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夫人耳中听着父亲的叙述,眼中仔细端详着摆在面前的四幅木雕画。这画上雕的是一个故事,燕夫人为了投息国公的喜好,也熟读了不少佛家的经典,但是,其实她并不十分信奉佛教,看了那么多佛学书籍,最终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讨好息国公而已。
这四幅图画的故事她却有印象,这个故事是根据《杂宝藏经》卷一描绘的,画中人物体态健壮,脸型椭圆,线条遒劲,色彩绚丽;着色采用蓝、青、绿、褐、白等五种基色,涂色厚重,造成了一种庄严热烈的立体化气氛。而且四个木雕画当中每一扇也并不是单独的一幅画而是由四个小幅木雕组成的,构图极其的巧妙,生动而精细。故事由画来叙述却比用文字描述的更加让人感到活灵活现。
第一幅图上是一个庄严的宝殿,近处飞檐廊柱,华丽轩昂,远处层楼叠幢,亭台楼阁,蜿蜿蜒蜒,勾栏相连,气势磅薄。让人一见便生出惊叹,近处殿门大开,一个凤冠之上又加戴王冠的老者端坐正中的龙椅上,两旁分别垂首跪拜着五个王子。一个内侍宠臣样的人物手持圣旨正在宣读。接着便画着那个宠臣掌握了军权,在校场检阅万千兵马。再画那个宠臣夺取了王位登上宝殿,第四小幅画的是新国王下令向十个小国发动进攻。
燕夫人知晓《杂宝藏经》中的这个故事,便明白这画中的国王是传说中若干年前特卢叉国的国王。那个手执圣旨宣读之人便是国王的宠臣罗喉,正在宣读国王将广大的国土上的十个小国分封给他的十个儿子。这个宠臣罗喉阴险毒辣,执掌军权后夺去王位,分别向十个小国发动进攻,以绝后患。
第二幅图是画的国王的小儿子善住在梦中梦见夜叉,夜叉告诉他罗喉反逆,现在罗喉正带着十万兵马杀到善住的封地,叫他快快逃命。可是等探子来报,已兵临城下,善住和妻子三人只好逃走,以便将来东山再起。可通往邻国的路,小路七天到,大路十四天到。三人慌乱中错走了大路,在食物断绝快要饿死之时,善住决定杀妻吃了,以救自己和儿子。
第三幅图画的是善住的儿子须阁提太子却一把按住父亲的剑,请求割下自己的肉给父母吃,而且让父母不要一次吃了,让他活着慢慢的割着吃,一次杀了肉臭了,还是走不到目的地。父母依了他的办法,走到邻国时,须阁提只剩下最后一块肉了,父母不忍再吃,就饿着奔向邻国去请救兵。
第四幅图是画的是天摇地动,佛陀感知有大善事出现。当佛陀赶到太子须阁提面前时有点不相信,就化作一只虎对太子说:“我饿了,我想吃掉你”。太子道:“反正我也是个废人,不过还有最后一块肉,你吃了充充饥吧!”佛听了很受感动,立即让须阁提生肌长肉,恢复了身体原貌,又助神力,帮善住借来十几万大军,一举打败了罗喉,恢复了特卢叉国,并做了国王。
燕夫人正在琢磨着就算是这四幅本生透视格菱图是旷世奇珍,就算是它是什么千年前的龟什族的藏宝图,可是这与燕氏一门有什么瓜葛,明显的燕氏险些被诛与这什么本生透视格菱图,还有那个什么涅槃之灵的物事必定是休戚相关的。燕夫人直觉得这些纷繁复杂的线索乱七八糟的,就象一团解不开的乱麻线一般,让人头疼不已。
耳中便听到了她想要知道的答案。只听息国公羽亚沉声道:“身为那龟什族最后一任族长的四个亲信的后人,你燕未央是哪一个亲信的后人呢?你我君臣多年,不必藏着掖着,以你燕未央的才华和能力,做任何一国的令尹皆有可能,而你却偏偏在我息国,从七品小吏做起,不掌实权,却千方百计的做了中书令。你为何非要做这凤凰池之职?孤王曾数次欲提拔你入政令之职,你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婉拒,孤王原以为只是你燕未央诗书传家,性情平和,不求名利。现如今看来,你是另有所谋吧?在孤王尚未发现你的来历之前,你诸如那些拒绝要职高位等等此类的异举并未引起孤王的注意。待你的身世逐渐浮出水面,孤王才想到你意欲何为。”
燕未央虽然早有准备,知道燕氏一门突逢灭门之灾一定是自己的身世暴露无遗。却没想到王上所掌握的情况似乎超过了他的预期。原以为牺牲了自己燕氏一族,或许可以将秘密永远隐藏下来,到现在他才知道,这不过是他一厢情意的奢求罢了。他抬起手臂,用长袖抹了抹额上泌出的汗珠儿。不敢接言,更不知道该接什么。
息国公端起茶碗用碗盖撇了撇茶叶沫子,然后轻轻的泯了一口茶。抬起头眯起眼睛盯着燕未央,看到他吓得直抹冷汗,被他欺骗多年的郁闷和气愤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少了几分。他玩味的盯了燕未央好一阵子,看得燕未央心里直发慌,真不知道王上调查出了多少真相,燕氏一门世世代代苦守的那个秘密是不是今日便要大白于天下了?
息国公也根本没想让燕未央接他的下话。猫捉耗子般逗弄够了,便开始下死手。
息国公羽亚习惯性的轻轻的拂了拂君主朝服的下摆。
燕未央用眼角余光看到息国公的这个小动作,心里便知道坏事了。这些年君臣相处,燕未央可以说对王上的一些习惯了如指掌,王上的这个轻拂朝服的小动作,就表示他对某件事下了某种决心,换个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应该说是下了狠心。
息国公可没心情去管燕未央的想法,继着方才的话题,续道:“你潜伏在孤王身边这许多年,位及中书令,掌管着息国各各方面的,各种异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孤王的先祖同你燕氏是一样的身份,也就是掌管本生透视格菱图的龟什族四大护法之一。想必此事你早已知晓,若是孤王猜的不错,你宁做中书令,不做一品官的最主要原因莫过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