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4400000003

第3章 能要人命的符咒

虎门销烟尽管销得解气,但它却使中英关系从此走向恶化。

在十九世纪早期,鸦片并不是世界公认的毒品。当时认为有四种东西,会使人乱性,依次是酒、茶、鸦片、香烟,鸦片只能排在第三,仅仅盖过一个香烟。

你要说有毒,英国人会说茶才有毒。他们还做过试验,找来两头猪,一头喝茶,一头不喝茶,结果一个劲喝茶的那位八戒兄后来就呜呼了(谁也没想过它是不是水喝得太多胀死的),茶叶因此曾被像海洛因一样,在英国上层社会遭到严禁。直到后来,茶叶普及了,你喝我喝大家喝,也没见有什么事,这才开禁。

在英国人的眼中,鸦片并非毒品,只能算是普通商品。

当时当地,要说他们理亏,实际亏在鸦片属于走私贸易,而走私即使在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也不合法,所以英国政府在公开场合对此也是羞羞答答,曾经对商人们强调,你们要贩鸦片是你们的事,赚了钱自然归你们,要是被中国海关没收了,对不起,也别来哭着找我们。

可是虎门销烟之后就不一样了,原因是那批被销的鸦片已经算是英国政府所有了。

谈生意的办法

当初商馆被围时,义律是像个英雄一样现身广州的。负责围困的官军不让他进去,这洋鬼子还精神头十足地拔出一把剑,做出一副要跟人决斗的架势,结果硬是挤进了商馆。

倒不是说义律的剑术有多厉害,大家纯粹是不想惹他,毕竟也是洋人的大头目,捅咕谁也不能捅咕他呀。

直到进去以后,义律才脑瓜子嗡嗡作响,发现英雄实在不是谁拿柄剑就能冒充的,里面的日子真的苦啊。

在雇佣的中国仆人撤走后,商馆里三百多号洋人,包括义律在内,只好自己做饭洗衣服,由于水源被切断,到后来他们甚至只能用洗澡水来烧饭。

义律的英雄梦被削得粉碎,他撑不住了,转而劝告那些商人:“脚再大也不能踩两只船,再不把鸦片交出去的话,咱们都得饿死渴死在这里。”

鸦片贩子们靠走私谋取暴利,虽然明知道政府除派义律前来交涉外,短期内不可能还有其他援救渠道,但他们牢记在心的仍是一个“利”字。

“我们收购鸦片可是花了大价钱的呀,又不是给海关没收,这么白白交出去,岂不是要把老底都给赔光了?”

义律真的后悔跑广州来了。对着这些要钱不要命的家伙,他也只好用谈生意的办法来解决矛盾。

“这样吧,你们把鸦片全部交给我,就算是交给了英国政府,然后我再上缴给中国人。”

有了这句话,洋商们乐开了怀。在商馆这么多天,大家全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巴不得早点解脱,担忧的仅仅是一个血本无归的问题。现在义律既然以政府的名义出面担保,那还怕什么?

交,全交,有人甚至把尚在路上或储存在福建沿海的鸦片也交了上去——眼看禁烟风头如此之紧,都是早一刀晚一刀的事,还不如早点放进政府这个保险箱呢。

义律上缴鸦片纯属无奈,他没料到林则徐会眉头都不皱一下,就将那两万多箱鸦片毁个精光。

义律可以在洋商面前装聋作哑,含含糊糊,洋商们可不干了,他们抱定政府这条大腿不放,非得把损失捞回来不行。

西方国家好坏都在民主两个字上,政府得听从舆论。于是这些洋商就托人回国游说,至于活动经费,则采取搞摊派的法子,每缴一箱鸦片,就摊派一元,两万箱鸦片,一共集资了两万。

所委托的人当然都是有力道有背景的,他回国一讲,果然就把当地舆论给炒了起来。中英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原本就互不了解,最易生出敌意,只要有煽动力的微博一出现,顶的人就海了去。

商人们的遭遇被无限扩大:他们如何在商馆里“无故”失去自由,失去饮食,“野蛮”的中国人还常常威胁要结束他们的生命。

偶尔也提到走私这桩事,立刻有人反驳:“走私,那也是没办法,我们是想跟他们正常贸易的,可他们又不允许,合着你能贩我茶叶,我就不能卖你鸦片?”

另有人煞有介事地进行考证,说中国人禁烟,假的。不过是那些贪官污吏的阴谋诡计罢了,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想把我国的鸦片商赶走,然后好自己种鸦片做独门生意,用心何其毒也。

英国政府这下再也脱不了干系,伦敦的空气由此对中国十分不利。

但是其实林则徐并没有那么蛮不讲理。在收缴并销毁鸦片的同时,据说他还以一箱茶叶换一箱鸦片的方式,给了英国人补偿。问题是中国的陋规实在防不胜防,经办的官吏以次充好,在茶叶里面掺了很多砂石。

彼时的茶叶贸易已不比从前,英国也在印度大量种植茶叶,英国人喝的茶大部分是印度茶,中国茶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印度茶叶的价格也很低,你质量再不行的话,根本就卖不出去,所以英商最后又只好自己花钱将茶叶寄回中国。他们不仅没能捞回本,还又搭进去不菲的运费,不用说,火比原先还大,叫得也更凶。

在一些近代史家的笔下,虎门销烟无疑操之过急,而这是由林则徐性格所造成的。有人举例说,林则徐早在担任江苏巡抚时,就曾手书匾额,谓“制一怒字”,并挂在堂上用以警醒自己。

林则徐有些偏于急躁可能不假,但关键的原因显然并不在这里。

对销烟引起的后果,林则徐就算估到最大,他也会不以为然。翻翻史书,什么时候万邦来贺的中央大国怕过“夷”?

在平定张格尔之乱之后,也曾冒出个想来捣乱的“夷”,那就是浩罕。浩罕王同样是因为贸易,策动了边境争端,结果被道光三下五除二地予以摆平。

都是“夷”,浩罕尚且知道方位,英国平时都不知道蹲哪个旮旯。跟这样的“夷”打交道,你还要畏首畏尾,瞻前顾后,除非私下收了好处,否则非得被别人笑话不可。

说这是无知者无畏也并不过分。半个多世纪后,梁启超游历美国,参观了美国独立战争时凿沉茶船的遗址,这时候他想到了故乡发生过的虎门销烟。

两者是可以类比的,都是一种力量抗拒另外一种力量,但它们又是不可比的,因为作为反抗力量,林则徐和他身后的国度对于世界的认识实在是少得可怜。

梁启超感慨系之,赋诗云:犹忆故乡百年恨,乌烟浮满白鹅潭。

三个世纪的距离

可以说,那时的中英两国谁都不怕谁。英国是明知自己力气大,中国是不知道自己力气小,哪怕是已经把天给捅了个窟窿,那嘴还张得老大,乐呵着呢。

虎门销烟之后,洋商对广州产生了畏惧心理,外国商船经常停泊的地方也换成了香港九龙的尖沙咀一带。

1839年6月20日,水手们到岸上的尖沙咀村去游玩。就像遭查禁的鸦片贩子里,既有英国人,也有美国人一样,这帮水手里面,同样是英美混杂。美国水手喝了酒,跟村民吵起架来,水手人少,看看打架也不一定能占便宜,就溜掉了。

溜也没溜远,他们钻进了村里供奉神像的小庙。这帮家伙打不过人,就拿神撒气,把庙里的一座神龛给捣毁了。这还不算,临走时又顺手牵羊,偷走了神像头上的装饰金叶。

村民们发现后非常生气,拔脚就追。没追上美国水手,却碰到了一大群英国水手,而且这些水手也喝得差不多了。

谁也搞不清楚美国人和英国人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蓝眼睛高鼻梁的洋鬼子,又全是一个个酒气熏天,村民便将英国水手错认成美国水手,双方发生了一场拳脚加棍棒兼石块的大冲突。

在冲突中,有个叫林维喜的村民倒了下去,最后不治身亡,这就是“林维喜案”。

听说出了命案,义律急急忙忙地赶到现场进行处理,他对水手们打赢群架可没有一点高兴劲。

真够闹心啊,销烟还没处理,又出这事,就不让你心里有宽绰的时候。

义律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钱来堵住嘴。他拿出一笔钱,除了赔偿村民和打点底层官吏外,还企图和死者家属“私了”。

中国人的人命本不值钱,村民们也并不难打发,林维喜的儿子写了张字据,证明他父亲纯属死于意外,与洋人无关。

拿到字据后,义律如获至宝,他为此一本正经地贴出悬赏,宣称谁能提供证据指证凶手,将重重有赏。

似乎一切都已漂白,天衣无缝的样子,但林则徐那么精细的一个人,怎么可能被轻易骗过,他下令当地知县重新查办。

一查下来,原来是英国水手干的。交人吧,至少交一个。

蒜你狠,义律同意继续给死者赔钱,但他拒绝将凶手交出,理由就是英国人要由英国人自己来审判,这叫领事裁判权。

义律以为,林则徐什么都不懂,抛些新名词出来,跟玩似的,不料对方竟回以“国际公法”。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诚非浪得虚名。到广州后,由于经常要跟洋人打交道,他也意识到不能老是鸡同鸭讲,必须了解一些国外的法律知识。

“林维喜案”一发生,他就让身边担任翻译的幕僚,再加上一位美国传教士,用合译的办法将《万国公法》的相关部分翻译了出来。

搞清楚了,英国在中国并不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的法律只在自己的国家才生效,现在别说区区一英国水手,就是英国女王来了,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

义律很是狼狈,但又不甘心。他知道按照大清律法,以一命抵一命,交出去的水手难逃一死。

还是我自己来吧。1839年8月12日,义律在英船上开庭,对五个打人的凶手分别处以罚金和监禁,并送回英国监狱服刑,之后他才通知中国官方。

林则徐大怒。三天后,他下令中止中英贸易,同时派兵进入澳门,将在澳的英国人也驱逐出境。不走的话,就仿照围困商馆之例,停水停食,撤出所有中国佣人和买办,困死你。

这个办法最为有效,英国人乖乖地撤出澳门,全挤船上去了。

船上的日子很不好过,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义律也没了退路,何况他手里还拿着一张可以证明其“无辜”的字据哩。

1839年9月5日,他派人与林则徐进行谈判。可是双方的要价根本就拢不到一块去,没说上几句,中英就在九龙打了起来,史书称之为“九龙之战”。

作为鸦片战争的前奏,这次战役小到不能再小,但却成为两国海上军事力量的首次碰撞和测试。广东水师尚不能称之为海军,所有舰船几乎就是武装了的民船,不仅吨位小,而且船上也没什么炮,相反,英国海军船坚炮利,早在十七世纪中期就跃升为世界第一海上强国,曾经的海上霸主西班牙、法国无一不是其手下败将。

在这样的对垒中,广东水师即使以多打少,也占不到任何上风,观察家甚至称之为“16世纪与19世纪的冲突”,双方军事力量的差距,有三个世纪那么远。

仗打得异常难看,但是林则徐接到的战报却是一片飘红,这也导致他在给道光的奏折中,给出了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的描述。

道光看到报告,更是兴奋得不能自己。他头脑中浮现的,分明就是在南疆擒住张格尔或成功击退浩罕时的情景,亢奋啊。

说八百回了,让这些“英夷”小心点,不听,脑袋瓜豆子似的,非要往我枪口上撞,这回尝到苦头了吧。

给林则徐的批示是:既然打都打了,就不要跟他们客气。我不担心你们冲动,就怕你们胆小(“不患卿等孟浪,但戒卿等畏葸”)。

皇帝把话说到这份上,林则徐就算是想“客气”一些也不行了。中英双方至此枪来炮往,冲突不断。1839年11月3日,更发生了“穿鼻之战”。

“穿鼻之战”跟“九龙之战”并没什么两样,损失的都是广东水师的人船,然而最后放到林则徐和道光案上的仍是捷报。

林则徐是以讲求实学,倡办实政闻名的大吏,做事又十分细致,虚假战报或许可以骗他一次,但绝对骗不了第二次,对前线真实战况不可能一点数没有,只是事情既然开了那么好一个头,不是说改变口吻就能马上改变的,这就叫骑虎难下。

他决定采取分化战术,一方面宣布停止中英贸易,另一方面对答应“改悔”并写下保证书的英商区别对待,准许他们在广州经商,所谓“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

可是皇帝批评了他,主要还是批评他“畏葸”:什么区别对待,不用他们交保证书,统统的,全部的,都赶走!

到这个时候,道光已经完全不把英国放在眼里了。

真的是“边夷”,瞧这软蛋样,分明与张格尔和浩罕还差着一大截子哩。

道光给出的方案是一刀斩断。

“我知道会因此损失一点海关税收,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区区税银,何足计论。倒是英国人惨了,他们卖不成鸦片,买不进茶叶,岂不是死路一条?”

接到谕旨,林则徐只好改“畏葸”为“孟浪”。

1840年1月5日,他宣布正式封港,完全断绝中英贸易。这下子,真把英国人给惹急了。

好萌的爵爷

英国的民主程序很繁琐,可是反应并不慢。

早在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就作出决定,为恢复贸易,将派遣完整的海军舰队前去中国海,“林维喜案”由此成为鸦片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这尚是威慑性的,等到中方封港,内阁议案便被提交国会,进行激烈辩论。维多利亚女王及外相均站在了对华用兵一方。

1840年4月,国会进行正式投票,在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军事行动,但不称为战争,只认定为报复,即对中国拒绝向世界打开贸易大门的报复。

支持者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

1840年6月28日,英军总司令懿律下令封锁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

直到“穿鼻之战”,与广东水师作战的都只是少数英国军舰,林则徐就此认为,这“一小撮”军舰远道而来,兵饷补养都要依赖于商船,我现在封了港,断了贸易,只需再守上几天,到时你必然攻又攻不动,吃又吃不饱,除了打道回府,再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让林则徐料想不到的是,他即将面对的不是义律的“一小撮”,而是懿律的一大批,整整40多艘军舰呢,对方也并不需要商船提供补给,随船而来的粮草已经足够。

就在广东局势陷入无比紧张之时,又一个意外出现了:懿律没有进攻广州,除了留下几艘船继续进行封锁外,主力随其北上,到浙江定海去了。

当时及后来的很多评论,都想当然地作出判断,以为是林则徐防住了懿律,让他无机可乘,又不能干坐着,就去钻别的缝了。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早在出兵之前,英国内阁给懿律下达的指令就是占领定海,因为觉得定海处于广州与北京的中段,不仅能直接给予中国皇帝以震撼,还能作为继续北上的根据地。

尽管林则徐之前曾通知包括江浙在内的沿海各省,要他们防备英军进攻,但江浙官员承平日久,没人相信火会烧到自家门口。当英国舰队抵达定海时,当地政府还以为来者是被风吹迷了路的商船,其战备状况,可想而知。

1840年7月6日,懿律对定海发起进攻。战斗毫无悬念,几个小时之内,定海即告失陷。

道光获知这一消息后既吃惊又纳闷,不明白那么软蛋的英国人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坚挺。左思右想,得出结论,恐怕还是浙江官员太熊包了。这些人平时养尊处优,像个木偶人一样,也不做好准备,临到打仗就张皇失措,当然只有挨人揍的份,革职,全部革职。

暂时的受挫,并没有能动摇道光的自信心和优越感。

这帮小丑,不过凭借着他们船快,小小得逞了一下,等我的军队开过去,他们还不是该咋的就咋的。

与道光不同,远在广州的林则徐则表现得忧心忡忡。英军攻的是浙江,起源却是广东,说明他事情没有办好,革职的人里面虽然暂时没有他,并不代表他就没有责任。

在林则徐递上的奏折中,他向道光“自请治罪”,并要求把他派往浙江前线,以便戴罪立功。

道光的回复只有三个字:知道了。

君臣间极其微妙的情感变化,尽在“知道了”三个字中。过去道光曾把林则徐列为最宠信的大臣,他百分之一百地相信这位能吏可以把广东那边的事摆平,就在定海被陷之前,还下旨要将林则徐调为两江总督,以接替病逝的陶澍。

直到浙江送来报告,道光才知道,事情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林某还是那个天下第一能吏吗?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信任度一旦有了折扣,态度就完全两样。林则徐在奏折中发出警告,指出英军极有可能再北上天津,提醒皇帝做好防范,但道光不以为然地笑了。

定海被偷袭一把也就算了,天津是什么所在,那是国都卫城,还能让“夷船”占到便宜?

道光的轻蔑尚未从嘴角消失,对方就来了。

1840年8月6日,英国舰队到达大沽口外。

你可以瞧不起“夷船”,但人家的船快却是个硬道理,现在别说收复定海,连防守天津都成了问题——根据直隶总督琦善的报告,天津方面根本还没来得及做好防守准备。

琦善并没说假话,因为他也是个有名的能吏。

如果要给周星驰版《武状元苏乞儿》中的“苏乞儿”找个原型的话,琦善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他属于含着金钥匙出世的清朝贵族子弟,一生下来连根手指头都不用动,就已经是一等侯爵了。

别人拼着命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我们的爵爷不用那么累,托老祖宗的洪福,他天生就拥有朝廷赏赐的荫生资格。

这个荫生乍一看字面,还以为是“萌生”,而做“萌生”根本不用读书,只要假模假式地考一次试,过一下场,就能做官了,果真是好萌。

琦善得到的官职是刑部员外郎,成了副司局干部,这一年他才十六岁,在大人的世界,还是个娃娃。

年纪小,又没怎么读过书,毫无疑问是纨绔子弟和不学无术者的代名词。同一个部门里面,好多汉族官员从寒窗苦读开始,胡子熬到了白,都还没能爬到这个位置,你要想让别人心理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老资格的前辈有时就不免借用工作之机,对其暗中奚落几句:“这乳臭未干的小娃娃,除了身上那件大人给披的马甲,什么本事都没有,估计官也做不长。”

你还别说,爵爷的自尊心很强,听到议论后气得不行,要面子要脸,非得做出点名堂让你们瞧瞧不可。

他花了三百两银子,用重金从部里请来一个退休老吏,拜其为师,专门学习做官的技巧和本事。两年期满,“尽其技”,把能学到的都学到了。

出师后的琦善果然不同凡响,从员外郎升巡抚,又从巡抚升总督,尤其是直隶总督一职,在清代督抚中最为显赫,乃疆臣之首,连两江总督都要排在后面,至此前辈们的预言彻底破产。

尽管这样,琦善经常告诉别人的身份,仍是“本大臣爵阁部堂”——请叫我爵爷!

爵爷之所以能飞黄腾达,一方面是由于他善于“阴探上旨”,像韦小宝那样,知道怎么对上司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另一方面也与其敢于任事有很大关联。

与陶澍、林则徐之类的知识型能吏不同,爵爷走的是古灵精怪路线,所谓诡道怪行,脑子里可以哗啦哗啦,冒出各种各样新奇的点子,而且常常能歪打正着,把事情给办妥。别的不说,当初漕粮海运的成功,实际就少不了琦善的一份功劳,他从始至终都参与了海运的谋划和运作,连陶澍本人也请教过这位“点子大王”哩。

史书上因此称琦善“明干有为,政声卓然”,是一个精明强干且有不错政绩的官员,乃至于“宣宗至赏之”,道光皇帝特别赏识他。

在道光时代,尽管“模棱官员”到处都是,但道光看人的眼光并不差。除曹振镛这些需要摆在桌面上给人看的元老外,他真正欣赏和重用的人极少是平庸之辈。

道光知道琦善在天津防务这些大事上不会,也不敢胡说八道,所以心里立刻虚了起来。他不是一个没有军事经验的皇帝,当然清楚在敌方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防务空虚意味着什么。

摊大事了

事到如今,不改变态度都不行了。道光告诉琦善,只要“夷船”不先开枪开炮,我们也不要急着动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双方接触一下再说。

这可以算作是道光的缓兵之计。因为在此之前,别说皇帝,就连浙江巡抚对英国人都爱理不理。

琦善奉旨前往大沽口,表面是去拿懿律递交的公文,暗地里也有刺探“英夷”舰队虚实的目的。

不看还好,看了心怦怦直跳。

英国那“夷船”一看就知道是高吨位的大家伙,其船舱分三层,每层都有百余炮位,军舰首尾还各有一门重炮。在速度上,“夷船”更是了得,按照琦善的形容,它们不管顺水逆水,都能飞奔来去。

琦善的报告,就像在给道光放一部文字版的资料片,一直困扰他的一些疑惑顿解。

原来英国人的船速和机动能力根本就不是他所能估测的,即便他可以在平定张格尔之役中做到几乎一步不乱。

原来英国人“船坚炮利”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难怪守备本来就差劲的定海会在几小时之内就让人给解决掉。

早先林则徐曾从广州发来捷报,言称海上作战“七战七捷”,如今道光可算知道其中有多少猫腻了。

还“七捷”,要做到“一捷”都不容易。

天津之战显见得是打不了,再看琦善拿来的英方公文。这实际上是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发来的一份通牒,但你要真这么说,皇上面子往哪里搁,所以爵爷的解释是,它是“英夷”的申冤书,洋人像窦娥那样受了冤屈,连三伏天都下起了大雪,所以才不远万里上访,让您这个“大皇帝”来给他们洗冤昭雪。

洋人提出的条件也并不高,就两样,一是要“雪冤”,也就是处理查禁和没收他们鸦片的林则徐,二是要“乞恩”,请求您能够恢复广州贸易,给他们这些可怜的洋人一点活路。

话得分怎么说,这么一说,道光心里就顺溜多了。

对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的效果,道光本来就已相当不满。说的也是,让你查查鸦片,怎么最后弄到大动干戈,让人杀到皇城门口来了?

当然最惨的还是,由于来不及准备,一时间似乎还打它不过。这不光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还关系到“天朝上国”的体面。

就在道光辗转反侧,考虑要不要扮演“清正廉明”的大老爷,给“窦娥们”一个公道,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的时候,不识相的林则徐又发来密折,上面讨论的仍然是如何跟英国人干到底的事。

道光再也忍不住了,冷淡和不睬也终于变成了无法遏制的冲冠一怒。

“我这连耍猴都快用上了,就怕再打起来,你在那还要说空话,瞎呛呛,嫌我还不够闹心是不是?”

林则徐是个宁折不弯的人,决不会因为外来压力而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接到道光怒气冲冲的批复,他立即意识到,皇帝在和战策略上正动摇不定,所以紧接着发来第二道奏折。

在这道奏折中,林则徐再次重申,禁烟是没有错的,“鸦片之为害甚于洪水猛兽”,就算尧舜那样的圣人穿越到我们大清国,也会力主严禁。

“英国人船坚炮利不过是用来吓唬我们的,只要我们拿出银子来打造船炮,制服他们绰绰有余。如果不早点动手,只怕祸患将无穷无尽。”

可是这份“主剿”的奏折在道光那里激起的,只是更多更大的愤怒。

“我要不要动手,早点还是晚点动手,还用你来教吗?你说英国人在吓唬我,我看,是你学英国人来吓唬我才对吧。”

道光提起笔,刷刷地给了个上联:无理,下联:可恶,最后是横批:一片胡言。

林则徐在道光心目中的位置至此一落千丈,曾经“才略冠时”的光环也黯然失色。

1840年9月28日,道光下旨将林则徐予以革职,罪状为:“受人欺蒙,措置失当”。虽然是朝廷内部的处罚,其实也是做给洋人看的,告诉他们,皇上替你们“雪冤”了。

换下林则徐,道光要起用一个更好的能吏,那就是琦善。

见皇帝如此看重自己,爵爷也来个精神,胸脯一拍,看我的,凭咱这片嘴,就够洋人们喝一壶的了。

他首先派人给懿律送去好吃好喝的,什么牛啊羊啊,鸡啊鸭啊,为的就是套近乎。近乎套够了,才跟对方商量:“眼看北方天凉了,要不我们到广州去谈吧。”

英国人没觉得这个提议有什么不合理,当即就同意了,于是海军舰队原路撤回广州。

能够靠嘴上功夫就把巨无霸式的强敌给哄回去,道光认为琦善太有才了:“你的片言片纸简直可胜十万之师啊!”——在古代,那是只有诸葛亮这样的神人才可以做到的。

1840年11月29日,琦善作为最新版的钦差大臣到达广州,取代林则徐。

曾几何时,琦善是和林则徐站一排的,都是坚决的禁烟派。在道光宣布第三次禁烟后,他所查获的鸦片数量居于全国第二,比林则徐还厉害许多倍。

不过这里必须说明一点的是,琦善禁烟禁得狠,并不表示他跟鸦片有多过不去,那纯粹属于官场技能,就是特能猜皇帝的心思,而且猜得既准又快。在各方大吏还大多摸不清风向的时候,他便知道道光要对鸦片动真格的,所以大事小情无不使着劲上。

等到道光把态度摆明,封疆大吏们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禁烟派,上来的奏折清一色要痛打落水狗,可这时候你已经迟了,因为人爵爷早就凭着禁烟的政绩排第二了。

现在重新站队,林则徐因“主剿”,下课,琦善改了“主抚”,上岗,不能不说,随风而变有时也是官场生存的一大法则。

1840年12月4日,琦善正式接任两广总督一职,中英谈判也在同一天启动,由于懿律己患病回国,英方担任谈判的代表是那个义律。

总督大人跟帝国所有督抚一样,不通洋文,英国人递上来的文件怎么看都像是一堆道士画的符咒。不过等到有人把它们翻译出来时,琦善的脑袋开始嗡嗡作响,摊大事了,那真是能要人命的符咒啊!

出京时,道光和琦善所定的谈判底线是“雪冤”和“乞恩”,更具体一点,就是惩办林则徐和恢复通商。孰料义律对办不办林则徐毫无兴趣,他要做的是生意:除了通商外,还提出了割地赔款。

这可把琦善给难坏了,他做不了主,只能含含糊糊地向上汇报。

琦善犹豫,谈判中止,义律马上拿出杀手锏,下令英军向广州发动进攻。

讨价还价

作为广州的门户,虎门即将经受考验。

经过前面几次的较量,即便林则徐可以将错就错,不揭开真相,呈送假战报的广东水师也已有了自知之明,那就是自个的舰船没一艘可心的,平时搞搞海岸巡逻,追追走私船,打打海盗,或许还能凑合,要在海上跟人家正规海军作战,等同于白给。

在此前提下,连林则徐也不得不承认,与英军“交锋于海洋,未必即有把握”。不过他转而想到,既然海上打不过这些洋鬼子,那么不如“诱擒于陆地”,把他们诱到陆地上来斗。

在被革职之前,林则徐采取的是一种“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古老战术,他特意对虎门炮台进行了检查和加固,力图以陆上炮台的优势来克服海上力量不足的弱势。

按照林则徐的预计,英军只要敢登陆,有一个削一个,准保让他们鸡飞蛋打,连根毛都捞不着。

1841年1月,英军向虎门的第一道防线沙角炮台发起进攻。

中国炮台所使用火炮,大多是明朝时的火绳炮,好一点的是经火绳炮改良的所谓“红夷大炮”,都是两三个世纪前的古物了。这些东西看上去体量不小,其实笨而无用,既瞄不准又打不远。在双方火炮对射时,根本就是你打他不着,他打你却一打一个准。

英军一直在现代战争中厮混,其战术也与中国军队拉开了长长的距离。登陆后,他们才不会傻乎乎地往你火网里钻呢,而是直接就从炮台侧背摸了上去。

虎门炮台都有一个致命缺陷,即防前不妨后,侧背全空在那里,似乎就等着让人家钻。

没人想到英军会出现在那个地方,包括林则徐在内。大家都以为,洋人之所以不会下跪,是因为膝盖不能打弯。这些只能直着走路的英国鬼子,怎么可能想象他们如猿猴一样攀爬炮台呢?

可是英国人就那么爬了上去,而且极其麻利。

有人说,沙角之战时,琦善拒绝向虎门增派援兵,是战败的主要原因。其实当时琦善已向虎门调派了足额的兵力,交战时,中国兵勇超过一万人,每座炮台都给塞得满满的,后来者连插都插不进去。

沙角之战,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国军队死伤达到七百多人,副将陈连升战死,英军方面仅有不到四十人挂彩,死亡一个也没有。

这一战让琦善大为惊骇。

据清末笔记记载,琦善并不是完全不懂兵法之人,胆子也不小。在他后来被起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完全称得上是一个督师有方的大帅。据说当太平军优势兵力逼近时,“众咸栗栗”,旁边的人都在发抖,而他则指挥若定,毫无慌乱之色,结果那一仗还打赢了。

太平军与清军,虽然也差着级别,但双方还够得着,看得见。英军与清军之间,只一个悬殊了得,琦善踮着脚,仰着头都看不到,不惊才怪。

既然还是打不过,那只有先谈一谈了。

林则徐在虎门销掉的那些鸦片,如今算是英国政府的财产了,这些得赔,义律的开价是两千万两白银。

好个爵爷,当年请家庭教师的那三百两巨额学费真不是白花的,这么多的宦场生涯也没有白混,两千万,愣是让他给压到了六百万。

谈判犹如做生意,起价高,还价狠,乃正常现象,可是足足三倍的差距,生意又好像不是这么做的,只能说,跟油头滑脑的爵爷在一起,英国绅士还是有些吃不消。

在谈判时,爵爷给自己设计的角色定位,一会像是义律和道光之间的劝架人,一会又像是义律的中国朋友,还是很知心很诚恳的那种,反正就是不像一个正式的谈判代表。

琦善说,我赔这些钱给你,不知道要给皇上讲多少好话,没准皇上一不高兴,还会重罪治我哩,而且我告诉你,其实皇帝也拿不出这笔巨款,得靠我自己想法子另外筹措。

“现在你开高价勒索我不要紧,辜负我一片苦心也没事,就怕我被弄走后,整个天朝上国再也找不到像我这样事事替你们着想的好人了,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考虑其中的得失轻重才行。”

义律长年累月跟中国官吏打交道,哪个不是高高在上,又哪个不是妄自尊大,如琦善这般低调,而且口口声声替他着想的大吏真不多见。

那六百万就六百万吧。

对于爵爷来说,菜市场买菜的事情好搞,最让他为难的是割地。

义律坚持,葡萄牙有澳门,英国得取香港。给不给?不给的话,定海和沙角你们也别想要回去了,而且我们还会继续进攻,拿更多的地,都不用你给。

彼时的香港,不过跟澳门一样,是一个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不毛之地”,定海和沙角要比它重要得多。假使一定要拿个地方出来,琦善无疑只会选香港。

可是再偏僻,如果皇帝不点头,琦善也不敢说割就割,毕竟这不是他家的私产。于是爵爷耍了个滑头,他将“割让”改成了“寄居一隅”,英国人择块角落住住可以,但无产权,而且税还得交给中国政府。

这就是“穿鼻草约”,属于谈判草案,不是正式文本。在未得到道光同意之前,琦善一直改来改去,而且以种种借口拖着不肯签字或盖印,其中仅笔墨官司就打了一个多月,双方来来往往的照会发了有十五通之多。

义律也不是一直都有这种耐心,可他一旦喊打喊杀,爵爷马上就会说,我这就写报告,“代为恳奏”,好好地劝一劝皇上,你不要着急。

等到义律真急了,爵爷索性装病躺倒在床:“我病了,而且病情很重,不过你放心,只要一息尚存,我爬也要爬过来给你签字。”

让琦善这么一说,义律不心软都不可能。事实上,“穿鼻草约”即便真的实现,距离英国政府的心理价位也还差着老大一截,这位全权代表之所以会弃政府指令于不顾,很大程度上倒真的是因为爵爷的表演太成功太感人了。

可是有一个人看不懂,不仅不懂,还为此大发雷霆,这个人是道光。他同时收到了两份奏折,一份是关于沙角战败的报告,另一份则是琦善的密折。

作为一个主持过重大军事行动的皇帝,道光并不缺乏对战场的基本判断力。他相信,如果中英海战的话,己方可能确实不是英方的对手,但陆战则未必,过去平定张格尔和阻击浩罕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了这种印象及自信。

海战不行,陆战行,在这一点上,他与林则徐算是想到一起去了。可是如何解释沙角之败呢,道光认为,这与琦善有关。

琦善在密折中描述了英军陆军力量的凶猛,强调了自己倾向于和谈了局的不得已,这在道光看来,纯属被英国人吓破了胆,有你这样的主帅,难怪打不了胜仗。

至于琦善提到的一些谈判细节,英方的要价,中方的还价,则更让道光来火。

在道光看来,除了“雪冤”和“乞恩”,其他都是非分要求,捡出其中的任何一项,大清立国以来都从无先例,而答应其中的任何一项,今后见到列祖列宗也注定得给脸子看。

就这,你还跟他们谈,以至于“代逆恳求”,究竟安的什么心?

道光给琦善下了结论:“林则徐是学着英国人来吓唬我,你琦善是助纣为虐,帮着英国人来诓骗我,十足的丧心病狂加丧尽天良!”

感情色彩如此浓厚,敢情这皇帝捧人跟毁人都一样厉害。

道光指示琦善,立即跟英方摊牌,关闭谈判的大门,通商也不给了,而且“朕志已定,绝无游移”,我下了最大决心,决不会再动摇。

他要改“主抚”为“主剿”,在陆地上与对手好好地较量一番。

三重门

道光的这道“关门谕旨”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发出,半个月后,它到了琦善的手中。

皇帝的脸扳到如此可怕的程度,琦善就算远在广州,也能体会到那种不寒而栗兼如临深渊的感觉。

但他并未照皇帝说的办,不仅没有关闭谈判大门,反而更进一步,改变了先前由专使从中间说项的做法,亲自前往虎门,与义律直接会谈。

这已经属于抗旨不遵了,琦善当然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可他不能不这么做,因为他的部下、负责军事防务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也有这一需求。

关天培是武秀才出身的将领,胆略过人。当初在办理漕粮海运时,因风险太大,一开始没人敢督运护送,琦善和陶澍为此都十分头疼,“颇难其选”,关天培以区区参将身份毛遂自荐,“力请身任”,主动要求担任押粮官。当他护送船队到达天津时,百万漕粮完好无缺,由此得到道光的垂青,成了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如海运这种可以建功立业的机会毕竟少,关天培因此老是觉得不得劲。有一年,他出去跟朋友喝酒,喝醉了,忽然说,前几天有算命的给我算过,说我“生当扬威,死当庙食”,也就是活着的时候可以扬名天下,死了也会受到人们的纪念,如今我都四十多了,哪里有啊?

命运这个东西似乎早有前定。你想它的时候它不来,不想的时候偏偏来了。驻守虎门时,关天培已经六十岁了。

关天培胆大,也不怕死,在战绩虚妄的“七战七捷”中,这位老将的英雄形象并不虚妄。

身边的水师舰船一艘接着一艘沉没,惊恐的水手们纷纷跳水,然而作为指挥官的关天培毫无惧色,他拔出腰刀,大喝一声:“敢退后者立斩!”

在关天培的督率下,已经破损不堪的旗舰仍然连续不断地开火,尽管炮弹根本就够不着对手。

在当时的情况下,关天培几无生路,但他这种自杀式的英勇举动,却深深打动了英方担任指挥的义律,后者挥挥手,让下属不要再开炮,听任关天培突围而去。

如果可以坚持,关天培决不会轻言放弃,他觉得坚持不住,是沙角之战以后的事。

沙角沦陷后,英军将第二门户上横档岛也围困起来。上横档岛是虎门防御体系中最关键的一道,近半炮台设于此处。让关天培感到格外焦虑的是,上横档岛也有跟沙角一样的软肋,即侧背空虚,只要英军从那里突破,正面的炮台就失去了作用。

所以这个时候琦善喊停,正是关天培最需要的,他需要时间喘息休整,需要时间弥补漏洞,甚至如果可以实现停战,也许是最好的选择——沙角之战是守军准备最充分,也最英勇的一战,但结果的惨烈,使得官兵士气大挫,一部分士兵甚至因此“闹赏”,不多发奖金,就不打仗了。

谈判期间,在琦善的支持下,关天培一方面增放饷银,以鼓舞军心,另一方面,不顾英方的反对,一直在“偷偷摸摸”地进行补漏。

琦善的“公然抗旨”,实质上起到了拖延时间,为关天培打掩护的作用。

如果说以前与义律谈判,还有几分诚意的话,此后由于道光表明了“主剿”的态度,爵爷就只能完全靠说谎和扯淡来维持了。

那段时间,他不停地变换各种能想得到的招数,往往到关键时候,身体就出现“状况”,然后顺势要求会议延期举行。

有一次,两人连谈十二个小时,条文都重新拟好了,义律以为大功即将告成,结果竟然又让琦善给泥鳅一样地溜掉了。

爵爷从虎门溜回广州,迎接他的是两份文件,一份是道光的最新谕旨,言明会有新的“主剿”将军来广州就任,这表明他遭到罢黜只是时间问题,另一份是义律的照会,告诉他,按照两人的约定,英军已经从定海撤出,所以这次他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签字,否则再也不会客气。

两边的债主气哄哄地都来了,夹在中间的爵爷再也支持不住,顺着椅子就滑了下去。这回真不是装,整个人到了天旋地转、“心神恍惚”的程度。

可他还想靠扯淡再拖上两天。

“重病缠身”的情况需要在第一时间通知义律,不然人家不知道啊,所以爵爷让专使给义律送去一个照会:请个假,顺便通知会议延期。

在专使身上,另外还带了一份琦善草拟的文件,这份文件上将“只许香港一隅”,改成了“可许全岛”。琦善叮嘱专使见机行事,如果义律见了照会后情绪不错,那就把这件“优惠”了的文件给他,继续讨老小子高兴高兴,反之,则不要给。

专使返回时,把“优惠文件”原样带了回来——看来义律真的挺不开心,也是,一天天就这么跟个“病人”干上火,正常人能开心得了吗?

不开心,就要找别扭。

义律算是给足面子,在限定时间到来后,又多等了三天,三天一过,见不着琦善的影子,他动手了。

1841年2月23日,英军舰队向横档岛进发。

虎门防御体系由关天培亲手设计,称得上是整个大清国最强大的海防工程,其特点就是形成三重门户,即由分隔三地的炮台对来敌实行层层堵截,以达到御敌于广州之外的目的。

不过这一设计针对的只是像“七战七捷”中出现的少量敌舰,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军舰艇的数量和攻击能力远远超出了虎门炮台所能承受的限度。

世界第一海军的称号不是自封的,当攻击虎门炮台时,英国海军指挥官第一时间就改换战术,他不直接去广州了,而是一座座炮台来,挨着个地跟你玩,沙角炮台就是这样被眼睁睁一口吞掉的。

短时间内,漏洞可以想法修补,整体布局却无法改动。关天培只能吸取教训,争取让自己不重蹈沙角战败的覆辙。

趁着琦善谈判休战,他在上横档岛侧后加建了隐蔽式炮台,并增派兵勇,这样确保英军无法再抄袭后路。

可是他在补住一个漏洞的同时,另一个漏洞又被对手给紧紧抓住了。英军抢先攻占关天培未能设防的下横档岛,并以该地为制高点,设立了野战炮兵阵地。

战斗开始后,下横档岛的野炮居高临下,火力齐开,完全覆盖关天培主防的上横档岛,打得岛上官兵一片混乱。

中英军事上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武器和兵员素质上,技战术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要知道,在西方的近现代战争中,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建立制高点,凭借野战炮火实施打击,都早已成为一个常识,绝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倘若把背景放到冷兵器时代,关天培绝对出类拔萃,但在横档之战中,他仅仅在军事思维上,就差着人家两到三个世纪。

战斗一天就结束了,关天培英勇战死,“身受数十创以殉,天下痛之”。这位老将再次以自己的无畏表现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当家人领走他的遗骸时,英舰特地鸣放礼炮致哀。

关于他个人命运的预言则分毫不差:“生当扬威,死当庙食”!

可是与沙角之战相比,横档之战也输得更加无话可说。中国军队死伤三百余人,被俘千人,英军仅有五人受伤,还是擦破点皮,只要涂涂红药水的那种。

十多天后,“病”着的琦善被革职,并锁拿回京问罪。主要原因不是打了败仗,而是有人上密折,控告他“私许香港”。

爵爷早已知道会遭罢黜,可是真的想不到仅仅因为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自己就会沦落为罪人一个。

“私许香港”,没有皇帝的认可,如何私许法?

曾经的“主剿派”林则徐,后来的“主抚派”琦善,不管他们曾经如何精明强干,又怎样在对付英国人的过程中动足脑筋,想尽策略,最后的命运无一例外都是披头散发地被装入囚车,其间相差不过几个月而已。

在帝国官场,似乎只有曹振镛那样的人才能太平一世,安稳一生。

同类推荐
  • 红色档案:1943黄金大争战

    红色档案:1943黄金大争战

    “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华北,继而进入黄岗山金矿。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亦因战线拉长致使国内资源匮乏,更加紧对黄岗山金矿的掠夺性开采,矿工们稍有不满便遭到残害。此时延安方面资金紧缺,上级领导责成八路军和地下党设法开采和运出黄岗山黄金。敌我双方的争夺陷入胶着状态。年轻的地下党员郭晓冬领命潜伏进入黄岗山金矿,与黄岗山财东马万祺合作,利用其暗藏的一百支步枪和弹药对日伪军进行伏击,日伪军恼羞成怒,加紧对黄岗山金矿的严密控制,诱降土匪头子鲁大成做了黄岗山地区伪军司令,鲁大成掠走马万祺父女欲加以残害。郭晓冬设计捕获鲁大成,救出马万祺父女。
  • 异闻录:九重图阵

    异闻录:九重图阵

    一群看起来各不相干的人分别收到来自同一家旅行社的七周年免费邀请函。按照旅程的原计划路线,旅行团本应前往新疆克拉玛依市的艾里克湖,中途却走错了路线,并且还忽然遭遇雪崩,旅行团的行程也因此被意外阻断。眼看即将陷入绝境,女导游带着大家走过一条吊桥,意外发现远处屹立着一栋奇怪的哥特式别墅。众人不禁感到大喜,因为这栋别墅代表着绝处逢生。可就在入住别墅的当晚,旅行团成员相继遇害。一个手握银白色巨斧的神秘黑衣人在雨夜里暗自潜行,如同隐匿在暗夜中的掠杀者开始疯狂收割生命。一时间别墅内人人自危。真正的幕后凶手究竟是谁?为何要对旅行团的成员痛下杀手?在第九个人逃脱谋杀之时,一个关于所谓远古图腾的秘密逐渐暴露出来,而杀人者竟然相信,只要在九个被害者的背上刻上图腾并摆成图阵,就能启动这个图腾蕴含的巨大力量。
  • 谁在耶林普提大道的第三个拐角

    谁在耶林普提大道的第三个拐角

    本书是作者杨雨辰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入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十余篇。风格多样,现实、古典,写实、虚构……这些人这些事,也许就是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和曾经经历过的事。只是借着故事,希望能够帮你寻到片刻安宁。但愿如彼。
  • 一个人的朝圣

    一个人的朝圣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 车头爹车厢娘

    车头爹车厢娘

    《车头爹车厢娘》(作者刘华)是一部缅怀中国铁路的蒸汽机时代的长篇小说,这是对一个激烈变动的时代和一个铁路世家的书写,这是关于一个国家的大规模建设时代的史诗性长篇。《车头爹车厢娘》讲述从抗日战争中沿着铁路走出来的枣庄奶奶和他的子孙们,亲历了一个为铁路而热血沸腾的时代,火车的汽笛声是深入奶奶精魂的生命之声,枣庄奶奶的一生见证了铁路飞腾的时代和铁路工人建设国家的历史:他们出身铁路世家,他们为铁路而生,他们为铁路而死,他们追随铁路走向四面八方,他们因铁路而进发出生命的激情,他们是中国铁路史和中国工业化历史的建设者。
热门推荐
  • 泽少的甜品

    泽少的甜品

    冰冷的地下室里,安静的只能听见微弱的呼吸声,被囚的是一个双手被拷着铁链的小女孩,长长的睫毛微微颤抖着,皱了皱眉,她睁开了双眼,异瞳,这是个笼子?惊恐占据了她的身心……“少爷,这个人类女孩怎么处置?”“……先养着”同是孤儿的遭遇使他冰冷的眸子染上一层雾气,瞬间温柔了许多,银白色的发丝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光芒,他戏谑的嘴角透露出几分期待的神色,那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少爷第一次留下人类,给我好生看着!”一个身穿黑色制服的金发男人吩咐道,如果没有刚才那位的出现,他的颜值可以说是令人惊叹都不足为奇了。
  • 秦争汉讨

    秦争汉讨

    嬴政的不幸始于童年,老爹的狠心让还在撒尿和泥的嬴政第一次发现权力的重要,充当外交使者的这段时间他认识了比他大几岁的大哥哥姬丹,估计还是姬大哥哥手把手教小嬴政捏泥巴的,嬴政或许不会想到这个昔日的好友在二十多年后竟差点要了自己的命。胡亥原本是个老实的好少年却被老师忽悠走上一条杀兄夺位亡国的不归路。三好学生刘季是如何从一个品行兼优的好学生成为黑社会混混再从时代中脱颖而出宽厚好青年刘盈是怎样反抗老妈吕雉的夺权?······本书的主角很多,不过和很多主角不一样,他们的前半辈子几乎没有获得主角光环这种接近于bug的东西,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忙着搞垮对手就是忙着忽悠自己人。
  • 抢手前妻,慕少请离婚

    抢手前妻,慕少请离婚

    新婚夜,她独守空闺,电视上却传来他和别的女人出入酒店镜头。她成为了T市所有人的笑柄。一气之下,她远走他乡。只是没有人知道,她远走他乡的目的,只是为了生下他的孩子。连他都不知道,孩子的存在。他一直以为,白浅浅嫁给他,只是为了白家的利益。所以他冷落她,嘲讽她,甚至拿别的女人报复她。可是她在隐忍的同时,却用雷霆手腕赶走他身边所有的女人。他和她的游戏,他乐在其中。直到他初恋情人的出现,她终于无法再忍。一纸离婚协议冷漠的砸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魔鬼物语

    魔鬼物语

    少年(少女),你眼神不错,和我签订契约把。
  • 你不就我我就你

    你不就我我就你

    墨秝成天嚷嚷叫嚣着不恋爱,不结婚,工作不累吗?生活不苦吗?为什么还要找罪受!!!突然在某一年的某一天,在群里,默默的发了一个结婚请柬,附赠清脆的打脸声.....
  • 她被七爷宠坏了

    她被七爷宠坏了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她是倾国倾城的许佳人,妖艳魅惑。 他是京城人人都惧之的顾七爷(顾北方),薄凉如玉,心狠手辣,性格偏执 人人都说顾七爷要孤独终老,但站在他身边的那个女人是谁,人人都说顾七爷讨厌女人,那那个被他亲亲抱抱举高高的是男扮女装吗?许佳人:你是我的北方,也只能是我的顾北方:佳人在何处,何处便是北方一场合作,她们阴差阳错地在一起 (女主身份多重,敬请期待)
  • 形象

    形象

    一个娓娓道来的、关于这本旧书的奇特来源的故事。一种存在于绘画之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场因为城市而起的失踪。一个异乡人倒霉的梦境。一次情绪低落时的追忆……它就是一段独白,同时也是十个严肃的玩笑。不能把它理解为几个分裂的故事,它们联系紧密;另外,请保持轻松状态,它从不“深入灵魂”。
  • 何以白首

    何以白首

    多年以后沈央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高中老师,但安逸充实的生活却让她越来越不安?那个青春里出现的人似乎回来了
  • 来自仙界

    来自仙界

    中皇星域统治者渡劫失败重回地球,回到地球后,往事历历在目,随着一系列奇异事件被解开,地球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且看夏秋一路披荆斩棘,做商业大亨、做医学专家、让众人仰望,重回往日巅峰。
  • 冬雪瑞年

    冬雪瑞年

    以雪为引,以小时候常见的麦、油菜贯穿全文,揭示人们对雪的期望和丰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