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权责发生制预算包括了养老金、公共债务利息、税收收入、资本、财政余额等多项内容。
在绩效评估方面,起初实行绩效考评的直接目的只是减少国库支出,控制成本;后来发展到追求政府管理的质量、效果和责任,追求管理的效率性,“结果”、“绩效”、“顾客服务”成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的价值导向;经营理念、责任理念和成本效益理念代替了以往的官僚理念。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亚通过选择集权性质的管理技术(如结果管理、项目评估、改进计划和组建大部等)来加强行政绩效。此外,对不同层级公务员实施不同的绩效评估方式,注重加强公务员的绩效评估(设有专门负责公务员考核的“业绩保护委员会”、“提升评估委员会”等机构)、注重对过去改革经验的整体评估(如管理咨询委员会进行的“十年管理改革评估”)也是澳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有别于他国的特色之处。
澳大利亚公共部门的员工总数从1986年的180893人下降到2002年的123500人。员工总数得到精简的同时,联邦政府的财政绩效也大为改善,20世纪80年代初财政预算赤字的状况得到了改变,开始出现预算盈余。
(第四节构建绩效预算框架,降低政府成本)
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根本,政府绩效管理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工具,绩效预算管理又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手段。
一、构建全息的绩效预算反馈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构建全息的绩效预算反馈机制的运行模式有助于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第一,绩效预算增强预算资源分配与政府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增强了政府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责任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支出有效性,防止政府资金的“跑冒滴漏”,提高政府的理财能力和执行力。第二,有助于推进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预算作为财政运行的中心,其作用直接决定着政府作用发挥和财政职能体现,绩效预算改革成功与否对于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推动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以及会计制度改革,作用均为决定性的。第三,有助于协调部门改革与发展。实施绩效预算,财政部门按照各项事业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和预算执行效果来安排部门预算,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财政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安排到国家最需要、资金使用效率最高的领域,有利于实现国家整体战略目标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第四,绩效预算可以对有关政策、计划和项目的实施做出反馈,解释政策、计划和项目是如何使用公共资金的,协助利益相关者了解更多有关政策、计划和项目的信息。第五,以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代替传统的业绩考核,在公众的监督下,通过实现有效的公共服务,才能取得政府预算的支持,体现的民主化理念更为完整。这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各级官员盲目追求“业绩”和“形象”的形式主义作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因此,绩效预算也是一种公民监督下的预算方式。它对于强化财政监督,激励现代政府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理财能力、管理水平和执政水平,特别是提高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建立绩效预算的突破口。预算是各部门资源配置的枢纽,而权力的配置与责任的配置是相对等的。作为一种结果导向的预算模式,绩效预算必须首先评估政府各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匹配状况,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绩效预算的基础和突破口。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判断绩效评估的对象和预算的支出结构与额度,分类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标准,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绩效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控制工具,是绩效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实践中,绩效评估被看作是绩效管理过程中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政府绩效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
政府绩效评估是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政府绩效评估要求建立专业化制衡的管理架构,现代政府经济管理模式架构应该分3个体系,即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责任制和政府文化建设。财政的预算支出要根据规定运行管理、执行、监督都要相互分开,形成专业化制衡。构建专业化制衡管理架构,有利于建设高效、廉洁和服务型政府。有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有利于绩效预算改革的全面推进。在整个绩效管理系统中,首先要设计一个远期规划,对该系统进行前期论证,只有当论证获得通过时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战略定位。在战略定位环节,也应根据战略报告决定是否将系统推进到具体的方案设计环节,如此往返,形成一个闭环循环系统。
构筑绩效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财政信息系统建设。绩效预算改革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重要的财力保障,其需要财政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撑,更需要政府信息管理平台的构筑。以获得改善绩效或可持续性改进方面的建议。确认教训,改善现有和将来项目、计划和政策的绩效水平。政府信息化是绩效预算实现的信息化基础,而绩效预算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的核心和支撑,只有从财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才能为绩效预算的开展奠定基础,当前条件下,应该整合财政业务和和流程,建设大系统财政信息平台。
二、将绩效预算的理念全面导入预算运行的全过程
绩效预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绩效预算改革首先构筑绩效管理的思想体系,以愿景、使命、战略为引导,以现代的绩效管理理念覆盖预算的全过程,用绩效预算的理念重新审视现有预算的流程,通过流程再造和完善的指标体系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不断完善的管理过程。在绩效管理理念指导下集信息管理、新公共管理与财政管理为一体基础上,建立全流程、全覆盖的绩效管理模式,实现从内控型绩效管理向全流程绩效型管理转变。将绩效管理理念全面深入到参与绩效管理的政府部门,以新价值链为核心理念重新梳理的业务流程,实现从部门利益向跨越部门的系统管理转变。围绕整体绩效价值统筹管理,建立部门利益导向、部门任务导向的管理理念,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的最大化。以期导人现代公共财政管理的理论,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体制的建设,为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提供体制保证;导入现代流程再造的方法和理念,以绩效管理为导向,进行财政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导人现代系统管理理念,在信息化基础上,运用现代系统管理的理念整合财政管理流程,提高财政管理系统的整体的收益和效能;导人定量的模型管理方法,建立规范、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导人现代的科学决策理论,用现代科学决策理论指导财政预算决策管理流程,提升财政预算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民主性;导人现代制度设计原理,通过制度创新改革财政管理流程,实现从传统的随机管理和经验管理向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转变;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提升财政管理队伍的素质,更新管理理念,接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最终实现从任务导向的财政管理向绩效导向的财政管理的转变,以绩效导向为目标重新审视、梳理现行的财政管理流程,让绩效管理的理念全覆盖地深入到观念之中。
三、在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中逐步实现结果导向型绩效预算模式
完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支出“预算安排一执行一决算”运行管理链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综合评价体系,使绩效评价贯穿财政基建资金支出管理过程始终、分别为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计提供重要信息支持和操作的平台,达到控制支出总量、实现支出配置公平和效率。具体地,就是要通过健全财政投资项目绩效管理体系,使财政部门从公共项目的产出式评价逐步过渡到项目投资的结果式评价,从单个项目的绩效评价过渡到通过对整个项目投入绩效评价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效益各项指标提升的影响。通过项目投资体制改革,使投资主体来源多元化,使项目资金循环圈扩大速度加快和结构优化进程提速,加快环境的投资经营的改善和促进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财政部门不仅要对财政出资项目的拨款进行监管,还要对资产证券化、融资、经营租赁、贴息、专项补贴等多元化投资项目进行监管,做到监管无漏洞。
首先,财政部门应参与公共项目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按照计划项目的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对财政资金分配决策情况进行最优化模拟,为项目立项和预算确定提供决策依据。项目预算编制评价包括确定项目绩效目标,形成关键绩效指标,建议考虑引入层次分析(AHP)模型、进行决策评价及提出评价报告。其次,通过设立过程流程图和整套的业绩指标,导入二次相对效益评价模型,来跟踪监控基建支出过程中的项目计划实施进程、具体业务行为表现与资金保障情况,保证预算严格按照设定目标和规定程序运行,并使评价结果成为优化执行和预算调整的基本依据。再次,通过一系列多纬度、全方位的绩效考评指标,对预算执行最终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报告,确定基建项目竣工是否达到相关目标和标准,满足该财政年度所提出的预算承诺,探寻影响财政支出管理的因素和改进的目标。最后,建立项目竣工之后的运转延伸绩效管理,将财政项目建成后交付运转的效果与项目立项规划目标对比,检验项目建成后的环境影响、经济、社会效果及项目的合理性、经济性,并形成具有提升政府绩效意义的政府基建财务报告,披露政府受托分配、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资源能力、效果和效益,以帮助其改进和优化政府公共事务决策、运营和管理商品。
建立客观的结果导向性(不是产出导向性)绩效评价指标(初期指标可以比较简化),与部门领导签订绩效预算合同,将政府部门的年度或跨年度的目标(结果)以及需要的预算资金确定下来,给预算单位以明确的预期和责任,同时赋予该部门领导一定额度的预算自由处置权(打酱油的钱可以用来买醋),放松对这一部分资金的监管。对项目进度、质量进行过程抽查,对资金的使用采用结果导向审核,也叫目标驱动型审核,不要直接去查账,把项目资金的使用直接统死,增加项目预算自由度。年度终了,根据年初建立的指标体系考核该部门,完成任务给予部门预算奖励包括追加部门预算、增加预算自由处置额度、分享节约预算资金(可以作为部门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或者滚人下一年度项目资金)等,完不成任务给予部门预算消减(包括减少部门预算、消减预算自由处置额度等),在试行初期对完成指标的给以奖励,对完不成指标的给以通报,没有实质性惩罚。
四、构建项目预算绩效评价信息库实现公共预算的流程再造
顺应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潮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在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下,积极推进局域网和财政专网建设,开发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管理软件,建设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和享受政府补贴的投资项目备选库,使所有列入年度投资计划项目均从备选库中生成,从下达《项目绩效监督通知书》开始,明确监督任务、监督目的、监督依据、监督人员、监督时间和有关要求及应准备的有关基础资料等事项。收集基础数据信息。监督对象应按照要求,及时地提供相关基础数据信息的报表资料,并确保其真实和完整。进行实地核实取证。监督工作人员深入实地勘测、核对、调查取证,并审查立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重大项目有无可行性报告等,项目实施部门、单位要抽调专人参与配合监督工作。监督工作组依据监督方法、指标和评价标准计算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初步监督结果。监督过程完成后,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报告,报告监督结果。监督报告完成后,经监督项目负责人签字,征求被监督对象意见后报送监督工作机构审定。监督报告应内容完整、层次分明、逻辑清楚,语言要简洁、规范,评语表述应含义明确。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概述、监督依据和过程、监督结果和结论、有关情况说明、监督责任。项目完成后。由监督工作机构进行工作总结,将工作背景、时间地点、工作基本情况、初步结论、审核认定结果、监督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工作建议等形成书面和电子材料,按项目建立工作档案,录入系统中。利用管理软件对项目实施部门的资信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反映并根据信息库信息的反馈,适时调整下一步财政监督的工作重点。对项目管理的每一个流程环节收集的信息均录入项目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一环节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硬性监督,依据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的要求设定重要指标的警戒线,建立预警系统,强化事前监督,使现有的自我监督系统更加完善。其次,设立公共投资项目评估中心,通过内外结合的专家组对进入备选库的项目进行审核和评价,针对不同项目,分门别类建立专家库。对专家库可以实施动态管理。每次测评项目前抽出专家名单,进行封闭测评,同时引入与项目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确定项目实施时间和投资规模,并与财政部门协商基础上确定投资计划,以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在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类似于“期待更多”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将专家和评估机构的对项目的评定结果在网站上进行公布。对于这些项目及其绩效,公民可以按照项目名称和关键词以及话题逐一查询。通过网站公布绩效考评的结果,可以让整个考评体系更加透明。同时,也可以让社会各界广泛监督项目的进展和绩效,以及项目绩效的评价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