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事实证明,慈禧的这一决策是正确无比的。在和太平天国的对战中,曾国藩取得了振奋人心的胜利。慈禧对这些汉臣进行了封赏,而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却是议政王奕。奕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肯定,在当时一度甚至形成了“只知有恭亲王,不知有大清朝”的局面,虽然这一说法略带夸张,但是足可以看出奕当时在朝中的声望与地位。
光芒四射的奕让慈禧感到了不安。一个对于权力有足够占有欲的女人,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光芒被掩盖,那种权力被分享的感觉,令慈禧难以忍受,她无法坐视奕的力量日益变大。所以,慈禧开始对在政变中居功甚伟的议政王奕进行了罢黜。
她在等待一个发难的机会。只要机会到来,甚至不需要确凿的证据,就能将奕的权力剥夺。为了向奕发难,慈禧甚至亲自用汉文写了手谕,可见其心情之迫切。慈禧借助他人之手,对奕的罪行进行了陈述,于是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奕被慈禧革去了一切职务,只剩一个皇子的身份。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当初慈禧与奕关系密切时,一日之内封了议政王多项职位,并且赏赐了恭亲王的母亲和子女,君臣之间的关系一度成为佳话。然而仅仅过了三年,奕就成了慈禧的眼中钉,欲将他置于死地,可见权力已经使得慈禧变得越来越冷漠无情,那些原本就不多的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在日复一日与权力相处的过程中被磨灭干净了。在权力的路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盟友。
慈禧对于恭亲王奕的“欲加之罪”,令满朝哗然。谁也没有想到,昔日的盟友,竟然这么快就反目成仇。恭亲王在身处光芒的中心时,被人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舆论仍然是站在口碑甚好的恭亲王这一边,慈禧感受到了来自舆论的莫大压力,舆论虽大,却没有把慈禧压垮,她仍然坚持自己在权力路上的独尊地位。
仅凭借一纸奏章,慈禧就和多年的盟友撕破脸,从此,清朝的大权就牢牢掌握在这个女人的手里了。
◆无冕女皇
权力是一条不归路,走上权力之路的慈禧,很难再从那条欲望的道路上走下来。此后的几十年,掌握着最高统治权的慈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清的命运走向,也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任何时刻,慈禧做的任何决定,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大清朝的最高统治地位。在垂帘听政不久后,在恭亲王奕的奏请下,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又开始在大清朝兴起洋务运动,这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举措,实际都是从她自身利益出发的。
支持洋务运动,使慈禧知道,在西方列强的炮轰下,自己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必须要振兴中国,才能更好地统治中国。若不及时兴洋务,就会被洋人压得抬不起头来,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就会受到洋人极大的牵制。而后来在面对洋务派的改革动摇到她的权力时,慈禧就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制止。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的一大遗憾。在面临巨大的动荡之时,慈禧没有拿出足够的远见来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没有看到工业文明的强大,没有顺应潮流来改造中国,没有努力使得中国加入现代文明的大潮,而仍旧闭关自守,将权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顽固地坚持一些老旧的东西,让整个中国止步于现代化的大门前。
不仅在政治方面如此,在权力面前,连骨肉亲情都只能排在后面。
小皇子载淳在出生后就交给乳母抚养,作为生母的慈禧,按照祖制,并不能随时见到皇子,并且,当时的慈禧在咸丰帝身边努力学习朝政,放在皇子身上的精力并不多。皇后钮钴禄氏,膝下没有子女,她常常以中宫皇后的身份关心皇子,因此皇后与皇子在一起的时间远比慈禧与皇子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得多,所以不难理解,在小皇子载淳的成长过程中,与皇后钮钴禄氏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慈禧的心里,一直想要把载淳培养成康熙帝那样成功的帝王,因此对他的功课要求十分严格。慈禧对载淳的严格要求,并没有使他充分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反而使他性格中形成了对母亲的反叛心理,对慈禧打从心里感到不满,母子俩渐行渐远。不能享受到天伦乐趣是慈禧的一大遗憾,那份望子成龙的强烈渴望,最终导致了母子失和,令人不胜唏嘘。
也似乎就是一眨眼的工夫,这个曾经叛逆的小皇子,长成了一个少年。
同治十二年,也就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十二年后,载淳大婚,这一年载淳十七岁。十七岁结婚在满族人中属于晚婚,一般的满人会在十三四岁时就大婚。十二年的垂帘听政,给慈禧带来了无限的满足和快感,使得她对权力留恋不已,一再推迟归政的时间。载淳的大婚意味着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男人,也意味着,一直拖着不肯放权的慈禧,再也没有垂帘听政的借口,于是两宫太后在这一年撤帘归政,这一年,慈禧三十九岁。
然而,载淳亲政总共不到两年时间。同治十三年,一场天花夺去了年轻的同治帝的生命。不到二十岁的同治帝,成了大清朝十一个皇帝中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外最短命的一个皇帝,亲政时间也最短。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傍晚,悲哀的气氛笼罩了整个皇宫,在经历了三十多天的病痛折磨后,同治帝载淳带着满身疮痍,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来不及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个子嗣。
在死亡面前,所有努力都显得如此苍白。
没有子嗣的同治帝驾崩之后,谁来继承大统又是一个难题,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继承人的选择,会对权力的归属产生巨大的影响。慈禧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慈禧太后的努力下,年仅四岁的载湉继承了皇位。载湉是醇亲王之子,其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继承皇位的是慈禧太后的嫡亲侄子。这个看起来陌生的皇位继承人,就是后来在宫中受尽屈辱的光绪皇帝。
慈禧将年仅四岁的载湉扶上皇位,并不是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才,而是在所有有希望继承大统的人中,载湉是最方便慈禧自己继续操纵权力的一个。载湉的年幼,给慈禧又一个垂帘听政的借口。对于载湉来说,被选中成为皇位继承人,并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年幼的他并不能预料到,他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已经留在宫外了。在紫禁城中的他并没有多少快乐的日子,他悲剧的一生,才刚刚开始。
载湉入宫之后,慈禧强行切断了载湉与亲生母亲之间的一切联系,完全不顾骨肉之情,将原先与载湉有关的一切人事都切断了联系。在切断这些联系之后,慈禧开始树立自己的威严,通过严格的教育来让载湉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同时,向载湉灌输传统孝道的观念,为了加强效果,慈禧吩咐当时的帝师翁同龢侧重关于孝道方面的培育。
慈禧的目的不难看出,将载湉培育成一个傀儡皇帝,好让权力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载湉入宫之前,一直体弱多病,这个年纪的小孩,正是最需要关怀之时,然而关怀和温暖,慈禧都给不了他。慈禧并没有时间来考虑一个孩子的感情需要,也无法给予一个孩子该有的关怀,无论是对之前的载淳,还是对现在的载湉,慈禧都称不上一个好母亲,她给不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母爱”。她的严厉,她的威严,让载湉和她渐行渐远。
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对载湉后来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一直处于压力和孤独之中,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也没有人为他开解,以至于从小心情抑郁,影响了之后几十年的精神状态。
不受慈禧关注的载湉,连照顾起居的太监也时常怠慢他,在这样不受关注的环境中,他对帝师翁同龢有着深深的依赖。因为翁同龢时常为了维护载湉与太监理论,给载湉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翁同龢以一个保护者的形象出现,给载湉黑暗的生活带来了少有的光明。为了让师傅感到满意,载湉在学习上十分肯下功夫,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随着在宫中的时间增长,载湉也渐渐习惯了宫里的生活,就这样到了光绪七年。
这一年,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太后崩逝,这在宫中又掀起了一阵舆论的浪潮。
光绪七年初,慈禧忽然身染重病,久治不愈。于是召集天下名医进宫医治,这一病就是几个月。慈禧病重期间,无法理朝,将朝廷里一应大小事务都交给了慈安太后。慈禧的这一次重病,由慈安太后独自理朝,由于慈安当时身体颇为健康,所以后来宫里传出消息太后驾崩,人们一时都以为是久病的慈禧太后,却没想到是一向身体健康的慈安太后。这也就给慈安的病逝留下了许多的想象空间。
人们纷纷猜测是慈禧为了独揽大权而陷害慈安。人们认为,慈禧在生病的这段期间,慈安掌握政权,致使慈禧大为不悦,因而起了杀心。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当时清人留下的笔记,认为咸丰帝在死前给慈安留下了遗诏,遗诏是用来制衡慈禧,遗诏上说若慈禧不能安分守己那么可以除掉她。可是老实又无争的慈安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慈禧,又将遗诏在慈禧面前烧毁,却不知这正让慈禧起了杀心。
但是有更多的人反对这两个观点,认为慈安就是官方记载的那样,是暴病而死。因为慈安性格温和,和慈禧的刚强完全不同,两个人和风细雨地度过了二十多年,并没有出现过难以调解的矛盾,慈禧完全没有必要陷害。这样说来,慈禧毒害慈安的说法欠缺了足够的说服力。众说纷纭,但终究历史已如散尘,当时的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已经无从考证,只能在现存的历史资料里,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
后宫中的女人,大多有自己的故事和传奇,慈安太后也不例外。慈安太后钮钴禄氏,出生在道光十七年,是满洲镶黄旗人,父亲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慈安太后于咸丰二年入宫,初入宫时被封为贞嫔,一个月内被升为贞贵妃,后又被立为皇后。咸丰帝驾崩之后,被载淳尊为皇太后。随后和慈禧太后在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五岁。世人提起慈安太后,都会觉得慈安过于忠厚老实,不关心政治也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不与慈禧争执。但是慈安并不是一个没有智慧的女性,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中,面对好色的咸丰帝,慈安能够保持十一年都得到咸丰帝的信任和喜爱,并且能和后宫中的女子和谐相处,连慈禧这样好强的人都和慈安相安无事地过了几十年。在政事上虽然慈安不是很用心,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
从表面上看,慈安的死,并没有给朝廷带来多大的影响,因为还有一位西太后慈禧可以垂帘听政,但是事实上,慈安的死,给慈禧的专权铺了一条道路。在慈安生前,虽然她清心寡欲,在政治上没有很多的参与,但是慈安的存在,是对慈禧的一种牵绊,可以不让慈禧在权力之前得意忘形而有所顾忌。慈安的死,意味着朝廷的权力都到了慈禧一个人的手中,朝廷中唯慈禧独尊,真正的独揽大权,慈禧也就更加专制了起来。
于是慈禧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冕女皇。为晚清政局的腥风血雨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人情味
独揽大权的慈禧,对权力恋栈不已,按照祖训,太后垂帘一般到皇帝满十五岁,就撤帘把权力还给长大成人的皇帝。但是对权力迷恋不已的慈禧,和第一次垂帘时一样,以各种理由推拒,迟迟不将权力归给载湉。直到光绪十五年,这时候载湉已经十九岁,慈禧一拖再拖,终于拖不下去了,于是在光绪十五年的一月给载湉筹备了大婚。二月份给载湉举办了亲政大典,慈禧退居颐和园颐养。从小生活在慈禧威严下的光绪帝载湉,养成了懦弱没有主见的性格,于是朝廷内的大小事务,他还是得向慈禧请示。慈禧在颐和园,光绪帝在紫禁城,清朝形成了“一国两府”的局面。
光绪帝载湉的婚姻,和同治帝一样悲剧,在慈禧的操控下,与一个利益阵营绑定在一起,使得这条婚姻之线牵着的两个人,都陷入了悲惨的命运之中。但是光绪帝比同治帝更悲剧的是,同治帝是慈禧的亲生儿子,在与慈禧的据理力争下,为自己的婚姻争得了自主权,但光绪帝不同,他从小被抱进皇宫,与亲生父母都断了联系,在慈禧的威势下从小性子就比较懦弱,于是在自己的婚姻上,完全没有自己做主的自由。
在选了慈禧胞弟的女儿为皇后后,慈禧又做主将他他拉氏的一对姐妹册封为珍嫔和谨嫔。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比光绪帝年长三岁。且因从小成长的家庭原因,与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式女子有较远的差距,十分强势,又生得不甚好看,因此不被光绪帝所喜爱。光绪帝更为喜爱的是他他拉氏姐妹珍嫔和谨嫔,又尤爱珍嫔,长年和珍嫔待在一起。因为光绪帝的宠爱,珍嫔在宫中也有了自己的地位。但是,随即就招来了慈禧的不满,而天真倔强的珍嫔并不知道,自己身处如何的险境。
光绪二十年,光绪帝刚要册封珍嫔和谨嫔为妃,却在册封前被拦了下来,被降为了贵人。理由是珍嫔“弄权”“卖爵”,有老宫女的回忆录里记载珍嫔的“弄权卖爵”并非是莫须有的罪名,这事情确有发生。但这件事并不是珍嫔一个人在犯错,在宫内,慈禧身边的得宠太监,甚至慈禧本人,都有着“弄权”的现象,珍嫔在皇宫这个大染缸一般的环境中待了这几年,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不足为怪的。慈禧对珍嫔和谨嫔进行了责罚,对珍嫔进行了杖责,又降了珍嫔和谨嫔的等级。
在被责罚的一年后,在光绪帝的努力下,被降为贵人的两人又被晋升为“嫔”,接着又很快被晋升为“妃”。“弄权”这件事,似乎并没有给珍妃和光绪帝的感情带来多大的影响。
慈禧的一生,一直被权力的欲望围绕,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怀着一种强烈的嫉妒心理的。珍嫔与光绪帝感情一日好过一日,又因为光绪帝长年冷落自己的皇后,让慈禧的心里有着一根很深的刺。这根刺一直让慈禧隐隐作痛,但是慈禧并没有着急把它拔出,而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它连根拔起。
相比于后宫中的事,光绪二十年还有更值得被历史记载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