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和别人取得联系,建立初步关系之后,你还不能放松,最好抓住机会深入一下。交际中往往会有两种目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无非就是想成就某项交易或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或想得到别人某方面的指导。如果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为了某种利益关系,只是为了和对方加深关系,增进了解,以使你们的关系长期保持下来,可视为间接的目的。无论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你最好有意识地让对方明白你的交际目的,如果对方不明白你的交际意图,会让他产生戒备心理:这人和我打交道有什么目的呢?那样就很难跟对方深入下去。
鉴别朋友的技巧
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不可能是同一类型的,有温和稳重的,有豪爽豁达的,有机智潇洒的,也不排除有轻浮虚伪、刻薄势利的。交了什么样的朋友(包括品性低劣的)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必须能鉴别出他是个什么样的朋友,你才能选择相对应的策略与之来往,不然,就会为朋友所累甚至为朋友所害。
1.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苟子·性恶》云:“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也就是说,当你对一个人还不太了解时,可以先了解他周围的人,看看他周围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一般来说,性情相近的人容易交往,因此他周围关系密切之人主要是与他性情相近的。比如说,某人关系密切的人中,势利小人占了一大部分,那么,这个人性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你要注意他可能比较重视权势、利益。某人周围有一帮阿谀奉承之辈,那么这人肯定虚荣、喜欢被人吹捧,与之交友,要注意不要轻易直言相谏。
2.把朋友分分类
(1)按性情品质分类
①活泼天真型。这类人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说话无拘束,但易受别人的影响和支配。
②机敏潇洒型。这类人反应敏捷,言辞周全。善于同各类型的人周旋。
③儒雅博学型。这类人态度严谨认真,与人交谈从容不迫。
④豪爽豁达型。这类人心直口快,但讲话不注意方式和效果。
⑤温和稳重型。这类人处世谨慎,言辞委婉。
⑥轻佻浮夸型。这类人举止轻浮,好表现自己,喜欢夸夸其谈,交谈中喜欢打断别人的话头。
⑦虚伪矫饰型。这类人工于心计,热情有余而真诚不足。
⑧刻薄势利型。这类人见风使舵,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
⑨古怪孤僻型。这类人反应迟钝,不善于交往,很少对人倾吐真情。
(2)按才智权势分类
①刚烈之士喜欢发奋力行的事业功绩。
②良善之士喜欢督察政务的法则。
③才能之士喜欢治理动荡和混乱。
④权术之士喜欢策划谋术。
⑤辩论之士喜欢盛气凌人的质问。
⑥贪婪的人喜欢聚敛财物。
⑦受宠之人喜欢显示权势。
(3)按对自己的利弊分类
即简单地把朋友分为“对自己有益的”和“对自己有损的”两类。
①有益于己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诚实的;见识广的。
②有损于己的朋友有三种:逢迎谄媚的;喜欢当面奉承的;善于花言巧语的。
3.鉴别朋友的性情
每个人都可运用自己的机智和巧妙的办法来鉴别朋友的性情到底如何。这里摘录诸葛亮提出的一种办法,可以举一反二地加以运用。
诸葛亮《心术·知人第三》云:“知人之道有七焉:闻之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就;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意思是说:充分了解一个人的办法有七种。故意以是非混淆他,观察他的心志(诚实,虚伪,还是两面派?)。用刁钻的言论诡辩为难他,看他的应变能力如何。向他咨询处事的计谋,来判断他的学识程度。告诉他灾难变故,看看他的勇气和胆量。用酒灌醉他,看他酒后的本性怎样。施以物质利诱,看他是否廉洁。要求他按时完成某事,看他是否可靠、守信诺。
4.友分三等礼不同
人有三六九等之分,同样,朋友也不是等质的,也应有等级之分,有的需要倾心相交,有的只不过是泛泛之交,对朋友不可能“一视同仁”,必须有所区别地加以对待,即使都是挚友,与A可能平淡如水,但无所不谈;与B可能从不涉及精神领域的话题,但两人在追求共同利益上互相帮助、互不欺诈,彼此信任;与c可能既非君子之交,又非利益之交,只是在一起做做“坏事”,而彼此绝对信任,不加掩饰。
如何划分朋友为若干等,要视自己的朋友圈而定。诸葛亮对此亦有心得留诸后世,可资参考。
诸葛亮《心术·三宾第三十》云:“词若悬流,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引为上宾。猛如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引为中宾。多方或中,薄技小才,此常人之能,引为下宾。”诸葛亮把宾客(值得交往的人)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宾客是: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有奇谋异计,神鬼莫测的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人;多才多艺的人。这些人都是具有某一方面的高超才能,深孚众望。因此在交往中要倾心相交,奉为上宾。
中等宾客是:如熊、虎般勇猛无比的人;机灵敏捷赛过腾跃的猿猴的人;如铁石一般刚强不屈的人;如龙泉剑一般犀利无比、干脆利落的人。这样的人都是一时的英雄豪杰,在交往中不怠慢,但也用不着推心置腹,用中等礼节即可。
下等宾客是:提了很多建议,但只有偶尔有用的人;只有雕虫小技和小聪明的人。这些都是一般人所具有的能力,结交中也只是泛泛相交之人。
朋友之间不要太亲密
朋友间建立一份真诚的友谊,的确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峨峨流水净净。能够保持这份友好的情谊,使之能够经受风雨的吹打,则是更为可贵的。
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朋友也毫不例外,成为好朋友,只说明你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爱好或见解以及心灵的沟通,但并不能说明你们之间是毫无间隙、融为一体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其独自的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是友谊的连接带和润滑剂,而个性和距离则是友谊相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友情就像弹簧一样,保持适度的距离以及适度拉伸和压缩,都会使之保持永久的弹性美。和自由美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随着距离的缩短,“金无足赤”的人类的瑕斑也在友谊的光环中出现,过深的了解使你发现了对方人性自私甚至卑劣的一面。于是,瑕斑影子在你心灵里冲突。某些不和谐伴随出现,你和他都在内心要求对方须与自己一起摆动。少许的违背都使你特别在意。于是,被欺骗感和不忠实感使你对友谊产生了怀疑,冷淡和争执又将友谊根基动摇,很难恢复其原来的和谐。这时你便会懊恼:为什么破坏了相互间的距离美和朦胧美。
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要强调:好朋友一定要“保持距离”!
交友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彼此气质相互吸引的过程,因此你们有共同的“东西”,所以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了好朋友,甚至“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两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背后的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人就是这样奇怪:未得到时,总想得到;未靠近时总想贴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却又太过苛求。人总在无意中伤害着他们自己。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因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如此自然可以琴瑟和谐,但因为夫妻太过接近,要彼此相敬如宾实在很不容易。其实朋友之间也要“相敬如宾”,而要“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谓“保持距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保持距离的。能“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尊重对方,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而产生伤害的“海绵”。
朋友相处,重要的是双方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遇到困难时的互相帮助,而不是了解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有的人为了表示自己对朋友的信任,把自己的一切情况观念和盘托出,这种做法是一种轻视自己的行为,如果你所结交的朋友是一个值得信赖、品行端正的人,可以说是你的幸运,万一对方是居心不良、怀有歹意而你又没有识破的人,情况就会使你大伤脑筋。
如果对方已开始打你的主意,决定在暗中“宰”你一次,那么你的这种草率做法很可能是在为对方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经常出入的地点,某些专门活动和个人隐私等,均属于个人秘密,对方不是知己,是不能轻易告诉他人的,即使是你的朋友也是如此。
如果你的朋友是个知情达理的人,他必定会劝告你、开导你,劝说你不要随便议论他人。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好惹事生非的人,很有可能把你的话传给被你议论的人,引起对方的怨恨。如果你的朋友用心不良,还会夸大事实,添油加醋,有意挑起冲突,则很有可能使你在朋友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严重的还会酿成大祸。
有些人自以为朋友和自己心心相印,说什么他都不会计较,就对他当面诉说你对他本人的不满。也许你的朋友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大度,则很有可能记恨在心,而伺机暗中布设圈套陷害你。因此,你在坦言之前,最好是认真思考一下这样做的后果,看对方是否能够接受,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是否感到你的行为过于轻率,是否会影响到你们之间的友谊。当你发现对方心胸比较狭窄的时候,必须认真考虑对方有没有实施报复行为的可能性。
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不要一味相信对方的友谊。如果对方是一个别有用心、居心不良的人,友情随时可能被玷污。因此,你必须谨慎从事,多设几道防线,预防“朋友”布下的陷阱,这对你只有好处,没有任何坏处。常言道:“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保持奉献与回报的平衡
汉德先生既没有学历,也没有金钱,更没有人事背景,但是他却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他是一个很会体贴他人的人,他对周围人的体贴,甚至超过了别人的需求。只要你说要上他那里玩,他都会万分地欢迎你去,希望你能住几天。背地里,无论他是多么的拮据,内心多么的苦恼,他都好像随时在等你的来临,竭诚地来接待你,甚至在你回去的时候,还要带些小礼物、土产之类的东西。
无论是多么忙碌,汉德都不会表现出你的来访所带来的忙碌对他会是一种麻烦和困扰。朋友问他何以如此,他说:“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要与别人来往。就不能不令对方感到和我来往会得到某些方面的愉快与益处。”
事实上,以前的他,既没有学历,又没有金钱,更没有背景,是一个孤独的人,别人都不想理他、与他往来。汉德在忍耐寂寞人生的同时也在努力奋斗着;而他也就在其中学到了与人交往之道,又给别人某些方面的利益。所谓“某些方面的利益”,有时是精神方面,有时是物质方面。
另外一个例子是出身名门的“富家子弟”富特,他也想成功地作出某些事情来。但是,当他与别人来往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人对自己有何利用的价值。也许与这个人交往,以后向银行贷款时,会比较容易;也许与这个人做朋友,他会教我致富之道;也许这个人会将土地廉价出售给我,也许他会将办公室借给我。他就是如此这般地对周围的人怀着期待之心,认为与自己接触的人,都会带给自己某些利益。
汉德和富特与人交往时的态度实在是南辕北辙,完全不同:汉德是奉献给别人某方面的利益;富特则是让别人带给自己某方面的利益。
我们与周围朋友相处要像汉德一样,以我们的所能来满足他人的欲求。同时,别人对自己有所奉献,也就满足自己的欲求。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实,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对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与保持;而对于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这种关系。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的困难。
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现实生活中,只有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的拓片为很多人所珍爱,然而真正领悟其中真意的,恐怕为数不多。实际上,许多人在交往中都是惟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便宜。然而,“吃亏是福”确实有它的心理学依据。“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吃的亏。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人际交往中的吃亏会使自己觉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这种强化也有利于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这些心理上的收获,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面,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给予对方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过来将增加我们的自尊与自信。显然,吃亏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美好的人际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欢占便宜的人,每占别人一分便宜,就丧失了一分人格的尊严,就少了一分自信,长此以往,必将在人际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地付出。过多的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听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反倒开始不喜欢我了?”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得太多,才损害了两个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