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校都会有牛人出现,很多大学生朋友也梦想自己能成为牛人。牛人的成功能够复制吗?
在回复同学们的问题之前,我想请你们看一段人物经历的描写:
6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儿玩了一下午的滚球,他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认为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
8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大部分人都被他吓了一跳,只好昏头昏脑地告诉他。
上小学时,他常常花一整天时间偷看大姐的情书,从来没有被发觉。
他天生哮喘,夜里总是辗转难眠,白天又异常疲惫,这个病一直折磨着他。他对很多东西都有恐惧症,比如大海。
他恳求父亲带他去钓鱼,父亲说:“你没有耐心,带你去会把我弄疯的。”也由于没有耐性,他成了牛津大学的肄业生。
老师问他拿破仑是哪国人,他觉得有诈,自作聪明的改写成荷兰人,结果遭到了不准吃晚饭的惩罚。
他总觉得自己的智商只比天才低一点,结果一测试,只有96,只是普通人的正常智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伟人的传奇:
他一生朋友无数,他曾列了一个有50个名字的挚友清单,包括美国国防部部长、纽约的著名律师、报刊总编以及女房东、农场的邻居、贫民区的医生等等。
二战期间,他31岁,为了帮助自己的祖国,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当了几年的间谍。
38岁时,他记起祖父从一个失败的农夫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于是决定效仿。没有文凭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
他曾自嘲:“只要比竞争对手活得长,你就赢了。”他活了88岁。
他一生都在冒险,大学没读完,就跑到巴黎当厨师,继而卖厨具,到美国好莱坞做调查员,随后又做了间谍、农民和广告人。晚年隐居于法国古堡。
他敢于想象,设计了无数优秀的广告词,至今仍在使用。
他说:“永远不要把财富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很多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这个少年和伟人是一个人,名字叫作大卫·奥格威,全球最知名的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
你能从这个孩子成长经历发现成功规律吗?也许你可以牵强地把爱偷看情书从不被发觉解释为有当间谍的天赋,把他对财富的好奇解释为他日后创业的动机,但我觉得用一句话可以总结:成功是被总结出来的。
假如只看这位少年的童年经历,根本看不出他有成为伟大人物的潜质。我赞成总结成功规律,但是世界多元化,人性多样,成功需要天赋、努力、运气,有些因素是可以复制,有些是不可复制的。
大凡打着“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招牌的人,不过是一种商业营销的宣传。假如你深信所谓的成功法则,踩着成功人士的脚印前进,结果只怕是没有靠近理想,反而越走越远。很多深陷传销陷阱的大学生朋友不就是轻信有可以复制的成功吗?
假如成功可以复制,大家也就不用羡慕成功了,努力去复制就好了。但问题是,成功不太容易被复制,失败倒是挺容易的。
我想你得意识到:不管别人过去的经历多么成功,可能都很难复制。与其看别人做了什么,不如去分析别人具体做了什么。
有一句忠告可以记住:你很难复制别人成功时的环境、能力还有运气,但是你一定很容易绕过他走向成功道路上犯的错误。要想复制别人的成功,答案就是别犯他犯过的错。
从你观察到的每个人的成功经历中学会透过现象分析真正的问题,而不是寻求标准答案,这就是走向成功的路。
有一本名人传记对我启发很大,是棋王卡斯帕罗夫写的自传《棋与人生》,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还写了长书评,在微信回复《棋与人生》,可以看到我的书评。
实操训练
读一本名人传记
借阅或者购买一本名人传记,阅读后回答如下问题:
1.假如不是处在当时那个时代,他能获得成功吗?
2.在那个时代有没有和他做一样事业的人,为什么那些人失败了?写下他们失败的理由。
3.在他们成功的过程中,哪些是努力奋斗带来的,哪些是运气带来的?
4.大部分获得被认可成就的人,在获得认可之前都努力了多久?
@请叫我许胖纸的故事
@请叫我许胖纸是上海师范大学2009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工程系的学生,他的真名是许云骅。
在校期间,辅导员不止一次谈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周围学长学姐大叹找工作的不易。这些都促使他认真思考未来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的问题。究竟企业喜欢怎样的人才?大学生应该在本科阶段做好怎样的准备?
许云骅发现要胜任一份工作,其实只要满足“基本素质+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就可以了。首先“基本素质”要过关。“基本素质”包括逻辑感、应变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等。通俗地说就是你的思路是不是清晰、说话写文章是不是有条理、会不会察言观色等等。
其次是“通用技能”,其实就是英语+计算机。如果准备在“北上广”或者一线城市扎根落户,没有精熟的第二外语,未来几乎没有升值的空间,而能熟练掌握MS、OFFICE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进阶“白骨精”打好基础。
最后是“专业技能”,这是在专业学习中应该认真学会的。
考虑到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换行业,“基本素质+通用技能”的积淀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学校里现有课程太陈旧,外面培训班收费又太高。许云骅选择了通过自学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关注了张志老师的70man博客,学习PPT的文案策划、逻辑结构、配色排版、设计理念。他从不断模仿高手作品开始到逐渐有了自己的感悟并找到自己的风格。从课堂演讲到书评书摘,他不断地将自己对PPT的认识付诸实践。这个锤炼的过程不容易,但是结果却是值得的。
在参加“挑战杯”商业计划竞赛的时候,许云骅能在一百多页的商业计划书中找出关键,并做出充满商业思维的PPT。经过团队努力,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获得了学校银奖。
2013年春节期间,许云骅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在花费心力完成了一份《影响力》书摘PPT制作。秋叶老师帮助转发后,这份PPT获得了广泛好评,还吸引了业内的高手包翔老师(@Lonely_fish)的关注。包翔老师很欣赏许云骅对PPT的悟性和兴趣,并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公司。
回想四年来的点点滴滴,许云骅有很多的感触,但是他最大的感悟是,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乔布斯说,Stayhungry,stayfoolish,翻译成中文应该是求知若渴、虚怀若谷。对于知识和技能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他人的肯定与学习,才是未来决胜职场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