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5年,她曾在察里斯科建成了一座很豪华的夏宫,1751年,决定对夏宫进行全面改建。在改建过程中,女皇命人将早就被忘却的“琥珀屋”运到察里斯科。随后,在著名建筑家拉斯托里的监督下,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琥珀屋”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夏宫的一部分。改建工作相当出色,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天衣无缝。之后女皇将“琥珀屋”作为议会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尽量掠夺那里的文物。1942年夏天,纳粹盖世太保机关按照上级的命令,要将察里斯科的“琥珀屋”转移到德国柯尼斯堡的琥珀博物馆。几天之后,“琥珀屋”全部被拆卸,并捆扎成包,用火车运走。关于“琥珀屋”的情况,人们仅能了解这些。
1945年2月,苏军攻下柯尼斯堡后,由苏联科学家、建筑家、美术家、考古学家和将军组成的“琥珀屋”搜寻队曾去柯尼斯堡,对这里的城堡、庄园、昔日贵族的住宅、地下室以及塔顶上等可能隐藏“琥珀屋”的场所,进行了搜寻,但毫无斩获。
搜寻队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之后,发现罗德博士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因为他曾是柯尼斯堡美术馆馆长,同时还负责柯尼斯堡琥珀收藏品的管理工作。当纳粹分子把“琥珀屋”偷运到柯尼斯堡后,便是交给罗德博士的。听说“琥珀屋”还在小范围内进行过展出。柯尼斯堡解放时,这个德国人没有逃走,而是留了下来。但不久,突然暴病而亡。
前民主德国有关方面对此很关心。一家大众周刊曾刊登启事,希望读者对“琥珀屋”的去向提供线索。不久编辑部就收到一些来信,其中一封颇值得注意。信中写道:“我的父亲曾是中央国防军直属特种部队的成员。
“1945年2月,柯尼斯堡失陷之后,父亲突然回到家里,我曾听他谈到‘琥珀屋’和一些琥珀搜集品,还有军队的一些秘密文件都藏在第三地下室里。”
1959年夏天,搜寻队和这位读者一起在该市的某些建筑物、街道和广场等处寻找过第三地下室,但仍然毫无结果。搜寻队认为,虽然“琥珀屋”的去向至今下落不明,但估计不会被转移出柯尼斯堡。它也许就在这个发生巨变的城市的地下室里沉睡着,以期待有朝一日能被人们意外地发现。
亚历山大陵墓
一笔久远的财富,一位传奇的统帅,还有那未找到的陵墓,谁不想知道一位伟大英雄的归宿呢?亚历山大的陵墓牵动着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心,他们正在积极探寻和翘首以待着考古新发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就在这片古代废墟上,人们历经多年的努力却找不到神秘的亚历山大陵墓,这不能不说是个谜。
亚历山大曾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但同时又是一位神秘人物。有关于他的传说不可胜数。遗憾的是,他生前的一些历史记载却并没有流传下来,而后来的一些传抄本及书籍又众说纷纭,矛盾重重,而且带有极浓重的传奇色彩。因此,就是在他死后两千三百多年的今天,这位古代伟大统帅的业绩仍令人们十分关注。人们迫切希望发现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的陵墓,以求从出土文物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历史证据。
1964年,埃及亚历山大市的报纸发表了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陵墓找到了!波兰考古家们的巨大成就!”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世界。可惜,消息是假的。原来发现的并不是亚历山大的陵墓,而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座剧院的遗址。那么这位著名历史人物的陵墓究竟在哪里呢?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亚历山大的死因历来有两种传说,一是大帝的死很可能是由于行军路上的艰辛,加之经过多次作战,弄得遍体伤痕,在沼泽地里又感染上了疟疾等原因造成的。另有一个传说:亚历山大之死是因为在宴会上有人往他的酒杯里下了毒药。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亚历山大就不是自然死亡,而是死于阴谋。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下托勒密将军(后来成为埃及王)用灵车把他的遗体运往埃及,安葬在亚历山大城,并为他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陵墓。
凯撒大帝、奥古斯丁皇帝、卡拉卡尔皇帝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曾到此陵墓朝拜过,还在亚历山大的塑像头上加上一顶金冠。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公元3世纪,有关陵墓之事,就变得无声无息了。公元642年,阿拉伯大军攻占了亚历山大城,这里的辉煌历史陈迹使他们感叹不已。到了1798年,法兰西拿破仑的军队进入亚历山大城时,这里已呈衰落景象,城中只有六千居民。跟随拿破仑的一些学者还看见不少古建筑的废墟。19世纪初,这里开始修建海港,古老的建筑遗址成了采石场,有许多遗迹被深埋入地下。亚历山大城很快成为地中海上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可历史陈迹却已荡然无存了。
按古希腊的习俗,创建城市的国王,在他死后一般都要埋葬在城市中心。因而有的考古学家分析认为,陵墓很可能在位于城市东部的皇宫区。也有人认为,陵墓应在两条街道的交叉点上。
英国人维斯曾对托勒密王朝的墓地进行过分析研究,认为这些墓应当同亚历山大陵墓相像。他想象亚历山大的棺木是安放在一座宏伟的庙宇里,周围是一些圆柱,墓里一定有许多稀奇精美之物。墓内还可能保存着从埃及各处庙宇送来的经书。20世纪70年代,一个惊人的发现大体上证实了这些猜想。专门研究古代马其顿历史的考古学家安得罗尼克斯发现了亚历山大殿中央停放着高大的大理石石椁,上面设有镶着宝石的、沉重的金质瓶状墓饰。腓力二世国王的遗骨就在其中,周围是一些珠宝金器、王权标志、战盔等物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其中有五个用象牙雕刻的雕像,制作得相当精美,特别引人注目。这五个雕像是国王的一家:腓力二世本人、他的妻子、儿子亚历山大和腓力二世的父母。这个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本世纪考古中最伟大的发现。
惊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腓力二世国王的陵墓尚能找到,难道他儿子的陵墓就不能寻觅到?但事实毕竟是事实,亚历山大陵墓的确神秘莫测,一直没有任何线索。谁能解开这个陵墓之谜?人们耐心地期待着。如果一旦解开,很可能会发掘出当时许多民族的文化艺术珍品以及大量的历史资料,这对考古学界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贡献。
秦始皇陵墓大谜团
秦始皇陵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司马迁对于秦始皇陵曾经有简单的描述,考古专家们就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尤其是其财富的数量。
在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在骊山北麓,南依骊山,重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坟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这个坟冢就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秦始皇陵。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品居近百座历代帝王陵之首。
一个帝王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宏大的陵墓,后世人就在陵墓外面猜着他留给世人的谜题。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万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
关于始皇帝的棺木,《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他棺椁。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中,到底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他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关于秦始皇陵的财富不单单在于金银珠宝、兵马俑、棺木等,还有秦始皇陵的布置、构造,以及水银灌注、自动发射器等先进的设施设备等。这些对研究秦朝文明都大有帮助。当然,关于秦始皇陵的探索仍在继续,总有一天人们可以凭借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将其完全破解。
慈禧棺内珍宝的去向
慈禧本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太监,慈禧死后往棺内葬宝时,他也是参与者之一。李莲英和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中,详细记载了慈禧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位置以及价值等。
在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盖在慈禧尸身上的是一条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织有陀罗尼经文2.5万字。经被上还缀有820粒珍珠,盗墓者拆走珍珠后,就将这条价值连城的经被弃之于地,1979年清理地宫时才被发现。经被之上还覆有一层缀有6000粒珍珠的被子,也是无价之宝。
入殓时的慈禧头戴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一颗珍珠重4两,大如鸡蛋,当时就值白银1000多万两,凤冠价值则可想而知;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据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脖颈上有朝珠三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为红宝石的;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在其身旁,还陪葬着金、玉佛像,以及各种宝玉石、珊瑚等。据说,当宝物殓葬完毕后,送葬的人发现棺内还有孔隙,就又倒进了4升珍珠和2200块红、蓝、祖母绿宝石。单是这些“填空”的珠宝,就价值223万两白银。
慈禧太后带了举国珍宝进了她的坟墓,但最终她的灵魂没能为她守住这些宝藏。据说,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应为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了。传说慈禧棺内还有四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据悉,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至今下落不明。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就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
一棺的奇珍异宝,聚起的自然是巨祸。她闭上眼仅20年,又一位和她同样巧取豪夺横抢暴掘的大盗,将黑手伸向了她,并将她毁棺抛尸。
1928年,驻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打上了东陵的主意,并派师长潭温江去查明情况。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
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1928年7月1日,孙殿英命令潭温江严守东陵的所有要道,谨防他人入内。在把两个旅的兵力开进东陵四周后,他就开始探查地宫的入口,并计划在盗墓完成后以换防为由撤离东陵,把事情嫁祸到土匪身上。
经过一番周折,盗墓的士兵找到了慈禧地宫的入口。从明楼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是一道浇铸了钢筋的墙壁,地宫入口就在这道“金刚墙”下。从7月4日~7月10日,炮声不断从东陵传出,当地百姓以为是在打仗,谁也不敢出门。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座陵墓已经被炸开。
进入慈禧地宫中的盗墓士兵没有想到,走进主墓室竟非常顺利,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棺椁与陪葬珍宝。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棺盖揭开,霞光满棺,慈禧太后面貌如生。但盗墓者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回忆,这个谜才被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