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当对方在自己身边时,他们反而是心不在焉,不把对方当成恋人看待。这是因为对方已在自己的监控范围之内,没有必要担心,因此,在电话中总是说个不停的人,一旦见面后,反而会一个人默默地在一旁看杂志。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话留到见面时再聊呢?没有碰面时,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享受自己的时间,不是很好吗?可惜他们偏偏不这么想。分开时,不断打扰“对方私人的时间”,在一起时又十分重视“自己私人的时间”,这就是电话魔的特征。
另外,这些电话魔也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感情,深受嫉妒、羡慕、后悔、寂寞等复杂情感的纠缠。一位成年人,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可以自己处理这些情感问题,但这些电话魔在处理感情方面表现拙劣,根本没有办法妥善地面对自己不安的情绪与消极的情感,因此便希望借助电话找人排解。
人,谁无烦恼、谁无苦闷,一般人借助电话向朋友谈起近况时,大多是聊聊大致的状况,而将细节部分留到下次见面时再聊。而电话魔们却是一遇到事情,便会强烈地想要马上把当下的情感发泄出来,无法憋在心中。但是要找一位真正的知己,能如此倾诉的对象,对他们而言,则是一大难题。
从找借口的人身上探视他的真实想法和性格
人们潜意识里总是试图忘记不愉快的事,如果做错了事,就马上找借口替自己开脱,把自己的缺点和失败的原因推脱掉,或者转嫁给他人,要么自己承认自己有错,但会有一大串理由,要么推给别人,强调别人也会出错,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防卫机制”或“自我防卫机制”,因而出错的时候也能看出人们隐藏的心理活动。
归根结底,找借口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努力和行动力不够的缺陷正当化。可是,即便一时转嫁了责任,如果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反而给人留下坏印象。
另外还有一些有负面效果的讲话方式。说者似无心,但它隐藏了发言人的性格、真实想法以及企图从心理上操纵对方的愿望,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对公司和上司牢骚满腹
一张嘴就是对工作的牢骚,如果老是这样,耐心的人也会听厌了。牢骚和不满多的人,一般比较消极,缺乏行动力。每天晚上抱怨要辞职而一直没有辞职的迹象,也没有开始寻找新工作的活动,这样的人不过是靠发牢骚来泄私愤而已。
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时说的话:“那时我就知道不行”,“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会是这种结果”,这类说法多用来表达一种否定的意见和情绪。
如果是为了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还情有可原,但如果一贯是这种腔调,就真想问他“那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对方肯定会这样回答:“不是上司不同意嘛!”总之他的意思是:原来我就这么想,结果应验了。我有先见之明,而造成失败的原因是上司无能。他的目的是转嫁责任给上司。爱发表这类言论的人,全是事后诸葛亮,没有信用,也不能委以重任。
那时要是这么办的话
回顾过去时老是后悔不已:“那时我要是这么办就好了!”
“那么好的机会,要是不回绝就好了”,“那时我要不那么固执,就不会和女朋友分手了。”如此等等。他们想说的是:如果当时采取了另外的行动,结果就会不同。老爱这么说的人性格消极,缺乏行动力,结果总是丧失机会而导致失败。
如果……
“如果我再聪明一点……如果我上了名牌大学……”“如果我进了别的公司……”即便真的如此,像这样总是向后看的思考方式,结果也不会两样。不管有怎样的好机会,也会被他浪费掉了。
不管对什么都采取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刚来我们科的xx,性格非常开朗,人不错啊!”
“是啊,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不会吧,他工作也满认真的。”
“那不过是给人看的,背后不定怎么拍科长的马屁呢!”
像这样不论什么话题,总是偏向否定性说法的人,不看事物好的一面,总要鸡蛋里挑骨头,其实是没有自信,对现状不满的表现。
“已经这个岁数了还……”
有些人一碰上什么事,就说“岁数大了,到了这个岁数,想干也来不及了”。他们动不动就提岁数,一上来就把可能性给堵死了,有这种口头禅的人,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大得多。
经常把“不过、可是”挂在嘴边的人、爱挑别人错的人、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都一样,只能给人消极的负面印象。
口头禅是了解他人内心的最好方式
“真没劲”、“烦死了”、“有没有搞错”……日常生活中,这些口头禅时常灌进我们的耳朵。有的口头禅表现得比较主观、骄傲,而有的口头禅则委婉、谦虚。口头禅作为一种下意识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一个人。因为口头禅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情绪和人当时的一种心态,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
经常将称谓语中的“我”挂在嘴边的人,具有幼稚、软弱的性格。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谈话中频频使用“我”的人,自我表现欲强烈,时时忘不了强调自己,唯恐别人忽略了自己,而那种使用“我们”或“大家”来代替“我”的人,具有随声附和或团体合作的性格。
喜欢在谈话中引用“名言”的人,大多属于权威主义者。他们会不论场合、不分谈话对象和主题,在与别人的交谈中,频繁使用名人的格言来驳斥对方或证明自己的论点。这种人缺乏自信,低估自己的能力,习惯借助他人之名来壮大声势。说话时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类似的“狐假虎威”的现象。
可用中国话说清楚的事情,却莫名其妙地蹦出几句外语来,令听者感到困惑和别扭。这类人希望借着语言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多半是对于自己的学问、能力缺乏自信所致。
谈话中喜欢引用母亲说过的话,将“我妈说……”挂在嘴边的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尚未独立。有些女性借用母亲的话来表现自己的意志,如“我妈妈说你很有风度”等等,表明此人尚未成熟,没有完全独立的个性。
过分使用客套话的人,心理存有戒心。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使用客套话是必要的。但如果两人的关系原本就相当好,一方却突如其来地说些客套话,则说明“心中有鬼”或另有图谋。同时,引用过于谦虚的言词谈话,有可能表示强烈的嫉妒心、轻蔑、警戒心等等。
以下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典型的口头禅与对应的个性分析:
习惯说“不过”的人
常说“不过”的人,和常说“但是”的人,基本上是半斤八两,都是属于自我主张强烈的类型。然而两者相比较之下,常说“但是”的人较具有主动的攻击性,而喜欢说“不过”的人则是隐藏着被动的攻击性。
习惯说“不过”的人,喜欢表现自我,期望得到众人的注目,却又不想引起他人的反感。例如:“虽然您这么说,不过,应该是这样不是吗?”“不过,那样子可能行不通唷!”
这一类型的人习惯把责任推给别人,强调自己处于“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而刻意逃避必须负责任的重担。
这种人城府深、心机重,做任何事情都会预先设想,万一失败时要如何逃避责任的问题,如“如果到时我被这样责难的话,就用这个法子来搪塞过去”、“可能会被这样批评,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等等,心中预先演练各种可能会发生的状况,并且预备好各式的台词作为借口。
在跟人相处方面也是如此,第一次见面时,通常不会主动向对方表现友好,一般会采取保持距离以利观察的策略,看看对方和自己是否是同一阵线的人,还是会扯自己后腿的人。经过谨慎的分析判断之后,才会慢慢地接近对方。
表面上他们通常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容易和人打成一片、相处融洽。但是一旦明了对方并不是和自己站在同一阵线时,便会毫不犹豫地斩断这份友情,过河拆桥,表现出其冷酷的一面。
若要让他们对别人“推心置腹”,说出肺腑之言,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随时都处于警戒、防备的状态之下,不容易解开心防。如果想和他们和谐共事的话,必须下相当大的功夫。一旦有事情发生时,也别指望他们会扛下责任,因为他们会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诸在你身上,因此,对这一类型的人还是小心应对为妙!
经常将“但是”挂在嘴边的人
有一种人,不论什么时候,都喜欢使用“但是”这个连接词。他们如果想要打断别人的话题时,就会以“但是……”来作为开场白。一般在“但是……”后面所接的句子应该是否定的,但仔细听他们接下来所发表的意见,其叙述的内容,根本是与刚才所述大同小异。这种时候似乎没有使用“但是”的必要,他们之所以如此,其用意只是为了不想一直扮演“听者”的角色,而希望他人的焦点都转移到自己身上。
其实想要提高自己价值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本没有必要选择否定对方的这种方式。他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自己的看法也没有错,“你是你,我是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思想,但是,偏偏就有人是属于那种不否定别人就无法肯定自己的类型。这种老爱说“但是”的人,心中就常存有否定对方的攻击性心理。只要能将对方贬低,就觉得自己变得很伟大。
因为如此,这类型的人便常常喜欢滥用“但是”这个词,为反对而反对,为否定而否定。如此一来,原本愉快的谈话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即使如此,这类型的人还是对于他人的感觉无动于衷。
他们喜欢接近可以让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优越感的人。例如:遭到主管斥责以致情绪低落的同事、刚失恋的友人等,因为这些人心情郁闷,自信心尽失,所以和他们相处,自然会感觉到相当的优越。而他们对这类不具威胁性的人,反而会静静地聆听其心声,并频频地点头表示认同,表现异常的亲切。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正亲切,切莫误认为他们是“和蔼可亲”的人,否则吃亏上当时就后悔莫及了。
常说“所以说”的人
“所以说……”是用在强调并且延续之前所提过的事情,或者作为结论时的用语。“这件事的情况是这样的……所以说,会变成现在这样也是正常的,不是吗?”
“……所以说,我以前不就提醒过你了吗?”
“所以说,那件事本来就应该如此。”
常把“所以说……”挂在嘴上的人,是经常会把之前自己说过的话,加以强调其正确性并下结论的类型。他们认为自己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了解所有的事情,颇有先见之明。
当别人说出事情的结果时,他们总是会说:“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我早知道结果会是如此。”特别强调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早已经了若指掌。他们绝对不会说:“是啊!你说得对,我也是这么想的。”而总是说:“所以说,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态度表现得非常强硬、傲慢,并且喜欢将所有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