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共工氏就是远古时期善于水利的一个氏族嘛,是神农氏的一个分支嘛,是神话传说里的水神嘛,其实则不然。首先共工氏的历史是极其悠久的,悠久到什么程度呢,就拿神农氏来做个对比吧,共工氏的历史绝对不会比神农氏晚,甚至还要比神农氏早上好些年,所以说共工氏是神农氏的一个分支这个说法未必成立。而且在远古时期,共工氏屡次登上过争霸的舞台,比如神农氏和有熊氏争霸的时候,有共工氏的参与;后来颛顼当盟主的时候,也是共工氏出来反对;再再后来,帝喾当盟主的时候,共工氏依然表示不服。更为重要的是,共工氏似乎曾经担任过部落联盟的盟主哦,地位堪比伏羲氏、女娲氏的,所以对于共工氏,我们不能小觑。
我们现在继续来解释“补天救世”,古籍中对共工氏的记载是: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这个我们也不难理解,首先红发蛇身说明共工氏也是一个以蛇为图腾崇拜的氏族,而铜头铁额,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共工氏为了在战斗中保护自己,已经学会制作“头盔”了呢?因为制作并装备了“头盔”,打起仗来就特别勇猛,共工氏的战力相对于其她氏族来说就显得异常强大。共工氏集团在与颛顼集团的战斗进入后期之后,颛顼帝就派祝融氏带着绝对优势的兵力,对共工氏集团一阵穷追猛打。俗话说:形势比人强,因为犯了众怒,在这场战争中,共工氏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黯然退出了争夺霸权的舞台。
特别巧合的是,在共工军团与祝融军团之间的战争快要进入尾声的时候,发生了规模很大的陨石雨,而这次陨石雨的主要成分是陨冰。天外彗星以极高的速度撞击上了地球,产生了巨大的撞击和爆炸,远古人类可不知道彗星究竟是个什么东东,于是这一事件以远古人类的思维来就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再联系到刚刚结束的大战,远古的人民联想到:一定是共工氏战败之后心里郁闷,不甘心失败,用铜头铁额撞倒了撑天的不周山,于是就天塌地陷了。一场大战结束了,参战双方都有很大程度的损伤,实力大减。最重要的是,现在发生了陨冰坠落的事情,两个集团都认为是这场大战惹怒了上苍,于是上苍给她们带来了天灾人祸,所以也都变得战战兢兢,各自回到自己的聚居地躲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向爱好和平的女娲氏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女娲氏发动自己的婚盟与胞盟,“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按照这句话的意思,真实的情况应该和伏羲杀黑龙差不多,女娲氏她们应该是打败了一个以黑龙为图腾崇拜的氏族,或者是杀了一头黑色的大蛇,然后用大量芦灰吸收了陨冰融化后形成的“****”,改变了“水浩洋而不息”的环境,使生态环境重新回到了宜居的状态。彗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影响过去之后,很多其她的氏族看到女娲氏的伟大功绩,都争相传颂女娲的功绩。以上应该就是女娲“补天救市”神话的真实情况了,女娲虽然不是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创世女神,但是在人类远古时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继伏羲氏和女娲氏之后,中原地区的先民先后进入了炎帝和黄帝时期,我们现在自认为是炎黄子孙,就是从这里来的。这里,为了论说地更加清晰明了,笔者需要先说明一个事情。随着氏族之间不断结盟,这个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部落。这些部落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这些部落赖以生存的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资源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自然条件的原因,原始人类的发展开始出现不同的特色。比如居住在中原黄土地上的先民,因为黄土地的松软肥沃,他们率先进入了粟米时代;居住在华南地区的先民,因为水网纵横,他们率先进入了稻米时代;居住在大泽湖畔的先民,则因为水产丰富,进入了渔猎时代;而还有一些居住在草原丛林的先民,则进入了游猎时代。
为了对这些先民进行区分,方便研究,笔者斗胆将这一时期的先民分为农业部落、渔猎部落和游猎部落三类。农业部落以播撒种子、收获种子为生,同时他们还用剩余的种子喂养了羊、猪等家畜;渔猎部落以在河边捕鱼为主要生计;而游猎部落则以围猎为主要生计,他们更是豢养了猎犬作为围猎的助力。当然这一分类也不是绝对的,换句话说,谁也不能够阻止农业部落去打猎和捕鱼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同样的道理,经历过不同部落之间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之后,渔猎的部落也可以去打猎和种田,游猎的部落又为什么不能种田和捕鱼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这三种早期的文明形态逐渐蜕变为农业文明、航运文明和游牧文明。
对原始先民的这一区分并不是笔者胡扯乱拽,而是有依据的,因为这三种不同的早期文明形态影响了人类数千年。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也都与这三类文明的划分是有直接关系的,比如在西欧,游牧文明与农业手工文明的一次大碰撞,将欧洲带入了漫长的中世纪,而在中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锋碰撞更是接连不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在后面我们再详细地分析。在中国的历史上,神农氏是早期农业的最杰出代表,而有熊氏则是早期游猎的最杰出代表。
说到神农氏,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炎帝,而说到有熊氏,大家也会想到黄帝。在这里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就像现在地球上有这么多国家一样,在远古时期分布着很多的氏族;就像现在地球上的国家轻易不会改名字一样,远古时期的氏族也不会轻易改名字的。所以伏羲氏就是伏羲氏,女娲氏就是女娲氏;朱襄氏就是朱襄氏,连山氏就是连山氏,神农氏就是神农氏;有熊氏就是有熊氏,轩辕氏就是轩辕氏。所以神农氏与炎帝,以及有熊氏与黄帝,他们之间都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炎黄二帝时期,中国早期的社会形态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文明更加进步。这一时期虽然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但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有了明确而又响亮的称号,那就是炎帝和黄帝。说到炎黄二帝,首先需要正视的是,炎帝与黄帝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就像后来皇帝一样,炎帝和黄帝都是对首领特定的称号。为了能够形象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先从炎帝说起,后世有一个叫法是炎帝神农氏,这个叫法是没有什么毛病的,因为神农氏确实曾经登上过炎帝的宝座,但是我们却不可以把神农氏等同于炎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神农氏曾经登上过炎帝的宝座,但是登上炎帝宝座的绝不仅仅只有神农氏这一个氏族,根据古籍记载,朱襄氏是第一任炎帝。按照惯性思维来理解,朱襄氏应该是女娲氏之后的又一个大氏族,因为实力强大,被选为部落联盟的盟主。远古先民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是在部落联盟内出现了社会制度的雏形,也就是出现了有职能分工的“官员”,所以后人根据这一变化将这以后的盟主称为帝了。究竟有多少个氏族曾经登上过炎帝的宝座,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无法准确考证了,根据史料记载,我们依稀可以知道:朱襄氏、魁隗氏、连山氏、神农氏都曾登上过这个宝座。
与伏羲氏和女娲氏一样,神农氏也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代称一个氏族。据记载:神农氏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神农氏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她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并且制作和使用了耒、耜等农耕工具,播种五谷。因为在农业上的巨大贡献,这个伟大的氏族被尊称为“神农”,并且成为了新一任炎帝。神农氏之后,远古先民告别了撒种子收获种子的“粗放”式农业,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在黄土地上进行浅耕,并进行灌溉,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升,产量趋于稳定。作为早期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神农氏在养羊的基础上,开始饲养更大型的牲畜,那就是牛。所以神农氏流传下来的形象是人身牛首的。神农氏在炎帝宝座上传了八世,分别是:神农氏姜、帝姜临魁、帝姜承、帝姜明、帝姜直、帝姜厘、帝姜哀和帝姜榆罔,这个八个人先后担任神农氏的族长,同时也代表神农氏行使炎帝的权力。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农耕文明总是会受到游牧文明的骚扰掠夺,在远古先民时期,这样的情况同样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到了帝姜榆罔时期尤为严重,在其她氏族争相发展之下,神农氏相对显得衰落,其她强大的氏族蠢蠢欲动,开始掠夺欺凌弱小的氏族。此时神农氏因为实力不济,无力维持联盟内的秩序,于是实力强大的氏族开始越来越放肆。在一些氏族的支持下,甚至有一个强大的氏族取神农氏而代之,自立为炎帝,通过武力压服其她氏族,联盟陷入一片混乱。笔者大胆猜测一下,这个自立为炎帝的氏族,应该以前曾经登上过炎帝的宝座,或许就是第一任炎帝朱襄氏吧。