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是做一颗默默无闻的石头,还是变身做一块耀眼的金子,说到底,还是在于自己。如果能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石头,认定自身的价值,不抛弃,不放弃,不断锤炼自己,也一样能创造出比金子还耀眼的价值。
有了成果,你就有了背景
曾经听到80后说的很经典的一句话:“人家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背影。”“别人可以晒宝马晒奔驰,晒爷爷,晒奶奶,晒金子,晒银子,而我只能晒背影。”“背景”和“背影”虽然仅相差三撇但却是天壤之别,也让人生出很多的感慨和联想。
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家庭出身自卑,因为自己出生在农村,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农民,因为自己的家里很穷,因为自己没有社会关系,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所以很自卑。这些人认为这样的家庭背景不能成功,不能获得财富,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有美好的生活。其实没有背景,不足以成为一个人消极自卑的理由。
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爸爸和我》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说,“不要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有了背景,确实让一些人少走了很多路、成长更快一些,没啥背景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别人唾手可得的;背景让一些人从在娘胎里就领先,没啥背景的从起跑线就开始落后,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改变。
但是在这些看似不公平的背后也体现着某种公平。这些人的背景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一开始每个人都有很显赫的背景,而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的。
没有背景的人也无须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看看那些做出一番成就的人,有几个是有背景、靠着身世而一举成名的?与其叹息,不如探路;与其苦熬,不如苦干。正如俞敏洪说的,找一个好单位或者一个优秀的科研机构工作,选定一个专业后拼命地去努力,这样一两年下来,你就有了成果。有了成果,你就有了背景。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曾经讲过他的一位朋友从一个中专生到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故事。这位中专生没有任何背景,只是在河南一个小县城的政府工作。但他不甘于平庸,于是两年后背了个破包独身来到北京,开始自考学习,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拿下了政治学的大专学历,他并没有以此满足,两年后又考上了北大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一个机关部门工作,这时的他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实现自己当局长的梦想了,就把心思转移到工作上。没想到,新东方的老师觉得他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就鼓励他考托福、GRE后出国留学,经过一番努力,两年后,被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治学院录取,最后进入世界银行工作。
一个没有什么身世背景的中专生能奋斗到这种程度、取得这样的成就,其艰辛过程可想而知。但是与今天的辉煌相比,那些艰辛算得了什么?一提起自己北大研究生身份、哈佛大学的求学经历、世界银行职员的身份,人们就会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些都将成为其日后社会交往的背景。
所以,没有背景并没有什么,那就努力地创造背景吧。金钱、地位、身材、长相、学历、家庭背景、收入多少都不应成为你创造背景的借口。几年之后,你在工作中创造的成就都会成为你骄傲的资本,而且一无所有的你从零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收入,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要比那些靠外在背景成功的人更能赢得人们的钦佩与尊敬。
不自我设限,你会做得更好
没有背景,可以努力创造背景,只要不自我设限,每个人都会做得更好。尤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当别人就此止步之后,如果你还能再往前走一步,你的人生就有了新的高度,随之也就创造了新的背景。
然而,为什么有的人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很难再达到新的高度了呢?原因不是这部分不能创造新的高度,而是因为他们心里默认了一个高度。常用这个高度暗示自己:这已经是自己最大的极限了,不可能再有所超越了。这样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就是跳蚤跳得非常高,是其身高的100倍以上,称得上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接下来,他就搞一个透明的玻璃盒,上面放一个木板,把跳蚤放在桌上不断地拍,跳蚤跳呀跳,“嘣”的一声,连续多次,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撞得非常头疼。跳蚤虽然十分困惑,但它并没有放弃,因为它的本性就是跳。只不过变得越来越聪明,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这些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最后,心理学家用了一个接近桌面高度的玻璃罩,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起来了,只能是爬行。第二天,实验者开始把玻璃罩轻轻拿掉,再拍跳蚤不跳了,变成了可怜的爬虫。为什么?这并非是跳蚤筋疲力尽了,而是它跳一次脑袋撞一次,在多次受挫后,认为哎呀我不行。跳一次又撞一次,觉得哎呀我没水平。所以当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的时候,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已经存在于潜意识里了,它罩在了思想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都被自己扼杀了。
后来,心理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个酒精灯,并且点上了火。不到5分钟,玻璃杯烧热了,所有的跳蚤自然发挥求生本能,也不管头是否会撞痛,全都跳了出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从心理学角度说,我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都取决于:自我设限和自我暗示!
自我设限就是在自己的心里面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超过了自己在智力方面、时间、精力、沟通、资源、金钱方面的限制,便会产生“这么多困难,我不可能做到的,也无法做到,成功机会几乎是零”的消极想法。这种自我设限是一块巨石、顽石,在人生及事业成长的道路上,阻碍着人们前进,使人无法实现内心真正的理想。
细细想来,这样的情景不正是在许多人身上存在着么?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希望过着高品质的人生,希望能改变这个社会,但为什么有的人不能成功呢?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人不能成功只是人为地给自己罩上了钟罩。
大家都知道囚犯的“囚”字是怎么写的,一个本来可以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为什么就失去了自由呢?我们看:因为这个人用四堵墙把自己给困住了。有时这个“不准”、那个“不行”,使人“棱角”磨圆,“锋芒”碰平,还没有尝试就自认为“我不是干那个的料”、“我根本不行”、“我肯定做不到”;或者曾经意气风发、心比天高,经过若干挫折和失败后,经过屡次努力成绩依旧没有起色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即使外在的环境限制消失了,内心的自我设限还在,认为“我不适合”、“我就只能做这些”之类的暗示,再也提不起精神。或者受到别人一两次的冷嘲热讽、歧视甚至否定,就没有了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就这样,在自我设限中放弃了成功的机会和突破自我的可能,限制了潜能的发挥,最终一事无成,在无形中流入平庸之辈。
有一位青年,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一次企业家聚会上,他很想认识那些有名的大企业家,但他认为自己是个害羞的人,并且越是规模大的社交场合,他越担心他的表现越是如此,所以,每当他心里燃起与人打交道的欲望时,另一种消极暗示就出现了:“不,我不能!人家都是有身份的人,我很害羞!”就这样,他变得越来越害羞,坚信自己是个注重面子的人,永远突破不了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重复定律,即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得到加强。如果不断给自己“自我设限”、“自我压缩”、“自我贬值”等消极暗示,这些消极暗示就成了事实。
所以,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才使人失去了信心。而是一个人失去了信心,渐渐养成了懦弱、犹疑、自卑、孤僻、畏首畏尾的坏习惯,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失败,害怕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批评,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坐以待毙,才使得一些事情难以做到;所以,突破自我设限的第一步是在出现消极暗示时,立刻提醒自己,中断消极暗示的念头。很多时候,有些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当你做完一件事,回头看时,其实原来很简单。只有让自己行动起来,“恐惧”这堵墙才会被吓跑。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Andy受不白之冤入狱,在狱中度过了10年。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恐惧,而是积极行动起来,用10年的时间挖了一条隧道,最后在一个雨夜,爬行了2000多米,终于成为了一个自由人。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很好--“恐惧使你成为囚徒,希望使你重获自由。”你要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战胜对现实的恐惧。
战胜对现实的恐惧,就是勇于打破自我设限的牢笼。有一个学习成绩较差大专生,毕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很不自信,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都不敢去参加招聘会,来到深圳这座大城市也是偶然,差点在深圳饿死。可能置之死地吧,最终没想到拿出不怕死的勇气一样进了联想,也做得有模有样,直至升任销售主管的位置。
这位大专生命运的转变一是靠自身的勇气,二是他上司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原有思维模式。他的上司是位女性,10多岁就去当文艺兵了,来深圳父亲就只送了她一把匕首防身,从前台干起,全部靠自修,现在只有28岁就做到了经理。
想想你,或许比他强多少。四级没过不重要,挂科不重要,有那么多人比你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自己对得起自己。所以千万不要胆怯和不自信,一切都没有定局的,吓到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在给自己打退堂鼓。
还记得所有华人的偶像李小龙吗?下面的诗是他最喜欢的,或许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的。
《自信》
如你“认为”自己会败,你已败了,
如你“认为”自己不敢,你是不敢。
如你“想”赢,却“认为”赢不了,
几乎可以断定你与胜利无缘。
如你“认为”自己会输,你已输了,
证诸寰宇我们发现,
成功始于人之“意志”,
一切决于“心念”之间。
如你“认为”自己落后,你是如此,
你需拥有“意念”登高,
于“相信”自己之后,
方能赢得荣耀目标。
人生战役并非总是偏向,
力量较强或速度快者,
迟早胜利将归于他们
“自认”会赢之勇者!
每个年轻人都需要用自信激励自己,这个阶段不要太在乎世俗的看法,也不要屈从经济的压力,男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女人更要擦亮眼睛选择好自己的路,敢于突破障碍,相信凡事皆有可能,不停地告诉自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完成别人眼里“办不到”的事情。
不要让安逸消磨了你的锐气
也许一直以来,你都在忙碌地工作,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沉淀,终于如愿以偿过上了安逸闲适的生活、安逸的生活无疑对人有极大的诱惑力,它就像一杯好喝的红酒,有着五光十色的光环,但它却是一种慢性毒药,自然而不易发觉,却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过于安逸的生活,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斗志,消磨锐气,沉醉其间而不知今昔是何年。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
曾经有一位被80后视为偶像的媒体人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知道怎样一生都保持激情吗?”人们摇了摇头,很想听听他的高见。没想到他告诉人们一个简短而震撼的答案:“激情就是每天要有快被饿死的感觉!”人们恍然大悟。是的,当人感觉寒冷、饥饿、危险的时候,会尽一切办法解决面前最棘手的问题,这就是紧迫感带给人们的力量!
记得有这样一部关于熊猫和北极熊的电视片。很久以前,北极熊和熊猫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现在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就是因为当初地球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北极熊选择了有“沸水”的生存环境,而熊猫选择了条件比较优越的“温水”环境。因此,北极熊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而大熊猫对外界危机的免疫力要差一些。
北极熊和熊猫的这种差别具体来说是这样形成的:很久以前,一群熊很幸福地生活在一片食物充足的茂密森林里,并在那里繁衍后代。但是有一天,地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摧毁,它们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场所。其中有一部分熊感觉北极的环境很好,建议北上。而另一部分熊认为,北极太冷了,到了那里不是挨饿就是挨冻,还是找一个气候温暖、食物丰富容易存活的地方。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它们“兵分两路”,一路去了北极边缘地带,一路去了气候温暖的中国。
来到北极的熊在寒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在冰冷的海水中捕捉食物。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健、生性变得更加凶猛,甚至还敢于与身体庞大的海豹进行搏斗。它们就是现在的北极熊。
南下的那部分熊发现,尽管这里的食物非常的丰富,但是肉食动物太多,懒得跟它们竞争食物,于是决定不再吃肉了。但是它们又发现这里食草动物之间的竞争同样地激烈,根本就没办法跟它们争抢食物,于是它们想有没有肉食动物不吃、草食动物也不吃的食物呢?思考了半天它们想到了改吃竹子。由于不用担心别的动物来抢食物,所以它们变得好吃懒动。后来竹林越来越少,熊猫不能改食别的食物,生存受到威胁,能存活下来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几乎濒临灭绝。
这个电视片有一种经久难忘的震撼力。在安逸和挑战面前人们会选择什么?是的,人们大都会选择安逸,却不知道安逸了,也就退化了、驻足不前了。
人生的生活方式有两种:安逸和接受挑战。如果现在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经过年轻时的打拼,你有着铁饭碗的工作,虽然工作内容单一、重复,但可以领着可观的薪水,有一个舒适的小窝、一段美满的婚姻,你可以安逸地过一辈子;一种是衣食无忧,但工作具有挑战性,需要你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去适应,你会选择哪种?
大多数人内心深处会倾向于前者,即使口头上多么华丽地否定。因为每个人都害怕未知,每遇到任何无法预测的情况时,大脑便会自然而然地为它加入一些消极色彩,尽管这些消极的部分都是人们自己杜撰出来的,而去选择那些看起来貌似保险的做法,这样不用提心吊胆被炒鱿鱼,一辈子待在安逸的生活中,不愿意接受生活和工作的挑战,怕给自己带来终身的遗憾,于是告慰自己:“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因为我已竭尽全力”。
但是,一个人一旦习惯了现在安逸的生活是很危险的事情,它会让人变得懒惰,会使人的一部分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便悄然消失,也会使知识结构、身体素质、职业理念渐渐退化,甚至不如人家刚毕业的大学生了,如此长期固守于已有的安全感中,就会像温水里的青蛙,最终失去跳跃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