:“小师傅,你说该不该拜?”她指着天王问。那尼姑望了母女俩一眼,浅浅一笑,说:“你们愿意拜就拜吧。”那少女说:“要是不愿意呢?”

女尼说:“那就不拜呗!”老太婆不高兴了,说:“你是出家之人,有你这么说话的吗?”女尼说:“施主,心诚则灵。心不诚,拜得再多也没用。换言之,只要心诚意洁,就是不来庙里烧香拜佛,也照样可以获得福报。

心中有佛,处处见佛也。”老太婆更加茫然,说:“照你这么说,什么才是佛呢?”女尼合十回答:“无忧无虑便是佛。”又指着老太婆说:“女施主,你就是佛!”接着又环视大家说:“人人都是佛,唯我是平凡之人。”说着,躬身一揖,道声“珍重”,便径自去了。

我一看,心想:她很可能是一位禅尼。但旋即又想:她不去参禅打坐,干吗跑出来东游西逛的呢?我信步向寺院的茶园走去,不料经过钟楼后面的售书亭时,一眼便望见那女尼正在那里购书。我好奇地走过去一看,见她手上拿着一部《红楼梦》。我不胜惊讶地瞥了她一眼,正好和她的目光相撞。她即刻立掌于胸,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多种意思,这里是致敬、祝福之意。我也学着她的口气,回敬了一声“阿弥陀佛”,同时很客气地问她:“是帮人买的吗?”她说:“我原有一部《红楼梦》,道友借去了。我也不好意思去要回来,只好再买一部了。但别的地方都没有俞平伯校勘的版本,所以今天我特地到成都来买。”接着,她主动告诉我,她生长在川南一个教师之家,父母都是教中学的老师,但后来感情破裂,终于分手了。她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不料名落孙山,屡考不中,只好在家中自修。母亲改嫁后,继父对母亲不好,又对她不怀好意,所以一气之下,她便出家了。剃度之后,她和一位已出家多年的师姐在青城山下结草为庵,专修禅道。成都有位女居士给了她们不少资助,也常到她们的庵里来修禅。

(二)

我告诉她,我对禅道也很感兴趣。今天来此,并非烧香拜佛,只是来喝“赵州茶”。有幸见到一位禅尼,真可谓“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她听后莞尔一笑,说:“结缘了!”我试探着问她:“你们出家之人,也喜欢看《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她说:“我明白,施主的意思是说,出家人应该读经书而不应当看这类书籍。其实,此书在贫尼看来,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以“禅悦为味”的悟道之书。作者一开头就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味’就是‘禅味’。也就是说,此书是作者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用六祖惠能的‘色空’和‘顿悟’的禅观,对社会人生的一种深切体验和感悟。这种人生况味,看去荒诞不经,但却充满了禅的意蕴。只可惜,许多人都把这‘味’

理解错了。这样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看来作者早就料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发出‘谁解其中味’的感叹。”

接着,她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和归宿到贾宝玉的出家为僧,从全书的总体框架到惜春的偈语,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说得简短明快,要言不烦,点到为止。显然,她对《红楼梦》早已烂熟于胸,且深有体会。如此禅天禅地说了一通之后,这才抱歉地一笑,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贫尼说的也是一得之见,倒让施主见笑了。”说罢,拿起书来准备走。

我忙问她:“你经常横穿闹市吗?怕不怕别人说闲话?”她说:“只要不招摇过市,不触犯世法,不违反佛法,谁会说闲话呢?又怕谁说闲话呢?”我忙解释:“我的意思是说,出家人应在深山寺庙打坐清修,不宜在红尘中奔走。”她说:“在深山古庙念经拜佛,也不失为一种修行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如果一味地远离世间,不与众生同尘,见人爱理不理,经常板着一副苦脸,自命清高,那就更不好了。我是习禅宗的,追随的是六祖惠能大师倡导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宗风。

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和‘人闻佛教’,也是我仰慕的。所以,我不龟缩在庵里,一味地参禅打坐,而经常外出走走。我也想在一色一香、一花一叶中,求得一种自然的芳香雅趣和美的享受,因为佛教文化本身就是美的事业。一个出家人不应邋邋遢遢,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因此,我发心在红尘中看破红尘,不但要混俗和光,而且还要做一个横穿闹市的‘乐天真’的禅尼。”说罢,她仰天一笑,两袖一甩,卷起一股清风,旋即飘然而去。但要走到门口时,她又回头说了一句禅语:“请施主到草庵来,我请你喝‘赵州茶’,看‘庭前柏树子’。”

片刻后。她便融进了滚滚的人流之中。随着“整体”而流动。她头上戴的那顶圆圆的灰色尼帽,虽然望去显得特别耀眼生辉,但在花花绿绿的斑斓色彩中,它倒与整体和谐悦目。乃至凭添了一份光彩。

灰衣、灰帽、芒鞋,禅话、红楼、禅尼,这一切都消失了,但又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可我真糊涂,竟然忘了问她的法名。那就叫她作混俗和光的禅尼吧。

同类推荐
  •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命运,不是由别人操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不要相信命运能左右一切,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全面的人生。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星云日记16:禅的妙用

    星云日记16:禅的妙用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十六册。收录星云大师1992年3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心中无事一床宽”、“禅的妙用”、“人间佛教”、“共生的地球人”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红尘滚滚,何处安心?瑜伽,是一条静心修行、寻找生命真谛的路径。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习练瑜伽的书,而是深入心灵,描述瑜伽与生活相融合的散文“心经”。《步步莲花》作者借鉴佛学术语,以“色”——瑜伽于身体、“受”——瑜伽于心性、“想”——瑜伽态的阅读与观影、“行”——瑜伽态的行走与寻觅、“识”——瑜伽于灵魂,记录瑜伽带来的沉淀和变化,启发读者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感知神秘力量,感知宁静与温暖。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现代人的心灵圣经;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以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弘一法师半缘艺术半缘佛,将两世人生集于一身,虚云大师世寿120岁,经历过五朝四帝,两位大师的经历与才华令世人瞩目,本套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高僧大德的觉悟,为人处事的标竿。40副插图,含弘一法师亲笔书法。
热门推荐
  • 星辰临湘水

    星辰临湘水

    偶然的一次遇见,她的回眸一笑,便印在他心上。
  • 忠犬王爷养成手记

    忠犬王爷养成手记

    重生归来,她依旧如上一世惊才绝艳,夺人眼球。炼药?那不过是送给那蛇蝎心肠的嫡母苏月眉的开胃小菜;啥?前未婚夫慕容建宁又看上自己了?真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啊,直接完虐!嗯?这一世的未婚夫慕容宸赫被人看上了?呵,留个背影让你们想象。一生两世,阎王总说贪嗔痴爱憎恶不可得,那潜心修行总是正途?可为啥那对谁都冷面冷心冷气值爆表的慕容宸赫只想拉着自己入红尘?三界之内,红尘最苦;红尘之中,无处不硝烟。若我为你入红尘,披战甲,成你不世伟业,你可愿许我一生一世一双人?
  • 凤华女帝之阿宁

    凤华女帝之阿宁

    “你听说了没,将军府和丞相府的小姐奉皇上之命双双嫁了四皇子!”福交茶楼的管家边望着外面边说道。
  • 你在闪闪发光,我在欢呼呐喊

    你在闪闪发光,我在欢呼呐喊

    【全文免费】从小到大,他都是舞台上闪闪发光的那一个,很多人都向他表白,但他都温和的拒绝了。从小到大,她都是学习上努力拼搏的那一个,也有人向她表过白,她也是温和的拒绝了。直到有一天,他们互相嫌弃,说:“栽在你身上了。”
  • 重回毕业后

    重回毕业后

    遭遇人生低谷的石最在天台抱怨时,招来了一个奇怪的精灵。精灵告诉他,可以让他重新回到过去,并且给了他一天的时间考虑,回到哪个时间节点。开始的时候石最是不信的,可经过充实而意外的一天之后,那个精灵却再一次出现。而石最却给了他一个否定的答案,精灵对石最的拒绝置若罔闻,直接把他送回了十年前……
  • 唯一神元一

    唯一神元一

    他由天地孕生,从无到有,一切都是那样无知,他凭借着自己与生俱来能力一步步去探知这个世界,经历爱恨情仇,帮助这个世界上的人和动物,最终收获友情,也探知自我。生而为人,终要明白人应该怎样活着。
  • 旷世绝帝

    旷世绝帝

    萌新写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每天不定时更新
  • 六界生死录

    六界生死录

    六界至尊,昏庸无道。为推翻天帝的腐朽统治,白允与神界之祖幻神签订三万年之约。三万年后,水岸花开。神人魔三界的三位青年不负众望,凭借坚定的爱情与真挚的友情催动七彩神石唤醒七情花,最终成功推翻天帝的统治。
  • 陪着最好的你才是青春

    陪着最好的你才是青春

    杨遇桉与谭之凡在幼儿园时有过懵懂的“爱情”……幼儿园毕业前的不告而别,让谭之凡一直“怀恨在心……长大后的的俩人都已不知对方的长相,但心里一直记着彼此,初中校园的一次次相遇,让两人成了“死对头”,经历闺蜜和自己暗恋的人在一起后打击,杨遇桉便一直陪伴,安慰着谭之凡,谭之凡也才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真心,两人幼儿园的一系列糗事也慢慢浮出水面……
  • 鸿蒙大界

    鸿蒙大界

    鸿蒙大界创世一七七零年七月七日,魔王降世,无边的黑暗笼罩了大地。这一天,天降血雨,地涌魔泉,神鬼哭泣。鸿蒙大界亿万生灵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战仙陨,魔王封,天地崩裂,神则溃散,辉煌的大世凋零·花开花落,花落花开,生死本就一轮回。一个时代的殒灭就会有另一个时代来取代。新的时代它,诞生于断垣残壁之上,崛起于枯蓬野草之中。这就是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奇迹。然而,即便再顽强,这终也只是一个破败的世界。一个天残地缺,法则不全,灵气稀薄的世界。多少人因此而断了修仙路,沦落为凡人?多少人因此而绝了修仙缘,生老病死?或许有一天,这片苍茫大地,再不见一个修仙之人。举世荒凉,不见一个问道之人。谁能拯救这个荒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