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冯凯一路走过去,看到了已经宰好的猪肉,羊肉,鸡肉,还有各式各样的蔬菜。甚至有的小摊上还在卖草莓,现在是春夏交接,这草莓才刚刚出来,个子特别小,不过看上去红艳艳的,特别讨人。
他走到一个摊子钱,随手拿起一根黄瓜,问道:“这个多少钱啊?”
对方说了个价格。他在心里琢磨,如果是平时拿粮食去换的话,是怎么样个比例。算了半天,他才发现,价格上差不多,也算实惠。
但是考虑了半天,他还是舍不得买。
他又走到肉铺前面,问了问价格,发现和平时也是一样的价位,差不了多少。特别是,他发现自己如果买猪肉回去的话,甚至可以只买排骨或者五花肉,虽说价格不一样,可是以前要换的话,麻烦的要命。
又走了几步。
“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这里是‘黄记’烧烤店。来的都是客,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农贸市场唯一一家,正宗‘黄记’烤鸡烤鸭。好吃不贵,价格实惠,味道顶呱呱!”一名店小二打扮的人站在街道边上,叉着腰直着脖子在哪里大声吆喝。
很多人围在一个门面的前面。杨冯凯也是跟了进去。
不得不说,中国人就是喜欢看热闹。
站在人群中,杨冯凯靠着自己的高大身材,直接踮起脚尖,往里面张望。这时候,只听到里面传来一个吆喝声“出来了”,便看见一个一身白大褂装扮的人,打开烤箱门,拿了一把钳子把里面烤的金黄的烤鸡给夹了出来。
一股香味顺着人群飘了过来。
“这只我要了。我已经给了钱了!”站在最前面的人连忙大叫。他已经等了好久了,心中着实着急。
一只只拿炭火架在铁丝上的烤鸭,澄黄透亮,还在滴着油,让人看着就眼馋。
“一只只卖四十文!要买的人就排队吧。要不乱哄哄的,大家都不好买啊。”店小二吆喝起来。
杨冯凯觉得有些贵。自己一只鸡才卖三十文,前不久还便宜些,可这一只纯烤鸡,就要卖四十文。看着前面有些人在排队买,他却是舍不得。
于是回过身来,继续往前走。
短短的一段路,他就看到了好多东西,以前只是听过,却不曾见过的东西,竟然都有卖的。
切成一块块的红糖,闻上去就很香的醪糟,甚至他还看到了好几个卖酒的。当然,卖的是一种果子酒,有些贵,但是能免费让人尝一杯。
他也上去喝了一口。香香甜甜的,有一股果子的香味,但是度数却不低,比平日自己在坝坝宴上喝的那种自家酿的酒水,都要好上很多。
关内人最喜欢喝酒,不过平常人喝得极少。
看着别人都在买东西,他心里也有些不平衡。那些买东西的人,他也认识,都是些乡里乡亲,谁家不知道别家是什么情况啊?不就是家里人少,当时王爷发东西的时候又不怕辛苦领的多吗?
自己杨冯凯比“潇洒购物”的他们哪里会差?
“刚刚卖了鸡,自己也算有些钱,要不买一点回去?”
一时间,杨冯凯就如同走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看什么都觉得新奇。最后一咬牙,他还是狠下心来,买了一竹桶醪糟和一只烧鸡,准备带回家,给妻子和儿子小狗儿尝尝。
至于剩下的钱,他准备拿来购买小鸡仔。只要再过上一个月,等小鸡仔大了,不是又有钱了吗?
…………………………………………………………………………………………………………………………
同样的一幕幕在农贸市场上不停地上演。
杨俨对着正在记录的高力士说道:“人啊,是一种奇怪的生物。若是有钱了,昨天能吃上鸡蛋,今天就要尝尝鸡肉。而这内里的东西,就是人一直进步,逐渐统治整个世界的原因啊。”
高力士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是王爷在教导自己,牢牢记在心里。
“超市最近的收入怎么样?”杨俨问到。
高力士打开账本,看了一眼,回到:“回王爷的话,超市目前每月盈利三贯钱左右。”
摇了摇头,杨俨表示不是很满意——这么大的一个超市,在后世也算是个小型的超级卖场了吧,结果每个月就只能赚一点点的钱。毕竟,这超市的投入,还是蛮大的。看来,要改变当地人的消费观念,是个不小的难题。
不过能赚钱就是好的。
本来杨俨是打算把超市和农贸市场开在一起的,可是想了想,还是先分开为好。
超市里面卖的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其中有如意坊制作出来的衣服,有一袋袋的面粉和小包的食盐,有安全火柴,还有从咸阳和大兴运来的各种商品,动物的皮毛制成的毯子,甚至玻璃、蜀锦和来自岭南的家具,他都放了进去。
“本来我只是准备把玻璃和家具摆在里面玩呢,结果,还成了最好卖的东西了!”杨俨苦笑,“若不是这两种奢侈品撑着,怕是超市早就亏得底朝天了吧。”
愿意花大价钱来超市买玻璃和家具的人,都是些外民,比如突厥、高丽和日本。他们知道这东西只在大隋朝的贵族圈中流行,是花钱也买不到的珍贵玩意。
结果发现在这咸阳城边边上的一座小庄子里有卖的,外来的商队以及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一时间都如同苍蝇般围了过来。
“买吧,买吧。”杨俨觉得自己的心还不算太黑,“想买可以,先提前预定,一个月后才给发货。不赚你们个几十倍,我就不信了——不过还是要真的感谢这些外国友人。他们还真是对于一切新的东西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啊。”
“卖这个价格真的不贵。除了皇帝杨坚那里是无限量的供应,只收成本价之外,其他的豪门大户,最多也就给当家的送个一两套家具,主母能够获得一面小镜子之外,至于其他人想要,那都得买。”
本地人还没有逛超市的习惯,所以只能慢慢培养。可那些外国友人不一样,每天都带着人,就在这超市里闲逛,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买点包装精美的小东西,直到等到这一批的玻璃和家具出来,野狗一样地疯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