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田横岛
田横岛这个名字对不少读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也许有人会问:田横岛在何省何海湾?田横岛有何吸引人的地方?
诚然,就今日的知名度而言,或许田横岛远不足与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等大岛相比,甚至与刘公岛、金门岛、马祖岛等小岛的知名度相比也要逊好几分呢。然而,田横岛在历史上却是赫赫有名,是个有着极丰厚人文景观的历史古岛。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今黄海畔山东一带,大多属齐国管辖,齐曾盛极一时,为战国七雄之一,可惜后来国力式微,为秦所灭。秦末,作为齐国贵族的田横从兄田儋起兵,重建了齐国。秦末汉初,正是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混乱时期。当时的齐势单力薄,在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的重兵围攻下,再次国亡家破,齐王田广也被斩杀。时为齐相的田横遂率残部五百余将士退踞黄海中的一荒岛,以图作最后的抵抗。
汉高祖登基后,遣使召田横降,命田横随使去朝拜,田横不愿俯首称臣,于赴洛阳途中自刎。此噩耗传到岛上,铮铮铁骨的五百将士一个个忠肝义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竟集体挥刀殉节,这种横刀向天笑的悲怆凄绝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世人惊感田横五百壮士的忠烈,遂命名此岛为田横岛。
自此,田横岛悲壮的一幕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册页里。史家把那一幕历史悲剧称之为千古绝唱,诗人把五百壮士视死如归,慨然殉节的壮举之为铁血风骨,民族精神。难怪抗日战争时,徐悲鸿要作巨幅《五百壮士图》,其寓意其寄托还用文字作诠释吗?!
遗憾的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岛,被历史的尘埃掩没了,两千多年来,它渐渐与寂寥与荒蛮为伍,年复一年,唯杂草枯了又青,青了又黄,月缺月圆,唯海涛述说着田横与五百壮士的故事……
是明珠,只要擦拭,她总会发亮。
当历史翻到1992年时,人们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地重新发现了田横岛,或者更确切地说真正发现、认识了田横岛潜在的价值。
当我们重新审视、掂量这段历史时,难道仅仅是嗟叹是遗憾吗?不,田横岛的精神内涵太值得我们品味、思索了。于是,去田横岛不仅仅是去旅游去观光,也成了一种精神朝圣,成了一种精神洗礼。
我有晕海船史,把乘海船视为畏途,但一听说安排去田横岛,乐得把什么都忘了。著名诗人叶文福说得更干脆:“到山东,其它地方可以不去,田横岛非去不可!”
大概为了让我更深切地体会田横岛的悲壮,那天风急浪高,那渡海之船在大海的波谷之中显得渺小而又渺小,我被颠得五脏六肺都差点吐了出来,那一次又一次的吐,把胃酸全吐光了,还在吐,也真够悲壮的。
到了岛上,使我惊得目瞪口呆,原来这儿已不是衰草萋萋的荒凉之岛。已由三联集团斥资1.5亿元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集现代文明与古朴风情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吃的玩的应有尽有,目前试营业已游人济济。据说三联集团准备把田横岛建成一个21世纪的海上乐园,建成一个东方的夏威夷,前景十二分诱人。
在五百壮士墓的南侧,在岛的最高点上,一座高达17.6米的田横雕像及义士群雕,巍然屹立,田横拔剑雄视茫茫大海,一派豪气,令人肃然起敬,令人感慨系之。
在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上,各种岛屿星罗棋布,但像田横岛地理位置这样得天独厚,自然景观让人看不胜看的小岛实在凤毛麟角。田横岛的开发、开放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举措。
那天山东师范大学的宋遂良教授建议拍一部有关田横及五百壮士的电视片,竟博得一片赞同。如果此片一播放,用上海话说:田横岛名气不要太大呃。
体验泥疗
去山东田横岛参加青岛作家修祥明的作品讨论会,回来时途经即墨的温泉,受从未体验过的泥疗诱惑,我与作家张记书在山东省总工会的疗养院逗留了一天多。
据史料记载,称之为“即墨古汤”的温泉,位于即墨县东北鳌山区的汤上村,埋藏深度浅的仅有一公尺左右,水温一般30到60度,最高的达93度,可煮鸡蛋。温泉不算稀罕,但即墨的温泉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温泉露处皆为黑色淤泥层所覆盖,面积约有6.5平方公里。这可不是普通的烂污泥,而是具有很高药疗价值的矿泉泥,可用以泥疗。
即墨温泉发现于何时不祥,但据说四十年代即建有疗养院,1958年时,山东省总工会在此兴建了两百床位的疗养院,目前发展到了四百床位,既开辟了浴疗,又开辟了泥疗。
泥疗我听说过,但从无机会尝试,如果说见过,也不仅仅是在电视里见过,印象中不知在哪档电视节目中见过泥疗,好像把泥涂在身上,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不过因矿泥含有多种矿物质与放射性元素镭等,因此能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神经痛、肥胖病、肌肉、韧带等创伤后遗症多种病症。
搞文学创作的,多了解一样知识,多一种生活体验,总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与难得的积累,于是我与张记书去初试泥疗,体验泥疗。
原来所谓泥疗,与洗温泉澡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温泉澡一人一浴缸,泥疗则是大池,那池宽约五六米,长约十多米,水池底下是厚厚的矿泥,用温泉一泡开,即可下池泥疗。
望着黑乎乎的泥汤水,开始我怎么也爬不下去,但看看其他人或悠然自得地浸泡在泥水中,或从水底捞出黑泥浑身涂得像黑人似的,也就看样学样下了池,一伸脚,乖乖,烫得我差点跳起来,那水温简直像开水,连那黑泥都有些发烫的。
我注意到,有人不但浑身涂满了泥,连头上都用泥包裹着,一问,说是能生发,说是比101生发水还管用。正好我也有点脱发,赶紧捞了一大把涂在头上,刹时成了大头鬼,煞是有趣。
那一池的人仿佛都忘了年纪,仿佛都回到了童年。我甚至童心萌发,生出抓一把矿泥,与池中赤身裸体的疗友们玩玩打泥仗游戏的念头。我懊悔没带我儿子来。要是让他也试试泥疗,一定会玩得比我来劲。
即墨的温泉属重碳酸盐型水,有盐味,但奇怪的是无须用肥皂,冲洗后通体滑爽,浑身舒坦。
泥疗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疗法,有机会不妨试试。
稀世瑰宝经石峪
泰山名胜古迹很多,其中“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举世无双,是泰山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值得一看,然而有些游人却过经石峪而未成一游,殊为遗憾。
为何游人会失之交臂呢?这一方面固然是经石峪不像五大夫松、朝阳洞等就在路侧,一眼能见,另一方面恐怕也是经石峪不为许多人所知的缘故。
经石峪在斗母宫东北的向阳山峪中。斗母宫上去不多路,就可见右侧有一石碑竖在一条岔道口,上刻“经路”两字,沿着这小路过山泉,有一石亭,上题“源头活水”四字。原来石亭下面是古山泉道,故石亭叫“高山流水亭”。亭下不多几步是一块向阳的天然石坪,其大无比,被长年的泉流冲刷得光溜溜的,简直可与磨光水泥地板相媲美。在这一亩见方的巨坪上,刻着隶书《金刚经》文,字大五十公分。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雨刷风蚀,尚存一千零四十三字。这些字书法遒劲有力,字体雄奇壮观,世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赞语。这些刚健质朴的如斗大字,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雕刻艺术才能。
相传唐僧西天取经过此,经书为雨所湿,在此晒经,结果揭不下来了。当然,这只是后人附会之说,其实这些石刻早在唐代前就有了。
经山峪的发现年代并不久远。据说在古代,这里泉水终年不息,巨石上覆盖着乱石,后因泉水千百年如一日,终于把乱石冲到了坡下,逐渐露出了经文。在清代时,有一学者偶然看见了泉水下隐隐有字,就断水搬石,不料竟发现了这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文瑰宝,但因经文无署名无日期,也就难以判知为何代何人何因所刻。后经郭沫若考证,推断为北齐时所刻。郭老曾有诗纪此事,而书其感:
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
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金刚经》是佛经,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禅宗南宗的主要典据。在中国通行的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后秦的鸠摩罗什译本。北齐距今一千四百多年,晚于后秦二百年。郭老的考证是令人信服的。这匡正了前人以为是王羲之所书的猜测。
刻《金刚经》文的“暴经石”周围的岩石上,题字、诗文众多,诸如“水石附森”、“枕流漱石”、“千古奇观”、“冷然清韵”、“深趣”、“水帘”、“经正”等等,而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溪山人的“高山流水”四字。刻此大字的高高巨石裂开一缝,边上有“试剑石”的字样。这使人想起苏州虎丘的“试剑石”,如果相比较,那虎丘的“试剑石”只能算是鹅卵石了。看来,这里的“试剑石”决非“干将”、“莫邪”之剑所能劈开,而当是巨灵神一类的大力士,抽倚天长剑劈之,否则,怎能劈开如此巨大的石头呢?!好个天趣的石头,浪漫的题词。
经石峪又称石经峪,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愿更多的登泰游人能去欣赏一下祖国这稀世的珍宝。
1981年8月8日改
趵突天下第一泉
山东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据记载济南有七十二名泉,其中趵突泉为众泉之首。古人对济南之泉早有两个定评,一曰:济南“泉水甲天下”(可谓团体冠军),二曰:趵突泉“天下第一泉”(可谓单项冠军)。仅此两评语,就足以使趵突泉名传遐迩,更足以引游人慕名神往!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西门外,北面是碧波荡漾的大明湖,南面有苍翠秀美的千佛山,来去极为方便,对于游人来说,这是个理想的地理位置。
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早在春秋时已见于记载,可算得历史悠久。解放后这里辟为了公园。门口一座古朴的坊式建筑,悬挂着的匾上赫然题着“趵突泉”三个大字。一进门,扑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溜叠筑有致的假山,犹似屏风一般,把个第一泉藏在了里面,越发使人增一睹为快之感。
我原以为趵突泉独居一方,自成天地。进园后才知里面还有漱玉泉、金线泉、柳絮泉、马跑泉等,刘鹗《老残游记》说济南“家家泉水”,由此也可见一斑。
漱玉泉用石栏砌围,丈许深之泉水清彻见底,其间游曳着几尾悠然自得的金鱼,甚是清雅诗意。我想起了曾读过的《漱玉集》,是了,邻近就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之故居,现为“李清照纪念堂。”
距漱玉泉不远是柳絮泉与金线泉。柳絮泉似乎不甚有名,金线泉却记得是济南的四大名泉之一。听说当阳光临池时,水面聚金线闪烁,不知是我们没有眼福,还是此泉的黄金时代已过去,反正我们只看到平静凝碧的泉水而已。
穿过松柳相映的回廊,面前呈现的又一天地似乎带点苏吴风味。那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之处游人济济,看来是趵突泉无疑了。
趵突泉由于源活泉大,在泉眼处形成了一泉水湖,湖面近似葫芦形,其水面明如透镜。在瘦瘦的腰身处,一古朴的青石栏桥横卧其上,这就是“来鹤桥。”
过“来鹤桥”,泉的北边是一座很有气派的古建筑——泺源堂,又称是仙阁。高大的正门两边,有一副元代赵松雪的诗联,上书“云雾润蒸华不注”,下书“波涛声震大明湖”,这实在是趵突泉的真切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