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是加勒比海地区独立最早的国家,1804年独立。二战以后,海地多届政府奉行亲美政策。自1957年开始,杜瓦利埃分子在海地实行独裁统治,直至1986年被人民起义推翻。但此后海地政权落入军队之手。长期的独裁统治和军人专权构成了海地贫穷落后的深刻根源,因此要求建立文官政府、推行民主化的呼声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高涨。1990年12月,海地在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监督下举行民主选举,全国改革和民主阵线候选人让·阿里斯蒂德获得76%的选票,成为海地第一位民选总统。选举结果经联合国、美洲国家组织和加勒比共同体确认有效。1991年2月,阿里斯蒂德走马上任并建立了文官政府。本指望此次选举会结束海地的政治动乱,使海地步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主时期。但是,同年9月30日,以海地武装部队总司令拉乌尔·塞得拉斯将军为首的军人发动政变,迫使阿里斯蒂德总统流亡国外。10月,塞得拉斯策划海地议会“选举”海地大法官为“临时总统”,从而建立起实际上由塞得拉斯本人控制的军人政权。
塞得拉斯的军事政变立即震动了国际社会。美国总统布什立即发表声明,强烈指责海地军人这一“中断海地民主进程”的举动,并要求恢复阿里斯蒂德的权力。美洲国家组织宣布立即对海地军政府当局实行经济制裁。拉美国家外长集会讨论了派多国部队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能性,一些国家还开始为派兵做准备工作。联合国对海地政变也予以了强烈谴责,第48届联大呼吁尽快恢复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的合法职权。安理会也专门开会讨论海地的局势,其通过的相关决议坚决支持美洲国家组织所采取的措施。
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海地军人政权拒不合作。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斡旋下所进行的军政当局与阿里斯蒂德的直接会谈,因为军政当局缺乏诚意而毫无结果。于是,联合国决定对海地军政当局实施进一步的措施。1993年6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1号决议。决议宣布从6月23日中午起对海地实行石油和武器禁运,为此成立一安理会委员会对禁运进行审查和监督。决议还决定对海地的海外资产实施冻结,对违反禁运者将提起诉讼并将严惩。与此同时,美洲国家组织也加强了对海地的制裁措施。海地军政当局迫于国际压力,在安理会决议即将生效时答应同阿里斯蒂德进行和谈。7月3日,双方在纽约签署了在海地恢复民主宪制的《加弗纳斯群岛协议》。根据协议,阿里斯蒂德在10月30日前返国执政,恢复民主宪制;塞得拉斯等政变头目应在10月15日前辞职,海地军人实行职业化;阿里斯蒂德对参加政变者实行大赦;联合国向海地派出1300名军人和警察组成维和部队,帮助海地军队和警察建设。
协议签定后,海地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联合国在8月份取消了对海地的制裁。1993年9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67号决议,授权联合国秘书长建立并立即部署为期6个月的“联合国海地特派团”(UNMIH)。特派团由联合国警务监测员和军事建筑队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为海地武装部队现代化提供帮助,协助建立一支新的警察部队,为行政及司法改革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为了响应联合国决议,美国在10月8日决定派遣600名士兵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加拿大等国也同意派员参加联合国海地特派团。
然而,塞得拉斯签署《加弗纳斯岛协议》只是其使用的缓兵之策,根本没有打算切实执行协议。当10月11日由联合国派出的载有美国和加拿大军人的登陆舰抵达海地太子港时,遭到海地军舰的拦截。在海地军警的支持下,武装分子不断制造事端,并抢占海地国会等重要机构所在地。塞得拉斯公开表示,海地军方反对联合国派美军到海地来,并拒绝保证美军和联合国其他维和部队的安全。由于海地军政府作梗,联海特派团进驻海地的计划无法实施。
于是,安理会于10月13日一致通过第873号决议,决定恢复第841号决议所规定的对海地的制裁,直到海地军政当局改变政策为止。针对安理会决议,塞得拉斯一方面表示无意同联合国对抗,但另一方面却支持右翼势力对阿里斯蒂德的支持者施加压力。10月14日,阿里斯蒂德的坚定支持者、司法部长马拉里在太子港街头遇刺身亡。塞得拉斯的顽固态度促使国际社会决定采取进一步的严厉措施。10月16日,安理会通过第875号决议,授权会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封锁海地,对其实施武力制裁。1994年5月,安理会再通过第917号决议,对海地实施全面制裁。美国克林顿总统下令派遣多艘海军战舰在海地领海外巡逻,以实施联合国对海地的制裁决议。联合国的制裁措施并未使塞得拉斯妥协,相反其态度更加强硬。7月中旬,海地军政当局宣布联合国观察团的101名成员为“不受欢迎的人”,限他们在48小时内离境。联合国与海地军方的关系日益紧张。
1994年7月31日,在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家的推动下,安理会通过第940号决议,授权会员国组成一支多国部队,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使海地军方领导人离开海地,恢复阿里斯蒂德的合法政府。根据决议,由美国、阿根廷及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部队组成1.5万人的多国部队;联合国分两阶段对海地实施军事干预:第一阶段由美国组织和指挥的多国部队攻占海地、解散军人政权并使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第二阶段,建立一支联海特派团接替多国部队,主要执行维护海地社会秩序、训练海地军队和警察等任务。对于这次行动,美国十分重视并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美国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弹海战演习并动用了美国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精锐部队。9月上旬,美国军舰开始进入海地湾,美国战斗机也频频飞临海地上空。安理会第940号决议通过后,海地军人政权进行全民动员,并宣布全国处于戒严状态,决心与联合国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放弃了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海地危机的努力。9月2日,加利秘书长表示美国有权在任何时候对海地进行军事干预以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9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向全国发表讲话,向海地军方领导人发出最后通牒:要么立即交权,要么被赶下台。塞得拉斯拒绝了美国的最后通牒,并发誓战斗到底。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
美国虽然作好了一切战斗准备,但是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军人流血牺牲。所以美国并未放弃和平解决海地危机的最后努力。海地军方虽然态度十分强硬,但也深知自己的力量根本不是美军的对手,因此也愿意在保证某些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体面地下台。9月17日,美国前总统卡特应塞得拉斯邀请前往太子港与海地军方领导人进行秘密会谈。由于双方意见相差太大,前三轮会谈毫无进展。
9月18日下午6时许,双方正在进行第四轮谈判时,美国政府通知卡特:美国部队已开始行动,第82空降师正向海地飞来。卡特将此消息立即告知塞得拉斯及临时总统,并声称只有签署和平协议和交战两种选择。6时30分,别无选择的海地军政当局签署了和平协议。根据和平协议,美国部队于19日和平进驻海地;海地议会至迟于10月15日通过大赦法,赦免参加1991年9月政变的军方领导人;届时军方领导人交出权力,阿里斯蒂德在适当的时候回国重新执政,恢复民主政府。9月19日,美军和平进入海地行动开始。到23日,计划中的1.5万余美军全部顺利抵达海地。随着美军控制海地,海地的右翼军方势力开始各奔东西。10月10日,在美国的压力下,塞得拉斯被迫正式宣布下台,并决定流亡国外。“临时政府”总统也宣布辞职。10月15日,阿里斯蒂德从华盛顿飞抵海地太子港。同时,安理会通过决议,宣布解除对海地实行的石油、贸易、武器等禁运制裁。随着海地危机的结束,11月29日,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把联合国驻海地的军事观察员从目前的60人增加到500人,以逐步取代多国部队,执行维和任务。
在联合国的直接干预下,海地的民主政体得以重新恢复。这次事件虽然是和平解决的,但实际上是一次强制性的行动。联合国派遣多国部队帮助一个国家解决人权并恢复民主政体,这又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次创新。但是应当指出的是,联合国以军事手段解决类似海地这样的问题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的,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而由安理会授权一些国家使用武力的做法更令人担忧,这无疑会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所以,1994年7月31日安理会通过第940号决议时中国投了弃权票。多数拉美国家对以军事手段解决海地危机持反对态度。拉美议会主席温贝托·塞伊在1994年7月22日开幕的拉美议会会议上明确指出,拉美议会主张在海地恢复文人政府和宪政体制,但拉美议会不赞成对海地的军事入侵,而主张继续进行政治谈判以解决海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