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渊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为遥远。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而我国的乐器时代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从战国到汉代,乐器的种类虽然变化不算太大,但人们在弹奏乐器时的姿态却完全不同了:曾经的庄严肃穆被愉快和享受的风尚代替。实际上,曾侯乙时代那种严肃刻板的钟磬之乐在汉代已经解体,尤其像编钟这样体积庞大、不便移动、演奏方式又比较复杂的乐器已不再受到人们的喜爱,取而代之的是乐舞百戏这类欢快活泼的综合艺术。于是,各种轻便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在乐声中华丽登场。
小叙中华乐器史
乐器是人类很早就拥有的精神财产,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从考古发掘的壁画和崖画中,可以看到狩猎围捕、信号传递、祭天祷神等都和发音工具或节奏音响紧紧相连。仅从已经出土的文物便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等。这些古乐器向人们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而追溯中国乐器历史的发展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远古时期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野兽抢夺食物,经常也会像野兽一样死于自然灾难。但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们会思考,有聪明的头脑,他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需要更多的表达方式,动物只会嚎叫,但人类会歌唱,而且还会让石头、泥土、竹子、骨头发出美妙的声音,乐器就这样诞生了。在中华大地上,众多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我们的先人制作的原始乐器,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
秦汉时期
秦时,宫廷建立了音乐机构即乐府,设专职的演奏乐师。汉时外来文化渐渐传入,许多带有游牧色彩的轻便乐器和吹奏乐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西域传入的横吹笛,西南羌族传入的羌笛,西北游牧民族传入的笳、角等,不仅充实丰富了吹奏乐器,更使吹奏乐器的种类更加完备。此时,鼓吹乐开始盛行,并形成这一时期独立的音乐表演形式。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分类法也由此时确定。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
隋唐时期
隋唐的乐府设有九部乐和十部乐,吸收了外国音乐及少数民族的音乐,乐器中使用的铜鼓、鼓、节股鼓和木腰鼓等均为外国传入的打击乐器,所使用的乐器种类多达十几种。隋唐时期,日本派到中国学习中国音乐达二十二次,并将中国乐器、乐曲、乐谱带回日本。唐时因对外往来,在原有乐器的基础上加上外来的,所用的乐器约有三百种之多,大大丰富了原有的演奏形式,也促进了乐器的大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乐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宋元明清时期
宋时大多承袭唐时的音乐制度及庞大的乐队形态,新乐器有来自于民间流行的乐器或增加同类型的乐器、曲艺、戏曲及小型合奏的方式逐渐兴盛,民间音乐社团也为之增多。元代宫廷雅乐仍然采用宋金时代的音乐制度,所使用的乐器约有37种。此时在国内各民族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产生了广泛的文化交流,进而引进了不少外来乐器。清初,除了忽视及舍弃明朝之前新创的乐器之外,对于琵琶也不再视为权威的乐器。而笙及古琴,因为其流传已久,因此在国家音乐方面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以上四个阶段只是极为概括地说了一下中国古代乐器的大致情况。事实上,中国古代乐器浩如烟海,种类庞杂,有的早已经销声匿迹。中国古代乐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底蕴很深,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变化万千,独具风格,更是美不胜收。
古老音韵骨哨
国宝名称:骨哨
出土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
出土地址: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
国宝现状: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骨哨的历史十分久远,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其年代的上限为距今7000年左右,发现于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最初的骨哨是一种狩猎工具,模仿鹿在发情时的鸣叫声,是猎人用来诱引异性鹿以便猎杀的重要工具。所以,骨哨擅长模拟动物、特别是鹿的鸣叫声。最早的骨哨是用禽类的骨管制成的,有的骨管内还插有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来调节声调,故得名“骨哨”。20世纪70年代末,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的骨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宝物概况
骨哨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长6~10厘米,都是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的,有的骨管内还插有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来调节声调。骨哨的出土,至少证明了为什么河姆渡氏族捕获鹿类甚多的原因,即使用骨哨。这也证明了乐器最初的发源,还是来自于生产劳动。人类最初的乐器,造型比较简陋,以实用为主。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能够非常主动地进行生产活动。在某些骨哨上,留有磨制的痕迹,特别是其中的深色的一只,尤为明显。可见当时的人们已意识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地将骨管打磨得光洁一些,这也是原始的审美意识。
文物之谜
上世纪70年代末,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处发现了约160件新石器时代的骨哨,据考证有七千年的历史,有专家鉴定认为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乐器,并将其列入了“中国音乐词典”。这批骨哨推测为原始先民狩猎的吹器,专家将这批骨哨划分为六种,其中只有两种目前是能够吹奏的,但是,以现在具有高度音乐修养和技巧的演奏家来吹奏这些骨哨,并将口笛的演奏方法经过移植来鉴定距今七千年的骨哨,严格来说是不科学的。因为吹奏口笛是需要经过一些专业的训练的,必须具有很好的嘴上功夫和音准概念。但是,我们现在不能设想原始居民具有这样的本领和音乐造诣。
再者就是我们通过了解口笛的产生经过,和骨哨进行比较后才发现,口笛的发明要依赖完备的乐器制造工具和科学的数学计算手段才能得以成功,而七千年前的那些刚刚度过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还在刀耕火种时期的先民是怎么能够做出和口笛一样的乐器呢?也许这只是一种巧合,使我们在鉴定骨哨时产生的一个错觉。但是,我们也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没有口笛,那么也就不知道去怎样演奏口哨,或许这些骨哨在原始时期充其量就是一种原始的吹器,因为至今我们还不能证明距今七千年的原始先民已经有了初步的音乐意识。
这种骨哨的出土似乎展示了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到俞逊发明的口笛的过程中跨越式地闪烁了一次,却整整断绝了七千年。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想到在人类审美、宗教、游戏意识尚处于混沌未开时,原始先民依据了什么象征性的观念制成了这样的骨哨,又是作何用途,解开这些谜团,也许会使我们对人类文明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鹰笛是藏族的一种特色乐器,又称鹰骨笛子,是由秃鹫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鹰笛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省的藏族地区,常用于独奏。
清音流心凤首箜篌
国宝名称:凤首箜篌
问世时间:1958年程砚秋捐赠
国宝现状:现藏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凤首箜篌是缅甸古乐器的一种,远在千余年前就已传入我国,在敦煌千佛洞壁画中,就绘有凤首一弦琴,看一天女抱而坐弹,像极了此种乐器。1958年,程砚秋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86件古今民族乐器,全部无偿捐献国家,其中就有这架凤首箜篌。它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优美,音色柔润,外观堂皇富丽,既展示了缅甸艺人的高超技艺,又昭示着中缅友谊的源远流长,堪称缅甸传世珍品。但制作和传入年代不详。现藏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箜篌历史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其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十分丰富。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凤首箜篌的形制与竖箜篌十分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并辅以向上的曲木用以紧弦。
在《乐唐书》中曾有“凤首箜篌,有项如轸”的记载,其实,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因为,凤首箜篌在隋唐时期是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那是唐德宗李适在位时期,骠国王太子舒难陀率领三十五名艺术家,途经南诏来到唐都长安进献骠国乐舞,他们带来了22件乐器,其中就有凤首箜篌两件,这是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做“缅甸竖琴”。
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而在国内,凤首箜篌在明代后就已经失传了。
文物馆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架外表华丽的凤首箜篌,这架凤首箜篌与《乐书》、《新唐书》、《通典》和《大清会典图》所记载的箜篌完全相同。箜篌的琴体是采用硬木制成,通体全长96厘米、高度为86厘米。此乐器的共鸣箱呈船形,并且在腹腔上面还盖有一块中间掏空的桐木面板,在中空处蒙上了一层蛇皮。而在皮面中央则放置了一块条形木板,琴弦的下端穿通于该板弦孔。在琴弦的上端穿过琴颈弦孔,并用黄色的丝绳拴在了弯曲的琴颈上,丝绳下面还垂有黄色丝穗。琴弦采用两种粗细的丝弦和肠衣弦。共13弦,通体髹浅棕色漆,上面描绘有粉红色荷花、深绿色荷叶等花卉纹饰。由此可见,此凤首箜篌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堪称传世珍品。此藏品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拥有。
箜篌的三层含义:
一、古代卧箜篌,由于现在已没有卧箜篌,这一含义通常只在少数古籍中出现;二、古代竖箜篌,就是我们的祖先给取的中文名字,相当于“竖琴”的第一层含义。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近代中国人又翻译成“竖琴”;三、现代的箜篌,是结合竖琴古筝并加以发展的新型乐器,或者说就是竖琴的改革类型:双排弦竖琴。现在,“箜篌”二字越来越多的指现代的箜篌。
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
国宝名称:曾侯乙编钟
出土时间:1978年
出土地址: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
国宝现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挖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其中最珍贵的是各种乐器,共124件,曾侯乙编钟便是其中最具影响的一组乐器,这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数量巨大,品种多样,制作精致,保存也十分完好。据考证,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文物,也是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在考古发掘史上十分罕见,是古音乐研究的极其难能可贵的收获,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和“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现场
1977年9月,湖北随县东团坡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要扩建厂房,正在那里开山炸石和平整土地。在用铁锨刨过的红色砂岩处,民工们发现红土中出现了黑黄相杂的褐色泥土。这个情况引起了当时主管施工的一位军人的注意,他听过“秦砖汉瓦”等有关的历史传说,对考古也比较感兴趣,此时他的脑海中马上就涌现出这里会不会存在一个古墓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