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这一事件,陈元说:“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开行一贯坚持‘政府热点,雪中送炭’的工作方针,始终关注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民族自有品牌的发展历程。”在这一项目中,国家开发银行充分显现了优越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指向特征,为民族品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在陈元的带领下,国家开发银行在完成富国强民这一重要使命上兢兢业业,已经与30多个省、市、自治区等各级地方政府签订了近200份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在支持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的资金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力推金融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
自诞生之日起,银行就与信用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者说这二者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甚至有的人认为正是因为信用的完善催生了银行的诞生。总之,无论持何种观点,都是在强调信用体系的建立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当前金融体系主要还是以信贷融资为主,而银行业则是整个金融的核心,因此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银行业在金融体系当中承担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在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样的金融业的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了,陈元说:“中国要形成强健高效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着力打造健全的微观制度和金融基础设施,真正树立起市场化融资的观念、方法和体制,推动整个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由于我国金融业的银行核心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从银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方面入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严格的计划经济控制体系,金融业发展极其缓慢。
没有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银行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长期对现代金融制度的漠视以及相关知识的匮乏,造成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瓶颈。长期困于财政融资的指导性框架之内,银行业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市场化的融资观念,更没有风险意识,在种种约束之下无从应对风险。陈元认为,把本应由市场进行分配的金融资源用财政性的手段进行管理和配置,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同时还会造成治理结构缺损、经济与金融发展脱节等诸多问题。
陈元还跳出银行业的专业范围,站在整个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高度分析了这一问题。他认为金融业的问题不单单是银行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企业脆弱的融资结构以及恶劣微观环境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并且长期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头,然而这并不代表一些体制性的问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消失,相反还可能会变得更为明显。在陈元看来,正是因为市场建设和融资体制建设的落后才在宏观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势下凸显了金融业的不平衡。
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陈元提出了把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的主张。在他看来,政府和市场是互相促进的,表现了内力与外力的关系。在有效的政府作用之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体现出高效和持续性,同时也可以激发作为市场中个人的经济活力;同时,市场也可以有力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政府缺位的领域,更能发挥金融机构以及公众的优势作用。
陈元认为,我们要利用好宏观经济发展强劲的优势,利用好这些资源和能力,着力与国家信用的高能量结合,大力推动市场建设,并将这些具体到微观制度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国家主导的思维定式之下,陈元提出的观点引入了市场化的重要思想,在确保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资金链连续的同时,又可以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对消除主观人为因素导致的投资过热现象有着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陈元还指出,要积极地建设和完善有效控制风险和更加透明的信用体系,这对于推动经济长期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信用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他认为,信用体系构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点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只有完善了信用体系,才能够使经济在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合理化的平台上运行,也才能够更好地维护经济与金融的安全。
他还指出,在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微观制度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最根本的工作,前者包括法人、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以及产权等方面,后者则主要指会计标准、支付、信用、绩效考核以及执法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
对此,陈元有个形象的比喻:“微观制度好比汽车,金融基础设施好比道路,前者决定社会的健康水平,后者决定社会的运转效率,两者互相独立,互相支持,但是不能互相取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就,对于亚洲及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制度缺损和信用缺失,集中表现为对金融认知程度较低,重物质建设、轻信用建设和融资体制建设。金融的发展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信用建设和市场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和瓶颈。”
自上任以来,带领国家开发银行进行的一系列颇有成效的信用制度改革与建设,充分显示了这位银行家的卓识远见和雄才伟略。然而,陈元并没有满足于开发性金融仅仅在国内市场进行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还将眼光延伸到了国际市场。
7.有国际视野的银行家
进入21世纪,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已经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有着重要联系,旨在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以及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2006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认真贯彻这一战略决策思想,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经济外交政策,在国内企业的“走出去”和国外企业的“引进来”两个通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开发性金融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在国际合作业务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3年的努力,到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专家工作组,外汇贷款余额也由2006年底的286亿美元增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的827亿美元,在国内市场占到了24%的份额。
根据目前国家的战略需要,国家开发银行主要在关系到周边及重要国家外交关系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对企业进行“走出去”的支持,重点是亚非拉地区,也包括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的农林项目开发,像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俄罗斯、巴西等国。
由于国家开发银行国际业务的国家主导地位,境外投资项目也大多与国家的重大战略有关,部分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并不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且金额一般都较大,周期也比较长,所以相应的风险也比较高。在国际业务方面,国家开发银行着力配合国家“和平、发展、合作”的总的外交方针,同时也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以及金融手段推动国际业务与合作,在一大批重点、热点项目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还成为了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协调下,成功运作了中铝收购部分力拓股权、中俄石油合作融资、中委基金、中土天然气合作、中巴石油合作融资、中亚天然气管道等一大批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外汇贷款项目,其中资金数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就有14个。
陈元在2010年初接受《中国经济》采访的时候,谈到了国家开发银行最近几年来国际业务的主要发展成就。
2009年2月17日,中俄能源谈判在京举行。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中国石油、俄石油公司、俄管道公司分别签署了在两国能源一揽子合作项目下的管道建设、供油和贷款的相关协议。协议在两国政府间获得批准后正式生效。国家开发银行向中俄石油合作项目融资250亿美元,使俄远东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给区。项目建成后的20年里,每年将有1 500万吨石油从俄罗斯通过陆路石油管线直达中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5月19日,在胡锦涛主席和卢拉总统的见证下,国开行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100亿美元贷款协议。同时,通过国开行融资推动,中石化集团和巴油签署了原油贸易协议和关于石油勘探、石化、产品和服务等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国开行、中石化集团、巴油开展的中巴石油融资合作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
国开行向中委联合融资基金发放贷款80亿美元,坚信委内瑞拉在2009年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国;在境外矿产资源类项目上,国开行融资支持了中铝入股力拓、中信泰富收购西澳磁铁矿等项目。在国开行支持下,中国铝业取得4.2亿吨的铝土资源开发权。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11月出访拉美时,向秘鲁总统加西亚介绍国开行为“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习近平副主席2009年2月访问拉美5国,对国开行开展的国际业务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银行在拉美坚持‘金融为企业开路’,形成了较大规模金融合作网络,对推动双方整体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做法值得肯定、总结和推广。”
国家开发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业务中取得如此卓越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在国内业务上积累的“开发性金融”的经验成功引入到国家合作业务当中。而作为“开发性金融”改革先锋的陈元,自然功不可没。
中国开发性金融业的先行者
真理穿了衣裳,觉得事实太拘束了。在想象中,她却转动得很舒畅。
——泰戈尔
1998年3月,当陈元走上国家开发银行掌门人位置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国家开发银行由“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转变的历史命运。如今回首,基本可以认定这项改革是成功的,除此之外,还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陈元的座右铭是“办好一个银行”。当金融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时候,他又在这个座右铭上增加了几个字:“办好一个国际一流的好银行”。这位沉默寡言的学者身上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他踟蹰前行。
也许陈元的力量来源于家族,置身于父辈旗帜之下,以知识分子的绵薄之力贡献制度性建设。身为陈云长子,陈元在潜移默化中被父亲对国家经济的执著所感染,虽然缺少留洋经历,但来自基层一线的经验却让他更为精准地掌握了中国改革的节奏,总是在关键性的结点有所作为。
国家使命驱使之下,陈元成功主导银行机制改革,有效遏制了不断增加的坏账,并且成功实施了制度性变革,还把“开发性金融”的成功经验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使世界分享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成果。
如此宽广的视野,不仅需要知识的积淀、思想的超越,更需要莫大的勇气。“美国银行能够办得好,我们中国的银行也能办得好!”国家开发银行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陈元坦言:“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现代化经济强国,要想在金融领域跟上国外的发展,必须改变落后的规则。所有银行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制度的强盛和金融的强盛,所以才会使国家强盛,这是我坚信的一个客观规律。我是想借助开发银行的机构和组织这个杠杆撬动整个过程。我所要求的只有一点,就是按照金融规律办事。我给你巨额的资金,希望换回一个市场化的规则,这个规则不但对开行、政府、企业有利,对全社会都有利。”
在这话语背后,人们发现陈元沉稳低调的风格之下,还有着更为坚定的品性,也恰是这种睿智和高远的战略观瞻,使得国家开发银行成为了国内开发性金融的领袖。
成绩斐然,但陈元依然冷静地认识到,在开发性金融之路上,中国只是起步者,还应该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要通过融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更要通过融资促进整个市场、制度建设的发展。
2004年,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布鲁斯·莫利这样评价陈元:“看上去和10年前一样,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心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让我很嫉妒。”7年之后,时至今日,陈元不改初衷,依然在开发性金融道路上披荆斩棘,以先行者的姿态探寻中国金融业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