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应像吃饭一样,不但“定时”,而且还应“定量”,要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身健体,放松身心的目的。
生活不可一日无书
记不清哪位先贤说过:“人生善读书,享世间清福。”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是人类心灵空间的展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书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自然是能让人增加智慧与才干,让人学会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本领。
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们读书大多为了应仕,而现代人除了从书中获取知识外,还把读书当作一种消遣和休闲方式。因为书可以让人陶冶情操,又可以让人忘掉一切烦恼与不快。古人说:“古今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又说“为善最乐,读书最佳”,可见读书是人生乐趣的最高境界。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的航标灯,在我们困惑糊涂时指点迷津,在我们迷茫危急时解除烦恼,在我们空虚无聊时充实大脑。孟德斯鸠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笛卡尔曾经说过“读好书就像是和过去最优秀的人交谈一样。”工作中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妨找本自己喜欢的书,专心去读,去和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向他们诉说你的苦楚与无奈;生活中当我们寂寞难耐时,不妨伴着雨声,打开一本书。
喜好读书是好习惯,然而喜读书还要善读书,善读书还要善用书。读书要有所选择,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精湛。读书无选择,便只能当一个书架,你放上什么书,它便容纳什么书。读书即使是抱着欣赏的态度,总也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书吧!就像交友一样,有的人可以成为无所不谈的知己,而有的人则只能是泛泛之交,有的人则需敬而远之。
此外,读书贵有疑,不能完全相信书中所讲,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有言:“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主。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读书既要有所获,又要有所思,有所疑,这才符合认知的过程。
善于读书的人,任何一本书对他而言就都如同一条帮他渡河的小船,既然渡过了河,就该舍弃小船,有谁会在登岸之后还拖着小船过日子的啊?毕竟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更好地做人,是学会把生命过得更好,而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境界谈
世间最为渊博的书籍莫过于人生,读书的最高境界便是能参悟出人生的真谛。读有字书可以让人增长学问,而读懂人生这本无字书,则可以增长智慧,可以让人快乐富有过一生。
把烦恼都写在日记里
记得以前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某厂长因为管理不善,企业经济效益逐年下降,被上级领导点名批评了一顿。厂长认为效益不好,是市场不景气所致,不能全怪自己,上司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心里压了一股子火,越想气越大,总想找个地方出这口气,于是他便通知全厂职工集合开会。会上,厂长拍桌子,瞪眼睛,找着茬把几个职工点名批了一通。
厂长把怒气撒在了职工身上,他自己心里舒坦了,可挨批的职工又受不了了,他们想:“自己工作好好的,又没出啥差错,为何好好端端挨顿批评啊?”
有个心窄点的职工,心里想不开,下班后把无名之火带回了家。到家后对妻子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又找着茬把妻子数落了一通。
受了委屈的妻子最后又找茬让儿子当了回出气筒。故事的结尾是儿子又把自己平时坐的小板凳当了“替罪羊”,挨了妈妈的说后,一脚把板凳给踢飞了。凳子没有灵性,如果凳子也会动,或许这个故事还不会完。
这虽是一个笑话,但笑过之后不禁让人深思:生活中,碰到挫折,遇到烦心事在所难免,此时,内心的郁闷、愤怒总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不然会感到心里憋得慌。找朋友诉说自然是个好方法,但有时有些话不能对朋友说,同时怒气也不能往朋友身上撒。那怎么办呢?此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建一本烦恼日记,把不快融于笔端,在日记中倾诉,把怒火化为文字。
心理学家建议病人坚持写“烦恼日记”,每天早起10分钟,把自己的感受写满三页纸,事后不要修改,也不再重读,过一段时间,当你把自己的烦恼表达出来后,发现脑子更清楚了,也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了。这种自我交谈的方式能帮你解决许多问题。
生活中当感到沮丧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低落情绪写入日记,把心中的不快向日记“诉说”,写完后你会感到精神振奋,自己又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你可以在日记里把给你穿小鞋的领导骂个狗血喷头,可以把你的情敌在笔下贬得一无是处,也可以把让你心烦的事大书特书,反正别人也看不到,只要能让自己气顺就行。对心灵来说这是一种净化,可以使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心理重新回到良好状态。
诗人韦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路之值得赞美,在于它不站起来要做纪念碑。”同样,日记之所以值得赞美,在于它不站起来反抗,日记是最忠实的朋友,它甘愿成为你的出气筒,从来不会反抗,还能为你保守秘密。
境界谈
退一步海阔天空,将日记作为自己宣泄的最好工具,作为知心朋友,会给生活带来莫大的帮助。烦恼中的你不妨试试看!
独处以静思
在现代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情越来越多,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迷失其中。此时最好的对策就是静下心来一个人待一会,来个冷处理,冷静地权衡利弊。只有独处的时候,大脑才是最清查的,才能最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日本的美能达照相机公司专门为员工们设有一间“静坐沉思室”,里面就摆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此室不受外界电话、信件、人和事等诸多因素的干扰,既可以让员工思考过错,也可以让员工充分发挥想象力,产生灵感,以助于公司的管理与生产。即使有员工在里面睡上一小觉,公司也不会阻碍,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可以让员工恢复体力和精力,以利于更好地工作,同样对公司有利。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一切烦恼与不快皆来自于心,只有心静才能降伏一切魔道。宁静可以致远,独处时的宁静,能让人放松身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庄子曾经说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大意是说如果一味沉溺于感官享受,人的智慧则会很浅薄。的确,自古智者都是能够适应独处之人。只有独处才能让人大彻大悟,才能具有大智大慧,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独处时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宁静祥和,忘却争斗与烦恼,如同走出喧闹的都市进入万籁俱寂的旷野一般,让人心旷神怡。此时独坐一室,于清茶中品味人生,则生命的目的因此明晰;在书中品味生活,则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曾向一个修为极高的出家人请教养生之道。出家人磨墨运笔,龙飞凤舞地写了一张处方递给他。
曾国藩接过处方又问道:“现在正是七月流火之时,天气炎热,弟子往日总感到五内沸腾,如坐蒸笼,为何今日在大师这里似有凉风吹面一样,一点也不觉得热呢?”
出家人朗声说道:“乃静耳。老子云:"清静物之正。"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落石出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世间凡夫俗子,为名、为利,为妻室,为子孙,心如何能静?外感热浪,内遭心烦,故燥热难耐。大人或许还要忧国忧民,畏谗惧讥,或许心有不解之结,肩有未卸之任,也不能工巧匠静下来,故有如坐蒸笼之感。切脉时,我以己心静感染了你,所以就不再觉得热了。”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如能心如止水,心中无任何烦恼,无任何牵挂,自然会“凉风拂面”,如果有太多的惦念,心不得闲,肯定会“如坐蒸笼”。
在这样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里,灵魂和内心更需要独处时的宁静。这片宁静可能在高山上,也可能在大海边,更可能藏在一所乡村小屋中,只要敢于独处,用心去体味,就能体会到它的妙用。
境界谈
独处之时,你可以把脑海中各种想法全释放出来,冥想白天令人愤怒时的情景,在冥想的宁静之中经过加工的愤怒与烦恼,再次返回大脑的记忆时,已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对我们形成伤害,也不会带来压力。
小爱好,大价值
一位拉丁作家这样描述过“机会女神”的样子:机会女神的前额上长着头发,但她的后脑没有头发。如果你能够抓住她前额上的头发,你就能够抓住她。然而,如果被她挣脱逃走的话,即使万神之王宙斯也无法将她捉住。所以,要想抓住“机会女神”,必须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可能就是“机会女神”的藏身所在。
列宁曾经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情往往具有大价值,往往能让人成就一番事业,如果对小事情不屑一顾,没有一点自己的小爱好,那碰到大事情又怎能应付得了呢?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即使在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仍然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小爱好--集邮。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让他忘记周围的一切烦心事,让心情彻底放松,让大脑重新清醒起来。
小爱好不但可以愉悦身心,放松心情,而且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试图找到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他们研究了食物、运动、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结果令人惊讶,长寿老人们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几乎没有完全共同的特点,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爱好,并且把这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为之奋斗,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所以,无论你对生活多么不满,一定要有人生目标,要有点爱好,有点精神食粮,因为它能使你看清人生的使命,能让你找到心灵家园,从而使人生更有意义。
在美国长岛,有一位名叫莱伯曼的百岁老人,他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老人看上去最多不过80岁。据老人讲,他根本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大年纪,因为在他80岁的时候,曾对生命失去了兴趣,以为自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那时他健康状况很差,看上去像是真的要不行了,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绘画结缘,从此,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青春。
莱伯曼是在一家老年人俱乐部里和绘画结缘的。那时,老人已多年无事可做,他常到城里的俱乐部去下棋,以此消磨时间。一天,女办事员告诉他,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作陪。看到老人失望的神情,这位热情的办事员就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转,还可以试画一下。
“您说什么,让我作画?”老人好奇地问道,“我从来没来摸过画笔。”
“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呢!”
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莱伯曼到了画室,平生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但他很快就入迷了,周围的人也都认为他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画家。81岁那年,老人开始去听绘画课,开始学习绘画知识。从此,老人感到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精神一天天好了起来。
1997年,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陈列馆专门为莱伯曼举办了一次画展。此时,已年过百岁的莱伯曼笔直地站在入口处,笑容满面,迎接参加开幕仪式的来宾,许多有名的收藏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慕名而来。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活力,赢得了许多观众的赞赏。
老人在展后接受采访时意兴昂然地说:“我不说我有101岁的年纪,而是说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借此机会向那些自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表明,这不是生活暮年,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到哪一年,而要想还能做什么,着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生活。”
境界谈
亨利·梭罗曾经说:“我从没找到过这样一个伙伴,他能像这一小时那样长期地陪伴着我。”生命的质量是以所做的而不是以人度过的光阴来衡量,生活中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使心灵更美,生活更有情趣,生命也更有意义。
保持一颗童心,我们还是孩子
有一个朋友是个乐天派,不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整天都笑嘻嘻的,好像一个孩子一样,家人说他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整天没个正形。而他自己则说之所以能每天过得很开心,就是因为自己还是个“孩子”,还有一颗“童心”。
耶稣曾经抱起孩子告诫众人:“除非你们改变,像孩子一样,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因为天国的子民正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孩子是快乐的天使,幸福的吉祥物,和他们在一起,你会感到年轻许多。
有的人说孩子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只知道玩乐,而不用像大人们一样整天要考虑衣食住行。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孩子也有他们的心事,他们要考虑的事也很多,诸如:如何才能取悦家长,如何才能不让老师发现小秘密,和小朋友到哪里去玩等等。他们之所以整天无忧无虑,一则是因为他们考虑事情不像大人那样复杂,只能“简单”从事,许多对于大人来讲毫无兴趣的事,在他们眼里却充满快乐与幸福。
有位老师曾问他七岁的学生:“你幸福吗?”
“是的,我很幸福。”她回答道。
“经常都是幸福的吗?”老师再问道。
“对,我经常都是幸福的。
“是什么使你感到如此幸福呢?”老师接着问道。
“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真的很幸福。”
“一定是什么事物带给你幸福的吧!”老师追问道。
“是啊!我告诉你吧,我的伙伴们使我幸福,我喜欢他们。学校使我幸福,我喜欢上学,我喜欢我的老师。还有,我喜欢上教堂,也喜欢学校和其中的老师们。我爱姐姐和弟弟。我也爱爸爸和妈妈,因为爸妈在我生病时关心我。爸妈是爱我的,而且对我很亲切。”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身边的一切,小朋友、学校、教堂、爸妈等等都让她幸福,都让她快乐。这是一种单纯形态的幸福,是人们在生活中苦苦追寻的即使是最大幸福也无法比拟的。
孩子们快乐,还因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和小朋友吵架了,不会像大人一样,和谁闹翻了脸,便会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很快就会忘掉,不会记仇;挨家长训斥了,即使是哭了,也会很快就破涕为笑;受到老师批评了,他们也不会老是怀恨在心。他们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受到表扬,便高兴得又蹦又跳,受到批评便掉泪珠,决不会掩饰和做作。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本人不也曾向孩子请教太阳何时最大吗?孩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保持一颗童心,可以让我们“返老还童”。人一天天长大,往往会被世界的琐事烦扰不止,人越是成熟就越是复杂,因此童年时期的快乐心情是我们应该重新捡拾的。
虽然我们不能再回到童年,但我们可以经常回忆童年趣事,拜访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同学、老师和母校。如果有机会还要去看一看童年家乡、玩耍的旧地,旧事重提,旧友相聚,那样我们才会重拾童真的快乐,重回纯洁无忌的开心时刻。
境界谈
拥有一颗童心,就会像孩子一样快乐,拥有一颗童心,就会重拾童年时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