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4400000001

第1章 连珠射

他的名字叫爱新觉罗.旻宁,是为嘉庆帝的第二个儿子,即二阿哥。旻宁有一个长兄,但出生三个月就病死了,所以他实际上可以算作是大阿哥。1813年9月15日,这一天嘉庆帝不在京城,阿哥们则聚集于上书房读书,谁也没想到,一场震撼宫廷的大事变就在眼前。当天,一群老百姓竟然持刀弄枪,闯进了戒备森严的皇城!

这不是在演戏,更不是在穿越,参与者当然也不会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是天理教徒,或者说,是一群造反者,首领唤作林清,所以史书又把这次突发事件称为“林清之变”。

金庸《鹿鼎记》中韦小宝进宫的情节并非空穴来风,林清施展“无间道”,把地下工作做到了大内深宫,好多太监都是安插进来的教徒,他们里应外合,使得造反者轻易就混进了紫禁城。

林清原计划调集数百人攻打皇宫,“韦小宝”们说这又不是赶集,里面地方小,容不下那么多人,想想也对,由内应太监做向导,轻车熟路,人多反而眼杂,于是林清就临时挑了两百人作为敢死队。

组织这样的惊天大行动,意外总是少不了,结果真正闯进深宫的只有五十多人,但这五十多人已经足以把宫内搅到天翻地覆。

枪壮怂人胆

当天负责在上书房值班的官员是礼部侍郎宝兴。他熬了一个通宵,正打着呵欠准备回家,路上正巧就撞见这一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一群人舞着刀冲过来,个个犹如从地狱放出的罗刹,而那一把把刀都泛着白光,冷森森令人胆寒。

宝兴是个文官,也没有经历过如此情境下的紧急演练,那颗心哪,真是吓得突突的。好在他的临场表现还能算得上是个半拉老爷们,脚下虽然已经打晃,但还能挣扎着踉踉跄跄地往回跑。

附近的一名护军统领闻讯而至。护军是宫内警卫,这位警卫首领倒也不含糊,立即带人上前摆了一个防御造型,但大内高手勇则勇矣,却不智,因为跟在统领后面的没几个人,你武功精湛,人家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敢死队员,一阵舞舞喳喳之后,天理教的人固然倒了一些,几个护军同样也都挂了彩。

眼见得护军已经抵挡不住,一旁的宝侍郎赶紧让人关门。

不行了,得向上汇报。

惊闻大变,紫禁城内早就乱了套,人们一个赛一个地狼狈。亲王贝勒爷们固然心虚胆怯,争着要驾车逃命,有的护军统领竟然也想跟在后面溜之乎也。最倒霉的就是如宝兴那样的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不说,跑还跑不快,某位翰林院编修就差点吃了刀子,这时多亏他的仆人挺身救主,替他挨了几刀,这才得以虎口脱险。三天后,当搜索队在一个柜子里发现他时,已经饿得不像样子了。

怕吗,谁不怕,可是有人不怕。这个勇敢的人就是二阿哥旻宁。他大叫一声:“快把我的武器拿出来!”

阿哥们的武器其实是用来围猎的家伙,比如火药罐、鸟枪(又称火绳枪)、腰刀。以往打鸟兽,现在要用来打人。

上书房太监奉命爬上墙垣,登高警戒。不一会,就听到他尖着嗓子喊起来:“不好不好,爬墙过来了。”循声望去,果然看到有人上了墙,手里还举着白旗——不是投降的标志,而是进攻的号令。

武器已经取出,旻宁端着鸟枪立于殿下。那一刻,是磨刀霍霍者与一位王子的对垒。墙上墙下,双方的距离如此之近,彼此间的眼睛鼻子眉毛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鸟枪号称现代步枪的鼻祖,但使用起来却极其繁琐,几个步骤做下来得让你出一身汗,所以一般都要几个人轮流装填弹药和发射。若是一个人单挑,脆弱一点的心灵绝对经受不起。

事实证明,旻宁是个汉子。他的动作很快,而且枪法极准,第一枪就撂倒一个,再一枪又打死一个。就这两枪,把进攻者全给镇住了,乃至“错愕不敢前”,没人再敢随随便便攀上墙头。

枪壮怂人胆,鸟枪一响,大家伙的胆量和爆发力全都被超水平激发出来,其他皇子也跟着乒乒乓乓放起了枪。

危急关头,旻宁担当起了领导者的角色。他一边下令将紫禁城的四门紧闭,实行严防死守,一边派人发出警报,召集京城禁军入内护卫。

还有一件事不能忘,那就是得派人向他的父皇奏报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嘉庆帝接到奏报,已经是第二天的事了,此时他正在丫髻山行宫,距北京城近两百里路程。1813年9月19日,嘉庆急忙起驾回宫,但刚到达京郊,就听说有天理教人马正浩浩荡荡直奔他们而来,据传有三千之众。

随同嘉庆的御林军并不多,从扈从大臣到普通兵丁都被吓得面如土色,看这情形,对方杀进皇宫的过程,倒像是在围点打援,三千精锐,我们怎么干得过人家?

嘉庆到底是扳倒过和坤的皇帝,不是吃干饭的,虽然也免不了心慌意乱,但表面还能强作镇定:“不要怕,等他们真的来了,你们在前面抵御,我一定会督后观战”。潜台词是,我这个皇帝绝不会扔下你们,一个人跑掉。

上上下下紧张了半天,最终才发现是虚惊一场,“有贼三千”纯属谣言。

擦完汗,嘉庆一行回到北京,得知“林清之变”已被平定,而在过往惊心动魄的三天里,二阿哥旻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第一天,在宫内护卫和京城禁军的内外夹攻下,基本遏制了天理教的正面攻击,但警报并没解除,因为还有很多教徒潜藏于紫禁城内,皇宫不是更安全,而是更危险了。

从第二天起,旻宁宣布戒严,并下令禁军进行大搜索。到了半夜,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雨。

禁军所用武器也是鸟枪,火药受了潮,便无法射击。官兵们全都抱怨,说雷雨早不来晚不来,这时候来,真是招人骂。后来才知道,教徒们聚集一处,已经准备在紫禁城里纵火,听到雷声后大部分人惊溃而去,余下的再想点火,雨一来又把火种给浇灭了。

没有这场雷雨,紫禁城可能会被焚之一炬,所以该出口大骂的不是京城禁军,而该是天理教徒。

虽然水浇灭了火,但天理教的暗袭并未停止,同样宫内也不敢放松戒备,旻宁亲率贴身侍卫四处进行巡查,

这个神奇的雷雨夜似乎是大清国国运尚存的一个标志。当天理教徒火攻不成,试图再次翻越大内宫墙时,闪电把地面变成白昼,完全暴露了他们的身影和行踪。

在无法正常使用鸟枪的情况下,旻宁还有新的武器。这个武器的名字叫弹弓。

二阿哥使用弹弓的纪录是,百步之外瞄准飞鸟,百不失一二,基本上是百发百中,完全是如今特警队神枪手的水准。

旻宁挟弓以射,这回手法更快,而且弹无虚发,越墙者无不应弦而倒。

在转到乾清宫时,他忽然看到有一个人立于殿脊之上,正手挥令旗,组织新一轮进攻——这些天理教徒堪称民间高手,功夫真是个个了得,想想看紫禁城的宫墙有多高,殿宇又有多高,然而此辈竟能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一般。

旻宁一摸口袋,袋里空空如也,弹丸已经告罄。情急之下,他用上了“咬”,当然不是咬人,而是咬钮扣,他把衣服上的几颗金钮扣全咬了下来。

金钮扣就是弹药,旻宁来了个连珠射,殿脊上的指挥者被击个正着,随即摔死于殿下。

雨越下越大,天理教再也无计可施,天明以后,“林清之变”宣告完全失败。

一人一嘴毛

经历这场没有预演的事故,旻宁威望大增,群臣纷纷上奏,有的夸他智勇沉着,有的赞他举措有方。嘉庆帝在回京途中就评价其为“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册封智亲王,旻宁所用枪支也成了一把英雄枪,被命名为“威烈”。

作为父亲,嘉庆对儿子的出手并不感到特别诧异,他还清楚地记得旻宁小时候的事。

那一年秋天,皇室例行“木兰秋猕”,也就是组织大家到皇家猎场去围猎。当时乾隆尚在,嘉庆和一班皇子皇孙们随队而行。

乾隆对时年八岁的旻宁非常偏爱,在皇子们比试射技时,特意把这位皇孙带在了身边。旻宁初生牛犊不怕虎,看得兴起,等父辈们一结束比赛,他就迈步上前,也拿出了自备的小弓箭,啪啪啪连射过去,接连中了两靶。

孙子出落得如此有出息,让乾隆又惊又喜,急忙把旻宁喊到身边,摸着他的小脑袋打趣:“你要是能连着射中三靶,我就赏你黄马褂。”

旻宁二话不说,举弓便射,这次竟然又中了靶心。射完之后,他将弓箭往地上一扔,跪倒在乾隆面前。

乾隆乐不可支,问他想要什么赏赐,可他就是抿着嘴不回答,也不起来。

乾隆大笑:“我知道了。”

赏黄马褂本来只是一句戏言,但小孩子较真,大人不履行诺言还不行。再说君无戏言,过去有人凭一片梧桐树叶,都能分到一个诸侯王当当,一件黄马褂算得什么。

乾隆立即命侍臣去取黄马褂。侍臣挑来选去,所有黄马褂里,只有成人穿的大号,又不可能临时赶制儿童版的小号,没奈何,只好取来一件大的黄马褂给旻宁披上。

旻宁如愿以偿,这才开开心心地谢恩站起。

对于小旻宁来说,那件黄马褂实在太长太大,披在身上,像件长裙子,连路都不能走。于是乾隆下令侍卫抱着他走,一路过去,观者无不惊羡不已,堪为一时之佳话。

俗话说得好,从小一看,到老一半,乾隆看好这个孙子,嘉庆也看好这个儿子,而成年旻宁的神勇表现,也证明赏给他的那件黄马褂已经越来越合身了。

虽然意外地诞生了一位英雄,但“林清之变”还是从心理上给嘉庆留下了沉重的阴影。

丫髻山行宫离乾隆的陵寝已经很近,按照原计划,他当时还要去给亡父扫墓,然而京城发来的奏报把所有好心情扫地一空。在返京途中,嘉庆便命大臣起草“遇变罪己诏”,先进行自我批评。可是检讨来检讨去,却发现他自个还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好皇帝。

“我即位十八年了,这十八年来,心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国事政事天下事,没干过什么坑人勾当啊。现在突然给我来这么一手,实不可解,真是不知道老天爷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好皇帝”的委屈都是相同的。就像当年的明朝皇帝崇祯,自怨自艾后,很快就会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大臣,愤恨“诸臣之误朕”,嘉庆也是如此。

“再三跟你们讲,不要因循怠玩,认真一点,你们不听,还是忽悠,结果忽悠来忽悠去,弄出这样的大祸。”

在嘉庆看来,“林清之变”简直跟火星坠落差不多,皇帝尚在行宫,老巢就差点让人给抄了,历数汉唐宋明,哪朝哪代有过这样的事?

留京的王公大臣们迎接王驾,跪听嘉庆的“罪己诏”时,个个呜咽失声,哭得稀里哗啦。当然还有那最哈哈最没心没肺的,私下仍在叨叨:“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尽职了呀,您还说这话,什么意思嘛。”

嘉庆是帝国的当家人,不管是抽自己嘴巴,还是打别人屁股,反正都说明一个问题,他是真急了,觉得这个家越来越难以维持。

“我们大清以前是何等强盛啊……”

说起来,嘉庆的运气也真是差,父亲乾隆文治武功,看上去完美得不能再完美,偏偏到他上台的时候,犹如水浒传中“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开篇,那什么天罡地煞都被放了出来。

先是白莲教哗然而起,酿成大清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民变,接着政府与民间,你啪嚓我,我啪嚓你,一人一嘴毛,国家由此元气大伤,眼睁睁地看着“康乾盛世”到了头。如此一蹉跎就是九年,刚刚捯饬着把白莲教给摆平吧,猛不丁地又来这一出,确实让人有点晕头转向,不知西东的感觉。

咋这么扯呢。嘉庆烦闷不已,这一年,他甚至连生日都没心情过了。

“林清之变”时,有一支箭射在皇门匾额之上。过后进行清理,箭头被特意予以保留,嘉庆似乎有意用这种方式来告诫子孙:“有朝一日,你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插在额上的那个箭头给拔掉。”

说这番话的时候,他自己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力感。

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基本瓦解了天理教,但阴影并未能从当事人的心中完全褪去。直到临终的前一年,嘉庆还不忘跟大臣们聊起这件事:“永不忘十八年之变(即林清之变)……”

众望所归

1820年7月25日,嘉庆突然驾崩于热河行宫。

老皇帝一死,最紧要的事就是确定帝国的继任者。从嘉庆的爷爷雍正开始,清廷便实行了“秘密立储”制度:你想立谁做皇太子,名字写下来,封存于匣中。到要宣布的时候,就到乾清宫最高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去找。

“林清之变”让嘉庆对整个皇宫都失去了安全感,他没有再把匣子托付给“正大光明”,而是带到了热河行宫。可老爷子去得太突然了,随着他一断气,那个要命的匣子究竟在哪里,也成了问题。

如果找不到嘉庆的遗诏,该怎么办?

那就得活着的人给答案了。

孝和皇太后力挺二阿哥旻宁。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皇太后只是旻宁的继母,旻宁的亲生母亲早在其未成年时就去世了。

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孝和皇太后对旻宁十分照顾,而旻宁也对继母很孝顺,“林清之变”时,他曾亲自到后宫去安抚太后,以免她担惊受怕。可以说,这对母子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

惊悉嘉庆去世,孝和皇太后既不清楚匣子藏于何处,也从没听丈夫透露过所立皇太子是谁,她只知道一点,旻宁才是未来皇帝的最合适人选。

皇宫之内,从一般妃子到皇太后,可以说没有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亲生骨肉当皇帝,所以宫心计演了一届又一届,从没有遇冷的时候。孝和皇太后有两个亲生儿子,如果两儿子争气,相信太后也没到超凡脱尘的地步,非要胳膊肘往外拐不可。

但是反复衡量之后,孝和皇太后认为两儿子当皇帝都不够格:三阿哥一天到晚听戏,是个票友,四阿哥日日迷醉于古籍善本之中,是个书呆子,全部加起来也抵不上旻宁这位少年英雄。

太后是个理智而聪明的女人,在江山社稷和个人私欲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当天,她便发出懿旨,表示如果一时找不到匣子,当立旻宁,“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旻宁早在“林清之变”后便誉满天下,“天下臣民”当然都希望这位智勇兼备的阿哥继承大统。就在这时,却忽然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匣子又找到了。

原先恨不得挖地三尺,当匣子真的出现时,众人反而忐忑起来。

从嘉庆生前的言行来看,他最欣赏的皇子无疑应该是旻宁,然而所谓天恩难测,皇帝的心思不能猜,一猜就是错,没准他嘴上嘞嘞两句,真正挑选继承人时又会是另外一种想法呢。

军机大臣奉命开启密匣,打开后发现,在嘉庆留下的传位诏书上,钦定皇太子正是旻宁!

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真是众望所归。1820年8月27日,旻宁正式即位于太和殿,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

在登基的最初那几年,坊间一直流传着关于这位皇帝的种种传说。

某县有个“贰尹”,即县令副职。说是副职,却一直在排队等候,要想上岗,就得进京参加吏部组织的公务员考试。

一考下来,分数呱呱叫,名列总分第二。

这么好的成绩,“贰尹”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可是很多天过去,好消息并没有如约而至。本来第一名被选,就要轮到他,但榜单直接跳过,给了第三名,紧接着,第四、第五,都戴着乌纱帽,心满意足地到各地做官去了。

“贰尹”家里很穷,漂趟北京也没带多少盘缠,时间一长便显得窘迫起来。起初这位仁兄还相信科学,相信政府,以为是吏部的办事人员弄错了,纠正过来后还会给他机会,于是四处借钱,饥一顿饱一顿地待在旅馆里继续坐等“喜讯”。

可你就是把旅馆坐穿,也没你什么事!

吏部考试不是科举,这里比的是关系和背景,不是分数与能力,而且刷你下去也非常容易,一两句评语就足以把一个高分选手打入十八层地狱。

清醒过来之后,“贰尹”备受煎熬,我的这颗中国心哪。

独处异地,没有一个肩膀能靠一下,大鼻涕也不知蹭谁身上才合适,倒霉的公务员绝望已极,真的觉得自己成了世上最“二”的那个人。

在神情恍惚中,“贰尹”一个人走到城外林子里,悬了根带子就要上吊。说时迟,那时快,就听得弹弓嗖嗖响起,弹丸飞过,带子被打断了。

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贰尹”非常惊异,正在东张西望之际,林子后突然走出一男子,按照他的描述,此人身材高大,潮人装扮,正是刚才的发弹者。

潮人对“贰尹”的行为很生气:“堂堂男子汉,傻里巴叽地玩什么自杀,至于这样吗?”

等“贰尹”抽抽噎噎地把前后情形诉说一遍,潮人又笑了。

“我当什么事,这有什么难的。”

说着,他从身上摸出一只鼻烟壶。鼻烟壶很常见,但他的鼻烟壶不常见,因为是白玉的!

“明天你就拿着这只鼻烟壶去吏部大堂求职,求不到就不要出来。”

“贰尹”恍惚间也搞不清状况,糊里糊涂答应下来,第二天真的去了吏部。

吏部门卫都是势利眼,见此人衣着寒酸,竟然要直闯吏部大堂,当即认作是哪条街上冒出来的疯子。

“别进大堂了,还是让我先扭送你去班房再说吧。”

推推搡搡之际,几个大官正好从吏部门口走出,一眼就发现了“贰尹”手里拿着的白玉鼻烟壶。

这几个人的脸色大变,立刻呵斥门卫:“不许无礼。快请来人里面坐!上茶,上好茶!

“贰尹”入内后有些不知所措,倒是大官们很快道出了破格礼遇的缘由:“你手里拿的鼻烟壶,是当今皇上的东西,你怎么得到的?”

“贰尹”被吓到了。这才知道昨天遇到的那个潮人,竟然是道光皇帝。对他来说,这究竟是福还是祸?

这边尚七上八下,那边道光已经在询问入朝的吏部官员:“那个带着我的鼻烟壶去吏部求职的人,他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是道台(副省级)、知府(市级)还是知县(县级)?”

以为是无名之辈,没料到背景真的通了天,几个吏部官员心里也七上八下起来,只好吞吞吐吐地回答:“都不是,只是一个贰尹”。

道光笑了。

“那这小子的运气也太差了。难怪会痛苦到要自杀,弄得我在林子里打猎都不安心。你们看他都到这步田地了,可以选一个最好的职位给他吗?”

皇帝在这里虽然用的是疑问句,可哪个官员又敢回以否定句。结果没有任何意外,“贰尹”拿上吏部颁发的官印,开开心心地上任去了。

这个流传于清代野史中的故事疑点颇多,但毫无疑问,它显示的是早期道光的魄力,当皇帝微服走出宫殿,用手中的弹丸击断林中带子时,他收揽到的是一颗颗民心。

以德治国

嘉庆在把二儿子写进他的传位密诏前,对这位未来的继承人有过各种方式的考察,其中之一便是探询他的治国理念。

当时旻宁说他要以“敦崇教化”为治国之源,以“甄别贤愚”为治国之本,概括起来就是要以德治国。后来的施政,说明并他没有自食其言,确实是这么做的。

这个世上,也许最不缺的就是鼓吹道德的人,但太多的“道德家”都是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别人,把任性的喇叭朝向自己,道光不是这样。他于古玩珍奇一无所好,对吃喝玩乐也不热衷,从不搞七下江南或者形象工程之类的事,闲下来就是读书作文。在私生活的自律方面,别说他爷爷乾隆那样的风流皇帝不能相及,恐怕嘉庆本人也做不到。

这是在三代里面比,若是伸展开去,在整个清朝皇帝系列中,要论生活俭朴,谁得的票数也不会有道光多。

在他继位之初,内府按惯例准备了四十只御用砚,道光说:“我一个人要用这么多干什么,浪费嘛。”退又不能退,便分赐大臣,一人捧一只回去。

他所用的御笔仿制于民间,是极普通的那种,甚至连笔管上镌字都免了,认为浮夸,没必要。皇宫里吃饭,道光从不挑食,偶尔他也会想起要尝尝某个菜,一问价钱太贵,马上打住。

宫中的费用于是缩了又缩,减了又减,每年不过二十万两银子,吃穿拉撒和排场全在里面了。

道光自律苛严,但圣人不是天生的,即使皇帝有时也免不了生出八卦的心。

有一年他在便殿召见官员。所谓便殿,是皇帝吃饭休闲的地方,所召见的官员又是亲近心腹,大家都很放松,君臣唠起嗑来也就要比平时随意得多。

道光伸了个懒腰:“长昼如年啊,每个白天都是这么难熬,你有什么消遣的法子吗?”

官员回答:“我以为读书最好。”

这是标准答案,但道光还是皱了皱眉头。

“读书当然好,可我说的是那种可用于消遣的书。我已经找遍内府藏书,从没见到过啊,不知道外面有没有这样的妙书可以看?”

官员恍然大悟:“哎呀,皇上,外面的妙书可多了去。光我就看过……”

道光长居深宫,对于这些“妙书”,别说看,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所以表情很是茫然。

“恩,我记下来了。”

第二天早朝,道光在军机处碰见军机大臣,这位军机大臣状元出身,书香世家,家里多的是书。道光便笑着问他:“听说你家里藏书丰富,像这些书一定买了吧?”

接下来,便是一连串“妙书”的名字。

军机大臣不听犹可,一听大惊失色,立刻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

道光不高兴了,“我不过就是想跟你借来看看而已,你不借也就算了,用得着这么夸张吗?”

军机大臣却早已汗流浃背。

能不出汗吗,你听听都是哪些“妙书”:《金瓶梅》、《肉蒲团》、《品花宝鉴》……

这都是当年如雷贯耳的三级名书啊,作为状元,就算是曾经偷看过,大庭广众之下也不能承认,再说皇帝这么皮笑肉不笑的,算什么意思?

军机大臣一个劲地否认。

“这都是淫书,我家里绝不敢买,更不会收藏。不知道皇上是从哪里得知我有这些书的,真是太冤枉了。”

“妙书”竟是“淫书”,道光当场愣在那里,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说是要对天下人进行“敦崇教化”,自己却第一个看“淫书”,说出来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回去后,他就气呼呼地写了个手谕,把推荐“淫书”的那位官员狠狠骂了一顿。

那些年,道光不光自律甚严,而且广开言路,鼓励御史上条陈发表意见。

这些条陈,也就是意见书,由道光亲自批阅后,都要分发军机处及各部处理。条陈里面免不了会由事及人,对军机大臣或各部大臣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是举报,常见的情况是,当事官员不敢不遵从皇帝的旨意,但却会牢牢地记住举报人的名字——哼哼,我可是讲究人,今天你摆我一道,说不定哪一天我也会让你变成死玩意儿。

道光留了个心眼,他会把条陈中御史的名字和发表日期都一一裁去,更有甚者,有的条陈从行文风格和语气上,很容易让人看出是谁谁谁,他就索性把前后文也裁掉,只保留中心意思。

这么一来,哪怕是心眼儿再窄巴的大臣也难以打击报复,而御史们要是还不感动,那就等于白活了。

所谓以德治国真不是一句口号,它首先表现的是倡导者自己的素质和水准,厚道也是一种。

伯乐和千里马

连精神出轨都不允许,这是道光的道德境界,而这也成为他对手下官员评判优劣,“甄别贤愚”的一个重要标准。

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说的是地方上的官吏,一般而言,京城的普通官员都没什么额外油水,小日子也没那么好过。

有个翰林家里很穷,薪水不高,又不愿到地方上做官,生活因此陷入窘迫,常常靠跟朋友借钱度日。某天,他又去朋友那里借,去了之后当然不能一开口就说这么俗的事,于是两人下棋赋诗,一直玩到傍晚,这就把借钱的事给忘了。

道光听说后,把翰林调到内阁,并且告诉他,没有人保举和推荐你,要提拔你的正是我本人。“为什么要提拔你,因为从借钱的那件事上,我就看出你是一个静退有操守的人!”

德只是一个方面,道光并没有忽略官员的能力。

在他刚刚登基称帝的那几年,除了拿自己做榜样,倡导“以德治国”外,还没忘记要虚的实的一起来,曾经大力推行“实政”。所谓实政,用道光的话来说,就是要“实心实力办事”,只重效果,不求虚名。在倡办实政的大旗下,道光当起了伯乐。

1824年冬,运河大堤忽然溃决,导致运粮的漕船搁浅,这让执政才四年之久的道光大为不安。从皇家宫廷,到各级官员,再到驻于北方的八旗军队,其粮食大部分都要依赖于南粮北运。一旦运输卡住,大家都得饿肚子。道光赶紧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有人提出“暂雇海运”,从海上开辟新的运粮通道。当时大部分官员都反对,理由不是说海运不可行,而是说以前没这个先例——谁也没见老祖宗从海上运过粮食。

道光力排众议,旗帜鲜明地支持漕粮海运,并任命陶澍为江苏巡抚,具体经办此事。陶澍就是得到道光赏识的那一匹千里马。出人头地之前的陶澍曾经非常落魄,家里穷到锅底朝天,只能靠做私塾先生度日。不过穷困潦倒也有穷困潦倒的范儿,只要有俩钱他就拿去喝酒赌博,横竖没个能混出头的气象。

很自然地,陶澍遭到乡邻们的各种嫌弃,没人叫他大名,而是直呼“陶阿二”,即陶二流子之意,体面一些的人家都不愿意搭理这个二流子。嫌弃到后来,连老婆都忍不住了。陶澍的老婆崔氏带着哭腔对丈夫唠叨,说这破家也太穷了,简直处处戳我的心哪,这样不行,我不能跟你一块饿死。

崔氏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要么你把我给卖了换钱,要么直接下一纸休书。

陶澍怎么也不可能下作到把自己老婆给卖了,所以只能“休”,而所谓“休”,说穿了,其实不是陶澍休崔氏,而是崔氏要踹陶澍了。这个女人反客为主,玩的不过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可怜陶先生现在穷的也就只剩下和老婆相依为命了,让崔氏如此一逼,那真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喝了一瓶二锅头”。

不离不行吗?陶澍只能笑着,当然是强笑着,劝崔氏回心转意。

“夫人的见识也太浅了一点吧,我不过是还没交上大运罢了。前不久有算命的先生给我测过,说我日后必将发达,你不要着急,总有机会跟着我吃香的喝辣的。”

崔氏根本听不进去:“你说的交大运得什么时候,让我继续等,等成一具干尸啊!”

“好吧,我相信你是有福之人,自然有女人可以和你同享富贵。我就算了,咱们现在就拜拜,但愿出去后,真能听到关于你的好消息。”

在老婆的催逼下,陶澍迫不得已,只得离了婚。很多年后,他进京赶考,得中进士,此后一路升迁,真的做到了朝廷大员,据说她那原来的老婆听到后,把肠子都给悔青了。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传奇。科举纵有千般坏处,但它毕竟可以使一些生活在底层的籍籍无名者实现咸鱼翻身,从而施展其才华。

陶澍不同于范进那样的迂腐之辈,年轻时的喝酒赌博,也并不能遮掩他那一颗济世之心。早在不得志时,他喜欢读的就是一些经世致用的“野书”,别人看着都为他着急:你赶快看点“正经书”,争取考个状元什么的吧。

陶澍不慌不忙,而且还能洋洋洒洒地给你说出一番道道:“我们读书人的使命是什么,不光是求得荣华富贵,还要转变国运世运,所以我看这些书是有用的。”

如果你还是“陶阿二”,这番高论就只能自说自话,但当陶澍真的做官后,这些曾为大部分士人和官员所轻视的学问,果真令其大放异彩。

古人讲究忠孝节悌,对符合这一要求的“感动帝国人物”,朝廷不仅会下旨表彰,还会按人头下发材料费,用于建造牌坊。各个省的孝顺儿子、乖巧弟弟虽不多,贞女烈妇总是不少,材料费加一块就成了一个不小的数字。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笔钱往往被办事的人所贪污吞没,反过来又狮子大开口,向当事人勒索修牌坊的钱,而材料费也由三十两被无端地提到了百余两之多。

陶澍初任江苏巡抚时,便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想出一个妙招:索性合并同类项,你们那贞女烈妇啥的,名单凑一块,我统一给你们建一牌坊得了。

第一块牌坊,上面有五百多人,第二块牌坊,三千多人,既为国家省下一大笔钱,又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何乐而不为。

陶澍在自己的辖区内施行后,还怕别的省不知道,他将这一做法刻印成册,让各省仿照推行。事情看上去不大,但却是其他墨守成规的同僚所不愿尝试的,由此也可见陶澍为政之“实”。

不过一开始,推行实政的道光并不喜欢陶澍。

陶澍为官做人不够圆滑,平时爱的就是发“微博”盘点你评点他,尤其身任监察御史时,更是对人丝毫不留情面。说起某人某事,都是一副声色俱厉的样子,乃至于激动到胡子都会当场翘起来。

那时候的道光正鼓励群臣大胆直谏,可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严格的皇家教育,具备极高涵养的人,他实在有些看不惯陶澍的做派,怀疑此人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纯粹搁人面前显摆来了。私下一查,陶澍言行一致,道光转而对他大加赏识和重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这个人尚有良心,肯说几句正经话。”

在陶澍主持海运之前,漕运方面正一筹莫展,乃至于几百万两银子的投资砸下去,连个影子都见不着,这让道光大为恼火,多名官员因此遭到重责。

那些受责官员能够把应试内容倒背如流,也可以写一手漂亮的楷书,他们倒霉就倒霉在对漕运知识一窍不通,说什么什么不懂,乱来。

在这方面,陶澍要强多了,也只有他才能胜任如此复杂浩繁且无先例可循的工程:调运和雇用多达千余的粮船,组织水师一路督运护送,监控从兑米到验米的每一个环节。此次漕粮海运相当成功,属于道光早期办得最为成功的实政之一,对道光和陶澍来说,都称得上是生平的一大政绩。

尚武精神

文治是必要的,但武功更不能少。事实上,从乾隆到嘉庆,他们寄望于道光的正是后面这一点。

在年轻的皇帝身上,具备很多乃祖的气质,血脉之中,有辽阔的大漠,有驰骋的骏马,甚至包括那些习惯和语言。按照清代制度,满蒙官员在殿上跟皇帝谢恩请安,一律都要使用满语。可是满人入主中原已经两百多年,说汉语在很多满人中也逐渐形成了习惯,满语倒反而变得有些陌生。有个满族武官回北京,在给道光谢恩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就忘了这条禁忌,从头至尾都用汉语表述。

道光不是听不懂汉语,但他越听越恼火。

“满语是我们大清立国的根本,老祖宗打江山时就说这个,多神圣的一门语言。可你连偶尔讲两句都不会,这不是忘本吗,真是个败家玩意!”

得,立命革职。

能够进京面见皇帝,差不多是每个地方官的荣耀。那些没运气的或许还得围住这位武官问这问那:“说说看,皇宫里咋样儿,带劲不?”

可怜遭羡慕的那位已经被吓傻了,脸上的褶子都摞摞成了一堆:早知道满语这么重要,就该先补习了再上朝。

对于道光来说,满语代表着百年前那个强悍的马上民族,现在虽然从马上到了马下,但那种尚武精神不能丢,否则就不足以应付类似“林清之变”那样的社会动荡,而呼啸的羽箭也随时可能再次插进皇门的匾额。挑战终于来了,在他即位的第六年,爆发了张格尔之乱。

早在乾隆年间,南疆就发生过“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多次出兵平叛,有名的“香妃故事”即源自于这几次军事行动。

在晚年乾隆自夸的“十全武功”中,南疆平叛独占三席,而且最为耀眼。后来的史家甚至认为,“十全武功”多有自吹自擂的成分,唯独这三仗名副其实。

那次叛乱失败后,始作俑者大小和卓翘了辫子,大和卓的孙子则随乳母逃到国外。张格尔便是大和卓那个长大的孙子。这么多年来,他隔三岔五地就要入境滋事,杀哨兵,抢马匹,烧房子。不过一般都是小规模,而且只要听到点风,就会嗖地一下跑掉,驻疆官兵也始终拿他没办法。

到1826年,张格尔第三次入境,这次他成功地把当地回民煽动起来,呼地一下就掀起了大规模叛乱。1826年8月,张格尔攻破喀什噶尔(今喀什),参赞大臣庆祥兵败自杀,随后南疆四城全部陷落。西北边陲由此一片混乱,形势之严峻,让人恍然又回到了“大小和卓叛乱”的那个年代。

道光肩上所要承受的重量,不比当年的乾隆轻多少。

在张格尔叛乱中,裹从的“白帽回子”(即回民)超过数万,这让道光感到十分不解。因为自祖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政府在那里实施的一直是轻徭薄赋政策,真是没向当地人收什么税,征多少役,新疆回部也“久已习为恭顺”,渐渐地服从中央政府了,怎么他们又突然会被张格尔所利用呢?

道光敏锐地感到这里面定有蹊跷,随即下令内阁首席、文华殿大学士长龄负责查访。长龄经过调查,确认原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贪横不法,民愤极大,是导致张格尔乘隙作乱的间接诱因。斌静随即被革职拿问,由刑部按照“激变良民”律处以斩监候,后又交宗人府“永远圈禁”,这就是震惊朝野的“斌静案”。

道光宣布,对叛乱分子区别对待,胁从者如果能解甲归降,就予以赦免,各归各家,只对一条道走到黑的予以严惩,这就等于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张格尔。在道光组建的平叛班子中,长龄有统率之才,遂授以扬威将军。帅之外还要配将,将的人选是陕甘总督杨遇春,授以参赞大臣之职,作为长龄身边的左膀右臂。

此次征讨,道光从吉林、黑龙江、四川三省调集兵力达五万之众,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兵力的两倍多,但他仍无必胜把握。

与大小和卓时期不同,张格尔的叛军属于中外混合部队,除当地的一部分死硬分子外,还包括相当数量的浩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士兵,他们骑着马,挥着刀,嗜血好杀,彪悍善战,非常难以对付。

在大军出发之前,道光特地把出征将帅召集到一起,指着地图交代自己的作战方略。

“看见这个地方没有,此地名叫阿克苏,乃南疆之要冲,你们的先头部队到达这里后,不要急于冒进,以防中计。”

留在阿克苏干什么呢?

“等!等后续部队全部到达,厚集兵力,才能做到一鼓作气。”

道光的判断是准确的。张格尔在攻克南疆四城后,也把阿克苏视为重中之重,叛军一度距离阿克苏仅40里之遥,与城池隔河相望。

杨遇春作为先锋官,已先一步到达了阿克苏。

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的老将,杨遇春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大小数百战,嘉庆年间的白莲教、天理教皆由其一手摆平。

他长于练兵,别人认为熊包的,到他帐下可能生龙活虎,而他的精锐部卒如果归其他将领指挥,倒不一定好使。

随杨遇春先期到达阿克苏的,只有五千陕甘兵,又立足未稳,当面对强敌进攻时,一般人难免会紧张到手足无措。可是杨遇春毫不慌乱,他打过的仗太多了,猝然间遭遇伏击的事也经常发生,有什么了不得的。

冲就是,准保能杀叛军个人仰马翻,叽里咕噜。

这个冲,不是让别人冲,是杨遇春自己第一个冲了出去。

行伍出身,就必须从士兵做起,每升一级都得拿军功出来说事,不是猛人,要想完成从士兵到将军的历程,那是比登天还难。

杨遇春打仗从不怕死,像这样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几乎是家常便饭。不过说来也怪,顶得最前的人,却不一定死得最早,尽管周围全是箭矢、火药,连战袍都多次被毁,杨遇春本人却始终毫发无伤,犹如被金刚附体,因此嘉庆曾赞叹他为“福将”。

老将加福将,就不止一个顶俩。在杨遇春的带头冲杀和直接指挥下,官军两面夹击,总共击毙和俘虏叛军千余人,“大河以北,已就肃清”,河北岸的叛军全给抖搂干净了。

这一击非常关键。当张格尔准备在大河以南整兵再战时,长龄已率后续部队赶到,并按照道光的部署,实行严防死守,使张格尔夺取阿克苏的企图彻底化为泡影。

得知首战告捷,道光忽然改变了他的军事计划。

奇奇正正

按照道光最新发出的密旨,长龄一边向张格尔散布假消息,宣称官兵将按原计划继续驻留阿克苏,短时间内不会立刻进剿,一面却暗暗地分出兵力,对喀什噶尔进行突袭。

这是在用兵,但更是在用心,用脑。张格尔吃了败仗,士气不振,如今正是占他便宜的时候,所以道光才会变“静”为“动”,这就是军事上常用的奇奇正正,虚虚实实。

收复喀什噶尔,柯尔坪(今柯坪)为必经之地。张格尔熟知南疆地形,他的眼力也很蛮道,你必过,他必守,柯尔坪共有三千叛军用以拒守。

显然,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没副好牙口不行。长龄和杨遇春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杨芳。

杨芳时任陕西提督,他是杨遇春一手提拔的老部下,也可以说是杨遇春帐下最出色的一员战将。

在与白莲教作战时,杨芳奉命进行侦察,发现对方一支军队正在渡河撤退。这是发起强袭的最佳时机,但是他这个骑兵侦察小队,包括他在内,一共才九个人,九匹马,而敌人却密密麻麻,足有数千之众。

回去报告吧,来不及,没准人家早就乘着船跑了。杨芳当机立断,派两名骑兵回去报信,他自己带着余下的骑兵,大喊一声,纵马直冲过去。

白莲教军队虽人多势众,但大家都急着跑路,军心不稳,这一冲便把队伍给冲乱了。当时已有五艘船只离岸,杨芳搭弓引箭,嗖的一声射了过去。这一射的后果,倒不在于能不能射中目标,而在于让对方受惊,受惊之后,船上的人你一推我一搡,本来就拥挤不堪的船只吃不住重,立马就翻掉了。

杨芳连发五箭,连翻五船。

杨遇春随后驱大军赶到,消灭了这支白莲教军队,此役被称为“军中奇捷”,杨芳也由此得到了杨遇春和朝廷的重视。

又有一次,一支官军因待遇不公而闹哗变。杨遇春督军平变,却吃了败仗,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杨芳对杨遇春说,这批官军曾是我的部属,大家处得如兄弟一般。现在他们见了我都躲着走,显然仍记着我的好,所以我愿意一个人深入虎穴,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说完,杨芳单人独骑去了对方军营。起先,他说道理:“你们别太能拽,难得打赢一仗没什么了不得,该虎还得虎,早点投诚悔过的话,还来得及。”

这些人仍然犟着脖子,做着绝不扛你忽悠的样。

见此情景,杨芳只有拿多年的兄弟情说事,而且越说越激动,说到声泪俱下。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还是老领导,众人大为感动,也跟着流下了眼泪,一场兵变奇迹般地被予以化解。

论在朝野间的名气,其时的杨芳不如杨遇春,但他却是最有可能超越杨遇春的人,而南疆平叛给予他的,正是这样的天赐良机。

1826年10月,杨芳奉命突袭柯尔坪,只带了两千多兵卒。

他的老本行是侦察兵,因此非常注重侦察,无论行军还是扎营,周围随时都有探马负责察看敌情,即使突袭也不例外。

这一招成了他的护身符。在距离营地仅几公里的林丛中潜藏了两千多叛军,为的就是打埋伏,但他们被杨芳的侦察兵提前发现了。一场遭遇战后,伏击的叛军反而被杀得大败而逃。第二天,杨芳采取两面夹击的战法,在柯尔坪将叛军牢牢夹住。双方冷热兵器一齐上,真个是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一战,基本将柯尔坪守军予以全部歼灭。

柯尔坪的克复,为直取喀什噶尔创造了先决条件,但此时南疆逐渐进入冬季,大雪封山后,道路崎岖难行,官军被迫暂停进攻。从各地调集的大军陆续集中于阿克苏,这么一块地方,短时间内一下子集中如此多的人马,吃穿成了最大难题,粮饷非得成火车皮拉不可。

政府的后勤补给点远在陕甘,往新疆运点粮草不容易,相比较之下,乌鲁木齐的屯粮倒是很足。道光马上决定将乌鲁木齐设为新的粮台,并派钦差大臣具体督办,就近采买粮食。

从乌鲁木齐到阿克苏,路途比内地近了一半还不止,平叛大军再不用为粮草不继而发愁,长龄等人转忧为喜。肚子是吃饱了,但天气还是不好,进攻喀什噶尔非得推到明年不可,此时就明年究竟如何打,君臣之间展开了争执。

清代皇家时不时就要举行的“木兰秋猕”式围猎,实际上是一次次向祖先致敬的军事大演习,所谓“围猎以讲武事,必不可废,亦不可无”。正是在这样不间断的仿生军事训练中,道光知道了要如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知道了怎样才能“给馈饷,不绝粮道”, 也逐步培养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信心和决心。

自从开战以来,不在第一线的道光,比在第一线的长龄还要忙。为了毕其功于一役,他为来年作战构想了一个出奇制胜的策略,即三路进兵,一正二奇,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从而给张格尔布下天罗地网。

长龄也是一个军事行家,收到道光的密折后,他毫不客气地给皇帝打了回票:“张格尔在喀什噶尔驻军不下数十万,我们加起来才五万,很多还没到达,加上又要分兵留守阿克苏,实际能够进兵喀什噶尔的只有两万两千人,这种情况下,兵分得越多越不利。”

“再说,您设计的奇兵路线,要经过长达数百里的大漠戈壁,行军非常困难,沿途的少数民族部落又被张格尔所蛊惑,我们一边走一边还要防,效果将大打折扣。”

长龄抗旨不遵,道光没有动怒。

“好了,当地情况你一定比我更了解,我不会再遥控指挥,你觉得该怎么打就怎么打。”

命中克星

春暖雪融,到了全力一击的时候。

1827年2月6日,长龄主帅亲征,率队向喀什噶尔大举进军。张格尔闻报,急忙在喀什噶尔外围的村庄筑起防线。这个身上流淌着恐怖分子血脉的军事首领,非常懂得在战争中利用地形,他事先挖坑设坎,再引水淹没,使得庄外多出了许多不知深浅的水渠,以此来限制对手的骑兵战术。

骑兵过不去,长龄就组织步兵突击。张格尔则把水渠当成屏障,用俄制的燧发枪进行隔河阻击。

在近代武器家谱中,燧发枪比鸟枪又前进了一步,其装填和发射速度明显加快,在火力上优于持鸟枪的官军。两方对峙之下,长龄还之以连环铳炮。这是清末官军在火器运用中的一种常用打法。实战时,由鸟枪兵和火炮兵一排排上,交替配合,以保持枪炮连续不断。

连环铳炮反过来压制住了单个的燧发枪。在它的密集打击下,临渠防守的叛军纷纷中弹倒毙,尸体重重叠叠地倒压于水渠之中。就在双方处于胶着之时,长龄派出的骑兵部队从左右两翼发起包抄,叛军阵营大乱,再也支撑不住。

官军乘胜追击,1827年2月29日,他们进至喀什噶尔城下。

张格尔图穷匕见,倾巢出动,十余万人临河列阵,黑压压竟长达二十余里。

面对着数倍之敌,只能智取,不宜强攻。长龄挑选敢死队,准备实施袭扰战术,以疲惫敌军,但是当晚敢死队出发后,忽然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意外状况。

平地刮起大风,一时间飞沙走石,别说人,连前面的道路都看不清楚。

看上去这不是好兆头。敌众我寡,假使张格尔借着这阵大风发起反击,官军未必抵挡得住,长龄和杨遇春商量,要不要退营十余里,待风停后再攻。

杨遇春说,为什么要退。

“这不正是老天助我一臂之力吗,大风一起,张格尔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又怕我们借机渡河,心虚着呢。”

“作为一支客军,打持久战不利,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速战速决,所以我认为,不是退,而是要进,不是用敢死队,而是要大部队!”

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有见的,长龄点头赞许。

当下他就派出千余名骑兵,打马直奔护城河的下游,虚张声势,做出要从那里渡河的假象,以牵制叛军主力,而杨遇春则亲率主力以夜色为掩护,凭借闪电般的速度从上游实施抢渡。

一过河,长龄再次发挥连环铳炮的威力,炮声夹着风沙,给张格尔上演了一部声光俱佳的立体大片。叛军有性能较好的燧发枪,唯独缺乏杀伤力大的火炮,不仅城下连营被冲得稀里哗啦,城池也很快就守不住了。

占领喀什噶尔后,官军已取得明显优势,长龄不再害怕分兵会削弱战斗力,除他自己坐镇喀什噶尔外,杨遇春和杨芳分别出兵,将南疆四城全部予以收复。

仗是打赢了,但道光并不高兴,原因是张格尔跑了。

下谕旨再三缉拿,仍然到处都没有张格尔的踪迹,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道光真的生气了。

自古擒贼擒王,张格尔乃此次南疆之乱的祸首,天生的捣乱分子,三番五次地来兴风作浪,这个人不除掉,南疆还是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我以前为什么一再强调要出奇兵,不是为了好玩,为的就是要在正兵从正面出击的同时,以奇兵截断张格尔的归路,如果当时那么做,张格尔还能溜得掉吗?”

长龄无言以对,交不出人来,即使挨骂也得受着。

张格尔到哪里去了呢?

都以为他又逃去了浩罕,没曾想这厮跟浩罕国王也闹掰了,人家拒绝收留,只好暂时钻进了游牧部落的帐篷里。

如果张格尔就这么做了牧民,看看蓝天,放放牛羊什么,倒也就天下太平了,毕竟南疆这么大的地方,长龄也就那么点兵,不可能进行地毯式搜索,更不可能长期驻扎。

可是当不了良民的终究还是当不了良民。道光也深知张格尔的赋性,他故意派人四处散布官军已然全部班师的假情报。

在“瞒天过海”的同时,道光还使用了“反间计”。南疆不止一种教派,有对张格尔死心塌地的,自然也有跟他不一条道的,道光通过积极善后,竭力取得这些教派的支持,并告诉他们:以后你们只要看到张格尔这个到处惹是生非的家伙,千万别客气,记着一棒砸过去就是。

张格尔对道光设下的局深信不疑,而且他的脸一向够大,被扁多少趟也不觉得臊得慌。当年年底,这老兄就按捺不住寂寞,凑了一支五百人的骑兵冒了出来。

出来后,确实没看见官军的大部队——杨遇春真的撤回了内地,但却撞见了维吾尔人。

这些维吾尔人就属于跟张格尔不对付的,一瞧,哎呀,这小条,就知道你还要出来得瑟。

受死吧!

见维吾尔老百姓密密麻麻,不是热烈欢迎,而是捕捉猎物的神情,张格尔打马就走。

事实上,在道光的“瞒天过海”之计中,杨遇春走人是“正”,还有一个“奇”始终在南疆蹲守。

此人称得上张格尔真正的命中克星,他就是杨芳。

在得到张格尔终于再次出现的报告后,杨芳发力猛追,在消灭张格尔所率骑兵后,将其本人一举擒获。

1828年1月,道光在紫禁城内获知了这一特大喜讯,当即亲笔题写了两个大字:绥边。

平定张格尔之乱的功臣被绘像于北京紫光阁,其中长龄、杨芳、杨遇春居于首位。

同类推荐
  • 罗生门

    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其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竹林中》《蜘蛛丝》《地狱图》等已成为其经典之作。
  • 恐怖都市

    恐怖都市

    和女友谈了一年,女友始终不让我碰她,说必须要父母同意后才可以。今年过年和女友回了老家见她父母,以为这回可以嘿嘿嘿了,没想到怪事鬼事接踵而至,从此开始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鬼的三角虐恋,还有养鬼斗鬼的神奇业态,人比鬼还恐怖的都市故事,噬心夺情,厉害了word女鬼!同名网络电影《恐怖都市》1月20日全网上线,蓝飞洋、龚玥菲、刘凌薇主演。
  • 残雪

    残雪

    这是一个在现实世界里我极力想要忘却的故事。它却总在我的努力将要成功的时候,突如其来地在梦中寻来。它以银白世界里一抹纯粹的鲜红,将我围堵在幽远的寒冬,一次一次噩梦重温。
  • 新客房和活死人:终极死亡游戏

    新客房和活死人:终极死亡游戏

    这是一场考验智慧和勇气的游戏,获胜者将赢得巨大的利益和生存的权利,而违犯游戏规则的人,将接受以死亡为代价的惩罚。一个神秘的“主办者”,将13个悬疑作家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一所荒废的监狱中非法拘禁起来,强迫这些人以特定的规则来玩一个残忍的“游戏”。而主办者自己也藏身其中。前3天参与的三个人无一例外地以根本无法想象的方式违反了游戏规则,并且都遭受了恐怖骇人的惩罚。接下来的几天,新的故事不断从悬疑作家们的笔下诞生:神秘死亡的姨妈诡异出现,恐怖事件频出;新租了便宜的房子,怪癖极多的女房东竟是全城通缉的变态杀人狂;丧尸时代来临,为逃避现实,不少人主动选择成为丧尸,新型病毒究竟是神的礼物,还是毁灭的开始?伴随着这些故事的,是愈加诡异的事件,无形的恐惧沉沉压在每个人的头顶。他们还会遭遇什么?“主办者”究竟是谁?一切都是个谜。而谜底,还远未揭开……
  • 原振侠15:巫艳

    原振侠15:巫艳

    她,有着魔鬼的身材,浑身上下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所有见过她动人身影的男人,都对她一见倾心,不能自己。但从来也没有人见过她的真面目,因为这个妙龄少女永远都以白纱布包裹着头脸,样子和身分神秘莫测。原振侠身边的男友人,一个接一个,纷纷成为神秘少女的爱情俘虏,就连原振侠自己,在见过她的身影之后,也开始对她朝思暮想,不能自拔!然而,有关这个少女的事情,竟如涟漪一样,牵连愈来愈广,更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追查之下,原振侠赫然发现一切竟和巫术扯上关係!就在他思绪极度混乱之时,少女对他表示,他正是她命中唯一的男人……
热门推荐
  • 青春的叙事诗

    青春的叙事诗

    林清看着慢慢向自己靠近的江景,狭小的摩天轮与接近于漆黑的夜色让她响起了那个晚上,那个同样漆黑而漫长的黑夜,她的面前忽然浮现出郎栎的脸,她惊恐地扭过了头,却在
  • 在爱情公寓的无限轮回

    在爱情公寓的无限轮回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无限的轮回之中,看我们的主角许帆凯如何经历轮回,变得更加强大,与几位奇葩邻居欢笑相处的生活。
  • 超神学院之龙皇降临

    超神学院之龙皇降临

    一个透明的休眠仓内,一位身着月白色长袍的年轻少年,意识悄然苏醒。
  • 淅淅小雨,浅末年华

    淅淅小雨,浅末年华

    五年前,不经世俗尘染的她在最落寞的时候遇见了他,他们相遇在那个雨天,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他携起她的手,承诺给她一切,可之后为什么又要抛弃她,让她独自去美国生活?五年后,她回国,昔日的她不复从前,她隐姓埋名、冷眼对人,他来到她身边,囚禁她。她冷笑;“你这么做又是什么意思。“他落寞,因为他还爱她。淅淅小雨中遇见了你,留给我的却是浅末年华。唱尽一曲忧伤的悲欢离合,才发现,原来我始终放不下你,和过去。
  • 遇见时光消逝

    遇见时光消逝

    当时间不知跑哪去了的时候,我们依然在这里人海茫茫,遇到彼此,便是一种幸运。在这世界里有着属于我们的故事,美的与不美的都将是我们青春纪念册里最宝贵的留影。一生的时间,我们还能在一起多久呢?
  • 一亿年的轮回

    一亿年的轮回

    人类,经过一亿年的进化,科技无限的提高。连异次元和平行宇宙也成为人类的寄居地。但人类也因此激怒了宇宙人。他们打算穿越过去将人类灭杀在科技并未发达起来的时候。但人类不放弃。且看那来自一亿年后的天才少年如何拯救人类的未来!
  • 恶少恋上黑道千金公主小妹

    恶少恋上黑道千金公主小妹

    【暂文】她,叶紫曛,俏皮可爱又有点任性,身为三大家族排名第一叶氏集团的小公主。是温柔的哥哥叶夏伊的好妹妹;是谨,月,翼,羽,的好主人;却在谢奇煜身上,变得不知所措...在这个夜冥帮派的小公主身上,发生了一个有一个的奇妙故事...
  • 你是我最美的等待

    你是我最美的等待

    即使青春有点儿疼痛,我也想要努力地追上你的脚步。
  • 遇上你是我的小幸运

    遇上你是我的小幸运

    人的一生,像走在一条小路上,只有不断前进才有不可知的未来。文章的徐东阳,做出决定踏上创业之路。
  • 心有独钟:误惹霸道BOSS

    心有独钟:误惹霸道BOSS

    被父亲狠心的送到国外13年,现在强势回归.靠,没想到自己去酒吧喝个酒,被下药,还发生一夜情,留下一百万支条和一张纸离开,因比惹上c城首富枫逸轩。一星期以后,却碰到一夜情男,镇静,当不认识,“女人,我们有见面了”“我不认识你”“你真是贵人忘事,让我来帮你恢复一下”她的唇就像一个甜糖,让他一直难以。。。“凌菲,你这辈子,只能是我枫逸轩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